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些事情。如果你的人生通过某种关系串连在一起,化艰难为平坦,你一定认为很神奇。在困难的时候,它可以帮你走出困境。时代进步了,它让你不落伍。到了晚年,它的经验让你可以帮助很多年轻人,你不是觉得很幸运。我觉得我几十年的经历可以说明,这样的神奇和幸运不稀奇。事情的来笼去脉要从四十五年前讲起,也就是1976年10月份,我被岳阳钱粮湖商店选送到郴州商校学习,故事就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郴州商校是一所中专学校,名不见经传,我所学的财会专业也不是热门,很多人都没放在眼里。两年的学习眨眼而过,毕业后我仍然回到农场商店,当了一名会计,实质上的处境仍然和学习前差不多,就像曾经很火的一首歌一一"涛声依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我们国家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的这个不起眼的文凭和专业知识,却使我走出了人生困境,尝到了甜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我依靠文凭和专业知识,将它们作为“敲门砖",敲开了回城的大门。上世纪八十年代头几年,我依靠文凭这个“通行证",转为国家干部。又利用国家干部加强学历培训的机会,拿到了大专文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单位成为改革对象,我重新拾起荒废十多年的专业知识,考取了专业证书。这个专业证书拿在手里,就像乘坐冲锋舟的战士一样穿上了“救生衣”,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有了一定的底气。进入廿一世纪后,为了解决个人级别上的待遇,我只能提前离岗。好比人生旅途中,没有到站你就下了车。这时我没有赋闲在家,依靠专业知识作为人生旅途的“摆渡车”,克服了失落感,好比是再次就业,既兼课又打工,平稳地渡过了这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认为讲得非常有道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遇到的机会各不相同,但是只要你运气好,逮住了,就可能改变你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的人生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但是也没有妄自菲薄。幸福的感觉不应该是希罕物,只要活得充实活得自在,你就会非常痛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会计改革拉开大幕,传统的会计与世界接轨,尤其是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改革,我有幸见证了这个过程。从1994年开始,我就利用会计专业技能,在湘潭市财会学校担任兼职老师,十多年的任课时间,使我对《会计》这门专业课,由不懂到会,由生到熟,也帮助了不少年轻人,我享受这段经历,觉得很舒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只想趁着头脑还算清醒的时候,将自己的经历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既打发了时间,也算圆了一个心愿。正如我很喜欢的一个画家写的打油诗:</p><p class="ql-block"> 年少荒唐已不再, 如今都成下酒菜。</p><p class="ql-block"> 老来无事细细嚼, 一个故事一片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一、面壁八年图破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心怀忐忑去学习</b></p> <p class="ql-block">1976年,我在岳阳地区钱粮湖商店担任仓库保管员。当年9月的一天,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岳阳地区供销社为了加强所辖基层供销社的管理,委托郴州地区商校给所辖的县区和农场,培训一批统计、物价和财会人员。我们钱粮湖农场商店得到了两个名额。其中的一个统计物价专业名额已经有人报名,而财会专业尚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这个消息,我几乎没有思索,就去报了名。原本对这个学习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哪知没几天,就听说商店同意推荐我去学习。人哪,就是这样,总是以为跳着去摘的果子吃起来才香甜。面对唾手可得的读书机会,仿佛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吃还是不吃?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我思前想后还犹豫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为钱粮湖农场总场所在地层山现在的情景(现在是岳阳市君山区层山镇所在地)</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有句话说得好:我们的人生,有时就像行驶在交叉路口前的车一样,面临前方没有红绿灯的现实。人生的道路就是要不断地奋斗,克服困难努力前行。但是如果没有前进的目标,那么你的所有努力都是盲目的,甚至是南辕北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之所以忐忑,主要是担心读书是否会影响我回城的人生目标。一方面报名读书是想通过它跳出农场,另一方面又担心适得其反,成为我回城的阻碍,两者自相矛盾。</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是现在的层山镇办公楼,这里曾经是钱粮湖农场总场的办公所在地,它的前面是总场的招待所,我们总场商店中心门市部就在旁边,是钱粮湖农场当时最热闹的地方。</i></p> <p class="ql-block">对于下乡的知识青年来说,回到自己的家乡,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1976年,是我下到钱粮湖农场的第八个年头。八年来,在农场里摸爬滚打,吃了不少苦,总想离开农场这个恶劣的环境。(关于农场生活的回忆,我写了多篇《难忘的钱粮湖岁月》)。这么多年,我看到很多知青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了农场,尤其是通过招生这个渠道出去的知青都混得不错,让人羡慕,自己也非常渴望这样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也要看到此次学习的特殊性。它不是"社招”,它是岳阳地区供销社对下属职工定向的培训。农场商店相关负责人还告诉我:根据政策规定,像我这样工龄滿五年的职工参加脱产学习,可以带薪,这是一种特别的优惠待遇。你享受了农场商店的优惠待遇,那么商店会轻易放你走吗?</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是目前残破不堪的钱粮湖商店中心门市部,当年是农场最好的建筑,是最繁华的场所。