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家 1(根据我母亲的回忆整理)

宁宁

<b>  母亲的自序</b> 我写这篇《我的一家》是在2008年9月随妹妹,妹夫和我的侄女第一次去烟台养马岛上的新华社休养所休养,在这期间我和妹妹等人到蓬莱戚继光故里参观,当时我们俩人不约而同的想起了我们的祖辈是从蓬莱李家庄闯关东到东北的。我们想是否也该找找李家庄呢?后来就向戚继光故里的工作人员打听当地的李家庄在哪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李家庄有几个,我们不知道您们要找的是那个李家庄,建议您们到派岀所去询问一下吧。我和妹妹儍眼了,清朝年间哪有派岀所呢?于是我就在想,既然家谱没了,那我何不将我记忆里的家史写下来呢?因此在从蓬莱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拜访家里比我年长的人,了解家族的往事和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断断续续的写作。动笔时我已经是74岁了,而且身体和眼睛都大不如从前,这期间我又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和白内障手术.......直到今年我已经87岁了,才基本上完成初稿。这些年不知找了多少资料,写了多少底稿,终于在今年年底写完了这篇《我的一家》。<br>  由於我的年纪越来越大,记忆力也越来越差,加上文化水平较低,写起来超级费力。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只能把记忆中的家事堆积串联起来。算是给李家的后人留下我的父辈人的曾经和过往,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前辈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让李家的后代能更好的继承他们的前辈不怕艰难困苦,努力奋斗的精神,教育他们更加热爱党,听党的话不忘初心努力奋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上图——手稿 上图——手稿 上图——手稿 上图——手稿 <p class="ql-block"><b>一、我的祖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辈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东北的。记得小时候,总爱听爷爷讲故事,其实爷爷讲的故事就是他的家史。爷爷的老家原先是在山东登州府蓬莱县李家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55年(咸丰年间)黄河发大水,在河南发生了决口,洪水如从天降一般,同时分几股流入了山东,一夜之间漫过了大半个山东,给齐鲁大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田园、房屋纷纷被毁,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当时的苛捐杂税,老百姓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只有远离家乡四处逃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爷爷的祖父(我爷爷的爷爷)带着他的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往东北方向(即关东)逃难。由于爷爷的父亲兄弟多,一起讨饭很困难。为了活命,我爷爷的爷爷就把全家分成了几股,各奔前程。那时,我爷爷的父亲最小,只有15岁,于是我爷爷的爷爷就带着我爷爷的父亲逃到了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村,在那里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 祖辈都是有家谱的,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认为是封资修的产物被全部烧毁了。只知道爷爷的父亲叫李英(1840—1916),我的大爷爷叫李玉山(1864—1936),我爷爷叫李玉林(1867-1949),排行老二;三爷爷叫李玉茂(1870—1895),四爷爷叫李玉盛(1878—1893)。由于家中困难,三爷爷和四爷爷均未娶妻就过早的去世了。家中只有大爷爷和我爷爷两家在一起生活,他们互相帮衬、彼此照顾。两家孩子的排行都是按照孩子年龄的大小来排序的。大爷爷家有两位堂叔,排行老二的叫李祥(1901—1944),老三叫李福(1904—卒于不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有两个儿子,我的父亲李永(1901—1973)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儿子叫李庆(1909—1941)排行老四。直到我们这一代才分开居住,虽然大家都分开居住,但是相互之间一直来往密切,只有三叔一家于1944年返回吉林居住,和我们联系甚少。直到解放后,几乎就断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的父亲曾在16岁时同他父亲(我爷爷的爷爷)一起回过山东寻亲,从祖坟中看到有人回过老家并为已故的长辈坟头添过土,但是没见到亲人。