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来无锡(12)一一周山浜

陈乐萍(拒私聊)

据《崇安区区志》记载,周山浜一带原为荒郊,到处是耕田菜地,较为冷落。1916年,由杨姓在丁村创办广勤纱厂,为了便利运输,筑此路,直通火车站,以厂取名广勤路,是东亭、广益等东片地区进入火车站的必经之路。<br>上世纪20年代火车站、汽车站在此落户后,这里成为交通枢纽而逐渐兴起,商流、人流、货流集中。<br>南至沪宁铁路早先的天桥,北达北新桥梨花庄,东临广瑞路木材公司,西辖惠农桥外北运河,域内人口稠密,厂家众多,庆丰(二棉)、锡漂,缫二,大众玻璃厂,医疗器材厂均为无锡老牌企业。<br>鼎盛时期的周山浜由三个主要地标构成,天桥是周山浜的龙头,广勤路是其龙身,石人桥便是龙尾。<br>区域内商店鳞次栉比,参药店,钟表店,浴室,副食品店,水果店,裁缝店,香烛店,弹棉花店应有尽有,邮局银行典当行,粮油店副食品商店全聚于此轧闹猛。<br>进入90年代,五金商店是这里的标志性商业,装修、建房时,每年要来好几趟。<br>因为曾经是无锡民族工商业集中地,很多人致富后,这里曾建起了中西合璧的房子,大家称之为"洋房",只是现在鲜有保留。<br>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彪悍的民风。过去,只要说是周山浜人,外人一般都不敢欺负,就怕找不痛快。但其实,这只是说笑而已。<br>1949年,广勤路成为周山浜地区的主要街道,街宽仅5米。<br>1955年,成立周山浜街道,隶属工运区。<br>1958年6月,隶属崇安区。<br>1958年10月,更名星火人民公社,1960年改名崇安人民公社周山浜分社。<br>1962年,恢复周山浜街道。<br>1968年4月,成立勤俭街道革命委员会。<br>1978年,恢复周山浜街道。<br>2004年,撤销周山浜、工运桥街道,合并成立通江街道。<br>---来自网络<br><div>无锡火车站。<br></div> <p class="ql-block">文革中,原崇安区联合医院门前的宣传牌</p> 天桥下来(1985年,拆除了天桥),周山浜的广勤路:广勤一支路、祝家浜,祝园弄,华盛弄,树德里,崇安区联合医院,(由宗庸根,戴倜然,方鹤鄉,李福仙,林介鸿无锡十大名医联袂组成).周山浜小学,大有综合商店。 下图来自网络<div>右面就是广勤二支路</div> 广勤二支路、宏伟玻璃厂,缫丝二厂,北新桥,永安街, 三元里,山东人开的弾棉花店,开城里,通隆里, 宝善里,医疗器材厂 周山浜菜场 一下三张照片来自网络。<div>这一段为五芳斋,周山浜副食品商店,电线杆进去为北广顺里,我家原来就住在电线杆数过去第二个门面的楼上,五芳斋楼上。</div> 看马路对面,周山浜水果店,周山浜日杂商店,裁缝店,电线杆那儿有条弄堂永庆里,再过去一排商店到蒋巷。 庆丰厂门口,第五百货商店,锡沪路 再过去,木器店,煤球店,馄饨店,理发店,建新药店,广勤三支路、周山浜菜场,通向周山浜菜场的路黄梅天要发大水。<br>对面是广勤路粮米店,益民浴室,勤福弄口的元隆熟肉店,周山浜邮局,周山浜工商银行,仓库,北广顺里,绿叶汤团店,五芳斋饭店,周三浜副食品商店,凹进去庆丰家属楼,二棉,二棉职工子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第五百货商店,庆丰里(一排排老工房),大饼油条店,煤球店,锡沪路粮店,广顺里旁老虎灶,永庆里,文具用品店,水果店,裁缝店,永庆弄,永庆弄里面有一口井,像房子一样大,人可以到里面去游泳。井上面也是有住户人家的,我小时候想万一上面的人掉下来不是到井里去了吗?周山浜日杂商店(文革中叫“战无不胜日杂商店”),第五百货公司对面是蒋巷,在锡沪路方向有个蒋巷煤球厂,进去有条大同路,大同路开始是位于锡沪路上的周山浜房管所,经过菜场一直到周山浜派出所,周新村,广勤路到庆丰里大概在煤球店位置上成三叉路分出锡沪路,通往上海方向,前后新丁巷,有公交车6路,一号桥,公路再向前桥名依次“二号桥”“三号桥”......到六号桥终点站东亭到了。一号桥旁是木材公司,木排顺河水流,附近铁路送运,有铁路子弟小学,近铁路的桥是汤家桥,有汤家桥粮店,一号桥另一边广勤路小学,石人桥,锡漂,俞巷(包括朱巷),勤俭新村,21中学。 一号桥再过去就是十四中。14中有个露天游泳池。好像是四年级有学校带去游泳的时候,刚买的凉鞋被偷掉了,我只能赤着脚从14中学一直走到周山浜的家里,那时候正好从射阳来看妈的大姨就帮我再去买了一双凉鞋。这一带已经在2003年被拆了。<br><div>大同路</div> 广勤路79号,家的地方 广勤路<div>广勤路上的一排排房子据说是解放前日本人建的,乘凉的时候听见邻居们讲的,后来里面都被隔成小间住了老百姓,沿街均二层楼建筑,木门木窗,楼上住人,楼下店铺,商店大门夜间都上排门板关门。