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云中君曰:夏志清,著名中国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著作虽与正统的文学史观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给予高度的评价,张爱玲的《金锁记》被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钱钟书被推崇为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张天翼是“这十年当中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有评论称,《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巨著,不亚于一次文学的革命。从这本书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进入西方高等院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夏志清,作为文学评论家,首要的任务是挖掘具有阅读价值的作家。中国大陆八十年代,出现了张爱玲小说和两座“城”的热潮。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还有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有学者说,没有夏志清,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的下半生会淡出公众的视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曾经评价《边城》:说这本书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它既不似作者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像后期那样过于雕琢,流于晦涩。他这一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度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边城》全文不过6万余字,却成为了沈从文最得意的作品。这本书也是在20世纪中文小说评选中被列为第二名,仅次于鲁迅先生写的《呐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边城》主要讲述了在湖南湘西边境的一个名叫茶桐的小山城里有一个叫“翠翠”的女孩的爱情故事,同时描述了小山城里的人文风情和景物世俗。翠翠的故事并不像大海一样多么的波涛汹涌,它更像是田间的一道潺潺溪水,平平淡淡的从眼前流过,没有一丝的起伏和波澜,不起一点荡漾,但这温润的溪水却滋润了心肺,就好像整日呆在雾霾中的人忽然吸进一口山野间清新的空气一样。《边城》就是这样清新的空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从《边城》的语言美感、开放式结尾和剧情特殊矛盾的角度来论证这本享誉中外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最后重点谈谈对《边城》的感悟和体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边城》中的文字清淡自然,像饮一杯淡茶,喝一口细细咀嚼,就会品出其中蕴含的苦味。再品,就是苦后的回甘,口鼻间的清香。沈从文身处的那个年代,白话文初生不久,很多作家对于白话文的使用略显拙劣,要不然就是有的作家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创作起来,遣词造句间,少了古汉语的灵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然而在我的眼里,那个年代的作者能把白话文用的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就只有“张”和“沈”。张就是张爱玲,沈自然就是沈从文了。他们俩的作品之好,都是来源于性格上的灵气。但相比之下,张爱玲的魅力更多的出自于她出身高贵,加上过人的早慧和年少所经历的苦难,造成了她笔下繁华落尽后的苍凉之感。她的人生阅历虽不足,但她对中国传统小说造诣颇深,使得她能续上五千年的文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再看沈从文。以我的感受是,他的《边城》竟然丝毫看不出有前人的影响。好像文章自天成,孕育于湘西。小说中夹杂的方言野话也不显得粗鄙,只是透出着一副自然而然的味道。沈从文将自己视为粗鄙村夫,但他笔下的文字却饱含感情和尊重,他将文字的艺术加工降到了最低,仿佛是在白描。这种写作路子,在文学作家中也是少有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张爱玲和沈从文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人生盛年写出来的。张爱玲的《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出版于1943至1951年,那时候她才二十多岁。之后她经历了胡兰成的情变、战争,后移居美国,从此写出来的作品便没了当年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沈从文也是如此,他的一些重要散文集,还有本文讲述的小说《边城》都是他在1930年至1940年之间创作的。只有小学文凭的他,只凭着这几本书就硬生生闯进了北京的文坛。但当沈从文成为了西南联大的教授后,他再也写不出早期那种充满着灵气和韵味的作品了。有时我也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后来得到的结论是,他们成名后,在人情世故中摸爬滚打,沾染了俗气的尘埃,从此文字就没了当初的灵动和野气。也正因为如此,《边城》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开放式结尾、特殊的矛盾冲突是《边城》整部作品的绝妙之处。有人说翠翠的爱情是一个悲剧,但我却觉得未必!因为最后是一个有点忧伤的开放式结尾:</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沈从文并没有抛弃掉大团圆结尾的可能性,这也是这本书最了不起的地方。当年汪曾祺就说沈从文从来不自夸,但只有和他提到《边城》的时候,他便会笑眯眯地开口:“我是很会写结尾的”。</b></p> <p class="ql-block"><b>加速整部小说剧情的冲突矛盾,刚好是因为所有角色的纯真和善良。