牢记贵人 感恩社会

汪向明

每个生命都非常不易,人作为生命体的最高表现形式当然更是不易。<br>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坎坷,战胜挫折跨越坎坷必然有这个人自身毅力和努力的因素,但也常常离不开贵人的相助。这些贵人可能被助者并不认识,甚至有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贵人的存在,但我还是认为这个给予了襄助的贵人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记住并感谢那些在生命的关键时刻帮助过自己的人,才不失我们的为人之道。<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生命中的贵人</i></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家革命引路人郭力烈士证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革命烈士郭力</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月25日《劳动报》A1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月25日《劳动报》A2、3版</h3> <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荣获纪念章</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1.父母:<br></div>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父母无疑是最大的贵人,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恩赐的。古人对待父母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br> 父母所留的遗传基因,父母所行的身传言教,都影响了我们的一生。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谓煞费苦心:1958年把我从沈阳送回上海;1985年我在上饶,妻女在上海,父母设法,调不进上海就先进杭州,这些都是我生命历程里的重要转折点。<br> …………<br> 父母的恩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8年父母</h3> 2.外公外婆:<br> 我自幼随外公外婆长大,外公教我背古诗古文、背现代散文,与我一起算鸡兔同笼;给我讲各式对联,教我洛书图填数。外婆带着我买菜买水果,让我替她算账;带着我帮东家、护西家,教我助人为乐;下乡后,她积攒火柴、肥皂待我回沪时交给我,她自己没有工资,但我插队回沪时总还悄悄塞点钱给我。<br> 我读书时数学还行,考大学时能够考入中文系,全亏了外公在我幼年时给打的底子;我为人诚实、乐于助人的品德,都是外婆给我的耳濡目染。<br> 外公外婆墓碑上刻着:遭遇一生风雨,奉献几代儿孙。<br> …………<br> 该记住的太多太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年外公外婆</h3> 3.阿姨舅舅:<br> 自幼在外公外婆家长大,阿姨舅舅们就是我生活的依靠、学习的榜样,他们学习上的刻苦钻研、生活上的简单俭朴、思想上的积极追求、工作上的兢兢业业都对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br> 在我插队生涯中,他们给了我物质上的帮助;在我学习工作中,他们给了我精神上的勉励。<br> …………<br> 凡此种种,实在是难以一一述说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婆过世全家合影</h3> 4.妻子:<br>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得多大的缘分啊!<br> 小时候,还算养尊处优,上小学时还有保姆张妈接送;只是这待遇造就一个自理能力极差的书呆子,清人黄景仁有诗云:“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家时有爸妈、外公外婆管着惯着,成家后就全靠妻来搭理打理。<br> 刚结婚时,我们分居上海上饶两地;生了孩子,妻一人既上班又育儿还要读书,我可在学校晚间无聊去打乒乓。我回上海,是妻医院给的入沪指标;我们住房,也是医院分配的;2001年决定买房,又是妻一再催促;再后来,我仅是在外兼课,家事难得顾及;现在,一天到晚,守在计算机前,衣不洗一件,菜不烧一个,连个碗也被称作洗不干净,罢免洗碗资格。<br> …………<br>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1年海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1年海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9月恩施</h3> 5.《中学生》杂志编辑:<br> 1965年我初中毕业,不意在中考中不仅落选于初中就读的重点中学,而且连二流中学也没攀上,进了一所未曾料及的学校。怎会落到这般田地?后来我才得知:1957年时爸多了顶“帽子”,是这“帽子”影响了我。<br> 眼睁睁地看着同学高高兴兴地去母校报到,心中真不是滋味。我不服,暗下决心三年后再分高低。不!我现在就要出这口气,证明我不比他们差!对!给《中学生》杂志投稿,它是初中班上人手一册的杂志。<br> 初中当了三年数学课代表,喜欢的也是数学,作文不是强项,总不能避强就弱。于是我还是从数学入手,从大量习题中我找到一题几何证明题,先用几何方法对它一题多证,再用三角方法来证,用以说明勤于思考的作用,还精心取题为:多想出智慧。<br> 九月上旬我忐忑不安地寄出了这篇赌气之作,写“赌气之作”时,我也不知是和自己赌气,还是和同学赌气,抑或是和老师赌气,或许都不是,只是和社会赌气,看看能不能赌一把。不意赌赢了,当然是自我感觉,因为谁都赌不赢社会和时代,除非他是伟人。这赢,自然要感谢那位不知名的编辑,他的一用一弃对于当年那个正在赌气的少年,很可能会产生一生的影响。如果《中学生》的编辑不发《多想出智慧》的稿子,这个赌气不成受了打击的少年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br> 是的,历史没有如果,但我还是牢牢记住了这篇赌气之作给我的鼓舞,打内心深处感谢这位不知名的编辑。