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江夏、潢川,黄氏祖地“金三角”

黄雄勇

<h3><br>        一、以国为氏<br><br>       南宋文天祥撰写的福建《虎丘黄氏世宦谱序》所载:“考黄氏之先,实始轩辕黄帝、高阳、陆终之裔,伯翳正宗,家固始,人诗书,世赞缨。”<br><br>       朱熹撰写《宁州世谱续序》“若黄氏系出有熊,至伯益受封于黄,因国为氏。秦汉而上,代有伟人,秦汉而下,亦多君子。唐时有司奏天下族氏,黄氏为首,是黄氏固已久甲天下矣。”<br><br>       黄氏起源,得姓于夏初的黄国(故城在今潢川县。在夏、商、西周时期,固始西部属古黄国地)。黄国是公元前21世纪夏启所封,历经夏、商、周共1400多年,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距今四千余年,也是世界黄姓的发源地。黄姓,以国为氏。<br><br>        二、黄国故城<br><br>       黄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西部的隆古乡,世界黄姓发源地。<br><br>        关于河南黄国的古城,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西四十里。”汉代弋阳县,即河南省光州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隶属信阳地区。20世纪70年代,信阳地区文管会和县文化馆联合考古调查考证黄国古城的位置、范围以及城内遗物。发现黄国古城位于光州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黄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古城遗址至今仍在,是河南信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人们称之为“黄国城”。<br><br>        黄国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墙约1650米,西墙约1550米,南墙约1800米,北墙约1720米,周长共6720米。墙宽10至25米,基宽59米,残存高5至7米不等。已可确认的城门遗迹有3处。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遗物。城墙四周有护城壕,东墙外的城壕遗迹尚清晰可辨,壕宽约36米,低于现地表1米许。城内中部沈店村附近有一夯土台基,俗称“黄君台”,城内还发现数处冶铸青铜器的作坊遗址,出土有青铜礼器和镞、戈、矛、剑等兵器残片,此外城内还发现有多处颇具特色的水井:圆形竖穴土井、陶圈井、木圈井和竹圈井等。目前,黄国故城遗址已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和《中国名胜辞典》,199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黄国的疆土范围,大概以古时的河南光州为中心,疆域包括光州全境以及罗山县、信阳市、商城县的大部分,还有鄂东北的边缘地带,包括大悟、红安(原黄安)、黄陂、麻城等部分区域。从地理空间来看,其大致轮廓为,北邻淮河,南抵长江,跨越今河南、湖北两省,属于江淮流域的一个邦国。<br><br>        关于古黄国的历史与文化,除了古城考古挖掘之外,考古工作者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别于光州东北盘磨山上油岗、光山县宝相寺附近发现了两处黄国墓地。其出土的青铜器非常精美,比较著名者有黄君孟鼎、黄君孟豆、黄君簋、黄夫人盉、叔单鼎、叔单盘、叔单匜等。这些青铜器大多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铜器上都有铭文,成为研究黄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比如光州上油岗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有“黄孙”,据此可以确定为黄国青铜器。而光山县发掘的黄君孟夫妇墓和黄季佗父墓,其青铜器铭文有“黄君孟”,当指黄国国君名孟。黄君孟夫人孟姬,知为姬姓女。<br><br>        此外,1972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出土的曾国青铜器群中有一件黄国铜鼎,铭文是“黄季作季嬴宝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据考证,这是一件黄国国君为嫁到曾国的黄氏女子所制的媵器。这一珍贵器物的出土,反映了两件极为重要的黄国历史事实:一是黄国是嬴姓,为少吴伯益的后代,所以黄季之女才可称为“季嬴”。二即古代黄国曾与随国联烟,这和《春秋》等史书的记载是一样的。总之,在位于河南省光州那片丰润的黄土上,记载着黄国故城两千多年前的辉煌历史,展现着它当年的雄风,这里便是黄氏家族的根系所在。<br><br>         三、江夏发祥<br><br>       黄氏发祥、崛起于汉魏之际的江夏郡。<br><br>        黄国这一诸侯国灭亡后,黄人却并没有灭绝,而是将其疆土纳入楚国之中,其子民继续留在黄地繁衍生息。黄氏后裔入楚之后,有一部分在楚国为官,最著名的便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战国时期,以黄歇为代表的黄氏族人从故国古黄国南下进入湖北,逐渐演变成江夏郡黄氏。黄姓家族历史由以河南为中心的古黄国时期,发展到以江夏郡为核心的江夏黄时期。