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邹香城镇玉皇殿

荷香缘

<p class="ql-block">2021.11.09日。</p> <p class="ql-block">  龙山玉皇殿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坐落在香城镇南部,邹城与滕州两市交界处,山自高峰向东西蜿蜒起伏数十里,象一条昂头而卧的巨龙,故名为龙山。龙山属峄山山系,海拔415米,有大小山头10余个,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龙山“玉皇殿”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原有玉皇庙和关帝庙两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由于年久失修,多数建筑倒塌,现仅存有玉皇殿。玉皇殿为全石结构,座北向南,建筑面积40平方米,是难得的明代石雕建筑物,2001.3.1日被列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明代以来,在龙山周围曾有大小寺庙宫观十余处,特别是玉皇庙和关帝庙两组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伟,曾是邹东南一大美景。比较有名气的有玉皇庙、龙泉寺、高虚清月宫、娃娃殿等建筑。因年久失修,现仅存十八盘栈道及玉皇殿建筑。</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俗称无梁殿,传说为玉皇大帝享受人间烟火的地方。相传明代有位高僧云游到此,见山上景色秀美,有仙风道骨之气,于是召集能工巧匠建造了玉皇殿等建筑,并在此地修行,后得道升仙。玉皇殿自建成至今,没有受到大的损坏,保存完整,已被列为省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为3间全石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7.7米,进深5.5米,高5.1米,屋顶由数块石板交错叠压而成。屋面石板上雕有脊瓦、筒瓦、瓦当、滴水、排山沟等,石块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除屋面外,墙体均为长1至2米不等,厚60至80厘米不等的石块砌垒。室内为石质拱券结构,券顶高1.8米,明间正中上刻“大明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孟秋吉日,知邹县事黄应祥募化总理信土土……创建(1630年)”刻文。东西次间有方形石窗,窗棂透雕圆钱图案,石窗为整石雕刻而成,图案逼真优美。明间门楣上刻“云捧金阙”4字匾额,字体苍劲有力。前廊内有2根八棱方柱分立两侧,檐下刻有雀替等,殿内原有玉皇像龛,现已毁。</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是当时民众对玉皇大帝等道教人物尊崇与祭祀的产物,有当时官府知县的参与,显示了道教思想在当时的盛行。此建筑通体为石拱券结构,整座建筑无梁无柱,不用寸木,外廊仿木结构,出檐短,低起翘。房屋的立柱、抱头梁、内槛等都为榫卯结构,并用当地花岗岩石砌垒而成,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的创建时间为明代崇祯三年(1630年),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明代全石拱券建筑在山东很少见,有确切记年的则更为稀有。经笔者实地考察,龙山玉皇殿与峄山浑石殿建筑结构相同,均为券顶全石建筑。浑石殿位于峄山白云宫一侧,为全石三间硬山建筑,没有前廊,屋面仅雕刻筒瓦、排山沟,做法简洁。</p><p class="ql-block"> 龙山玉皇殿建筑,从屋面瓦当、滴水到立柱、雀替、花窗、门匾等,雕刻精细逼真,形象生动,线条古拙,流畅自然,集石结构与雕刻艺术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点,如梁、柱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中间的层次;厚重的墙体以及外檐立柱侧脚等。