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0歲的媽媽,越來越喜歡絮叨過去的事,斷斷續續,有我知道的,更有我不知道的,今日,索性母女對坐,聽媽媽講故事,我用《美篇》記錄和定格那些久遠年代留在媽媽記憶深處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曲媽媽最喜歡的經典老歌《送別》,聽那"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的優美旋律,恰如其份地表達了當年媽媽告別父母、告別兄弟姐妹,離開家鄉,投身革命的執著信念、堅定決心和破繭蛻變的勇氣。</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離家70多年的媽媽,至今仍可說得一口流利的無錫話,可見媽媽對家鄉的那份執念,只有這濃濃的鄉音可以療愈些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b></p><p class="ql-block"><b>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p><p class="ql-block"><b>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b></p><p class="ql-block"><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b></p><p class="ql-block"><b>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軍史記載,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於1949年的5月4日進駐「南京·孝陵衛」,6月中旬開始面向社會正式招生,當時的蘇、滬、浙、皖等地約有上萬名有志青年踴躍報名參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在那個時候,1949年的6月,正讀高中的媽媽跟著大她3歲的大哥一起悄悄離家,從無錫跑到南京,大哥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而媽媽則報考入了「二野軍大」,成為一名光榮的軍大新學生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當時的外婆著急壞了,急急忙忙從無錫追到了南京,外婆的出現,引來周遭人的注目,那時的外婆,身著旗袍,舉止端莊、優雅動人,好一派大家閨秀的風範,外婆原本是來帶媽媽回家的,亦或許是被當時校區那些踴躍報名的熱血年輕感染到了,開明的外婆竟也同意並支持女兒為國參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生時代的媽媽(穿軍裝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上軍裝的媽媽</p><p class="ql-block">英姿颯爽·正當人生好「芳華」</p><p class="ql-block">——1949年入伍後的第一張照片</p><p class="ql-block"> 攝於「軍大」(南京·孝陵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面這段文字,來自不相識朋友的留言,估計是個軍史研究專家吧,看他對「49式剿匪軍鞋」的說明和解釋,的確比媽媽講解的清楚明白多了,同時也讓我學習到了更多的軍史知識,在此謝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你母亲穿胶鞋那张1949年照片,其中很多军娃晒出过父母的照片,尤其是参加了南方剿匪的前辈们,就是这种蓝白相间的、扣眼多鞋带长、高腰帆布橡胶底的军鞋(重点是橡胶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它是1949年解放初期我军优先配发给二野、四野剿匪部队男女军人的,西方称之為「滑板鞋」,我国当时称之為「陈嘉庚鞋」,是南洋爱国华侨、橡胶工业巨头「陈嘉庚」捐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款49年南方剿匪军用胶鞋,不但是后来我军历代军用胶鞋的模板,它的样式也引领了70年我国胶鞋潮流,什么回力鞋、各种球鞋、休闲鞋,现在的户外运动鞋,都是遗传了「49式剿匪军鞋」的基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的10月,當時的大西南还控制在国民党手里,為了全中國的解放,四大野战军各自领受了作战任务,第二野战军的任务就是——解放大西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南京二野軍校學習訓練三個月後的9月,全體軍大學生兵將跟隨二野軍團挺進大西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在軍大開拔前,當時的校長「劉伯承」的一番動員令鏗鏘有力:</p><p class="ql-block"> " 你們這些學生兵不要認為是和平兵,你們還會遇到戰爭,還可能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留者歡迎,去者歡送……" ( 這段話,媽媽是模仿「劉伯承」的四川口音學說的,70多年過去了,可見當時的情形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媽媽的腦海中,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動員大會後,的確有好多膽小的學生兵回到宿舍,悄悄脫下軍裝,把軍被和軍裝折疊整齊擺放在鋪上,然後悄悄地離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媽媽還詼諧地說,估計當時一下子至少走掉了1/5 的「離休幹部」,雖說劉大校長說了 "去者歡送" 