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1<br>地点:北京驼铃古道模式口<br>活动:休闲徒步,赏景摄影<br>图文:偃城浪子 <div> 模式口大街东口,立着一块非常醒目的匾墙,上面写着“驼铃古道模式口”几个大字。全长1500米的大街,如一条长龙东西横贯,因连通京城与塞外,被称为<font color="#167efb"><b>“千年古道、百年老街”。</b></font></div> <div> <font color="#167efb"><b>模式口村</b></font>位于石景山区中部。东与琅山村为邻,西至模式口隘口,南至金顶北路,北靠蟠龙山。此地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 </div><div> <font color="#167efb"><b>模式口古街</b></font>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街道,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div><div> 图为驼铃古道东口。作为驼铃古道主入口,<b><font color="#167efb">古道晨曦景观柱</font></b>采用木构元素,结合磨石拼接、毛石基石等历史与时间元素,讲述模式口的演变与更新。<br></div> 模式口大街始建于西周,闻名于明清,是元、明、清三代运煤、灰、石料、木材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商路,当时街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鳞次栉比的大车店、旅店、杂货店,热闹非凡。<br> 此村磨石,宋代即行开采,质优良,闻名远近,现已停止开采。民国时取其谐音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意取:为诸村之模式。 另据《光绪顺天府志》载:“(蓟县)西四十里,山底村亦曰旁村、北辛安、已上村在永定河东,旧有宁台、元英、磨室宫后此。”磨室宫,为燕国宫殿(见《括地志》)。 奉宽在其《妙峰山锁记》中认为“磨石口应即古磨室宫地。”此地古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处入京。 《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由此可证,明清之时,此村就是镇级行政聚落,且派千总加以镇守。 村子原有围墙环绕,沿街并有三个门洞,门上为谯楼,有军士把守。现门洞均已圮毁,惟留部分墙基。 模式口村古迹甚多,较重要的有法海寺、龙泉寺、承恩寺、慈祥庵、田义墓、海藏寺和第四纪冰川擦痕等。 老舍写的《骆驼祥子》,说祥子从北京城向西走,一直走了三天三夜,直到走到了模式口,牵了一匹骆驼,回来后便被人们叫做骆驼祥子。 <font color="#167efb"><b>京西书院</b></font>。这是驼铃古道模式口第一过街楼旧址位置,改造时保留了“京西古道”石碑,同时引入集图书、文创、展示、咖啡为一体的特色书店,一个百姓生活驿站小微公共空间在阳光下通透的展现。 京西书院门前的骆驼雕塑,引来孩子们的垂青和喜爱。模式口大街曾经是京西古道必经之路,这条街上骆驼队迤逦而行,驼铃声不绝于耳。“所以这次改造中,我们也加强了‘骆驼’这个符号。” 京西书院别具一格的外墙造型,让人眼前一亮。 京西书院的整体格局,别致而典雅。 磨石口的不平凡还在于有一条约1500米长的龙形古道穿村而过,这是几百年来贯通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道的磨石口村段。 <div> <b><font color="#167efb">京西古道</font></b>的起点是阜成门,明正统四年重修的阜成门是北京城通往京西的门户,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来的煤都要走这个门,民间也称煤门,阜成门一路往西到达的第一个集散地就是模式口,之后才是三家店。<br></div> 京西古道俗称驼铃古道,明清之际,骆驼是这条道上的主要运输工具。<font color="#167efb"><b>清朝诗人查慎行</b></font>形容这条路:“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 旧时,磨石口村民建起了方便客商的茶楼酒肆,村中商贾云集,驼队迤逦,叫买叫卖此起彼伏,驼铃声声不绝于耳。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京西秋韵”彩绘墙</b>。画卷结合老舍先生在《住的梦》中关于北平秋天的描述,以葡萄架,柿子,石榴和爬藤植物等具有京味元素的水果植物作为画面背景,由北京街区常见的猫为主体,以蟋蟀,蝴蝶,蜻蜓等昆虫作为点缀,喜欢猫的小伙伴可以选择在这里自拍。 石景山地区过去是首钢所在地,所以模式口这里住的也是首钢的职工家属,如今首钢搬走了,这里看起来也荒凉了许多,不变的则是那一处处历史遗迹。 模式口大街第二过街的民泰园。 <b><font color="#167efb"> “月色驼铃”景观</font></b>,位于模式口大街第二过街楼遗址,不过白天的时候您可能欣赏不到。