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小组魅力 筑合作之基】实验小学五年级组集体备课

Amy

<p class="ql-block">  《慈母情深》这一课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开篇之作,本单元是以舐犊情深为主题,几篇文章当中,体现无私的母爱,深沉的父爱以及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点点滴滴,真挚的情感都能够引起与读者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所以在第一课时我就把下面这张图片展示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根据这样的一段话自己提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文。</p><p class="ql-block"> </p> 解读文本 <p class="ql-block"> 本课故事写的是,孩子想要买一本小说,向极端贫困的母亲要钱。母亲已经被原来的工厂辞退,只能在一个往街道小工厂上班。作者用了很多细节写这个手工作坊劳动条件的恶劣,母亲工资的菲薄薄。而自己索要的买书的钱在工资中的比例又是相当巨大的。文章中的对话,几多重复夏,强调了作坊里震耳欲聋的噪音让人连说话都听不见。文章写自己没有勇气开口要要钱,而妈妈却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作为陪衬的其他工人,也写得相当到位,一个工 友反对母亲给钱,而母亲却说,谁 让我是他妈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说,不管多么穷困,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篇课文除了“看母亲”之外,还要“看儿子”的变化,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后面,母亲这样无私的爱感染了孩子,使孩子在精神上长大了。但是作者并不先写自己思想上的升华,而是先写自己对母亲感觉的变化。不是写她精神高大,而是写自己突然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么衰老。这是暗示,母亲年轻的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接着,才直接表白:</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长大,表现自己的顿悟,可这并不是文章的高潮顶点,母亲又凑足了钱叫作者去买他神往的书,短短的几行字,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别的任何东西,无论为我还是为我母亲。”</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又很含蓄。和前面的“长大”形成呼应,实际上解释了“长大”的内涵,也就是理解了母亲,懂得了母亲的心:只要为儿子的智力的成长,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在所不惜。在这之前“我”买了水果罐头给妈妈,就是不理解妈妈,就是没有“长大”。现在懂得了不买东西给妈妈,才是“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自己这样一个浅显的理解,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p> 教学设计 <p class="ql-block">一、默读课文,梳理场景</p><p class="ql-block"> 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给我</p><p class="ql-block"> 这一环节孩子在深度预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二、自学批注</p> <p class="ql-block">三、小组合作交流</p> <p class="ql-block">(一)看母亲</p> <p class="ql-block">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体会“反复”写法,感受这一写法的好处。</p> <p class="ql-block">汇报角度:</p><p class="ql-block">(1)从标点的角度谈感受</p><p class="ql-block">(2)从“我”的角度谈感受</p><p class="ql-block">(3)抓住关键词,从“母亲”的角度谈感受 </p><p class="ql-block">(4)短句子 </p><p class="ql-block">(4) 指导朗读:想象一个电影镜头慢慢推进,从母亲的背,到她转过身,再到她的眼睛……作者看到的点越来越聚焦。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p> <p class="ql-block">2、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个反复写法</p> <p class="ql-block">3、细节中品读:</p><p class="ql-block">(1)作者与母亲的对话</p><p class="ql-block">(2)母亲的动作和语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看儿子</p> <p class="ql-block">思考:对于“我”来说,书和水果罐头,哪一个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设计时想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长大”,孩子们在回答时分了不同情况,认为看到母亲的艰辛后,想要买罐头给母亲,这时罐头是重要的,后来母亲又给我钱让我买书时,书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是理解了课本中的所看到的,并没有进去一个深入的思考:母亲对孩子爱到底是什么?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懂得了“长大”到底是什么?</p> 集体评课 <p class="ql-block">  再次出示此张图片,让孩子们回到自己最初提到问题中,深化情感!</p> <p class="ql-block">  在集体评课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p><p class="ql-block">1、首先肯定了小组合作的好处,孩子们能够认真批注并且能够有序的交流、讨论。但是在交流汇报时仅仅局限于同一组的补充“扼杀”了其他组的想法,想法不能及时碰撞,精彩也不能及时展示出来。</p><p class="ql-block">2、“反复”写法理解欠缺。</p><p class="ql-block">3、孩子对于“场景”还不太理解,汇报时教师如果强调一下在哪一个场景的细节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会对“场景”有更深的印象,也就逐渐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落实。</p><p class="ql-block"><br></p> 分层作业 <p class="ql-block">根据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分层作业:</p> 作业反馈 <p class="ql-block">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拓展性作业反馈:大部分孩子能够用上“反复”的写法。</p> <p class="ql-block">提升性作业</p> 反思 <p class="ql-block">《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p><p class="ql-block">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本次设计:</p><p class="ql-block">1、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2、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几组数字背后含义,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p><p class="ql-block">3、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语文课堂上学生动口又动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地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地提高。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主动性,既强化综合训练,又促进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不足之处:1、小组汇报交流有待改进。</p><p class="ql-block">2、如何设计挑战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仍在思考中。</p><p class="ql-block">3、注重朗读的指导。</p><p class="ql-block">4、同一类文章应拓展,做对比阅读。</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明颖</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国慧</p>

母亲

孩子

学生

长大

课文

感受

写法

理解

体会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