</p><p class="ql-block"> 无梁殿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展示了当时先进的建筑工艺水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研究明代鲁南地区建筑史及道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转载滕州市著名学者李庆先生的文章《龙山顶上玉皇殿》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即1722年,出身于滕县著名的“北门里黄家”的文人黄钟,在实地游览城北的龙山后,写了一篇《龙山游记》,被收录在《滕县志》中:</p><p class="ql-block">“滕邑之北曰龙山,蜿蜒十余里,其高出于云表者曰数十峰……”作者兴致盎然,先登上龙山顶峰四望:“南眺微湖如镜,北瞻峄峰如髻,西则凫岭如群鹜骤落,东则孤峰如霜锷初试……”后又找到顶峰南侧抬头寺(即龙泉寺),留下“风扫落花曲径斜,闲云绕树栖寒鸦,老僧今已卓锡去,洞里无缘饭胡麻”的诗句;复又向北五六里找到古代“三清庙(观)”旧基,一番凭吊感叹后由此下山,前往东南“七星观”甘露泉品茶,并写下“山空云积翠,地静鸟贪眠,一片珠帘水,清声拟管弦”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三百年前,仅是“邑庠生”学历的黄钟先生,利用大半天时间游览龙山,一路吟咏,竟然留下6首诗、4联句、一篇游记的传世作品,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感慨古人的文学修养!当然,这也与“北门里黄家”的科举背景有关,须知黄钟的祖父、儿、孙,皆是进士、举人……</p><p class="ql-block">可惜,黄钟游览龙山时,只从最南端峰顶走到中峰就下山了,没有再往北行,倘若他继续向北,走到龙山最北侧的山峰,就能看见如今已属于邹城境内的玉皇殿了。</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13日 ,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初二,在黄钟先生攀登龙山的299年后,我借着过年登高祈福牛气冲天的契机,来到龙山最北侧的山头,寻访到建在山巅的玉皇殿以及“清微宫”遗址!</p><p class="ql-block">出滕州城一路向北,穿过龙阳镇驻地来到龙山脚下,再从龙山东侧绕过张山口、邱石两村,来到龙山北面已属于邹城市香城镇的戴家村。戴家村南面有座锥形的小山头,也是龙山最北侧的山峰,玉皇殿就建在山峰顶上。我从戴家村向南,走一百多米即来到山脚下,由东侧山谷上山,绕到峰顶的南面,这才知道山门南面有一条登山的石阶通到山下,想来应是当年的古道……</p><p class="ql-block">山门朝南,正对龙山主峰,如今仍存石砌门框。登十数级阶梯进入山门,门后是一处院落,院中现存一盘完整的石碾,碾后正殿坍塌,只剩墙基和两根殿柱,院中另有石雕香炉及一块残碑——幸好还能认出已碎成5块的圆首断碑上的部分文字:碑首题“隆(?)古碑”3个大字,碑文风化满灭,依稀有“…碑记…错出邹滕之间,名曰寨山…巍巍乎诚胜区也…形胜者,登高远眺,犹得其名…鸠工未几告竣…其名而指之…至于堕地者苦人之力…志不朽云。”左侧落款为“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岁次丙寅仲秋吉旦,县儒学生员方枚撰文,于化X镌石”,另有“邹县儒学生员、府学生员”等参与人名,可惜难以认全……</p><p class="ql-block">由这块断碑上的残存文字推测:清朝初年“清微宫”以及玉皇殿所在的这个山头叫做“寨山”,属于邹县辖地,当地士绅曾在寨山顶上玉皇殿旁另有兴建,大概就是山门后面院中今已坍塌的三间殿宇——可惜该断碑碑文模糊,倘能做成拓片,或许还能找出殿宇名称以及更多信息,期待有心人作进一步调查……</p><p class="ql-block">紧临该院东南侧是几块巨石攒起的山峰,从其中一块巨石缝隙下钻上去,就到了峰顶的石雕玉皇殿。据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网站介绍玉皇殿如下:</p><p class="ql-block">“玉皇殿为三间全石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7.7米,进深5.5米,高5.1米,屋顶由数块(长100至200cm不等,宽约60cm,厚约18cm)石板交错叠压而成。屋面石板上雕有脊瓦、筒瓦、瓦当、滴水、排水沟等,石块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除屋顶外,墙体均为长1-2米不等,厚60-80cm不等的石块砌垒。室内为石质拱券结构,券顶高度1.8米,明间正中脊条上刻“时大明崇祯三年(1630年)岁次庚午孟秋吉日,知邹县事黄应祥募化总理,信士时养蒙、石匠荣进卿等创建。”东西次间有方形石窗,窗棂透雕圆钱图案,石窗为整石雕刻而成,图案逼真优美。明间门楣上刻“云捧金阙”四字匾额,前廊内有两根八棱方柱分立两侧,檐下刻有雀替等。殿内原有玉皇像龛,现已毁。”</p><p class="ql-block">该石殿造型古朴,石雕精美,为鲁南地区所少见,推测应是当年就地取材建筑而成,如今石殿两侧仍屹立当年山峰原石,与石雕大殿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龙山后山这处宗教建筑的主体。