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0EFR2F3D">云南4名地质队员遇难,搜救队员:一人脱掉衣服露出肚子 脸上有笑容</h3></br><p id="0EFOQC1K">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在云南哀牢山失联遇难,牵动各方关注。11月23日,南都记者从救援人员处了解到,失联人员曾沿水流行进,用油漆留下标志,“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遗体被找到时呈现出失温特征。</h3></br><p id="0EFOQC1L">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据介绍,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h3></br><h3> <p id="0EFOQC1N">11月23日,此前从长沙驰援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向南都记者介绍,他们从21日早开始探索峡谷区域,哀牢山陡峭崎岖,没下雨时气温大概在六、七度,下了雨会降到零度左右。队伍所带的海事卫星电话在山里找不到信号,为防失联,“我们出发的时候,指挥部给我们的一个指令:在危险的情况下可以生火烧林,让直升机或无人机看到信号后过来解救。”</h3></br><h3> <p class="ql-block">谭章向南都记者表示,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迷路的情况,由于缺乏失联人员的具体定位,搜救人员只能进行地毯式搜索。“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都此前报道,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首批救援队于11月22日0时32分到达发现地点,迅速将3名失联人员遗体向接应点转移。同时,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地毯式搜索,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章向南都记者表示,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服掀到上面,肚子露出来,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典型的失温症状”。4人的遗体被发现时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媒体报道,4名失联人员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携带有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森林罗盘、工兵铲、铁锹等工具以及干粮、矿泉水等约1天半的口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由原武警黄金第十支队组建,2020年9月挂牌正式成立。原武警黄金第十支队组建于1979年,支队官兵“穿越荒野密林、翻跃峡谷山岗”,长期奋战在滇黔等地,探获多金属矿床12处,被原地质矿产部评为“金矿地质勘查三等功单位”。转型后,该中心立足滇黔地质调查,面向南方地区开展林草等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有当地媒体报道曾介绍了该中心一次样地森林资源调查任务的步骤:“前面两人手持砍刀,砍界标号、鉴别树种、测量胸径、油漆划线、丈量树高,后面两人用RTK定位仪采集地理坐标,定位起点、书写标桩、架罗盘仪、每木检尺、记录平板。”据介绍,森林资源调查目的在于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形成资料存档、上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延伸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哀牢山遇难4人为何不开定位系统?专业人士:可能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打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22日,历经8天搜救后,云南哀牢山4名考察队员被找到时已经均无生命体征,目前死亡原因尚未公布。有网友怀疑,装备不佳、补给不足等是否是这些专业队员在山中遇难的主要原因?专业人士解释称,并非完全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22日,官方通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失联,经全力搜救,已全部找到,均无生命体征。此时,搜救工作已经开展了8天,而距离队员们进山已经过去10天。</p><p class="ql-block"><br></p> <p id="0EFRTN5S">目前通报中尚未说明遇难原因。但破碎的一次性雨衣、未打开的定位仪器、仅一天半的干粮等进山装备被发现,有网友质疑,装备不佳、补给不足是否是这些专业人员在山中遇难的原因之一?</h3></br><p id="0EFRTN5T">一位从事山地救援17年的专业人士向极目新闻记者分析,并非完全如此,专业考察人员进山时,会根据徒步距离和考察点周边环境来确定携带的装备和补给。比如,在已经穿着防水冲锋衣的情况下,一次性雨衣更加轻便;目的地周边有食物可以采集,就不用提前带很多食物。“带的装备越多、越专业,队员体力消耗就越大。比如有的老科考队员就穿迷彩服和胶鞋,不选择专业的登山靴,因为胶鞋干得更快。登山靴要是在山里弄湿了,什么时候才能干?”</h3></br><p id="0EFRTN5U">有报道显示,这4名考察队员携带了RTK定位仪器,但在遗体被发现时,定位仪器却并未打开。该人士表示,进山后要考虑定位仪的电量,只能在条件合适、有信号的地方展开,“可能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打开,或者中途情况突然恶化。”</h3></br><h3> <p class="ql-block">该人士还提及事后的搜救难度,除了大雾、大雨和地形地势等困难外,哀牢山实际上还面临着山地通讯不佳和搜救员体力消耗快等问题。“现在报道中提及,此次搜救出动了直升机和几百人的搜救队。实际搜救过程中,空中和地面的搜救队可能联系困难,或者两支不同的搜救队之间在山林里都联系不上,可能会存在搜索盲区。另外,还有搜救队体力的问题。山地搜救体系消耗大,为了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平时我们4小时就会轮班,换一批人上。但看报道,哀牢山的搜救队是连续几天几夜连续作战,这对搜救队本身也是一种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人士最后提醒,他所在的队伍时常遇到经验不足的驴友或大学生被困在山中,这次的哀牢山事故在他看来,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在山中遭遇不测。建议普通人进山前,一定要提前做好自身基础技能训练,对野外环境提前做好功课,携带专业的装备器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