<br><br>        江夏郡黄姓迅速崛起,“代为冠族”,至东汉章帝朝左丞相、尚书令黄香,才倾天下,其子黄琼及曾孙黄琬位列三公。“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黄姓氏族公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br><br>         四、光州衍派<br><br>        黄氏分流,南迁于晋、唐、宋、元朝的光州固始。光州固始是黄氏入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从东汉开始,固始黄姓开始进入福建定居。在西晋、唐初、唐末、宋元之际,光州固始有过向闽地的“四次大移民”,每次都有固始黄氏参与其中。明、清时期闽地黄氏兴旺繁荣,并向浙、川等地及海外扩散。而今“光州衍派”遍布八闽,乃至江南各地,而及世界。这些地方的黄氏谱牒上大都记载“光州固始”为祖籍地,也是他们寻根谒祖的首选地。<br><br>        地处江淮豫皖结合部的信阳固始县,以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雅道靡靡著称。据明代县志及《路史》记载:“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因此高阳颛顼帝时代,固始县域属于安国疆域,夏代安国析封出潘国、英国、黄国三国。至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复汉功臣李通为固始侯,时“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固始称谓至今未变,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固始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水,位于豫东南、豫皖两省交界处,地处南北气侯分界线。固始县人口众多,目前有165万人口,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br><br>        在由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光州固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因缘,成为历代中原河洛人南迁闽粤台的肇始地和集散地。是大多数闽浙、港澳台同胞,东南亚诸国乃至海外华人华侨、100多个姓氏公认的祖籍地,在河南移民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和产生深远影响,是全国闻名的“中原侨乡”、“闽台祖地”、“唐人故里”。<br><br>       光州固始向闽粤台苏浙赣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历史上有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影响甚为深远。<br><br>        一是西晋“永嘉之乱”的移民潮。“五胡乱华”期间,衣冠士卒率先南迁,平民百姓继之南逃,形成长时间、大规模的中原人口迁徙活动。从流传至今的众多族谱和史籍可以看出:这一期间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士族入闽。其中,固始籍民南迁者众,尤以士族为最。<br><br>        二是朝廷募兵,远征闽粤,武装绥靖的移民潮。唐总章二年(669)春,闽粤境内的泉、潮间发生少数民族啸乱。高宗诏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政进阶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战将123名、府兵3600人入闽平叛。陈政所部一度陷入困境,朝廷遂派陈政兄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施援。征途中,敏、敷病逝,陈政母魏敬携孙陈元光“万里提兵”领军入闽。两军会合后,84姓将士平乱戍闽。仪凤二年(677)陈元光奉诏代职,他平息啸乱、奏置漳州、开办学校、教化民众、开荒垦田、开放港口、建设闽南,为建设漳州、推进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开漳圣王”。<br><br>        三是“三王”举旗,义军入闽的移民潮。唐末黄巢起义,各地义军峰起。安徽寿州人王绪率众攻取固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文武双全,被召置军中重用。在义军南下转战中,因王绪残暴,王潮兄弟与众将计除王绪,后被推为首领。随后,王潮率以光州固始籍为主的军民5000余人共50姓入闽,揭开了固始移民统一八闽、建立闽国长达50余年的又一恢弘篇章,使得河南固始对福建和东南沿海的影响更加深入更加持久。<br><br>       四是两宋之际,宋元交战的移民潮。北宋末年,“靖康南渡”,金兵入主中原。固始两度为金兵所陷,县无治所达75年。境内人烟稀疏,吏民多举家南逃,因循先民南迁旧路,定向徙居闽地者,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因官职迁调,游学经商,或投亲靠友,南迁入闽者难以胜数。<br><br>        固始西距黄国故城(今潢川县西)仅60公里,西南距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黄氏郡望300公里,三处黄氏祖地形成“金三角”,是天下黄姓宗亲心目中的“圣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