</p> <p class="ql-block"><b>二、 我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老英雄”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李永出生于1901年6月7日(农历4月21日),从父亲记事起,他就知道他的家境是房屋一间,地无一垄;因为他的父辈是带着他们闯关东逃难来到吉林岔路河的,而他的家庭成员十几口人,是由我爷爷的父亲带着大爷爷和爷爷两家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别看家里有十几口人,但是劳动力却很少,只有爷爷的父亲、大爷爷、爷爷3个人靠着给地主老财扛活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父亲10岁那年也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牛,父亲13岁那年,因地里庄稼欠收,一大家人的生活完全维持不下去了,我爷爷家就和大爷爷家分开了,各家各自去寻找生活出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爷爷的父亲是和我爷爷一家人共同生活,但是即使是分家了,爷爷一家人仍然还是生活不下去的,爷爷没别的办法,只好外出四处找活干,他曾去过俄罗斯的莫斯科和海参威,后来哈尔滨中东铁路招工,爷爷就在那儿找到一个差事,当钳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17岁时,爷爷的父亲去世了,家中的顶梁柱一下子就垮塌下来,父亲一家人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父亲带着奶奶等人投奔到爷爷当钳工的哈尔滨,父亲也在爷爷当差的中东铁路当起了小工,一开始在检车段和机务段当小工,在父亲20岁时,通过他自己的努力,成了机务段钳工学徒,后来通过考试,又当上了火车司炉工;在父亲30岁时,他考进哈尔滨铁道学院进行学习,而且成绩优秀,终于正式当上了火车司机,一直干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p><p class="ql-block"><br></p> 上图——我父亲三十年代的照片<div><br><div>  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抗日浴血奋战于1945年9月3日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4月28日,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市,解放了当地劳动人民,从此当地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家也被解放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父亲更是积极的投入到为建立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去。</div><div> </div><div> 但是蒋介石为夺取胜利果实,又挑起了内战,那时东北的长春、沈阳及山海关还没有解放,仍被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着,为解放全中国,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团结一致,抓紧生产,同时和国民党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为支援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当时的哈尔滨运输任务非常繁忙,父亲在完成这些运输任务时,表现非常优秀,因为我的父亲不仅是个干活勤奋、认真负责的人,而且又是一个爱护机车,不管春夏秋冬都任劳任怨、非常细心、富有机车经验的人,因此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在1946年末,东北铁路召开群英会,父亲被选为劳动英雄,那时父亲已40多岁了,而与他同机车上的工人都是年轻人,因此就称父亲为“老英雄”,这就是“老英雄”的由来。<br><br><br></div></div> <p class="ql-block"><b>2、父亲当上“毛泽东号”第二任司机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的哈尔滨在为支援前线时,感到机车非常缺乏,不够用,但机务段工人支援前线的热情又非常高涨,于是於1946年8月从肇东废旧机车场地拉回一个破损的火车头,当时这台报废的车头里仅有一个破损水箱和四个轱辘,风泵、水泵、电机都没有了,就连锅炉的外皮也都扒光了,这是ㄇㄎ1型304,它是小日本在大连沙河口工厂生产的最后一台机车,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台车;工人们说日本的侵略者被咱们打跑了,咱们修好这台车再去打垮国民党反动派,打垮蒋介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工人们从多年收藏的拆旧的零件中,找出能用的零件进行装配和修理,仅用27天,在大家紧张的抢修修复后,这台机车就可以使用了。