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蜕变——广西民族双语学校名校长培养工程第二次集中研修第五期简报(第五小组制作)

谭玉厢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精神叫“敬业”:</p><p class="ql-block">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p><p class="ql-block">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激情叫“追求”:</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研修</p><p class="ql-block">  是成长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汲取专家智慧</p><p class="ql-block">  获得心灵成长</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专家风采</font></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font color="#ed2308">(一)</font></b></p> 高金岭 男,山东诸城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广西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批教育部国培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库首批人选,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管理专委会委员。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十佳青年”、“广西师范大学育人标兵”,“广西师范大学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00—2004中国教育学会奖”1项,广西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2),三等奖5项,广西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font color="#ed2308">(二)</font></p> 陈永亮 法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宝钢教育基金获得者,曾国家公派法政大学(日本)社会学研究科社会学专业访学一年、研究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理事、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委、重庆市社科规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红旗文摘》等转载,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荣获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主讲课程:《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div><br></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专业引领</font></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从价值到风格:校长角色漫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高金岭</font></div> 2021年11月22日上午,广西师大教育学部二级教授高金岭教授给我们民族双语名校长班带来了《从价值到风格:校长角色漫谈》的主题报告。高教授的报告主要从教育的本质,校长身份认知与角色定位,校长价值取向与领导风格,校长与教育思想,校长与教育政策觉悟等五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校长基于内心正义的价值取向和如何形成校长独特的领导风格。高教授整个报告5张PPT,500多字,言简意赅,见解独到,内容有深度,有广度,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br> 高教授的报告融贯古今,在很多问题观点上通过采用对比方式,引用“儒家、法家、道家”的主旨思想,列举出孔子、老子、庄子的经典词句,教育家蔡元培关于教育目标的阐述,对国家当前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新挑战的教育政策解读,以及基于自己理性思考的视角解读,引发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br><p class="ql-block"> 高教授的报告,对我们每一位校长来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必将激起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一次重新思考,调整自己价值取向并形成自己独特领导风格,带领学校师生夯实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黄志瑜整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永亮</span></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2日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西南大学陈永亮教授给我们带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的线上专题讲座。</p><p class="ql-block"> 陈永亮教授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 一、民族团结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逐步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为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p><p class="ql-block"> 二、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民族观。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和紧密团结创造了根本前提。</p><p class="ql-block"> 三、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光明面</p><p class="ql-block">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当今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p><p class="ql-block"> 要多看民族关系的主流,不被逆流和支流所惑。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民族分裂势力企图破坏民族团结,这是逆流;极个别民族地区发生民族隔阂的现象,这是支流。</p><p class="ql-block"> 四、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p><p class="ql-block"> 民族团结是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2010年2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交往交流交融”理念。</p><p class="ql-block"> 五、民族团结的有效形式</p><p class="ql-block"> 1.中央访问团与中央代表团</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从1950年7月到1952年底,中央共派出四个民族访问团。</p><p class="ql-block"> 2.少数民族参观团</p><p class="ql-block"> 1950年国庆前夕,毛主席、党中央,决定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名义向他们发出邀请,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虽然当时全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还没有准确鉴别,但中央要求“争取一个民族不漏,一个代表性人物不漏。”</p><p class="ql-block"> 聆听了陈永亮教授的讲座,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将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紧紧围绕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思想的高度统一,确保行动的步调一致,共同努力,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韦绍行整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今儿天气依旧阴霾,心情却依旧晴朗。名校长培养工程第二次集中研修已进入第五天。在研修的日子里,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大转变——由校长变成学生,仿佛穿越到了我们的求学年代,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充盈,求知的快乐。今天也不例外,在导师们博学的专业知识涵养汇聚的海洋中,我们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p> <br> 培训是一次交流,互动便是培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p class="ql-block">   倾听,记录,整合,促进理解,加深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学习是这般充实。每一个讲座都有新亮点,每一位导师都给予我们独立的思想,但高金岭教授教会我们:一个好校长的精明是有一个选择的能力!</p> 今天,我们的收获和成熟与成长就从这里开始…… <p class="ql-block">  几天系统的学习,给我们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的主线指明了方向。我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开展“聚和”文化主题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家国情怀培育线、中华文化传承线”等“五育融合”模式,增强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载体,使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扎根。</p> ——吴鸿丽 <p class="ql-block">  导师们的课程,从多视角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阐述,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实施路径方法的拓展。</p> ——黄志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参加本次专题培训,使我认识到,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民族观,同时要把学习收获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勇于担当,在岗位上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示范作用。</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谭玉厢</p> <p class="ql-block">  越努力,越幸运,成就精彩人生!越幸运,越努力,创造持续辉煌!培训之心得,自勉!</p> ——覃卫忠 <p class="ql-block">  教育始终应该是一个付出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和享受的过程!</p> ——韦绍行 <p class="ql-block">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气质比物质更有塑造力。不忘初心坚定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牢记使命铸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覃星循</p> <p class="ql-block">  高金岭教授关于“从价值到风格:校长角色漫谈”的讲座,博古通今,深入浅出,唤起了我对校长职业角色的反思。特别对身为校长角色的价值取向、教育思想和核心素养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重新反思了自身的校长身份认知与角色定位。陈永亮教授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让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政策理解和理论认知,并收获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方法,在丰富民族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工作自信,我们将坚定昂扬地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 ——甘照辉</p> <p class="ql-block">  寒风凛冽,热情不减,不忘初心,再聚师大,专家引领,团队相伴,促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潘子炜</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成人,然后再成才,就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每一个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邓志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导师们的课程充满深度和广度,特别是阐述了学校如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这些锐意创新的理念足以让我收益终身!</p> ——凌德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br> 人如树<br> 既要承受温暖的阳光<br> 也要承受风雨的洗礼<br><br> 在风雨中<br> 叶子一片片地张开<br> 花朵一枝枝地绽放<br> 果实酝酿成希望的色彩、醉人的收成<br><br> 我们的成长、蜕变<br> 从研修的第一天那一刻开始<br> 走过风雨,经过历练<br> 定将重获鲜花硕果<br></p> <h5><b></b></h5>

民族

民族团结

教育

校长

铸牢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教授

陈永亮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