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一纱厂民国时期的工资福利与文化教育

老羊

<p class="ql-block">湖南省第一纺织厂民国时期的职工生活福利与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华实阶段的工人工资和生活待遇</p><p class="ql-block">华实首办时,有3000多工人。因对工人剥削虐待,借故裁减,到1926年只有2900多人了。其中成年工人900,青年工人1400,童工130,女工350人。</p><p class="ql-block">工作时间,每日分昼夜两班(即华班与实班)。日班每日早起6时进厂,晚上6时出厂,除中饭休息三刻钟外,每日工作11时15分,每隔一天还加6点钟的班,简直是一天工作18小小时。</p><p class="ql-block">待遇:工人在厂工作时,工伤只有津贴医药费,没有工资。如因公伤而死,只有一付棺木免费,没有抚恤金。工人患病请假不发工资,如不经监工允假,还要罚款,甚至遭到开除。</p><p class="ql-block">工资:成年、青年、女工、童工,没有多大分别,只有技工、艺徒之分。技工每日工资多者四角五分,艺徒每日多者二角。其他如电机、修机、纱机各部略好一点。在华实开办初期,有的工人没有工钱的规定,仅只有津贴伙食费用。</p><p class="ql-block">根据1921年《大公报》载《华实紧要启事》其工资规定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本厂各部技工工价,无论计工计货,平均每人每日以四角五分为标准。清花部技工以日计算,每日出货以足供梳纺部为限;梳纺部技工工价暂以日计,每日出货以足供细纱部为限,每日每人工资均为四角五分。” </p><p class="ql-block">“二、细纱部每档定技工3人。16支纱,出货以200磅为标准,每档给工资一元三角。多出一磅,加洋六厘,少则照减。”</p><p class="ql-block">“三、搖纱部16支纱,每车出货,以25排为标准,每日工资定洋四角五分,多招一排加一分八厘,少则照减。”</p><p class="ql-block">“四、成包部打大包每包定工洋四分,打小包定工洋四厘四丝。”</p><p class="ql-block">=57=</p><p class="ql-block">由于华实公司的股东们对工人的压榨剥削,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反抗,爆发了多次为改善生活待遇增加工资的斗争。如1922年中秋节时,华实公司结帐赚了16万元的红利。股东、职员、工头为分红利闹得很凶,而不分给工人。工人知道后发出传单,要求分红。1924年4月15日,细纱部一少部分工人,因改纺32支纱,工资减少太多,不能维持生活,向公司提出增加工价的要求,接着搖纱工人也提出加价要求,而华实股东拒绝工人的要求,并借此停工,经过斗争才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1923-1935年工人生活工资及教育情况</p><p class="ql-block">1928年开工以后,由于工厂获得盈余,工人生活较华实时期有所改善。据《湖南年鑑》刊载的《湖南第一纺织厂民国二十年业务概况》中称,“本厂系属官营业,对于工人待遇之优,在全国纺织厂中,推为第一。”其情况简述如下:</p><p class="ql-block">职工人数:开工时只有工人2000余人,1931年扩建纱布工场以后,增加工人300余人,并将细纱工人改用女工。</p> <p class="ql-block">工作时间:生产分经纬两班,每班工作10小时,日班上午6时至下午5时,中途休息1小时;夜班下午5时至下半晚3时半,中途休息半小时。1933年7月,厂方以“因受仇(日)货倾销影响”为由,将工作时间加长一小时,不给工资。是年12月4日,纱厂全体职工签章呈报厂方,要求按《工厂法》和建设厅提案条文办事,“以符法令,而苏工困。”恢复10小时的工作时间。而厂长章克恭以“厂务艰难”为由,向建设厅呈报,不减少工时。后来建设厅指令厂方“着从缓议”。不准减少工时,只给工资。</p><p class="ql-block">工人工资,分论货计资及论工计资两种。论货者有:梳併、粗纱、细纱、摇纱、成包、拣花各部;论工者有:清花、修机、电机、保全、试验各部。工资以银元计算。工价每日最低额为四角,最高额为一元八角,分60余级。机电合计每日工价八角四分,纱布为六角,粗纱头道工每12克一角四分六厘,细纱工大管每磅一分七毫,摇纱工大管每车二分六厘,织布工每疋一角二分二厘八。</p><p class="ql-block">津贴与奖金:全厂各部职工分长日班、日夜班两种,长日班每月星期停工四天,日夜班每月星期停工两天。