正式交车的日子到了,304号机车完全变了样,车身油黑发亮,铜钟金光耀眼。工人们为表示对党和毛泽东同志的热爱,以及感谢他们现在取得的幸福生活,请求上级把日本时代的ㄇㄎ1型304号机车改名为“毛泽东号”机车,工人们的请求,得到了上级批准,1946年10月30日“毛泽东号”“机车正式命名。此时的司机室两侧是“毛泽东号”4个黄漆大字,代替了原来的304,机车的前上方的相框里,镶嵌着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上图——就是修复好的“毛泽东号”机车</p> <p class="ql-block">上图——毛泽东号机车组全体成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毛泽东号”就开始运营了。当时机车第一任司机长是陈捷三同志,但他在1947年6月进入东北职工学校去学习,该由谁来接任“毛泽东号”的第二任司机长,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上级因为人选的问题思考了很久。经过慎重的考虑和选择,上级把目光瞄向了我父亲。当时父亲已经46岁了,领导上考虑到父亲从17岁就到了哈尔滨机务段,做过小工,当过钳工, 学过修车,开车的技术也好,综合技能比较全面,同时经过了白俄、日本的统治,受过许多的困苦磨难,对做亡国奴是深恶痛绝。民主联军来了之后,父亲细心地观察,确认这才是老百姓的队伍,共产党才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在跟军代表宋力刚的接触中,父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下决心跟共产党走,只有共产党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共产党解放哈尔滨后,父亲焕发了强烈的工作热情,有一个月竟然连续跑了28趟车,平均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经过领导研究决定让我父亲这位有经验的司机来担任“毛泽东号”第二任司机长。陈捷三下车入学,父亲也听说了,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接任司机长的竟然是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当司机长,够格吗?”父亲有点含糊。“够格,够格,老英雄当由领袖名字命名的机车的司机长,很合适。”领导笑着伸出了大手和父亲双手仅仅相握。领导为什么称呼我父亲为老英雄呢?原来就在1946年的年末,我父亲刚刚被评为了劳动英雄。一次,父亲牵引一列客车从王兆屯到哈尔滨,走到大直桥下,他所走的铁路线和另外的一条铁路线交汇成了十字路口,因为是弯道,路旁有高土崖,前方无法瞭望,父亲就一边鸣笛一边减速运行,留神沿途线路的情况。忽然,他听见前面传来机车行走的隆隆声,他再次拉响了警告汽笛,并果断地撂下了紧急停车闸。伴随着刺耳的刹车声,列车停了下来。此时,列车与迎面开来的机车只相距5米远,一场重大的客车正面冲突事故就这样防止了。因此人们都尊称我父亲为“老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9日父亲正式上任,担任毛泽东号“第二任司机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7年秋季,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由防御转为反攻,随着战争的深入,10月份解放军相继解放了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山海关;这时东北全境都已回到人民手中,接着解放军要三下江南解放全中国了。铁路运输任务也更加繁忙,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他们经常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和因为地雷的破坏,导致了铁路线总是被损毁,行车也经常受到威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非常危险的情况下,父亲他们还是不停的为前线运送军事物资,当时的运输条件极端恶劣,没有煤,就烧劈材,没有油就熬废油,没有棉丝擦车,他们就拔乌拉草或从家中找破旧的衣服、捡旧麻袋片擦车。 他们给机车设立了一个万宝箱和节油桶,一旦机车出现小问题,他们就自己动手进行维修。 </p> 上图——为“毛泽东号”机车里的万宝箱 上图——是节油桶 为保胜利果实,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积极完成运输任务,父亲他们以机车为家,在机车后面挂上一辆宿营车,这样吃住就可以完全在车上了。<br><br> 由于任务紧张人手不够用,他们把三班(9人)改为两班(6人),抽出一组(3人)到别的机车上,这样人少了,可任务加重了,有时一个月要跑27天车,奶奶病重期间,父亲为了工作也曾三过家门而不入。<br><br> 十一月一天气温下降到零下40度,父亲在换班后累的饭都不想吃了,为了取暖直接睡在宿营车的上层铺里,由于精神紧张,半夜醒来误认为炉火烧着了地板,连忙起身扑火,忘记了自己睡在上铺,结果从铺上栽了下来,脸摔肿了,嘴上也摔出了血,胳膊也破了,就这样他还坚持不休息,右手摔伤不能动,就用左手开车,大家劝他休息,但父亲说”我是司机长,任务重怎能“欠勤”,嘴唇烂了不能吃饭,就用饭盒来热高粱米粥喝……<br><br> 还有一次,乘务员全回家休息,只有他自己留在车上,忘记了疲劳和寒冷,因此受了风寒;当时父亲发烧被机务段的工人同志发现了,并强制送回家,父亲回家后一直高烧不退,我记得母亲请土医生看后说是“起羊毛丁了”让把”丁“挑出来,然后再拔火罐,经过土法治疗后,父亲终于退烧了;<br><br> 第二天,父亲带着满身的火罐印,背着高粱米和咸菜又走向了机车。