它是运用现代声光投影的方式,在夜间“重现”驼队满载货物穿越过街楼的场景。 通过虚实掩映叙事性演绎,完成了对过街楼的“唤醒”和穿越时空的对话。 模式口大街上的玩偶。 <b><font color="#167efb">承恩寺</font></b>位于北京西部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上,远看并不特别显眼,却因为<font color="#167efb"><b>“三不”</b></font>(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font color="#167efb"><b>“三高”</b></font>(一是承恩寺工程级别高,由司礼太监温祥亲自督办,可谓皇家的重点工程;二是承恩寺住持级别高,由僧录司左觉义兼任本院住持;三是承恩寺地位高,正德皇帝下过圣旨,内容为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物)和<font color="#167efb"><b>“五绝”</b></font>,被称为北京最神秘的寺庙之一。此寺共计四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 承恩寺布局也很独特。承恩寺的四角,各有一座碉楼。除了这四座石砌的碉楼外,据说寺内还有地宫和地道与碉楼相通,这在其它庙宇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种解不开的谜,无疑给承恩寺增加了神秘色彩。 更神秘的是从建寺到如今500年都不对外开放。承恩寺内的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目前正在为申请博物馆积极准备,大雄宝殿被建成八绝的主展厅。预计将于今年正式对外开放,400余件燕京八绝传世精品将与游客们见面。这沉淀了500年的承恩寺将以博物馆的形式与旅客见面了。 承恩寺的东侧是三界伏魔大帝庙,与承恩寺一墙之隔的三界伏魔大帝庙也被称为<b><font color="#167efb">承恩寺关帝庙</font></b>,是一个二进院落的古建筑,目前也不对外开放。承恩寺前方九中门前的寺庙是城隍庙,18年修过一次,现在还在动工修缮。 承恩寺的对面是北京市第九中学。 磨石口古道上设有独具匠心的四明两暗地下排水管道,不怕暴雨山洪的侵扰。从东到西还有森严壁垒的四座过街楼,上有谯楼。 村中大小庙宇二十多座,佛道杂陈,法海寺、承恩寺、龙泉寺等都有很多传奇。 斑驳的土墙、风化的石构件、倒塌的残垣断壁、字迹模糊的碑刻、弃置墙角的旧磨盘,都向人们昭示着古镇曾经有过不凡的岁月。 昔日热闹的驼铃古道磨石口地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数次维修。最早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当是道光十年(1830年),摩崖刻石在古隘口上。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在2016年启动修缮改造后,现已完成了架空线入地整治、沿街房屋外立面修缮,开展了住户有线网络、水网改造,并开放了模式口公园,街区风貌得到了整体提升。 文保区修缮开始朝着民俗院落设计和景观节点打造纵深发展,引入一批文创、民宿、餐饮项目,打造大街的休闲空间,融入年轻化元素,为老街注入新活力。 模式口再次修缮改造,主打非遗传承、老字号、餐饮民宿、咖啡文创等,引入青春气息,激发老街活力。 据介绍,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计划于冬奥会前陆续完成东入口景观提升、生活驿站、手冲茶室等5个重要节点及77号院国风书院亲子主题民宿、51号院蝈蝈府等10余个重点院落的改造,同时搭配园林景观提升以及慢行交通系统改造等,整体呈现老街新貌,复活老舍笔下京西古道的风采神韵。 <font color="#167efb"><b>“古井生辉”</b></font>:古为驼队休憩、饮水的地方,现在看到的地下水井仍然发挥着生活供水的功能。 古井生辉是景观的同时,为地区居民提供生活休憩、邻里交流、文化传播等城市公共空间。 这也是老舍先生汲取灵感的地方——“骆驼祥子”便是从这里牵走了3匹骆驼。 古井水吧。 同时在广场一侧还有小型的红色电力展览馆,可以了解到“模式口通电往事”等等。因此在1922年,京城百姓还用煤油灯的时候,这里就通了电。 老街新貌,复活老舍笔下京西古道的风采神韵。 我们也走进各家商铺看看。 哈哈!小韩家山东煎饼据说不错,看看大家都在排队,我们也凑个热闹。 <b><font color="#167efb">庆春斋。</font></b>老舍先生小说《骆驼祥子》:“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 现在是社区活动室的存在,兼老舍先生纪念地,匾额“庆春斋”由老舍先生之子舒乙所题。屋内陈列了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一组骆驼祥子的雕塑。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模式口走出来的。 很遗憾!庆春斋正在整修中。