它像一个古董一样,矗立在现在的镇政府对面,只有我们这些当年的过来人,对它表示了出自内心的尊重。该楼一层为营业场所,当时的二层住着我们一些单身汉。</i></p> <p class="ql-block">说来话长,我得说说钱粮湖农场知青当时的情况。</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像一场涉及到千家万户的“风暴”,迅猛扩展到全国各地。我们湘潭从开始发动到实际走人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这些当时的“老三届"毕业生,就打起行装,500多名知青,匆匆忙忙来到了岳阳钱粮湖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客观差别,也由于钱粮湖农场的恶劣环境,很多知青从下放的那一刻起,就没有长期扎根农场的打算,很多人就将回城作为心中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回城梦,大家各显神通。回城的方法五花八门,彼此的命运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图是我们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者将知青的回忆编印了《征文集》。</span></p> <p class="ql-block">有的知青在下乡前就预留了后路,故意不转移城市的粮食户籍关系,或者将这些关系放在身边不交到农场。来到农场后发现农场的情况不妙,就不辞而别,再也不到农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由于大批年轻人下放离开了城市,城市急需劳动力,部份工业企业开始在农村下放知青中招工,而国营农场的知青不能招。此时,有的知青通过各种途径和关系从农场迁移到各地农村及湘潭的郊区。</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上图是《难忘的钱粮湖岁月》第一部分截图。知青下放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存在,不同的人对它看法不一。它已经成为历史,我们也已年迈体衰。为了不忘记过去,我们有责任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文字表达出来。</i></p> <p class="ql-block">也有不少女知青通过婚姻关系,离开了农场。</p><p class="ql-block">到了1974年左右,一些仍然没有回城知青的父母,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提早退休让他们的子女顶职回来。</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途径大多是通过知青们自身的努力离开了农场,如果没有特别好的运气,这些人回城后就业的机会都不太好,就业的单位都不太理想,比如说是集体企业甚至是街道企业,工资也不高,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艰难。当然也有些知青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后搞得很不错,积累了财富,让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图是《难忘的钱粮湖岁月》第二部分截图,反映了我们知青的艰苦生活,我觉得大部分知青用自己的努力,为农场的生产和发展作出了贡献。</i></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知青比较幸运,他们不是通过个人途径,是通过国家的政策和各种正规渠道,利用招生、参军、招工等机会离开了农场。</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有的知青有文艺方面的特长,被选调到有关单位。我所在的六分场有好几个知青在农场根本没有呆多久,好像年把时间以后,就被岳阳地区文工团录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当兵的机会。到了1970年,有部分知青通过参军离开了农场。此次机会,我也努力争取了一下。我当时被抽调在五分场六队搞工宣队(当时岳阳地区开展“一打三反"的政治运动,部分知青被抽调参加了),在体检时被刷下来了。</p><p class="ql-block">主要的原因是,我得知当年有征兵机会时,担心自己的血吸虫病过不了体检,就自以为是找了队里的赤脚医生,给我开了治疗血吸虫病的药一一血防846,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前自己服药。其实这种作法非常危险,按照有关规定,治疗血吸虫必须住院,吃药必须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我当时想当兵的愿望强烈,住院治疗就会惊动工宣队领导,一旦惊动,当兵就没有希望了。后来仗着自己年轻,身体上虽然挺过来了,但是治疗的后遗症一一肝脏边缘不规则的问题,让我没有去参军。</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图是《难忘的钱粮湖岁月》第三部分的截图。我利用这个章节,向同艰共苦的同学、同事、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原来还准备继续写下去,比如说知青们的婚姻、知青的回城,还有一些知青留在当地,他们有的过得好,有些生活困难,这些都是想写的内容,后来因故未能进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图拍摄于1971年6月,我们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叫工宣队)的名义,在五分场搞“一打三反”的政治运动,结束时的合影。</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参加工宣队,为时一年三个月。1970年3月从六分场七队调出。工宣队结束后,一共有10名知青被选调到钱粮湖商店工作,五分场工宣队只有我一个。1971年7月,我们正式到商店报到上班。</i></p> <p class="ql-block">比如说读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份,发生了林彪叛逃事件。批判林彪运动揭开了他的很多犯罪事实,其中有条罪状就是他诬蔑:知青下乡是变相劳改。</p><p class="ql-block">到了1972年,下乡的知青迎来了一个特好消息一一国家决定从工农兵中招收大学生。农场里一部分知青幸运儿,被招到北京航空大学、南京气象学院读书。以后几年,每年都有部分知青去大中专学校读书。即使少数人毕业后仍然回到农场,但是也改变了身份,他们不再是农场职工,而是通过当时国家的“统招统分"政策成了国家干部,端上了“金饭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些招生机会里,我本来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幸运儿中的一个。1972年农场第一次招生,我当时在钱粮湖商店的四分场商店当营业员。除开分场商店和分场中学有几个知青外,整个四分场没有其他知青。