尤其是该石殿顶部刻有明确纪年,距今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仍保存完好,几乎是整个龙山唯一现存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黄钟于清朝康熙晚期攀登龙山时,这座建于明朝末年的石殿,以及石殿旁另一座建于康熙中期的殿宇已经建成完工,可惜黄老先生只游览了龙山南部的几处寺庙和道观,中途下山,并未再向北行,因而也就错过了对“清微宫”及玉皇殿的发现和记录……又过了几百年后,黄钟所到过并记录在《游记》中的位于前山滕州境内的“抬头寺”、“三清观”、“七星观”等庙宇如今早已没了踪影,目前仅剩位于后山邹城境内的“玉皇殿”以及“清微宫”遗址尚还保存,成为整座龙山硕果仅存的“古迹”——是为滕之不幸,邹之幸哉……</p><p class="ql-block">其实“玉皇殿”能保存至今的幸运,还得感谢当初亲手雕凿这座石砌殿堂的几位石匠!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限于泥土、砖瓦、木料等易朽烂建筑材料的局限,本来难以长久。而玉皇殿的建筑用料,则全部用石头构成:石基石墙石柱石檐石窗石脊石瓦石券石拱,内部叠石起脊的拱券结构更让这座石室固若金汤——这也是这座建筑被民间称为“无梁殿”的由来,整座大殿除两扇木门外没有任何木料和砖瓦,确保了这座石头堡垒能经受风吹雨打雷击火烧千年永固……</p><p class="ql-block">幸好,殿内脊顶的纪年石刻上也留下了亲手建造这一工程的民间石匠们的名字,他们是:</p><p class="ql-block">荣进卿、王孔业、王三池、姜朋儒、张顺、王玉(按居中顺序)。</p><p class="ql-block">尽管这6位石匠的名字排在纪年落款的最下(后)面,但其实这6个名字才最应该被我们记住!尽管时任邹县知县的贵阳籍官员黄应祥在当时还布置重修了邹县鼓楼、重兴塔、八腊庙、界河驿等建筑,然而黄知县的那些“政绩工程”而今安在?反倒是龙山上几位石匠的本色建构,经过改朝换代,经过兵燹战火,经过岁月侵蚀,竟完整保存到今天,并且还将作为重要文物保护下去——龙山玉皇殿于2013年被山东省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除6位石匠外,殿内石刻上还留下了几位牵头筹建的“信士”姓名,主要是时养蒙及其子时成基、时成名父子等时姓族人,“丹书”者亦是时宾。而今,玉皇殿山下西侧的村子就叫“时沟”村,《邹县地名志》介绍该村“以姓取村名为时沟,现居民多为时姓”,并说该村于清朝嘉庆年间从其北邻的大山阴村迁来,原名南沟,而大山阴村则“建于北宋末年,因居龙山之阴而得名,居民姓氏主要有时、戴等”——这就说明石刻落款上的几位明朝时姓人士,就是如今山下附近村里的时姓先祖!</p><p class="ql-block">至于戴姓,肯定与山脚下的戴家村有关。《邹县地名志》介绍戴家村“原为丁姓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后戴姓由河北广平府永安县迁入,人口逐渐增多,后改为戴家村……”如今该村东旁路北立有民国三十年(1941年)“戴氏谱碑”3块,路南立有表彰嫁入戴家的大山阴村时氏节妇事迹的节孝碑一通,碑文开头说:</p><p class="ql-block">“吾国雄峙乎太平洋之右岸,男重忠义,女贵节孝,已数千年。所谓国于天地,必有兴立者也,乃世风不古,弁毛礼教,幸此种美俗尚存留于乡村田野间,匹夫匹妇时一见之,如时孺人者是已。孺人为本县大山阴村时德玺之女,戴家村儒生戴兴邦之妻,十九岁于归,二十五岁因夫患肺疾遽失所天……今已七十余岁,懿德可钦……”</p><p class="ql-block">这些石碑,大致记录了玉皇殿山下周边时姓、戴姓等村民从古至今的生存和生活,尤其说明时姓家族数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龙山北侧玉皇殿下,时姓族人“美俗尚存留于乡村田野间”,从明朝时养蒙父子建庙拜神,到民国时孺人节孝传家,“匹夫匹妇时一见之”,这大概就是邹鲁乡风民俗的具体承载和体现,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世代相传、长流不息的见证和衍续吧……</p><p class="ql-block">另:山顶玉皇殿周边有“高虚清微宫”、“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上吉日建清微宫、龙出昆仑顶、住持人王德山”等摩崖石刻文字,未辨凿刻年代;出玉皇殿山门沿阶梯南下到龙山西麓山下,有白衣泉、龙王庙、观音殿等建筑遗迹,顺此山路下山西折通往时沟村……</p> <p class="ql-block">拱捲石刻</p> <p class="ql-block">感谢时迎龙先生的《拱捲石刻拓片》。</p> <p class="ql-block">像不像个“憨吧猪”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