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台具有河北梆子经典剧目特质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爱 情 大 戏</span></p><p class="ql-block"> 陈 永 萍 </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应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邀请,本人参加了该院新创排的河北梆子戏剧《孟姜女》的艺术研讨会。会后,我根据发言提纲撰写了此文,之后该文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网“教学成果奖专栏”刊发。现与大家分享交流。</p> <p class="ql-block"> 金色的秋季,一个收获的季节。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倾力打造,彭蕙蘅、雷保春等众多名家联袂出演的新编原创剧目河北梆子《孟姜女》,犹如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在燕赵大地文艺百花园中惊艳绽放了。国庆前夕,我有幸应邀观看了《孟姜女》的首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当今,随着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的日益兴盛发达,人们已经很少走进剧场、戏院。但《孟姜女》首演那天的盛况,实在令人动容。演出间,整个剧场座无虚席,静静的观众席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演出结束时,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许多人举着鲜花或照相机离开座位,涌向舞台。演员谢幕完毕,大多数观众仍久久站立鼓掌,不愿离开。毋庸置疑,经历一年半精心创排的《孟姜女》成功了!它首次亮相,便显示出了鲜活、强大的生命力,展示了注定成为河北梆子经典剧目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 为何《孟姜女》如此大受欢迎,与观众有如此强烈的共鸣?为何说它具有河北梆子经典剧目的特质?我以为理由有以下四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选取了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的好题材。在中国,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说千百年来广为人知,几乎到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程度。同时,孟姜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她既是传奇人物又是普通人,她的生活为大众所熟悉,她的情感与百姓有共鸣;她在人们心中既有清晰的认知度和亲切感,又有模糊的传奇性和神秘感。因此,人们因熟悉而愿意走近她,因神秘而希望探知她。于是,从题材上就拉近了该剧与受众的距离。可以说,《孟》剧是一部闪烁着民族民间文化光华的爱情大戏,正是这种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使得这部戏连接地气,雅俗共赏。仅仅在选题上,《孟》剧就已经获得了贴近观众的优势。</p> <p class="ql-block">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河北梆子具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壮、曲折跳跃、苍凉委婉和极富震撼力、感染力的艺术特色。而孟姜女千里寻夫这一经典爱情悲剧,用河北梆子来进行演绎是再合适不过了。 </p><p class="ql-block"> 该剧在序幕中简明地交待全剧的大背景,以孟姜女的情感发展为线索,形成了春梦、夏怨、秋思、冬祭四幕,以大写意的叙述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以细腻的抒情式塑造了孟姜女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剧中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变幻多样的情感和凄美的人物命运,使河北梆子的艺术特色彰显的淋漓尽致,称好叫绝。同时,也通过河北梆子这一艺术形式,把人物与情节诠释得入木三分,精美绝伦。应当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孟》剧奠定了成功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第三、名家联袂出演,优秀团队倾力打造。该剧从唱腔设计,到演员唱功、表演风格、舞台效果等都十分出彩。毫无疑问,若没有一流的演员精心打造,没有优秀团队的倾力合作,便不会有如此的精彩呈现,也不会有《孟》剧的叫好叫座。这部剧的主创汇聚了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彭蕙蘅、雷保春、张曼君,国家一级演员陈宝成、常春生,国家一级编剧杨舒棠等一批名家。正是各位名家的精湛技艺、精彩表演和精心打造,才使得各个角色生动鲜活、相互烘托、频频出彩,剧情跌宕起伏、亮点不断,掌声不绝。</p> <p class="ql-block"> 第四、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让传统艺术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关系到传统艺术发展繁荣的问题。然而,对于传统艺术而言,如何创新?如何继承?的确需要在实践中艰难探索。</p><p class="ql-block"> 《孟》剧在回归戏剧本体创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大胆地将当代戏剧人对古老的河北梆子创新发展的思考,渗透、融合于该剧之中,从唱腔上,从唯美诗意的舞台效果上,都一一体现了这个主创团队的艺术追求。除此之外《孟》剧还独具匠心地将《四季歌》巧妙地贯穿全剧,起到引导剧情、烘托氛围、渲染情绪作用,使该剧产生意更美,情更真,人物形象更感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随着《四季歌》的反复吟唱,舞台上不时出现简洁明快却很有视觉冲击力的道具和一群青春靓丽的伴唱演员,这给观众带来了纯美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孟》剧在探索创新中,既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尊重、对戏剧本体的回归于传承,也体现了当代戏剧人对河北梆子发展所尽的责任与担当,使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让传统艺术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秦皇岛姜女庙图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海关长城老龙关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部新编原创的河北梆子大戏也还有一些瑕疵,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精心打造。比如,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交代的不够清晰,这多少影响了这部戏的厚重感。又如,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符号之一,已经深入人心。戏中除了表现在秦皇暴政下为修筑长城尸骨遍地的剧情外,如果还能表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固防守,抵御外敌的不朽杰作,那就更好了,也就更符合长城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无论怎样,这些都瑕不掩瑜,新编原创剧目河北梆子《孟姜女》,终将是一部具有河北梆子经典剧目特质的爱情大戏。 </p><p class="ql-block"> 由衷祝贺这部闪烁着民族民间文化光华的大戏获得成功!祝愿具有“燕赵之声”美誉的河北梆子传承光大!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永萍艺术简历 </span></p><p class="ql-block"> 陈永萍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作词的歌曲分别获全国征歌金奖、二等奖,河北省金钟奖、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五个一工程”奖、省首届民族声乐大赛创作三等奖,第二届“红领巾之歌”全国少儿合唱歌曲展播优秀奖等。</p><p class="ql-block"> 曾任18集电视片《历史不会忘记》的撰稿人和文学编辑之一,该片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三等奖;是四集戏曲电视连续剧《白文冠》的编剧,该剧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并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是七集电视栏目剧《红色记忆》的编剧之一,该剧在石家庄市电视台多次播出。参与多部图书的编纂工作,分别担任副主编、执行主编、编著、撰稿人。在国家级、省部级出版的图书、报刊上发表文章及剧本多篇(部)。</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傅连波</p><p class="ql-block">文稿审核: 创编组</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 《四季歌》</p><p class="ql-block">发布日期: 2021.11.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