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知识公益系列讲座【4】

封子

<p class="ql-block">参加文化部第12届“永远的辉煌”合唱比赛实况</p> <p class="ql-block">合唱知识公益系列讲座【4】</p><p class="ql-block"> 混声合唱《伏尔加船夫曲》的指挥处理技巧及实例演示:</p><p class="ql-block"> 这首作品是从男低声部(PP)开始的,通过声部那添加、人数声添加、主题叠置、音色调配等方法扩展了整个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具体变化、和声里主要包括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单-音色的单- 声部到大层次部的重叠。从一开始的男低声部的低音区到最后的不同声色的声部切入,生动地描绘出船夫们拉纤由远而近,又由近渐远的航行场面出现。</p><p class="ql-block"> 在作品的声音处理上,pPp-mp-m---fmfmpp -Pp-ppp,这样的,强弱变化对于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幅度的强弱对比是本作品的核心所在,本作品要求合唱队员在演唱时一定要胸有全局观念,要求指挥技法简练,切实根据合唱队员的实际演唱能力,把最强的演唱力度用在高潮部分,把作品处理得轻,趋响时不浮躁、响趋轻时不松懈。另外,声部的音量一定要分布均恰当,使不同的强弱变化做到恰到好处,才能把船夫拉纤的观险困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设计图式、 动作时一定要简明、 形象具体,有合唱队员能在指挥的面部表情与动作中,领会到指挥的意图与作品的变化,尽可能地引导合唱队员们把作品表现得完善具体,体现出作品的本来作品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合唱队员对作品了解更为具体,音乐表现力上更符合原作品的要求,我先后让合唱队员观看了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习了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思想,所处的时代,在感知上让合唱队员对作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排练过程中,逐字,逐句解决他们声音演唱中的问题,反复强调乐句之间的关系,如何控制好气息和声音的关系。音准俨然成了最终解决的难题。当辅导至高音部分时,由于男高音声部在练习时解决不好,后因时间关系,只能采取了降调的方法演唱,尽管效果不错,但就是因为降调而错失金奖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指挥家湖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指挥王秀峰老师在听完我团演唱时评价:“合唱训练声音好,指挥作品处理也不错。”</p><p class="ql-block"> 原中国合唱协会秘书长田炳义说:“可惜没有用原调演唱,要不然该队是本次比赛中最出色的团队之一”</p><p class="ql-block">全曲设计与指挥处理,可以分为8个部分:</p><p class="ql-block">(1)部分</p><p class="ql-block">第1——16小节,由男低音从很弱的音量开始齐唱(Pp),每四小节增加一点音量,弱而不虚、轻而有力,富有弹性,这16小节合唱指挥的动作幅度不大,用手腕与手掌弹性指挥,要求合唱队员的发声轻而坚、虚而实、吐字清晰、有音乐的动感。</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