根据知青下放的安排来讲,接收知青的分场都是血吸虫猖獗、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四分场自然条件在钱粮湖农场首屈一指,所以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去。这一年,总场分配给四分场的5个招生名额,按照优先知青的招生政策,我位列其中并排位较前,本来是个绝好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图是在纪念下放五十周年的活动中,我们下放在一个队的知青合影,钱粮湖畔为好友,洞庭风雨结深情。</i></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因为年少不懂事,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当年的探亲假照休,该作的准备一点没有做,更别说去看书,因为那时找不到书。等我探亲假休完回到农场,参加面试时仅仅带了一支牙刷。记得面试时,招生的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批判文章(或电影观后感),做几道诸如分数计算难度的题目,就把我们打发走了。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等到有一天,我看到和我同在四分场商店的耀宗高兴若狂,得知他被南京大学录取。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口里不停的说:“我也有今天,我也有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耀宗去了南京上大学,他很关心我,不久就寄过来很多初中的教材,希望我能补课学习,争取来年再努力。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从1973年开始,钱粮湖农场在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就把我们钱粮湖商店排除在外,具体的原因我下面再说。从此以后,我们商店的知青,想上学的路被彻底堵死。</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约在1974年左右,钱粮湖商店在总场层山所在地新开了摄影店,几个要好的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拍照,很珍贵的照片。</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之所以忐忑,还有一个原因是与自己当时的处境有关。报名读书也许可以暂时离开农场这个环境,改善当时的尴尬处境。同时又担心读书只是表面上缓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窘境,可能还要浪费几年的宝贵青春。这样一比较,可能有点得不偿失。</b></p> <p class="ql-block">钱粮湖农场,当时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国营农场,是县级行政管理机构,钱粮湖商店只是个科级单位,两者可不存在隶属关系。钱粮湖商店,它的上级领导机关是岳阳地区供销社。钱粮湖商店的干部职工的录用调动、人事劳资关系、奖惩任免,都自成体系。如果说农场职工是“地方粮票”一一相对于农场周边的农村来说,农场职工的待遇(每月有工资,粮食有指标)让周围的农村羡慕;而我们农场商店的职工是“全国粮票”,我们是全民指标,我们这个单位让农场的人羡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我们商店的人员,还有一个优势。当时的物资相当紧缺,而在单一的商品流通渠道里,整个钱粮湖农场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都由钱粮湖商店负责购进销售,比如说一些香烟、食糖、棉布等必需日用品,都要凭证购买。更别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紧俏商品,如凤凰、永久牌自行车,那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商品和希罕物,而商店的人员有时有点优先权,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能到商店来工作,这样的机会成了农场人追求的“香饽饽”,一些部队军官复员转业时,也乐意到商店生根落脚。</p> <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以上的优势,一些知青暂时无法离开农场,静下心来,过点小日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加之相当部分的知青年龄不小,谈婚论嫁成了当务之急。到了1976年,全农场没有结婚的知青为数不多,全商店的几十个知青,除开我以外,基本上都组织了家庭,享受着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经营起自己的小家,有的还生了两个小孩,一天到晚忙不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分知青成了家,没有结婚的知青成了“异类”,外人不理解甚至于替你着急,以前的生活圈子和朋友来往完全变了样,处境有点尴尬。原来大家都是单身汉,吃喝玩乐样样干。现在别人成了家,下班赶快往家赶;我下班后只能到马路边蹓跶蹓跶,闲的时间一大把。成家的人大都很勤快,自己种点菜,小日子过得有模有样;我只能盯在食堂吃,每天油水少,吃得也差,偶尔有朋友客气,请我去他家打打牙祭;他们结婚怀孕生小孩,有的时候需要帮忙,比如帮着抬孕妇去医院,小孩生了病我也会去帮忙找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枯燥的时候,也想找点乐趣,比如到附近的渠道旁去钓钓鱼,一般也会有人讲闲话,商店的领导也是一份好意对我说:那些小资情调的事就不要去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此时此刻的尴尬,我不急也是假的,但是我终究下不了扎根农场的决心。我想:既然打定主意要离开农场,就只能坚持当单身狗。一个人想离开都如此艰难,如果结婚成家,拖家带口更麻烦。事过多年,回个头来看,当年的我的这个作法有点偏激过火,固执己见的牛脾气让自己吃了一些苦。既没有享受到那个年龄该享受的快乐,也使自己在后面的一段时间更加局促。当然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当时去读一个中专学校值不值?我身在其中,自然非常清楚。我的朋友意见不一,有的人就不太赞成。认为中专文凭没有多少含金量,学不到什么知识,还浪费时间。他们不知道,我们商店当时的知青几十个,有本事的人不少,如果是大学的名额,那么恐怕轮不到我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之所以忐忑,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个人的愿望。这个突如其来的读书机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可以满足自己想学点技能,拥有一技之长的愿望。至于这个愿望能否实现,决定权并不在个人的身上,能不能学好,单位上会不会用你,都有一些未知因素。