借用一张网络照片吧!<div> 从这个路口,一路向上就到了法海寺森林公园,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去,不过,里面的几个景点,我还是说明一下吧。</div> 中国唯一一座建立在<font color="#167efb"><b>第四纪冰川遗迹上的博物馆</b></font>。模式口冰川遗迹被发现于1952年,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探永定河引水渠时,在模式口首先发现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后经地质学家李四光和前苏联地质学家纳里乌金共同确认了这个遗迹。<div> 第四纪简单说就是距今约260万年前。专业说是新生代里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在这个时间段里,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div><div>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的陈列品有动物骨架标本,化石;有各种矿石原石,这里的原石有的造型很有艺术感,有的纹路具有象形的美感,这其实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珠宝类的原石看起来有点丑,很难跟商场柜台里珠光宝气的首饰联系起来。<br></div> 在这里也能看到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适合带小孩子来学习。 1964年,60多岁的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风尘仆仆来到村北的山坡下,他鉴定并确认了模式口村的这块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1989年,村北山脚下建起了世界第一座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div><div> 末代皇帝溥仪也曾在模式口村住过,他1959年特赦回京之后,曾在西山林场劳动过一段时间。林场就在村北的翠微山麓,他当年的住所就是冰川陈列馆附近一座没有门牌的小屋。<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四柏一孔桥</font></b>可以说是去法海寺的必经之路。在通往法海寺山门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桥。小石桥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被称为"四柏一孔桥"。也是当地一绝。<div> 高耸着四棵参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法海寺的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车辆通行,改建为平桥。1999年5月,重修四柏一孔桥。 2006年,四柏一孔桥被列入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font color="#167efb"><b>法海寺</b></font>重点不是苍松翠柏,而是其中的大型壁画。这可是一座国宝——法海寺。主殿内是全寺壁画的精华所在,整个大殿四面墙上画满了77个惟妙惟肖的人物,甚至连人物耳朵后面的发丝都清晰可见。壁画历经五百年还这么光鲜,可见当年用料之精细。置身仙人围绕之中,好似来到了瑶池天庭。 寺庙不大但古意盎然,有千年白皮松、明代藻井、铜钟、古碑,当然最出名还是可以和敦煌相媲美的明代壁画。解放后,因壁画被钉了几个钉子,曾惊动叶浅予、徐悲鸿、茅盾等诸多名人。<br> 郭沫若是1956年来到模式口村,当时,北京修建永定河引水渠工程,这个工程就在法海寺山脚下,即将完工之际,位于模式口的隧道洞口发生了塌方,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全国人大代表郭沫若来到工地视察、慰问,塌方的洞口距离法海寺一步之遥。郭沫若看到山上有一处寺院,便欣然前往。 <font color="#167efb"><b>龙泉寺</b></font>在法海寺西面,龙泉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悬崖,龙泉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古人建寺很讲风水,从风水的角度分析,龙泉寺的位置极佳。龙泉的泉水处于崖壁之下的石室之中,水量稳定,冬不枯,夏不溢,水质甘冽可口。<br> 传说康熙皇帝曾到过龙泉寺,有一段与方丈对联的故事。康熙皇帝求才若渴,只要发现人才,不管富贵贫贱,他都要不拘一格地量才择用。 <b><font color="#167efb"> 涌泉寺</font></b>在法海寺东北的山上。坐北朝南三进院落,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两厢为配殿。