<br> <br> 由于军运任务重,就是大年三十也不回家。父亲非常重视行车安全,而且提醒自己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br><br>  当时从哈尔滨到一面坡是162公里,全是坡路,煤不够烧,气就不足,机车就爬 不上坡去,而这条运输线路就是父亲他们经常跑的线路,同时这条线路上又是国民党敌军骚扰最厉害的线路,敌人飞机经常往坡上扔炸弹,有些机车不愿跑这条线,但父亲他们在困难面前从来都是挺身而出的,”别车不跑,“毛泽东号”能“。<br><br>  哈尔滨的冬天特别的冷,冬天差不多都在零下40°左右,吐沫出口就会马上结冰,然而我父亲是司机,他一直要把头伸向车外瞭望行车的前方。<br> <p class="ql-block">上图——父亲当年开车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父亲的机车从哈尔滨送客车到三棵树入库,单机回哈尔滨,那天夜里,乌云遮满天空,看不到月亮,也没有路灯,在路过哈尔滨站时,看见前方黑压压的一片,原来是一台机车开过了停车挡,马上就要挡在父亲的行进路上,父亲快速紧急停车,真悬啊,只差2米就撞上了;由于父亲的及时发现和判断,又一次避免了机车相撞事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有一次,父亲开车从王兆屯到哈尔滨,这条道不仅是弯道而且全是下坡弯道,该道上有一个十字岔口,岔口两边又是土崖很高,最少在2米以上,行车时司机总是把大半个身子都探出去,使劲往高探也看不到对面情况,父亲根据声音和空气中的浑浊状态凭着自己三十多年的行车经验,判定前方有车开过来,他立即拉响危险笛,这样对方在听到报警后,双方都紧急停车,又一次避免了正面相撞的特大恶性事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爱护机车比爱惜生命还要重要,有种舍命不舍车的精神。他不管春夏秋冬都把机车擦得非常干净,冬天他的手经常被冻得像胡萝卜一样粗,但是每次跑车回来他照样把机车擦得雪亮,他的机车保养的非常好;还有就是一般司机们每人都自购一块怀表,这是为了保证正常按时出车和按时到达各站不误点,怀表的时间必须准确这样才能不耽误机车正常行驶,司机们也非常爱护这块怀表,父亲曾告诫车上每个人说“怀表重要,但是机车更重要,因机车是完成国家任务的工具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保养好机车提高工作效率,“毛泽东号”机车组带头推行包乘制和新运行制,包乘制就是改变解放前的轮乘制,旧的轮乘制就是乘务员和机车不是从属关系,乘务员不会也不可能关心他们每次所驾驶的机车,跑车回来交班完事,机车好坏不负责任,这样就造成了机车的使用效率低,质量差,而推行的包乘制是增强机车人员对机车的责任心、爱护心和机车人员要负责对机车维修,提高司乘人员对机车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车一直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机车的使用寿命,增强机车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的包乘制就是三包“包乘、包修、包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包乘制的改革推广在我国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个时期我国正处于最激烈的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号”机车首先带头实践,他们主动帮助别的机车擦车和检修,并以他们的经验在全国迅速传播和推广。同时父亲提出”不叫命令等机车,总叫机车等命令”;每当机车到达一个地方,大家就会下车检查,父亲手中总是拿着一个小锤,这里敲那里敲,发现问题及时修理,保证军运顺利完成。</p> <p class="ql-block">上图——父亲为其他工友做巡检示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秋,“毛泽东号”接到一趟特级军事任务,就是运送上前线的解放军战士,当时每节车厢内都挤满了解放军战士,为了保证机车运行安全和人员的安全,全体机务人员特别精心,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将解放军战士们及时和安全的送到前线,让这些战士们都完好无损的去解放全中国,父亲他们深感军事运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在执行新运行制时,他们特别认真的全面贯彻执行。新运行制:就是在机车行驶不超过公里最高限度,工人们可以尽量发挥创造力,多拉快跑,改变过去多少时间跑多少公里的死规定。