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交公粮

尚希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虽然没有象上世纪中国原子弹、氢弹爆炸,那样让世界震惊,但是这件事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一年,是全国农民最扬眉吐气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国家把中国持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农业税取消了。从此,农民自己种的粮食全归个人所有,不仅如此,国家还给农民一些相应农业补贴。出台了一些优惠农业的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初形成制度。这一古老的税制,经过历朝历代不断修正完善,延续了2600年的历史,直到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也就是取消交公粮。流传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的说法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公粮"是国家税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种地的农民将自己劳动得来的粮食交给国家,由国家再分配到全国各个大小城市,供给城市里的人。我记忆中改革开放以前土地归集体所有,由生产队集体交公粮。我对这一时期情况看到的多一些。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分到家庭包产到户,由家庭家户自己交公粮。交公粮是国家一项很严肃的制度,代表国家意志,任何人不得违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经常听的话就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五六十年代的农民,刚从黑暗的旧社会得到解放,怀着对党和国家浓烈的感激之情,交公粮都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做的贡献。善良朴实的人们自愿把最好的粮食,处理的干干净净交给国家。宁可自己稍稍紧张一点,甚至春荒时候挖野菜补贴粮食的不足,冬闲的时候三歺喝稀饭节约粮食。应交国家的公粮是不会拖欠少交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民种庄稼还是延续旧的农耕作业,既没有现代农业机械,也没有现代种子化肥,更没有科学种田的方法技术。所能有的只能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用自己辛勤的劳作去换取土地并不高产的匮赠。交了国家的公粮,留下集体的储备粮。剩下留给自己的少的可怜,但憨厚朴实的农民还是滿怀感情、满腔热情。自觉把好粮食送到粮食收购站交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公粮是个很辛苦的事,对农民来说也是一件大事。那时候土地归集体所有,每当麦收、秋收以后,以生产队为单位把粮食送往粮食收购站。经过收购站人员严格的检查检验以后,过磅秤重量登记完毕,送入库房,这才算本次交公粮结束。交公粮对于我们当时的生产队并不是困难的事,因为粮站当时在老爷庙,老爷庙虽然地盘不小,但存放十里八村所交公粮,那是绝对容不下。为解决存放粮食问题,每当收购粮食的时候,粮站都会借用生产队的打麦场,做为收购、存放粮食的场地。生产队为腾出场地,顺顺利利很方便的把公粮就交了,把麦场整理好交给粮站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场地交给粮站以后,粮站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有些工作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非常人性化,确实是为农民考虑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农村交公粮都是靠马车、牛车、人挑肩扛。为防止农民无序的跑路耽误时间,粮站提前进行各村生产队交粮顺序排队,生产队接到通知提前准备,把粮食晒干检净,保证无杂质干湿度达标,避免粮食不符合标准拒收退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夏天麦收后交公粮送粮食,也是件非常辛苦的差事。周边村庄交公粮时,天刚亮就赶着车肩挑人扛的出发了。紧赶慢赶的到了收粮站,也快接近半上午,骄阳似火,火辣辣的灼烤着大地,灼烤着每一个人。来交粮的人站在灼热的太阳下面,不停的用手抹去脸上的汗珠,忍耐着、等待着。一点一点的向前移动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暴热的太阳灼烤和焦虑等待下,终于移动到自己交粮了,经过工作人员一次次的反复检查验收是否达到收购标准,再根据颗粒饱满程度评定等级后过磅秤重算是交了公粮了。顺顺利利的是大多数,如果赶上粮食稍差运气不好的人,粮站会拒收让你再晒两天或者过风车吹除杂质,这样,你今天算是白跑一趟,以后还得重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距离收粮站非常近,过了大门前的路上个大坡,也就三四百米远。收购粮食的时候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场面很热闹。我们经常去玩耍看热闹,对于评级验收过秤这些事,一是太拥挤,二则也没什么意思。我们最爱站在稍远点的地方,看着一个个的送粮人扛着或大或小的口袋。顺着予先放好的架板,颤巍巍走到架板顶端,将粮食倒在存粮囤里。那场面让人振奋激动,也让人提心吊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粮站存放粮食,尤其是秋粮收购的数量大,他们会在露天的打麦场上,用特制的“茓子"圈起“囤"存放粮食。存放粮食的“囤",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囤积粮食的方法。而粮囤大多数是用高梁桔杆劈成篾子编成“茓"。囤粮食的时候,一边往囤里倒粮食,一边围“茓"。“茓"呈螺旋状随着粮食增多上升而加高,这种粮囤通气性好,能较好的保持粮食干燥不变质。在当时的农村储存粮食大多用这种方法,这种“囤”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根据需要随意调整。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在发展进步,这种古老的传统储粮方式已经被先进方法替代,那热热闹闹交公粮的场景也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交公粮"那些事情,还时不时地在我记忆里翻腾。那一段历史在我童年的年轮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这道印痕在当时告诉我:做农民真难。这道印痕也激励着我:走出了大山。这道印痕让我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正是有了这样的品性,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苦难才会处之坦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