所以,后来我当编辑有权决定一篇稿子生死的时候,非常慎重,而且特别留意那些来自不知名的普通中学普通老师的稿子,能采用尽量采用,只要选材好,立意不错的,我来帮他起死回生,因为我知道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明白雪中的炭对送者来说可能就是举手之劳,可对受者来说意义非同小可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5年11期《中学生》封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5年11期《中学生》目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想出智慧》</h3> 6.插队生涯中的邻家婆婆:<br> 插队劳动的艰辛,已然超出我的承受能力,只得无奈勉力应对;插队生活的艰苦,更是超出我的想象,但也尽力得过且过。世事实在难料,下乡年余之后,居然被挪出集体。独自一人生活,日日孤苦伶仃,幸有邻家婆婆,生活才有照应,下饭给我干菜,偶尔不及做饭,她也匀我一口。饭后茶余之时,告我许多乡事,我诉都市繁华,倒也知识互补。<br> 常常言及我的未来,我总悲观失望,她却信心百倍,她说少则几年,至多十年,你们知青会全部离开农村,这里不是你们的归宿。<br> 邻家婆婆没有文化,没有走出过大山一步,看似保守、愚昧之人。但她却有最朴素的思维,说出了最简单的真理。当时的我对她的话是将信将疑,但更多的是不相信,又很希望会如她所言。<br> 历史证明了她的真知灼见,最朴素的思维说出了最简单的真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插队落户期间</h3> 7.高考体检医生:<br> 1978年1月,参加完1977年底“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还做着大学梦,不敢回上海,在乡下翘首以待高考发榜。果然,月底接到通知,说是可以参加备录取的体检。只待体检和政审通过,就能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br> 接着,到县医院体检。当年20多岁,我又常自豪是从小喝牛奶长大的,除了视力其他应该都没有问题。到县医院体检时问题偏偏出在了视力上,医生让我脱了眼镜检查裸视力,开亮了视力表的灯,拿着指示棒指着视力表。说实在的近视眼检查视力最看不清的就是那根指示棒,到底它指着哪根本看不清,怎么办?瞎蒙呗,也是运气不好,几次都错了。这时,体检医生不再检测,非常和蔼地对我说:“小伙子,高考考得不错嘛!连县委书记都来关照了,说文革前我们万年高考连剃了几个光头,这次多亏了上海知青的参加,才有了比较好的成绩,千万不能让他们因为身体的因素被刷下呀。”接着又说,“我看你考得是文科,视力好坏无关紧要,这样吧,我给你写个右眼0.4、左眼0.5,可以吗?”我听了颇感意外,急忙说,“谢谢医生,谢谢医生!”<br> 我不知道,如果按实际检测并记录我的裸视力的话,会不会影响我的录取,但肯定不会像“右眼0.4、左眼0.5”那样容易通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8.高考录取政审官:<br> 1977年的那次高考,在第一批正式录取时没有我,所幸的是在后来的扩大招生时我被录取了。录取原因是我录取通知书上原有的“不宜录取”印章被划掉了。这些是在我入校一年后爸妈双双平反重返沈阳工作时,按照相关规定要通知到所有子女,学校领导在通知我时顺便讲了原有“不宜录取”一说,说是地区一位主管教育的领导仔细看了我的档案最后决定划去的。这一划就决定了我进入大学。当然,我也不得而知,如果1977年因为政审通不过不被录取,我还有没有勇气觉得有必要再去参加1978年的高考,那么,我的人生肯定改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读书三好证书</h3> 9.杨方方老师:<br> 杨老师是我在上海市技工学校语文中心组的同仁,原上海市三女中66届高材生,是个外语、汉语、数理化全才,是她推荐我到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去当编辑的。<br> 在报社,我遇见了与以往不同的同事,干起了与教书不一样的活计;由此打开了另一扇窗,走进了另一个平台,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接下来我也就有了一些满足一下虚荣心的简历和经历;也为自己说的“好学校也有平庸老师,差学校也有优秀老师”作个见证。2011年8月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来家作了一期节目就是报社同事把我推荐给她同学的,这就有了我第二次上电视的历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3月上海中山公园</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展宏 汪向明 朱振权 杨方方)</div> 10.同学史美庭:<br> 史美庭是我大学同班同学,又是我上饶一中任教时的同事。2004年初春,他在距我任教学校不远的建平实验学校任教,我们不时会利用课间时间走动。一天他对我说:汉语大辞典出版社找到程红兵(时任建平中学校长、曾为上饶一中同事),让他主持编一套中高考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的书,他很忙,没有空具体操作。已经请我(即史)负责编初中部分,我向他推荐你来编高中部分,他同意了,就看你的想法了。我说只要最后出版社肯出,我自然会努力做好它,我非常积极地回应了史的建议。<br> 就这样,我先以程红兵编过的类似教辅书作参考,再到上海书城去买了几本有关辅导高考的书,然后上网收集近五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作素材,尽可能避开现有书籍的套路,着手做起这个工作。好在我学校教学任务轻松,有大把的时间可由我自由支配,再加上晚上,通过两个月的努力,《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35万字初稿在4月底完成(只等高考结束加入当年的试题)。做成一张盘交给程红兵审阅,后又稍经修改,就由他送去出版社。五月,该书责任编辑提出增删意见,六月,书中再加入当年试题,月底开始一校,7月12日书进印刷厂,7月16日三校,8月初就拿到样书。与此同时,利用所收集的素材所做的另一本《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18万字也相继脱稿。由于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对高考解题思路这个系列的文言文部分已经有安排,我的书稿没有被接受。