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大坂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上,中国女排3比2战胜日本队,以七战全胜的骄人战绩勇夺金牌。消息传来,国人精神振奋,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是中国在三大球上的首个世界冠军,也开启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时代。“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记忆,“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在吉林大学读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得知女排夺冠,校园里也是群情激昂。我住的七舍楼里盆碗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有人把条帚点燃扔出窗外,听说还有不少学生连夜上街游行庆祝。</p><p class="ql-block"> 历史系七八级的一位同学是《长春日报》的通讯员,他约我为报纸创作与女排夺冠有关的篆刻,我欣然接受。选了合适的石料,以封泥风格刻了朱文“庆祝女排夺取冠军”,以汉印风格刻了白文“为国争光”,精心拓印好,交给了那位同学。两方篆刻作品很快就刊发在11月23日的《长春日报》“大学园地”专栏里。因为刚学篆刻不长时间,又是急就性的,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只是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虽然没让我沾沾自喜,却也着实高兴了好几天。</p> <p class="ql-block"> 那时报刊发表作品是有稿酬的,眼看就要毕业离校了,还没有收到稿费。大约是1982年元旦前后吧,我和同班的P君、C君上街,顺便到位于重庆路北的长春日报社询问稿费的事儿。来到二楼,有人告知找一位30岁左右的女编辑。女编辑很是热情,她查了一下,确认还没发稿费,便立即填写了稿费单,直接上三楼财会室领取了8元稿酬。</p><p class="ql-block"> 三人离开报社,到对面重庆路南的新华书店,我买了一套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16开本《文选》。定价好像是5.20元,刚到手的稿费还没捂热乎,就花掉了一大半,可还是挺开心的。</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高校任教,在省直部门搞宣传教育,在内部发行杂志社、专业报和省级党报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少不了著书写稿。如果以篇计,领取的稿费不会少于上千笔,可只有这第一笔稿费让我印象深刻,四十年来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女编辑有意照顾穷学生,还是通行标准。当时一般工人的月收入在40元左右,8元钱可抵一个普通大学生半个月的伙食费。8元钱也足够三个人到小馆子小酌一杯了,可我没往这方面想,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愧对两位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总是有人抱怨稿酬标准太低,与工资收入和物价上涨水平不能同步,确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省市级报纸,发表一方篆刻作品,稿费也就二三十元吧,再高该不会超过百元。这与40年前的4元相比,确实不免让人生出今不如昔,每况愈下的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