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安市吉山村,藏匿着一座古宅,——“萃园书院”。它是清朝顺治年间,由吉山村一个叫刘奇才的富商所建。清末永安第一位进士刘元晖,曾在此求学。经过三百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古宅依然屹立不倒,风采犹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书院,映入眼帘的是典型二进制五开间结构的别墅,坐西朝东,建筑风格颇有苏州园林的精髓。尽管它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建筑制作精致、简洁、高雅,令人赞叹不已。四周有精美青砖围墙,长廊蜿蜒曲折,荷花池清澈见底,大堂宽敞明亮,读书间、卧室、厨房等一应俱全。2005年,永安萃园书院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其实,有关书院我倒看过一些,如著名的嵩阳书院。然而,在吉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三百多年就居然有这么正规的书院,规模、名气虽然不大不响亮,但也出过一个刘元晖进士,以及不少的秀才、举人。难怪清代举人刘英游览萃园后,称赞说:“读书于此,其胸必高明,心思必洞达,文章必轩爽,思致必玲珑,神气必娴静,襟怀必活泼。”</p><p class="ql-block"> 我们边走边看。当走到墙上挂有详细文字介绍时,不禁驻足细读。介绍中提到,这座书院曾是抗战时期作为省政府卫生厅防疫大队办公、生活的场所。妻子的眼睛突然一亮,她想起父亲生前多次对她说过的话:“1938年抗战开始后,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市陆续搬迁至三明的山区里。当年,你爷爷林树屏在省卫生厅防疫大队任职,也随单位来到那里工作。当时我还不到10岁,对爷爷说的具体地点有些模糊。”</p><p class="ql-block"> 我也听过岳父提起过:“爷爷常给我讲起那个地方,说那里有一条大河,一座古浮桥,桥边有几棵大榕树;他们防疫大队住在一个书院里,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因为时间太久远,岳父竟然忘记了那座书院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妻子兴奋地对我说:“莫非我们的爷爷,当年抗日时期,来山区工作的地方就是这里吧?而不是父亲先前认为的在三明市列西村?” 我也豁然开朗,相信妻子的判断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岳父母,1974年才从东北调入三明市,因此他们不太了解三明的历史和地貌。早些年,岳父母在市区列西村看见绵绵不绝的沙溪河,摇摇晃晃的古浮桥,以及桥边几株茂盛的大榕树,由此推断,父亲林树屏所说的当年抗日时期来过三明的山区,很可能就是这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才清楚,因为时间久远模糊了人们的记忆,给岳父母开了一个大玩笑。有大河、有浮桥、有榕树的地方,三明列西村有,永安吉山村也有。我特意查了一下,永安吉山村的浮桥建于1724年,桥边的大榕树也有800历史;而列西的浮桥仅建于1940年,桥边的榕树仅只有700年历史。吉山浮桥、古榕树的历史比列西村更悠久。也就是说,我们的爷爷林树屏,当年来永安吉山村的时候,三明列西还没有浮桥。</p><p class="ql-block"> 我们突然间弄清一段史实,了解了爷爷的一段工作履历。1938年5月后,因为抗日需要,旧省政府从福州市陆续迁至三明永安。爷爷林树屏也随省卫生厅防疫大队来到吉山村的萃园书院工作生活。</p><p class="ql-block"> 现在,萃园书院内有一位看护老伯。他给我们介绍道:“当年,日军飞机在永安投下鼠疫杆菌,加上战乱导致人员大流动,永安城乡爆发了严重的鼠疫,感染后病死极高。但这并未动摇我军民的抗战决心,大家更加团结,同心抗战。省卫生厅防疫大队来到永安,积极投入抗疫工作,加强社会面宣传,为老百姓注射预防预苗,科学有效处置疫情,赢得永安老百姓的尊重和欢迎”。</p><p class="ql-block"> 老伯这么一说,妻子又渐渐回忆起来,父亲曾经对她也说过,爷爷他们来的时候,日冠投放生化武器,造成永安发生鼠疫和霍乱,爷爷他们和当地政府一起,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防疫阻击战。老百姓最欢迎、爱戴他们防疫大队,经常自发的到他们的住处进行慰问,送大米、送鸡鸭、送蔬菜、送吉山米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自豪地对看护老伯说:“我们的爷爷,当年也是省卫生厅防疫大队的一员,也曾来过永安工作生活。” 听完我们话,老伯更加兴奋地说:“你们爷爷如果当年的省防疫大队成员,那肯定就是在这里工作过的”。于是,他更仔细的带着我们参观。他动情地说:“去年,一位年逾八十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入萃园书院,一进门就老泪纵横,老人说,他的父母当年就是省政府卫生防疫大队的,他就是在这个萃园书院出生的,三、四岁后才回到福州的。” </p><p class="ql-block"> 看护老伯还说:“当年,日冠飞机曾经14次对永安进行狂轰滥炸。这书院后山有一个防空洞,就是当年省政府卫生处防疫大队工作人员挖掘的,它不仅用于防范空袭,还是存放疫苗、药品的冷藏库。”</p><p class="ql-block"> 是吗?我们心潮澎湃,饶有兴趣的钻进爷爷他们当年挖掘的防空洞。它在书院的后山坡旁,是一个U型结构山洞,里面不大,只能容纳二、三十人,洞里除了较潮湿和黑暗外,其它保存基本完好。站在防空洞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中,爷爷他们坚定的步伐和激昂的抗日斗志。走出洞外,我看见后院的大山深处,竹影参差,苔痕浓淡。</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们无意之中乘坐上了时光机,穿越了时空,踏入了爷爷八十多年前参加抗日工作生活的地方。我们围着萃园书院,上上下下看了好几遍,这院落,这树木,这荷花池,这厅堂,这古砖石,这旧办公桌,这旧式厨房,我们触摸每一个老物件,既熟悉又陌生,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爷爷他们的辉煌故事。</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八十多年的历史的轮回,让我们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一阵微风吹过,我忽然想起一句宋词:“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p> <p class="ql-block"> 吉山村萃园书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学府,不仅是古人读书、育人的地方,更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成好中国人民抗日的一个小小缩影。它展现其在文化教育和社会责任的双重价值。今天,我们踏上这片充满历史气息的土地,了解国家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的历史,还意外地揭开了一段家族的往事,令我们大喜过望,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国仇家恨、血海深仇共同交织在一块,如同沉重的历史烙印,时刻告诫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灾难唯有进步来补偿,尊严唯有发奋来保卫。此时此刻,我们胸中燃起无限的尊严和责任感,誓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永安吉山萃园书院,我们还会再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