论工职工津贴,工资照原定每日工资计算;论货职工概以六角计算。若每月请假缺工四天,扣发星期津贴一天,请假七天以上者,扣发星期津贴两天。</p><p class="ql-block">职工一月不请假者奖金一次,连续三个月不请假者另加奖一次。半年不请假,特别加奖。每次奖金均以该工原定每日工价一工计算,论货者以六角计算。</p><p class="ql-block">工人婚假两周,工资发半;工人父母病故,给丧假两周,工资照发;生育假五周,工资照发;工人受伤诊治,视伤之轻重酌予医药费或恤金;死亡职工,除津贴棺木费20元外,并发给三个月的工资。</p><p class="ql-block">1929年纱厂盈利80万元,全体员工向厂部呈请发给红奖。经建设厅批准,发给红奖3万元。以全厂2500人计平均每人12元。</p><p class="ql-block">=59=</p><p class="ql-block">1930年盈利51万元,发给红奖14546元。1930年全年工人工资及津贴开支如下:工人工资451446元,津贴85022元,奖金21890元,夜班点心22613元,恤金4282元,贴水损失366元。</p><p class="ql-block">工人住宅:自华实开工以来,厂方对工人居住漠不关心,厂内计有240间男女集体宿舍,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字号,每间住12人。没有眷属住宅,工人家属只好租住民房。</p><p class="ql-block">医疗卫生:在华实公司时。三千工人无一医疗诊所。1928年开工以后设有西医1人,中医1人,助理1人,看护1人,公丁2人。每日平均诊断人数春冬季为50余人,夏秋季为100余人。</p><p class="ql-block">文化教育 :1929年春,会计主任鄷菊亭有捐款办学之举,厂长彭斟雉又呈文湖南省建设厅,请求从盈利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工人业余教育及子弟教育经费,获准。于是在厂内划出数间工人宿舍作为教室。三月筹备,四月中旬开学。但因人员多,场地狭窄,下课时拥挤嘈杂,互相干扰。复经呈准,就厂北塘坡修建校舍两栋,有教室8间,休息室一间,操坪一方。“工余补习学校”和“裕民子弟学校”均设于此。厂方在工务课之下设教育股管理两校,教育股有课员、办事员各一人。</p><p class="ql-block">工余补习学校设文学、常识、数学三科。每周每级授课时间为十二个小时,教材由教育股会同各教员自行编纂。据1930年下期统计,补习文学者308人,补习数学者291人,补习常识者350人。裕民小学校开设8班,有学生143名;1930年扩充为4班,学生175人;是年下期为5班,学生207人。</p><p class="ql-block">职工生活待遇虽然有所改善。但厂方对工人的思想进行严密的控制。1928年秋,省政府为了急于将纱厂开工生产,攫取利润,需要招集技术熟练工人,而又能清洗共产党,巩固其反动统治,於是在国民党部建设厅的直接指使下,建立了“清共委员会”和“训练委员会”,</p><p class="ql-block">=60=</p><p class="ql-block">彭斟雉兼任清共委员会主任,盛先茂任清共干事。凡来厂报到工人,先到清共委员会登记,进行严密审查。凡自首者要详细登记和交待,登记后画押签字,找两个人担保,然后集中住在戊字号排工房。由清共干事监督,一切言行都得受人干涉。不自首者,一旦发现,便呈报清督办署法办。当时共自首300人,逮捕了100余人,被开除300余人。工人训练委员会是1930年3月成立的,主要是对自首工人进行反共宣传和奴化教育,每星期一、四两天分两班上课训练,灌输反动思想。此外还加强警卫队,添购枪支弹药,增加官兵130余人。</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关于《职工待遇暂行章程》</p><p class="ql-block">1935年,厂方为了紧缩开支,增加盈利,拟订了一个《职工待遇暂行章程》,对职工的工资和生活待遇作了详细的规定:</p><p class="ql-block">一、工资:第3条规定:“本厂职工工资其计算法分论工给资与论货给资。”第7条规定:“每人每日工作时间以11小时半为标准,但修机减至10小时,电机工人为8小时。”第7条规定:“本厂开足5万锭子,每日工作23小时,以纺16支纱计算,平均应达128件之产额;布机248台,每日工作11小时半,以织13磅半布计算,平均应达到290疋之产额。”第8条规定:“论工工资发电、修机每日平均工价以八角为标准,其他部门以六角为标准。”第11条规定:“粗纱头道车工每12克六分二厘二,细纱车工大管每磅六厘,小管每磅六厘三,摇纱车工每车50汉司,大管每车二分,小管二分四厘。