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悲剧肯定是有坏人从中作梗,当然,大部分的作品的确是这么做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悲剧都是人为的。《边城》的一切冲突只因为,矛盾就出在小说中的角色都很纯真和善良。纯真善良的人大多数都会有点鲁莽和倔强,小说的每一位角色都多多少少带点野气在里面——纯真、耿直且骄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翠翠这样一个小女孩,虽然纯真善良但也有点野气。她第一次见到二老时,以为二老要来调戏她,于是她就骂二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她的爷爷也是纯真带着野气。他一辈子都在为翠翠寻求幸福,有点狡猾、有点可爱,如果一旦被人所瞧不起,在与人沟通上就有问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大老是纯真善良的,但性格却很执着和倔强。他觉得唱歌输给了二老,于是便赌气离开,最后身亡。二老也是如此,他当初可以替大哥对着喜欢的人,翠翠唱歌求爱,但他突然想不明白,总觉得是自己害死自己大哥时,她就无法过原来的日子,于是负气离家,从此不回来了。大老二老的父亲顺顺也善良纯真,但性格和儿子也一样,因为大儿子死了,和人说话语气自然重了些,这才让爷爷不太高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这么一分析,或许就很清楚的发现,《边城》里所有的人,带来矛盾和冲突的就是他们纯真善良下的骄傲,也就是“气性”。就因为这点气性,可以让两个大男人在晚上对喜欢的女孩比赛唱歌。就这点气性让大老淹死了,也让二老离家出走了。也正是这点气性让爷爷觉得难过,后来病死了。其实没有人是坏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为了一口气而已。这也是生活的本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边城》的确写的像是世外桃源一样,但那里并不是人人都是君子,人人谦让有礼。纯朴的渔民尚会贪恋交好的妓女。朴实的爷爷也爱喝一口烧酒,纯真的翠翠也会张嘴骂人。大家多多少少都带着一口气,显得有生气和野性。这种气性也正是小说剧情推动的根本。这样一来,结局的巧妙之处不言而喻。结尾,顺顺接受了翠翠这样一个准儿媳妇,而翠翠也明白了,二老能不能回来,就看他那口气能不能顺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旦哪天,二老想明白了,这口气顺了,那么他对翠翠的爱就会胜过对哥哥的愧疚,他很快就能回家见翠翠。当初,也正是这种气性,让他们的爱情发生。如果现在你再品品最后一句话:</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b><b style="color:rgb(1, 1, 1);">是不是作品的深意就出来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沈从文曾自评《边城》:“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希望,然而正因为不凑巧,朴素的善良和单纯的希望难免产生悲剧。”我认为,并非不凑巧,而是正由于这种极致的朴素、单纯、善良酝酿了这场悲剧。我们可以想象,二老回来了,翠翠结束了等待,团团圆圆;我们可以想象,二老从此不再回来,翠翠在等待中结束了一生;我们也可以想象,二老是不回来了,但翠翠在边城茶峒等到了一份属于她的幸福美满的爱情。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找的,而想象能够去任何地方。《边城》在我心里不再是悲戚的,而是唯美的。茶峒依旧是那个“世外桃源”,只是带着遗憾,带着缺陷,而显得更加真实和完美了。</b></p> <p class="ql-block"><b>不经历青春的酸甜苦辣,是读不懂《边城》的这个女孩纯真的过分了。她不懂世事,她含蓄委婉,她懵懂无知,这些都是一条条致命的导火线,最终引向最惨烈的悲剧。这是一篇我不懂的故事,也是一个我不懂的世界。故事中的茶桐,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边境小地方,但为何就成了一个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了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这里,连外面所不齿的妓女也是显得那么的浑厚和有义。她们可以为了生存而去接待来这里的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泪水和开心放在了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她们有着古代苏小小、陈师师这样的勇气和无悔。但女主角翠翠只有着想象中的纯朴却没有意料之内的勇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就如同她的悲伤初恋,在我那时看来不过是一个没有勇气只知道克制而导致的悲剧。对于如此简单的三角恋的剧情,沈从文舍弃了传统的情节,爱情没有了门第之念、没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反倒显得民主和开放。可翠翠仍然没有抓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在结局的那时,回首一川江水,带着自己的爱和希望穿透时空,思念良人。年少不懂什么是爱,不懂什么叫含蓄,也不太喜欢翠翠的纯真与善良,因为悲剧正是这些看似美好的品质一手造成的。</b></p> <p class="ql-block"><b>在文中,当翠翠弄明白来说媒的不是她喜欢的二老而是大老时,她内心的惊愕和极度的失望,以及不停地掩饰自己心理的过程,却在她不经意间的动作中暴露无遗。也是在这里我又明白了从前没有明白的事情。翠翠并不是不愿意去大胆的争取二老,大胆的争取爱情,只是因为她作为少女内心的含蓄的性格,以及爷爷的一个态度,使她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以至于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答。这看似是不合理,但却合乎人之常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所以说,很多的路必须自己亲自走上一遭,才知道路途坎坷波折,而很多故事只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味。有人说过,不哭过长夜,便不能语人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