</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是从岳阳进入钱粮湖的要道一一六门闸,它处于洞庭湖的堤坝上,现在是岳阳冬季观鸟的胜景佳地。</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人的一生非常漫长。在漫长的岁月里最好的谋生手段,就是要有一技之长。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从小就告诫我们几兄弟:生活不易,人要学艺。我始终将他们的告诫记在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钱粮湖商店虽然非常幸运,但是商业系统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柜台工作,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自己想拥有一技之长,商店的会计岗位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会计工作属于管理部门,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当然现在能通过读书的机会,能当一名会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粮湖商店是一个基层供销社,几年的营业员工作使我知道会计管理的重要性。商店的网点遍布农场各个角落,管理手段很落后,比如说零售环节的现金管理,有的网点连保险柜都没有,“一手钱一手货",营业员的现金各管各,管理上没有制度,监督无法落实,一旦出了问题,只有单纯的处罚了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1971年到钱粮湖商店工作的,先后干过营业员和仓库保管员。前三年,我被安排到四分场商店当营业员。钱粮湖商店扎根于农场,面向广大农场职工,强调的就是便民利民,讲究的就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营业员就住在店里,以柜台为家。农场的人起得早,歇得晚,我们只能起早贪黑,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当时的商品没有什么包装,我那个柜台主要经营烟酒副食南杂,像什么盐、煤油、酒等,都是散装,卖时需要打包灌瓶很费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经常要去搬运商品,一干就是晚上12点,两三百斤的粗盐麻袋,一扛就是几十包。平时购进煤油等大重量货物,我都是一个人干。煤油桶重达四五百斤,它的过磅称重都是一个人完成。每个商店经常要组织“货郎担"送货下乡,顺便又把农副土产收购上来。去时一担,回来也差不多也有一担。面对这样的工作,我劲头很足。没过多久,我就被总场商店作为“吐故纳新"对象(当时的入党对象)培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是钱粮湖农场商店部分知青和曾经的同事们合影,2018年纪念下放50周年,部分知青重隔几十年再次回到当年工作的地方。</i></p> <p class="ql-block">到了1974年,我被调到总场商店,被安排到五交化仓库担任保管员,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整个商店的五金交电化工商品的验收、保管、开票、发货等工作。这个岗位的最大好处,就是对整个商店的全部网点人员和相关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分析,我想了很多。尽管不确定因素明摆在那里,我没有理由去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我打定主意去学习,同时也作好了出现最坏情况的准备。即使毕业后回到农场,大不了浪费两年光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话说得好:尽人事,顺天命。尽管后来遇到的情况超过我预先的估计,因为读书前的心里准备较足,我仍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两年后我从学校毕业后再次回到农场,那时的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很多政策进行了调整,给普通老百姓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改革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知青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几乎是全国上下都掀起知青回城潮。所以有必要讲讲,1976年的国家发生的一些情况。</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是钱粮湖最大的粮食加工厂,我们商店的仓库就在它的旁边,那个时候,晚上下班后,我们就在这一带蹓跶。。</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钱粮湖的广播网络遍布农场,在1976年开始有了电视,虽然信号不好,电视上满布雪花点,仍然让我们愿意守在旁边。现在的电视塔高高矗立,早已今非昔比。</i></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经过的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的经历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中,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个领袖相继逝世,“文革”没有结束,"王张江姚”时不时掀风作浪,各种政治运动接腫而来,再加上令人害怕的唐山大地震,老百姓忐忑不安,感觉天都要塌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对全国人民造成的冲击波,让我们诚惶诚恐。记得开追悼会那天,举国哀悼,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分会场。钱粮湖的分会场设在总场的大礼堂前,当天的气温高得有点异常,悲伤的人群中哭晕了好几个。突然天气剧变,一时狂风大作,生生地把会场中间的旗杆折断,让人心里惊诧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何去何从,老百姓的心里不踏实呢!毛主席的追悼会开过没几天,我就遇到了报名去郴州商校学习的问题。1976年10月中旬,我离开了农场,从岳阳乘火车去郴州,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也就是这一年的国庆期间,我们老百姓不知道:中国的政坛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影响久远的大事。等到全世界都知道,那也是国庆后,相关的故事下篇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2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