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6年(1741.)辛酉10月,深秋月黑夜。 豫南一条大汝河的滩涂,一叶扁舟搁浅在泥沙处,从小船上下来两个人影,一人背着一个包袱,踩着快过膝盖的淤泥,飞快消失在河对岸的密林中。这时很快从远处跑过来一群手持火把的人群,显然已经也看到了泥滩处的小船,并且有人已经跳到船上,大声说;船里面没有人。接着一个上年纪的人的声音吆喝着:算啦!别追啦,回去吧! 那两个跳船淹没在密林处的身影原来是一男一女两个大人,两个人奔跑一段后,女的说实在跑不动啦,歇一会吧!男的说好吧,就把背在身上的包袱放下,躺在了地上。 已经是快到立冬的寒夜,阵阵冷风侵袭着两个逃奔在路上的落魄人,不知前面还会遇到什么情况。但是,向前奔命的决心一点没有减弱,头顶上已经露出曙光的天空将会指引他们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刚才搁浅小船的泥滩上游五里处是一个较大村子,村名;当阳张。据说是远久远久的时候就叫这个名字,村子前面通过大河处有一座古老的大桥,都叫它“当阳桥”,就是传说公元208年三国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兵骑断后,张飞骑“乌云踏雪”马,手持丈八蛇矛,鼎立站在当阳桥中,厉声大喝,"张翼德在此,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当阳张村 当阳桥 当阳张村后二里处的高坡上是一座较大的家族祠堂,祠堂正门上方横联;名门望族,上联;挥公肇始树发千枝根共本,下联;弓长致远江水源同流万派。前述奔逃的男子就是在此常年值守的护院,张氏后裔,叫长棍,年已而立。村中族长每天派人送两次饭食过来。 本篇叙述故事的起因就是每天为这张长棍送饭的一女子。 女子二八,也就是一十六岁,民间一般形容这个年龄都是指妙龄佳人。这女子是本村张家三门的四闺女,但是这闺女天生没有个好命,从小说话有点晚,四五岁时父母双亡,全是跟着二姐长大,等二姐嫁人她也就八九岁,但是你也不能跟着你姐一起住到二姐的婆家呀!姑娘不善言谈,又不愿去大哥家看大嫂的颜色,只有自己一人住在老屋。 看祠堂的张长棍每天的饭食是村中张姓六门轮流做好,又有这张四妞饭时送过去,这样一送张四妞也就送到了十六岁。张长棍年已三十,身强力壮正当年,长棍见四妞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如此准时送饭,日久还真是动了真情,长棍吃饭时间越来越长,一个窝窝头他能啃上半天,他嘴里漫不经心的啃着窝头,俩眼珠不离四妞的长辫子。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张四妞正是花季初开,也被长棍真情吸引,干柴遇烈火,你有情我有义,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这在一个庄子,一个自家大姓的男女那是本族里不行的,有多嘴之人告给张家族长,族长敲明长棍;本族一家,男女授受不亲,苟且之事不能再继续。 <div>干柴烈火 你情我愿</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这多年集储的情意岂能被几句话管教住啊!两人开始偷偷商讨出逃远走。 大清乾隆年间,鄂北,豫南一带的白莲教在民间影响非常大。多次的农民起义,大都是借白莲教的名义发动的。乾隆后期到嘉庆年是白莲教的鼎盛时期,这时什么天理教,清水教,收元教全都跑了出来。白莲教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是义和团,号称“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扶清灭洋”,清政府初期是支持的,后来洋人打进北京才把白莲教镇压下去。 长棍与四妞开始秘密商讨投奔白莲教,并在乾隆6年十月出逃。也就出现本篇开始的情景。 一路辛苦难行且不表述,这两人出逃的丑事一直在当阳张村周围数十里范围流传。人们饭后茶余总会添油加醋形象描述一遍,再以后这事就传为神奇故事……;有人说两人跳船后被白莲大仙收走,那长棍成为一名白莲教大师兄,那四妞成为红灯照一名大师姐。又有人说;长棍,四妞经常坐蒲团神游四乡,见到,或听说民间有不平事,就会上报教会首领,怒见不平一声吼。再以后,还听说两人思乡心切,夜回当阳张村去祠堂拜祖宗的。真正的后事是,张长棍,张四妞多年以后带领子女回当阳张村认祖归宗,族里还是拒不同意,更不用说去祠堂拜祖宗,那是痴心妄想。两人及子女就在远离村子十数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开荒造田,勤耕细作,再以后,这里成为一个张姓大庄园,已经延续近20代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