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记忆

燕山常客

在京包线新保安站北五公里的山坳里,坐落着一座规模不大却历史悠久的煤矿。这里出产的“八宝山无烟煤”享誉京津冀地区。 三十五年前,刚刚离开学校的我稀里糊涂的被分配到煤矿的子弟学校任教。在欣喜,新鲜,孤独,郁闷的交织中,在这片群山环绕的黑色宝地上度过了六年宝贵的青春时光,种植下大片的青春回忆…… 从这个坡上去,就是曾经的矿区“中南海”,书记、矿长和一群“牛哄哄”的机关管理人员每天就坐在这里向一群群“煤黑子”发号施令。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是在这栋小楼里报到的,在人们像参观动物一样的友善注视中,走向学校,开始了那段幸福的人生旅途。 楼处是昔日的西食堂,曾几何时,这里是矿区的生活中心!每到饭点,这里都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食堂的卖饭妹妹和“红糖丝糕”给我留下来难以忘怀的印象! 远处的供销社是矿区的经济中心,相当于矿区的“王府井”。这里整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 这里也算小西梁的地界,过去这里是变电站和两排平房,记忆中还有一个菜铺子。 现在它是矿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机关办公大楼”。昔日前后脚分配到矿上的几个朋友现在或高或低都是矿上的领导。他们是矿区高高在上的主宰者。 东食堂南面的一排平房拆了,不知道神马时候换成招待所了。 原来的招待所是东食堂东面的一个破院子。说院子都有点牵强,连院墙都没有,两排简陋的平房不知道招待过多少达官显贵。 记忆中,招待所的院子里迟早晾晒着白色的床单和被褥。 这座小楼就是昔日的机关大楼,背靠大山,面对大路,曾几何时,书记矿长等等上层建筑就是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现在,寂寞的小楼依旧孤独的伫立在原地,监视着矿区的来来往往,笑看着矿山的兴衰。 不知何故,小楼的大门被莫名其妙的堵上了。 顺着这条大路往上,就是文化中心礼堂。记忆中,大路没有片刻的孤寂,来往的人群穿梭的车流都印证着矿区的繁荣。说这条路就是矿区的长安街一点也不为过! 而今,孤寂的大路默默的诉说着只有煤矿人才能听懂的落寞。 这高档的通勤班车不合时宜的彰显着时代的气息! 曾几何时,每天几趟的大卡车班车。上下山的人们都是摩肩接踵,一个字“挤”。卖票的老姜是多少职工家属争相巴结的对象啊。只有有关系的人才能有面子坐拉木头的卡车上下山。当然,矿领导是有专车的! 一条搓板山路,下雨是“水泥”,不下雨就是“扬灰”。灰头土脸的山里人生活虽然不很方便,但是他们洋溢在眼角眉梢的笑意都十分自然。 这张照片令我无语。 这样的企业居然还“战略”? 我估计“战术”也是东拼西凑,被动挨打。 “企业精神”不情愿的破裂了。 看着就一个字“疼”! 有谁跟我的感觉相同? 矿区最具规模的体育场。正宗的“工体”!这里经常组织声势浩大的篮球比赛。 而今篮架锈迹斑斑,篮板也不翼而飞了。是忘记装了还是被人偷了? 工体的“主席台”也破烂不堪了。可见“主席们”很久无暇就座了。 篮球场西侧是一大片整齐的职工宿舍,昔日的职工宿舍现今已经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了。沉陷区搬迁?此景令人伤感无限。 民以食为天,不曾想曾经上千人就餐的东食堂如此的冷清。也不知道现在几人就餐,饭菜如何?想必食堂也被私人承包了吧。 在煤矿工作了几年,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下过井。对井口一带也不是很熟悉。当班的工人跟我说现在出煤量少的可怜。工人们的工资同样少的可怜。就这俩可怜的糊口钱居然还被拖欠。 新井井口。(庙梁山井) 看铺设的错综复杂的小钢轨,就足以证明往日的辉煌。源源不断的煤炭从井口提升出来。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井口的无机绳不甘寂寞的隆隆做响。 井口,矸石山,食堂,……不分昼夜的演奏着矿山交响乐! 多么熟悉的串车。 想当初,轰轰隆隆的无机绳拽着串车往返于井口和运输区之间。住流石坡和新村的孩子们都会“蹬绳”。我也练过,就是水平不行。 这里是小西梁顶端,坡下的楼房是幼儿园。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出煤大架,错落的楼房,还留有一丝温馨。 矿区远眺,昨日繁华犹在眼前。 远处灰矿的山终于挖断了。 往日的高档小区“小西梁”如今面目全非了。远远的看过去,一片狼藉!楼上楼下没楼梯的二层小楼是郭矿长马书记和大批中层干部们的别墅。这些房子不够三十年,如今全拆了。 看到此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作何感想? 听说沉陷区将来会建设成森林公园,对此我并不乐观。 远眺大西梁,昔日最大一片居民区也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破砖烂瓦。在这里生活了六年,现在我也搞不清楚大西梁一共有多少排房子。这一大片瓦砾下埋藏着多少八宝山人的回忆啊。 这是一个学校老师曾经住过的房子。当时这里跟“炮楼”似的,绝对是矿区的高档住宅。 在有些人眼里,唯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拆下来的木料。而散落在这里的记忆只好各自收藏了。 这里是曾经的文化中心。每到演新电影的时候这里跟城市里一样的摩肩接踵。帅男靓女们都在这里埋藏着不少青春的故事。 礼堂收票的李大头大多数人都能记住他。 在一进矿的路口建了这么个“牌坊”。或许这就是“企业文化”?仔细看看,发现上边是个天桥,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的,更不知道是给谁建的。 原来这里是一排平房,每次路过都能见到工人们三三两两的蹲在门口聊天晒太阳。现在这里伫立起了一幢很有规模的宿舍楼。看起来管理的还不错!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人气。 矿区的房子有三大特点, 一,清一色的石头砌墙到顶。白灰黏接。 二,房子随山势而建,没有严格的东南西北之分。随弯就咯溜。 三,建大房子,搭小棚子都要择日子看风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得不承认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这里是十八家,看样子现在成“一家”了。院子都圈起来,不能近距离拍照。不知道要经营什么项目。我想,几年以后,矿区能留存下来的恐怕只剩这一片了吧。 远处就是新保安镇。据说当年在新保安围歼国民党部队时,解放军的主力就是从矿区后边的山沟里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老百姓说是“神兵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