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前一段时间在整理他抗美援朝的战地家书时,联想到他也曾在援越抗美的“军事科技”战场上与美军的另一场斗争。但父亲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这些经历,我们知道的情况和可查证的资料太少,之前曾顾虑“涉密”也没有更多地去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史实和材料。</p><p class="ql-block"> 目前有限的回忆和解读仅为遗闻轶事,权做对父亲百年诞辰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序:从父亲两任“抗美”斗争团长说起……</span></p> <h3> 1950年父亲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首批参战的主力部队团长。</h3> <h3><br> 1965年又作为第一任军事技术考察团团长参加援越抗美。</h3> <h3><br> 父亲两次出国“抗美”都担任团长,其职务角色大相径庭。但相同的都是“抗美”斗争中与美军的军事较量。这是老一辈军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担当。<br> 父亲入朝参战时我们还没出生,对他抗美援朝的经历自然无从知晓。父亲赴越南时我们只有十几岁,对他援越抗美的历史知之甚少。因当年属于高度涉密,至今也基本不为人知。<br> 父亲留下了一些在越南的照片、文字及实物,但一直顾虑能否公开。直到近日网上查到当年军事技术考察团越语翻译赵锐,今年年初公开发表在《军事历史研究》(2021年第一期)的一篇“口述军史”回忆文章。文中有一段对父亲的记载:</h3> <h3> 父亲曾在国防科委五局任职,但我们从不知道是“常规武器发展局”。看来已经解密。随即又获知并网购了赵锐2005年出版的《生死岁月——胡志明小道纪行》,为整理和探寻父亲援越抗美的经历提供了资料和依据。</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父亲赴越后不在我们身边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1965年7月受命赴越南。正值我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十三中;我哥哥吴征由初中二年级即将升入初三学年。那时我们还是懵懂少年,对父亲为什么去越南不知情,也不理解有什么意义?但记忆深刻的是在我步入中学时代以及文革初期,两年时间父亲不在我们身边。依稀还记得与父亲赴越南相关的一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国后,母亲也要忙于工作(当年她是与张百发同期的市级“劳模”,工作上可一点儿不含糊),无暇同时照顾我们哥俩。为此为我哥联系寄宿学校可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时至1965年,又是初三插班生,当时的“八一”“十一”寄宿学校早已饱和。最后也是由组织出面联系到北京四十五中。校址座落在香山脚下,当时可是很远的郊区。 </p> <p class="ql-block"> 我哥哥记得是父亲和母亲一起专门送他去的学校。父亲在15年前安顿好尚在母亲腹中的哥哥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哥哥出生后因此取名吴征。此时又是在安排好哥哥的学业后再次受命出征,奔赴援越抗美新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去越南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逐渐习惯了父亲不在我们身边的日子。长期见不着父亲面,父子之间也没有交流和沟通。但在国内声援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热潮中,我在学校的一段往事很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是北京十三中初中一年级学生,经学校遴选我与高中一年级的两位学长,排练反映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天津快板《三个美国佬》,参加了当年五一劳动节在北海举办的游园活动演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反映侵越美军士兵在南越战场丢盔卸甲的讽刺作品。两位学长分别扮演美国陆军“跑不了”,空军“往下掉”,我饰演的是海军“捞不着”……虽然小小年纪,却是以实际行动对抗美斗争的支持和声援,也算是对远在援越抗美一线的父亲的一种隔空交流和穿越互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与高中两位学长一起,演出援越抗美题材的天津快扳《三个美国佬》)</span></p> <p class="ql-block"> 是不是有点“老子在前方打美帝,儿子在后方齐声援”的意思?说起来有点儿牵强附会,却是当年中国人民举全国之力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真实情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考察团翻译赵锐叔叔的《生死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的赵锐叔叔是赴越军事技术考察团的越语翻译,时年25岁,军事院校尚未毕业就直接奔赴越南战场。在父亲留下的资料中发现了赵锐叔叔为父亲现场翻译的珍贵照片,只可惜拍照的瞬间二人都闭眼睛。我已特意找高手对照片修整复原,力求再现他们当年不平凡的经历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在网上查到赵锐叔叔口述历史的文章及和他写的《生死岁月》一书,我们之前还不认识也不知道这位赵锐叔叔。</p><p class="ql-block"> 赵锐叔叔上世纪80年代末先后担任驻越和驻柬使馆的武官。当时我也在总参机关工作,只可惜当时不相识,错过了父亲在世时与赵锐叔叔见面和交流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这位相识恨晚、有着传奇经历的赵锐叔叔。难得有他的文章和著书才使父亲这段不为人知的援越抗美的往事公诸于世。尽管是片言支语,有的仅蛛丝马迹,但毕竟是一段长期以来不可知、不能说的特殊经历,因此极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赵锐叔叔曾于1965年8月和1967年1月两次出生入死,穿越胡志明小道深入越南南方最前线,非常艰苦也极为危险。第一批出发的十名同志在渡过筝河口时遭到美空军狂轰滥炸,包括团长、副团长在内的6名同志不幸坠河牺牲,赵锐叔叔死里逃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名考察团成员出发前在河内的合影,前排左一为赵锐。其中六人长眠在越南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注意到赵锐叔叔文章中有一段关于父亲的记载: </p> <p class="ql-block"> 如果父亲去了越南南方前线会是什么结果呢?有点不敢设想,但又禁不住假想:父亲是考察团资格最老、年龄最大的,身体条件肯定不如其他成员。但他经过战争的生死考验,是抗美援朝战争时主力团的团长,具有在一线与美军作战的经验。而且父亲水性很好,游泳是他一生的爱好。即使父亲遭遇此险也一定会逢凶化吉,战胜凶险。 </p><p class="ql-block"> 但这毕竟只是假想,真实情况是:父亲在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斗争中,都有亲密战友在他身边倒下,为国捐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考察团合影。后排正中为父亲,合影中的六名同志一个月后牺牲在越南南方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锐叔叔第二次穿越“胡志明小道”时,考察团刘建平团长是我们发小刘东华和刘卫华的父亲。据赵锐叔叔说此时我父亲驻河内任总团长。东华是我哥哥的同学,卫华则是我北长街小学同班、北京十三中同级不同班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最近看了赵锐叔叔的文章才知道刘建平叔叔亲赴越南南方前线的英雄壮举。刘叔叔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是40军120师的炮兵团团长,时任国防科委常规武器发展局副局长,应该是炮兵武器科技管理方面的专家型领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发小、同学刘卫华的父亲刘建平叔叔)</span></p> <p class="ql-block"> 可这些事却从来没听东华、卫华说过,看来他俩和我们一样也是不知不晓。可惜二位发小都已离世,连在一起共同回味的机会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与刘卫华小学毕业时的留影。几个月后我们的父亲先后奔赴援越抗美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 对父辈们的事我们做子女的真是一概不知。前不久我问九十有二的母亲,知道不知道父亲当年在越南两年时间都做了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 真实版的“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军人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可佳可赞,但这种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敬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集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