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萧县凤山隧道出口附近建有一处非遗公园,其内设计有皇藏峪、鞭打芦花等传说故事;有萧县坠子、渔鼓道情、花鼓戏、剪纸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都将逐步成为“文化遗产”,那么,萧县书画仍以她特有的魅力和成就,继续享誉全国并且仍在焕发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萧县书画以“中国画水墨写意”著称,经历汉代以形写神的画像石刻到明清中叶水墨写意进入盛期,先后涌现出一百多位本土画家。萧县书画注重传承,源远流长。 以“简约凝炼的手法、线形内在含蓄之美、水墨变化的艺术风格”,使书画艺术得到了完整的表现。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之乡”。</p> <p class="ql-block"> 而作为“师法自然”的中国传统书画,能不让人联想其渊源?谁又能否认“自然天成”的道理呢?</p> <p class="ql-block"> 那么,究其渊源又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原本很普通的山,叫老虎山,隐没在萧县周边的群山之中。山上也同样被茅草覆盖着。</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座其实并不普通的山,这里没有传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用它的语言形象地向人们讲述着亿万年前它们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山上的几乎每一块石头都是“天然画师---水墨岩”。可谓俯仰皆山水,无处不文章!</p> <p class="ql-block"> 水墨岩也称花石、画石、画岩,在萧县蕴藏丰富,清代嘉庆《萧县志》就把它列入萧县“十二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其一直低调地隐藏于荒山之中,未被大多数人所知,随着近几年山体的开发,才得以让这种水墨石大面积豁然呈现。</p> <p class="ql-block"> 走近你会发现,这里花石随处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你惊叹更让你称奇。展现在你眼前的分明就是一幅幅山水杰作。真真的一派“万灶烧松郁松烟,横空泼向层岩巅”景象。</p> <p class="ql-block"> 石肌白黑映带,或叶或松,亦有小树重山,孤村远景。</p> <p class="ql-block"> 有层峦叠嶂的险峻,有小桥流水的静谧,也有飞流直下的磅礴!</p> <p class="ql-block"> 有影响逼真的鸟兽……</p> <p class="ql-block"> 有写意的、有具象的,意境无不具有。</p> <p class="ql-block"> 更为奇特的是,有的块状或厚片状石料劈开后,竟出现两块同一“版本”的画面或立体画面实乃一绝!</p> <p class="ql-block"> 沉浸在历史中的人们,在观赏这些花石不禁会浮想联翩,亿万年前的那个时刻,发生了什么?会让这些松叶状、树干状等花形刻于石上?</p> <p class="ql-block"> 经查阅有关资料,据专家勘察考证,花石,即水墨岩一般形成于1—4亿年前的远古时代,由沉积岩层状岩中的氧化铁、氧化亚铁、氧化铝、氧化锰等金属氧化物溶液,在一定程度的热、压作用下,渗透进岩石的缝隙,沉淀凝结于岩层面,便呈现出密集的松树或树叶的图案。由于渗入的元素不同以及沉积物多少的区别,图片形成的色彩也不尽相同了,从而造就了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赋予萧县的这一“天然美景”,不仅是古萧历史文明的见证,成为书画之乡的一大瑰宝,还巧合了萧县书画之乡的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从汉代画像石刻写意、抽象的艺术特点来看,谁又能说当初作者的创作灵感不是被水墨岩启发点燃的呢?!</p> <p class="ql-block"> 相信,萧县的水墨画师们一定能从天赐瑰宝中获取更多灵感,并不断地予以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