清末此寺破坏不堪,加之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又失于管理,今仅剩遗址。 我们继续沿着模式口古街向前走。 <p class="ql-block"> 啧啧!这个眼镜熊的造型很拉风。</p> 嗨嗨!原来这里是“遇见串儿”。 旧时的模式口街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生机,为了接待古道上来往的客商,街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大车店、旅店、杂货店、铁匠铺、药店、酒馆饭铺等。 三里长的一条街,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这条街就像一条卧着的蟠龙,因此这条街就是京西著名的“龙形古道”。 <div> 模式口大街的中段的“过街楼”遗址。历史记载古道上曾建有四座过街楼,过街楼是“镇龙”用的,把这条龙牢固地安抚在古道上。这个传说,折射出古人对龙的崇拜之情,期盼着它能“镇水、弭灾”。</div> 可以联想一下旧时的模式口,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骡马嘶鸣,人们往来问讯,店家送往迎来,山回人声,水返驼影,古道上熙来攘往,络绎不绝。<br>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是模式口最为兴盛时期,各类商铺有三十多家,还有各类商摊几十家。商贾云集,骆驼队迤逦而行,驼铃声不绝于耳。 大车店、杂货店、铁匠铺、酒馆、饭铺、粮食店、药铺、肉铺、理发店、茶馆、布店、旅店,为来往的商旅和朝圣的香客们服务,当时这一带颇为繁荣。 <p class="ql-block"> 每到夜晚,路灯亮起,模式口大街进入了奇妙的夜色中,孩子们高兴的手舞足蹈。</p> 除了街道的各处景观,模式口大街的改造后的院落也值得一看。 这些院落保有原有建筑风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改造后既有新意又不失韵味。 您可前去体验“庆春斋”老舍主题纪念馆;集网红水吧、院落式酒吧、浅山区精品民宿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文化院落——境·一九九号院;展现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的古道斯存…… 各具特色的每一处院落,推门而入,都会给参观者不同的感受。<br> 斜阳下,古道旁,斑驳的石墙在讲述着历史的沧桑。 如今模式口进行了改造,很多房子被拆除了,而进行修缮的很多房子,其实也破坏了文物,反而成了假古董,反倒是大街西侧还没有改造的房子更有岁月的韵味,这也是文物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吧。 模式口还有很多故事,但是文献里我却找不到太多,新建筑也让我无法想象他的过去,只希望这条古街可以变得更好。 据说,模式口<b><font color="#167efb">大街钱庄</font></b>大院内,影壁上一处“燕子求寿”的砖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br> <font color="#167efb"><b>“燕子求寿”</b></font>是以前薛家大院影壁上的一处砖雕,讲的是男孩燕子向南斗、北斗两位老人求寿的故事,而像这样的富有历史故事的石刻在这里还有很多。 这里改名模式口,则是因为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磨石口村通上了电,乡绅李堪认为这是模范典型,所以报请时任宛平县长汤小秋请求改名,1923年这里就改名模式口了,转眼也快100年了。 模式口,它犹如一方古玉,古朴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悠悠古寺,青石古道,历经沧桑,跨越历史的风尘和时代的潮汐,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这座京西古道上一段段如歌的历史。 模式口大街76号,目前是模式口村委会的所在地。 这是模式口大街交叉路口的另一个古井,几个游客在围观。 模式口大街中段的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起名<b><font color="#167efb">古道斯存</font></b>,顾名思义,就是京西古道依然存在的意思吧。 民俗陈列馆里面有京西民俗文化,模式口各个古迹、博物馆有详尽的介绍和展示。正对大门的正房,是法海寺的介绍资料,东西两座二层小楼一共四个房间,分别是承恩寺、田义墓、模式口民宿文物和资料展览,还有专门的视听室,可以说展览设计虽然精致但又全面。 这个地理位置前身是一座寺庙,也是区级文化保护单位<b><font color="#167efb">“老爷庙”</font></b>。始建于明代,经历了明清时期模式口古道的辉煌,也见证了后来的衰退。 如今,这里也成为模式口大街第一网红咖啡馆。难得的是,陈列馆内还藏着一座咖啡馆。就在入手左侧的小房间内,名字叫做“ZIP COFFEE*MOSI拉链咖啡*摩斯”,不仅有咖啡也有冷饮和甜品。