织布每疋一角二分一厦八毫。”</p><p class="ql-block">各种休假规定:第14条规定:“长日班每月星期日为休息日,做日夜班的只休息两个星期日。长日班休息只给半工工资。中央规定的休假,均照给全工。”第16条规定:“寒假体假一周,不给工资;暑期停工,酌情给资。”第20条规定:“女工生育给假六周,假期工资照给。”第21条规定:工人因病请假者不给</p><p class="ql-block">=61=</p><p class="ql-block">工资。第22条规定:“因受伤不能工作,如非本人过失,经技工鉴定,伤假一月内给工资;满一个月给工资75%;满三个月给工资50%;满六个月只给津贴。成残废者,酌情给抚金。</p><p class="ql-block">第24条还规定:“职工因体力弱或技术拙劣,经监工技士察觉得随时解雇。”“解雇时只给一个月工资”。</p><p class="ql-block">关于衰老残废工人退工,另作了规定:在本厂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工人,年在60岁以上者,或因公残废不胜任者,可以退工。指定其直系亲属一人替补。</p><p class="ql-block">第四节 迁建以后的工人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安江复工后,厂方鉴于纱厂在长沙时期工潮迭起。认为有所谓“不良分子”捣乱。同时,感到男工不易驾驭。因此复工时除了录用不可缺少的男技术工人外,运转挡车工一律录用女工。</p><p class="ql-block">1940年厂方向建设厅呈报云:“本厂工人众多,良莠不齐。前此厂中迭次罢工,纯系此少数不良分子从中捣乱之故。当新厂落成之初,若不趁此以谋彻底整理,使本厂有自由选择工人之权。则恐以前不良分子又复缘而入。往日积病,仍难革除。故将来招收工人必须详加审查,甄别良莠,良者留之,不良者去之,并以采取女工为原则。平日对工人,并加之严格之训练,养成良好之品行与技术,庶人工作效率亦可同时增进也。”</p><p class="ql-block">由此他们大量排斥“异已”人员,将在长沙时期有进步思想的工人全部排斥不用。有许多工人听说工厂在安江开工,千里迢迢。甚至沿途行乞来到安江。结果拒不录取。只得流落异乡。要求进厂做工必须有中级职员以上一人介绍,许多工人都是首先在职员家中无报酬地劳动一至三年才被介绍入厂。进厂时还要几个保证人连保。这样。一方面可以压低女工及新工人工资,获得高额利润。另一方面便于维持他们的统治。</p><p class="ql-block">=62=</p><p class="ql-block">工人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都被剥夺殆尽。如工场管理规则第6条规定:“工人不得干预厂务行政”;第21条规定“工人出场须鱼贯而行,不得拥挤,并服从检查”;又如工房管理规则第21条规定:“女工除例假及假日之外,如因事必须出厂者,须经主管技士通知管理员发给假证方得出厂,否则严惩”。稍不如意,轻者打骂罚款,重则开除。根据现有材料统计,1941年至1946年六年期间(其中缺1943资料)处罚工人22866人次,开除工人1689人,1946年一年开除工人达545人。当时每日工作十一点半钟,每月仅休息两天,又无安全劳动保护设备,死亡疾病大大增加。仅1945年和1946年因病歇工达5086天,工伤达25941人次,不少工入因患病得不到医治或厂方逼得走投无路而死亡。工人工资收入则少得可怜。伤病娩假都扣发工资,因此一个工人一月辛勤劳动很难维持最低生活。厂内流传一首民谣:“纱厂做工真可怜,起早睡觉不安然,吃得几粒呕气饭,赚得几个化水钱”(指货币贬值)。</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疏散</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日寇扰至雪峰山麓安江危急,当时美国军队和国民党四方面军、新六军云集安江,纱厂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厂方将一些贵重器材、棉花、纱布等物资及高级职员的眷属,疏散至泸溪、吉首一带。而对工人生命财产的安全丝毫不顾。强迫继续生产。直到战事十分紧张,安江沦陷只在旦夕,才奉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命令,停业疏散。</p><p class="ql-block">几年来因通货膨胀工人生活已经万分困难,一旦疏散,身无分文。经工人推代表向厂方交涉,要求发给疏散费。但厂长雷泽榴一拖再拖,经过多次交涉才应允每人发给国币4000元,到达指定疏散地区后再发16000元,并说,“这是我体念工人,不然没有。”