房子看上去年久失修破旧,特别是到黄梅雨天的时候,就要担心阴沟里面的水漫到地面上来了,下大雪的时候又要担心屋顶的砖瓦承受不了压力,房子又要漏水了,所以父母亲这么几十年来凡是碰到大风大雪大雨的时候,总是要担心房子,拆迁总算解决这个老大难的事了。但是房子虽然已经很老了,却非常坚固,都是木结构,整个一排从第一个房间到最后一间全部勾稽捆在一起的,旁边一条弄堂,再一排连体房,拆迁时我看到了,那个工程很巨大的,很艰巨,大家伙来了几种还是拆不下来。。。虞师母说:矮东洋地震震怕了,他们造的房子都牢固的没办法拆。<br></div><div>记得大学同学当年来我家看到这一情景说:是为拍电影留下的?<br></div> 庆丰厂旁靠河有第一、二码头,那时河水清澈无污染,常跟妈去河滩头,妈在阶梯上淘米洗菜汰衣裳,我蹲在地上看往来的船只。大姐或二姐有时洗碗等家务活完了还来接妈。 父母亲在无锡市第二棉纺织厂上班,地址就是现在已经消失的周山浜上班。当时我们家住在留芳声巷,步行到单位要40分钟。1963年父母亲为了减轻步行上班路途遥远的压力,就家搬到了周山浜广勤路173号。这一年我出生。<br>1973年家搬到勤俭新村的时候,童年的朋友张勇等他们住在三楼,我家住二楼,暑假里相约一起去野花园抓红虫,他们提着竹杆从三楼下来,不知道那天爸正好中午回家,吃完饭就把躺椅放在门口一横他就躺在那儿午休,这样的话我就没办法溜出去了。他们下来叽里呱啦一起喊着我的名字,把爸梦中惊醒了,爸一声吼声,他们突然看见爸这样凶神恶煞的样子,“来啦来啦”全部乱跑光了。爸回过来指着我对我说:今天下午你别想出去。一会儿他们蹑手蹑脚又来了,想把我弄出去,这回父亲真火了,索性把门关起来。我现在一直想找到童年的这些伙伴,我还记起当年向阳院借书就在居委会的楼道里,一楼的窗口我人呆经常被人家挤出来,黄建萍知道后,运动员出身和泼辣聪明的她,跳到窗台上朝我喊:《新来的小石柱》?《三探红雨洞》?《雁鸣湖畔》?《征途》。。。每星期三下午的还借书时间,我还没有到,她已经帮我开始找了。。。分别后再没有联系,直到传来的消息她已经去世。。。<br> 1980年我们家又从勤俭新村搬回到周山浜广勤路79号后门的时候,因为已经用惯了自来水,再开始挑水用有点不习惯了,于是爸就到自来水公司去问了一下自己装水表,从公用的自来水管子里面分一条过来但是费用挺高的,就组织周围邻居,他们都同意一起装一个水表,再各家转个分表,轮流抄表算钱交给自来水公司,爸又了解到居住区里面,有人装了自来水水表后,其他人看了用着方便也要分一条水管出来装个表,在又有人家又搭上去。。。复杂又矛盾重重,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五户人家做一个协议全部签字,这个协议是:如果有谁要插进来必须征得五户人家的同意---简单的一句话,把后来的纷争都化为零,直到我们拆迁,还是五户人家,还是用的很安顿。这也是给我一个可以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最初启蒙。<br>年初三,隔壁邻居家儿子结婚办喜事,搭好了帐篷,哥带着外甥女和我在旁边甩鞭炮,爸见了道: “人家是大事,你们是闹着玩的,万一。。。” 被爸轰了出去,他们一家人都没吭声,只有跟我们最不熟悉的女婿却出来跟爸打招呼。事后妈去问她丈母娘女婿是做什么的,说是搪瓷厂的厂长。现在想想领导也是有能耐的人会当上的,不然麦田不远。<br>居委的人对邻居丁玲娣说了我怎么不好(离婚后到居委去反应情况)。丁玲娣却说:不用说她,就是他家三个女儿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你这话去说给不了解情况的人听去---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尽管她经常为一些小事跟妈吵过几次。<br>四十多年了,爸只要在周山浜的街上去做事,有大半时间是跟人家家长里短的谈话,有一次爸带着外甥女去打酱油,妈等着下锅又半天不回来了,煤球炉不肯等的,妈对踏进门的我吼道:去街上找你爸。外甥女远远看见我知道怎么回事了,她那时小还不会说话就连忙抓起爸的衣角往家的方向狠命拉。<br>说不完的往事。。。<br> 姨妈和妈在家门口 <p class="ql-block">008年,为了建造那个高铁火车站北广场,周山浜仅存下的广勤路终于拆了,搬到荣巷新村,这时爸已经81岁了。</p> <p class="ql-block">爸离开周山浜二年后因脑梗去世了,2012年9月29日,带妈来到原来家的位置,就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建起了无锡火车站北广场, 今天当我敲下这段文字,妈也去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