不予追究,但作為「逃兵」的黑歷史,估計也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吧,也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悔青腸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作為學生兵的學生大隊,她們先是乘坐悶罐貨車到達湖南岳陽,因鐵軌被國民黨殘匪炸毀破壞了,沒有了任何的交通工具,只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徒步踏上了南下的征途,媽媽記憶中的第一個「國慶節」是在長沙度過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聽媽媽說,她們這些南京學生兵是唯一一隻隨二野兵團徒步前行的學員女兵,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途經長沙、湘西、過雪峰山、抵貴州……行進</span>八千多公里,於1950年初到達雲南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軍史記載,进军大西南历时57天,二野歼敌90余万(其中不少部队起义或投降),大的惡戰不多,主要是針對國民黨散兵游勇和各類土匪襲擾的追击战,第一个解放的是贵州,媽媽說,雖然他們學生兵沒有直接參與真槍實彈的戰鬥,二野解放到哪裡,他們就跟進到哪裡,但即便如此,仍然會遇到各種不容小噓的艱辛,比如行軍帶來的滿腳血泡、風雨天帶來的滿身泥濘……都是艱苦卓絕的考驗和鍛煉,然而最最艱苦的還屬女兵們遇到特殊日子的那些尷尬和無奈,聽媽媽說,班上的女兵,一路上都只能撕扯軍被的棉絮來用,走到最後,女兵們的棉被幾乎都只剩下空空的單被套,所幸最後是走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否則後果真還不敢想像……個中滋味實在難以用空洞的言語和文字表述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著戎裝的媽媽,端莊大方</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也是1949年在南京照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土地改革」</b></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隨軍大到達雲南曲靖,和幾大學生兵(能吃苦、膽子大、能力強) 的一起留在了曲靖地委,並組成「土改工作隊」投身土改工作,當時媽媽作為副點長(點長是當地底下黨老幹部擔任)帶領工作隊負責三個鄉的土改征糧、減租退押和反霸工作,剿匪清匪則主要由部隊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雲南的土改工作異常艱辛和危險,媽媽說,當地農民中很多都是土匪,時不時打黑槍襲擊工作隊,有幾次在工作時,身邊的戰友就被土匪黑槍擊中,大家只能就地掩埋好戰友,擦乾眼淚,繼續前行,還記得有一個晚上,土匪圍攻了工作隊駐地,當時情形異常危險,所幸有剿匪部隊及時趕到,擊退土匪才倖免於難,毛主席說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媽媽說,年輕的軍大戰友沒有犧牲在南京到雲南的路上,卻為了雲南的「土地改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的犧牲"重於泰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雲南的土改還有一大難點就是,當地農民基本上都抽大煙,想要在鄉裡開動員會、入戶講解方針政策,必須要最大限度地耐著性子,等到他們抽完了大煙才能展開工作,所以,每天結束工作返回駐地幾乎都是在深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當年土改時的成份劃分標準,比如「地主」與「富農」的區別就在於,有相同規模的土地,不勞動的劃為地主成份,自己也會下地勞動的則被劃為富農——原來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講到土改,想起珠海家裡有一張媽媽在曲靖「土改工作隊」的合影照,可惜沒有保留在手機,今天試著在互聯網上搜一下,居然還真的被我搜到了:</p><p class="ql-block">「50年曲靖地委工作隊全體同志合影」</p><p class="ql-block">意外又驚喜,簡直就是不可思議</p><p class="ql-block"> 「前排右三是媽媽」</p> <p class="ql-block">可惜這張網上的原圖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對於「土改」那段艱難歲月的記憶</p><p class="ql-block">媽媽的原話是這樣說的:</p><p class="ql-block">" 70年前,一群年輕的學生兵,背著背包,從繁華的大都市、從美麗的大好江南,穿越幾千里,分別到達了大西南的雲、貴、川等地,擔當並完成了當地的「土地改革」任務,雲南的每處每地,都安息著我們無數年輕的「軍大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土地改革」後,她回到了十三軍37師,做了一名文化教員,直到1954年隨爸爸到長沙「政幹校」後才轉業到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媽媽說,在37師政治部當文化教員這段時日,是最輕鬆的時候,歲月靜好、無所事事,這樣的安逸不太符合媽媽的性格和風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照片 1987-04-24 </p><p class="ql-block">原十三軍在昆明部分老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媽媽說,2008年在珠海接到了軍政大學60週年校慶邀請函,原計劃與爸爸同行赴昆明之約,但不巧的是爸爸體檢發現心臟有恙,計劃只能取消,每每想起這最後一次昆明之行的流產,媽媽都覺得惋惜和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p><p class="ql-block">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p><p class="ql-block">《二野軍大》的徽章和紀念冊</p><p class="ql-block"> ——成為媽媽心中永恆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離開昆明前,父母和大姐二姐</p><p class="ql-block">這也是媽媽最後一張軍裝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媽媽講述這段當兵經歷,流露出的是滿滿的自信和自豪,從跨入軍校的班副(軍大第6大隊·第7分隊·第五班)到雲南曲靖土改工作隊的副點長,連男學生兵都沒有幾個能夠比得過她的那份吃苦耐勞、甘於奉獻的能力和毅力,用她自己的話說 "一輩子從無懈怠" ,突然媽媽問我 "「懈怠」兩個字怎麼寫"。</p><p class="ql-block"><b>"從無懈怠"——真的好驚訝媽媽的用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媽媽的「芳華」</b></p><p class="ql-block"><b>就是那一抹最美的「橄欖綠」</b></p> 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