<br> 我随即去找曾经让我编辑过三校生语文教材的百家出版社老总,他也颇感意外。我送上《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一书,并说上海滩任何一家书店找不到一本与我相同体例的中高考解题思路的书籍,我完全是另辟蹊径来完成的。他见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的这本书,确实有些被打动,但仍不太放心,就说另请两个语文特级教师看你的书稿,他们觉得有价值,我就出,半个月给你回音。8月23日,百家出版社老总就同意出版了。而后经过适当增删修改,这时我找了大学同学张根兴(上海大同中学)、王以理(上海洋泾中学)提供一些当年他们学校的高考训练试卷加入书中,其后再一二三校,终于在12月15日见到样书,用的是2005年的书号。百家出版社老总出奇地爽气,马上把稿费结算给我。拿到样书和钱很是高兴,随即登门前往两位同学家中,奉上样书及稿费,其后又给史美庭送去样书。<br> 这两本让我大大满足一下虚荣心的教辅书的诞生,多亏了史美庭年初的引荐,也让我挣了几万块钱的稿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学同学史美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学史美庭赠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考现代文解题思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考文言文解题思路》</h3> 11.《江西日报》编辑徐容:<br> 在我生命经历中还有一个是“忘了谁也不该忘了她”的贵人。她是我大学宿舍上铺崔龙弟的内人,她就是徐容。<br> 我自幼喜欢数学,第一篇“铅字”写的内容就是数学,第二篇“铅字”问世居1965年的首篇已过了10年,是发在当年特有的机构上海市上山下乡办公室编的1975年的《上山下乡》刊物上,写的是接受生产队会计培训的感想,总体上还是离不开数学的范畴。<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当老师后,在省报上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徐容手里发的。其时,她正主编着《江西日报》周末的《理想 知识 事业》版面。这是一个向青年人灌输、渗透理想、知识、事业理念的一周一版的版面。她向我约稿,鼓励我写写有关理想、知识、事业的短文。就这样,在崔龙弟夫妇的鼓励下,我试着写起来,稿子发表后,学校的领导、同事和学生,都对我刮目相看,我也大大地满足了一下虚荣心。<br> 在《江西日报》上发文章大约是从1984年开始的,1985年我调到杭州求是中学依然继续,1986年我回上海后还是这样,直到他们夫妇离开江西为止。七年来,《理想 知识 事业》版面除了头条的采访没有写过外,我几乎所有小栏目都有涉及,“青春漫笔”“知心话”“读书琐谈”“新书窗口”“话题讨论大家谈”等等,每个月她都会发我一篇乃至几篇,因为发稿太频繁,她征求我意见后让我给了她多个名字。就这样她给我发了百余次的稿费,实在是让我名利双收,着实不敢忘怀!<br> 只要合法合理,虚荣心人人有,利益人人追,我得了名利怎可忘了“贵人”。其实,名利固然重要,但毕竟乃身外之物。我说铭记在心的,是因为我还从这百余篇稿件中读到了朋友的情意;她还鼓励我说,你看,你来的稿子我大多没有什么改动就上版面了,写得不错嘛,我从中同时领悟了自信。所以,后来我才大胆地给《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等影响力更大的报刊投稿,才会有了静下来不写点什么就难过的脾性。<br> 应该说,这辈子是得了“铅字”的不少好处的;如果说,这辈子在“铅字”上取得了点滴成绩的话,这位“忘了谁也不该忘了她”的贵人徐容可是功不可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学崔龙弟赠徐容《重读徐开垒》一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8年5月22日《江西日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6年12月28日《江西日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8年3月13日《江西日报》</h3> 12.朋友罗解难:<br> 近年,母亲抗战时期参加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战友、战地服务团中共地下党党支书胡瑞英和南昌起义时贺龙警卫连连长黄霖的女儿罗解难,几次邀我参加她组织的如“八一征程寻访”“不倒的红旗寻访”等重要寻访活动,让我的人生又抹上了另外一种亮色,有了一回新的角色体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9月江西上高</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洪洪 朱晨晨 罗解难 汪向明 王海君</div> 时钟转到十二,已经过了子夜,又将周而复始,我该感谢的贵人也是写不尽的。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面对病魔逆行抗疫的白衣天使,生产柴米油盐水电煤的普通劳动者,丰富我们精神生活的文学文艺工作者,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城市美容师,带着我们行万里路的机长空姐领队们…………所有这一切,不都是我们应该去感谢的吗?<br> 总之,走过古人称之为古稀的岁月,生命中的种种经历都成了宝贵的回忆,一个个曾经引领我向着光明之路前行的家人、领导,一个个帮助我战胜挫折、跨越险滩的亲朋好友,全都是我难以忘怀的贵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在工作中、生活里,也是尽可能地竭尽全力地帮助身边的学生、同事和朋友甚至是不知名的路人。<br> 人应该懂得感恩,并设法把得到的恩惠再以其他的方式转递下去,让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感受到恩惠的降临。有一首歌唱得非常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将变得更美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捐款收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