其实咖啡是次要的,边品尝咖啡,边深处文化气息之中,感觉很不错。院子里树下乘凉或者展厅里的小空间独享,是个舒服得让人想多呆呆的地方。 老爷庙旁是<b><font color="#167efb">慈祥庵</font></b>,是清代建筑,根据慈有方墓碑碑文等可知 ,这是时任乾清宫御司房忠勇营中军总护官御马监太监慈有方于康熙十一年捐产所建,目的是为了看护田义墓,同时用作慈有方养老入葬之用,由于过去庵前曾有一个巨大的石香炉,所以这里也叫<b><font color="#167efb">石香炉庵</font></b>,慈祥庵曾有四进院落,但北部曾被模式口小学占用,如今留下的建筑不多了,并不对外开放。 <p class="ql-block"> 慈祥庵旁就是<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义墓</b>了,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目前是石景山文刻园和宦官文化博物馆,预约可参观。2011年6月30日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58年文物普查资料显示:田义墓初称慈祥庵,其西为显德祠;显德祠是慈祥庵的阴宅,是太监温祥的祠堂。解放后,显德祠被石景山区教委占用。显德祠腾空后,文物部门将慈祥庵、显德祠统称为田义墓。</p> <p class="ql-block"> 墓地坐北朝南,高大的虎皮墙环绕园区,由神道门、华表、翁仲、棂星门、碑亭、享殿等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神道门</b>为砖石结构,硬山卷棚式顶,石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田公神道”。</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华表</b>高7米许,汉白玉石质,八棱柱体,上有云板,顶蹲望大吼,肃穆华贵。</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翁仲</b>为青石质,高3米许,一文一武,文东武西,精美异常。</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棂星门</b>是田义墓的二道门,汉白玉石质,由两柱一间和一字形短墙构成,柱顶蹲石狮,额枋上是火焰宝珠,短墙有精致的浮雕。</p><p class="ql-block"> 进入棂星门,有三座并排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碑亭</b>,砖石结构。中亭位于中轴线上,呈八角形,青石包边,磨砖对缝,顶为圆形攒尖顶,亭内各有一碑,首行为《皇帝敕谕南京司礼监太监田义》。东、西两亭为造型一致的方亭,顶为仿砖木结构的重檐歇山顶。西亭立《敕内官监太监田义》碑;东亭立《乾清宫近侍司礼监太监兼掌酒醋面局印总督礼仪房司礼监太监渭川田公墓表碑铭》碑。三碑碑体巨大,字口清晰,保存了田义一生的事迹资料。</p> <p class="ql-block"> 碑亭以北为<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享堂</b>,己毁。据1958年文物普查资料:享堂面阔三间,石门石窗,石额镌刻“敕赐显德祠”5个大字。显德祠是明武宗敕赐给太监温祥的祠堂名,比田义墓约早一个世纪。 </p><p class="ql-block"> 享堂基址现存5座石碑。享堂以北为寿域,门额刻“古华阴渭川田公寿域”9字。进门正中即是田义墓宝顶,前有墓碑、石供桌。寿域内除田义墓以外,还有4座太监墓:马荣、王奉、慈有方、无名墓等,在寿域东南部另辟有2006年在北京射击场出土的明代宦官墓石室一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田义墓是明代墓园建筑艺术的缩影,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太监墓,它是考察明代宦官制度的实物见证。</b></p><p class="ql-block"> 经文物人员的多年努力,石景山区历史上的石刻精品大部分保存在田义墓园内。有唐、辽、金、元、明、清的墓碑墓志,有搜集来的石刻等,是研究石景山区历史的档案库。</p><p class="ql-block"> 由于田义墓保存完整,这里建立了一座北京唯一的宦官博物馆。对照田义墓的实物,人们可以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特有的宦官制度,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p> 到这儿感受到旧时老北京“庙多、坟多,礼数多”的说法,村子居然曾经有17座古刹。寺庙的壁画,墓地的石雕,成为流传后世的艺术瑰宝。 模式口古道作为京西宝贵灿烂的文化资源,也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中枢环节。 模式口,沉淀着历史丰厚,更散发着一种浓郁的纯朴、自然与宁静的文化韵味,值得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