这一点钱根</p><p class="ql-block">=63=</p><p class="ql-block">本无济于事。同时又听到雷泽榴准备携款离厂,更激起工人们的愤怒。继而来到雷的住宅,与其进行说理斗争。从下午一时起坚持到晚上十一时,雷泽榴才被迫承认再发给工人每人16000元。这两万元的疏散费约值现在的人民币25元。这点钱只够一人维持一个多月的伙食费用。因此人口少的工人便疏散到泸溪一带,人口多的只好在安江附近农村的羊坡、熟坪等地避难。在疏散中,工人们又受尽了苦难。有的将衣服卖光度日;有的被反动军队或土匪抢劫一空;有的贫病交加丧失了生命。</p><p class="ql-block">另附:中共怀化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8月出版的《怀化党史纵览》记载:1945年夏,侵华日军进逼雪峰山,黔阳县安江人心惶惶,部分机关、商号、工厂开始疏散。5月下旬的一天,一只60吨的大木船载着安江纱厂一百余职工、家属,顺沅水而下,去辰溪等地避难。船过黄狮洞时,被逗留在江岸的国民党军队发现。他们欲上船搜刮钱财,鸣枪强令停船。因滩狭水急,木船无法靠岸,军队便对船开枪。舵手被击毙,木船偏航,撞岩穿水,船上人群骚乱。这时,江右岸罗寺山小学师生见此惨状,隔岸高呼:停止打枪!国民党军扬长而去。随后,两只小木船即划去抢救,仅救上30余人,其余60余人丧生。这个事件,史称“黄狮洞惨案 ”。</p><p class="ql-block">二、工人工资和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据1947年统计,全厂工人2168人。按性别分,男工625人,女工1543人;按部别分,原动工场175人,纺纱工场988人,织布工场423人,漂染工场30人,大畲坪工场552人;按种类分,技工1146人,小工265人,学徒757人(黔阳煤矿工场476人未列入)。</p><p class="ql-block">工作时间和工资:修机、漂染、保全采取长日班,每日工作11小时;电机部分三班轮流工作,每班8小时;纺织工场分经纬两班日夜生产,每班11小时半。</p><p class="ql-block">工资分论工和论货给资两种。最高工资男工每日为2.8元,女工1.8元,最低工资每日0.9元。</p><p class="ql-block">=64=</p> <p class="ql-block">文化教育:1938年底,本厂西迁至安江后,在长沙银盆岭原有的两所学校遂告停顿。1940年11月在安江复工生产,稍后,在厂区南面五百米之沅水岸边地势较高处建校,有校舍一栋,面积为400平方米,更名为“员工子弟小学校”。次后,又分别在大畲坪分厂、黔阳皇榜坡煤矿设立小学,规模不大,厂方在总务课之下设教育股管辖。此外,还办过“工余学校”,有教室数间,但上学人数少,措施不力,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职工住宅:1940年在安江复工以后,工人家属不断增加,有三千职工,四千家属。厂方陆续修建了职工住宅。至1949年,共建男工集体宿舍1361.6平方米,女工集体宿舍3770平方米,职员宿舍4945平方米,职工眷属住宅9540平方米,职员眷属住宅3035平方米,共有眷属住宅480间。在房屋分配上职员占70%,在职员中绝大部分是高级职员,如科员、股长、课长、厂长等。厂长和</p><p class="ql-block">课长是一栋房子,只住一家人;科员和股长是两家人住一栋;其他30%是工目、领组住的。当时有很多工人没有眷属住宅分配,只好住在安江街上和廖家院子,租住居民和农民的房子。有的就搭茅棚子住。1943年十联间斜对门茅棚子失火,烧了一百多户,工人的房屋家俱,全部被焚,无家可归。职工单身宿舍,每间为22平方米,规定10人一间,经纬两班合住一起,房子潮湿,又挤又脏,臭虫很多,睡的又是上下联床,致使工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医疗卫生:刚复工时,厂设医疗室一所。西医2人,中医1人,西医助理2人,护士2人。开始设在对河码头,多为职员看病。</p><p class="ql-block">1942年迁至厂区,增加西医、中医和护士各1人。1946年购来爱克斯光机一部,显微镜一部,1947年两厂合并后,设有病床20张。</p><p class="ql-block">托儿所:本厂在华实时,女工哺乳均在露天之下。迁至安江后,在车间茶炉边建有三间小房子,设有20个摇床,两班四个保姆,寄托小孩 约20余人。</p><p class="ql-block">=65=</p> <p class="ql-block">本文自《湖南安江纺织印染厂厂志》(1982年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