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 今天所谈《渔家傲》又是出自一位南渡词人之手,作者叫洪皓(1088-1155),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今属浙江宁波市辖)主簿,秀州(除海宁外的今嘉兴地区与上海市的吴淞江以南部分)录事参军。高宗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1143)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兴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十七年,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今江西上饶市鄱阳县),后再贬英州安置九年,在前往袁州(今江西宜春市)途径南雄州(今广东南雄市)时病故。另有一说,绍兴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时病故。谥号忠宣。<br> 光弼先生有一与其他南渡词人不同的经历,就是其曾出使金朝且被扣押近十五年之久。史载,南渡之后的高宗建炎三年,光弼先生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朝,完颜粘罕逼其在刘豫政权中为官,因坚决不从而被流放冷山(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冲河镇地区)。因冷山是金朝开国重臣完颜希尹的家族世居之地,而光弼先生又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赢得尊重,并破例让他教授完颜希尹的儿子读书,这一教就是漫长的10年。光弼先生在不能归宋之际,仍然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并经常以密奏方式向赵宋王朝传递金朝上层社会情况。由于金熙宗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并允许宋朝使者回归,至此光弼先生才踏上归宋之路。<br> 在滞留金朝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光弼先生对金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产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且以笔记的形式撰写出《松漠纪闻》一书,回归时因担心被金人搜获而烧毁。回到南宋后,他追述了其中一部分内容,重新成书。因为当朝宰相秦桧禁刊私史,故而此书一直未能刊行。后来,他的长子洪适整理父亲旧作,分为正、续二卷。再过数年,次子洪遵根据洪皓生前谈及的往事,又整理出十一条,称为《松漠纪闻补遗》。两者合起来,就是传世的《松漠纪闻》,成为研究金朝的重要史料。<br> 言归《渔家傲》正传。<br> 渔家傲 重九良辰,翻成感怆,因用前韵,少豁旅情<br> 臂上萸囊悬已满,杯中菊蕊浮无限。纵使登高宁忍看。昏复旦,心肠似铁还须断。<br> 岁月川流难把玩,平生万事思量遍。但对割愁山似剑。聊自劝,东坡海岛犹三见。<br> 上半阙首句中的“萸囊”,指盛茱萸的袋子。众所周知,每当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到来之际,我国古人有登高赏景、饮菊花酒、佩带萸囊的习俗,据传饮菊花酒和佩戴茱萸能祛邪辟恶,所谓祛邪辟恶是人们对身心健康的美好愿望,但菊花和茱萸的保健防疫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因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的作用,而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br> 笔者斗胆推测,这是光弼先生绍兴十七年以后的作品。不知光弼先生登高看到了什么,让他老人家“感怆”到“心肠似铁还须断”,但光弼先生“平生万事思量遍”之后,把“东坡海岛犹三见”的自我安慰告诉了我们,至于见到了东坡先生在海岛上做什么?笔者以为,光弼先生应该是见到了东坡先生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开朗性格,对坎坷人生的开阔心胸,。<br> 拙文前面说到光弼先生在滞留冷山时,仍然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清代官修地理总志《嘉庆一统志》有这样的记载:“(洪)皓留金时,以教授自给。因无纸,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虽然时隔元、明两朝,但《嘉庆一统志》作为清代官修应是可信的。另外,故事还反映出“皓博学强记”的一面。<br> 借《松漠纪闻》话题,说说光弼先生的公子。前些年社会风靡一本叫做《容斋随笔》的书,此书出自光弼先生第三子洪迈,而这个洪迈也是南宋朝廷重臣,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南宋张世南撰《游宦纪闻》是这样说光弼先生父子的:“吾乡三洪,皆忠宣公皓之子也。兄弟连中词科。绍兴十三年,忠宣以徽猷学士直翰苑。绍兴二十九年,其仲子文安公遵,始入西省。隆兴二年,文惠公适继之。乾道二年,文敏公迈又继之。相距首尾二十二年。故景卢有谢表云:‘父子相承,四上銮坡之直;弟兄在望,三陪凤阁之游。’二事实为本朝儒林荣观之盛。”<br> 怎么样?跑题跑的还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