这样一来,对司机的驾驶技术就要求很高,因为不仅要跑得快还要不能出事故,通过机车乘务员们的共同努力,试行新运行制很成功,在全段也被大力推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图——父亲亲自开机车运送物资和参加淮海战役的战士到前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春,“毛泽东号”机车组又带头试行循环运转制,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经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谓循环制就是一种缩短在自站段停留时间的短时的先进工作方法,既机车在本段交接班时,上煤和给油、清炉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改变过去机车入库、出库要两个小时的循环制,这样解决了机车周转缺少的困难,同时还创造了最高日车公里的新纪录。</p><p class="ql-block"> 东北解放不久,随着平津战役的推进,1949年1月底北平也获得了解放,紧接着解放大军三下江南,开始了淮海战役。”毛泽东号”也向上级申请,要求开到最前线去。1949年2月,由于“包乘制、新运行制和循环制”获得成功,父亲当上了指导司机,离开了“毛泽东号”机车组。</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父亲刚离开“毛泽东号”一周,“毛泽东号”机车就奉命进关,要带动全国铁路机车。父亲在机车进关前,又一次回到了“毛泽东号”机车上。</p> <p class="ql-block">上图——”毛泽东号“奉命进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保证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毛泽东号“机车在哈尔滨机务段职工欢送大会上,父亲代表“毛泽东号”机车全组豪迈地提出战斗口号“保证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道哪里,“毛泽东号”机车就开到哪里,负责制就贯彻到哪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20日20点55分,“毛泽东号”机车组带着大家的委托,踏上了新的征途。父亲从哈尔滨机务段亲自驾车,3月27日到达北京丰台机务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进关,父亲他们遇到很多困难,关内和东北不一样,“毛泽东号”初来乍到,对线路不熟悉,用的煤煤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更不一样,一方面由于水质不好,对煤性掌握不准,司炉烧煤给不上汽,另一方面线路不熟,又因为常常刮大风,机车开不快,经常晚点,但“毛泽东号”机车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和困难,在党的领导下,在父亲的带动下,他团结全组人员,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毛泽东号”机车组在丰台机务段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把负责制和新运行制、循环制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在他们的带动下,又产生了“五一号”机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号”机车随大军进关转战郑州、徐州、济南等地,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和战功。</p> <p class="ql-block">上图——”毛泽东号”荣获奖旗</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图保定铁路工会代表门向我父亲献花</p>   1949年7月在全国机务会议上,“毛泽东号”机车被选为全国机车旗帜,父亲被提升为段长级司机。<br><br>  1950年1月在天津铁路局第一次庆功大会上“毛泽东号”机车荣立一等功,父亲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br><br>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全国劳模大会,父亲作为铁路第一位劳模,被评为全国特等劳模。这次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 上图——为父亲参加全国劳模会 上图——为父亲参加劳模会 在9月25日父亲来到接见厅,周恩来总理在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介绍父亲是“毛泽东号”机车第二任司机长时,毛主席同父亲亲切握手。这是父亲第一次幸福的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 <p class="ql-block">上图——1950年9月25日周总理在全国劳模大会上向毛主席介绍父亲是全国铁路系统第一位全国劳模——“毛泽东号”第二任司机长李永(左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  </p> <div><br></div><div><div><br><br><br><br><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