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做了二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发现很多的问题,有时候会焦虑,担心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走弯路,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会用我们幼儿园崇尚的文化鞭策自己——“在团结协作中彰显个性、在朴实无华中追求真谛、在无私奉献中品味收获、在创新实践中成就发展”,和教师们一起使出浑身解数把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己任。虽见成效,但总有不满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爱了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爱是利他、爱是责任、爱是放手</b></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经常会有与不同的园长以及老师们聊天的机会,每当谈及到工作上的压力时,除了专业上的提高,最主要的困惑和烦恼就是家长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同和理解较为困难:孩子早晨来园不开心、闹情绪,马上想到是不是老师对我的孩子不好啊?孩子晚上回家与妈妈爸爸共进晚餐吃得多了些,就会想幼儿园是不是不给孩子吃饱啊?孩子出现湿了袖口的现象,就会想是不是老师对我的孩子照顾不周啊?……家长们仿佛难以放下心中的担忧和猜想。</p><p class="ql-block"> 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我想:最主要的问题是家园理念不能协同一致的问题。家长想的是孩子小,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不会穿衣服老师帮一下、孩子吃饭少了老师喂一下、孩子不会擦屁股了老师擦一下……家长认为这就是教师的爱。但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心里想的是要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是引导孩子能做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孩子能想的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想,孩子能讲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讲出来,这才是真正助力孩子成长的教育,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了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是保护、保是照护、保是关照。</b></p><p class="ql-block">家长都希望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比如一位奶奶说,她把孩子从小看到大,从没让孩子磕碰过,幼儿园也不要让孩子磕碰着。家长认为的保只是一概而论的保护好,不能有一点磕碰,而幼儿园层面的保是站在儿童发展视角的科学的保。我们发现孩子的磕碰往往不是因为淘气、挑战大型玩具、或玩了超能力范围的器械,而是因为走平路时自己把自己绊倒、摔倒时不会用手支撑、或坐着时磕在桌角上等等。但因为有了磕碰就会有家长不满意,会来幼儿园要说法,老师们也怕了。就这样,在没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情况下,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磕碰,把地面做成了软地、墙壁做成了软墙、桌子柜子包成了软角。老师怕孩子出现安全问题,就不让运动、不敢运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人的过度保护对幼儿的动作发展、运动能力、感统协调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孩子的运动能力日渐滞后,更加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开始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每想至此,我都痛心疾首,这就是我们的保护吗?难道真实的生活环境真能处处都是软角吗?难道我们成人不知道这样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推卸责任吗?是真心在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任吗?</p><p class="ql-block"> 有可能我这样讲,大家会不服气,认为我讲的有些过分,因为我们从心底里都是爱每一名儿童的。可以说,每一位幼儿园老师最为着急、最为害怕、也最为重视的事情就是磕碰、就是出现安全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想捍卫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因为儿童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的,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运动中探索、在游戏中成长的,我们不能为避免责任就要全面抹杀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的底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育了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育是专业、育是引领、育是影响。</b></p><p class="ql-block"> 做幼儿教育除了要用专业的方法引导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家长的交流。也就是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真实地告诉给家长,把自己学习到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中对儿童的观察判断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给家长支招,家园齐心共育儿。按理来讲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教师能够观察,愿意交流就好,但实践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p><p class="ql-block"> 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多的爱,他们不乐意听到孩子的问题,或者一听到问题就推到老师那里,让老师“多费心”,或直接认为是老师的失职而大发脾气……慢慢的,教师开始小心翼翼,沟通孩子的问题时左思右想,需要家长配合时反复琢磨措辞。大概是自己做园长的时间长吧,我看到许多幼儿园在培养教师家园共育的技能时,会练习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家长说话,去研究怎么迎合家长的口味。每当看到这种教研的时候就会觉得好笑,但好笑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隐隐的痛。</p><p class="ql-block"> 陈鹤琴讲:幼儿园教育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够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家庭一方面就能够做好的,需要双方的配合才能够有充分的功效。幼儿的发展离不开幼儿园、家庭的配合和社区的支持,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教师和社会的共同责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其实咱们优秀的家长也非常多,他们愿意从更理智、更客观地角度来看待幼儿发展,我也相信随着国家对家庭教育的愈加重视和所有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科学育儿,一定能够形成家园社联动,构成育人一体化,实现协同教育,</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合一,让“爱”“保”“育”真正落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