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孺药王传奇

最美乡村

<p class="ql-block">【白孺药王传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在湖南永州的五星岭龙盘山下(现今的双河村),有一个叫白孺坪的地方,还有一座白孺庙。相传此庙历史久远,香火甚盛,代代有人修缮,并且还流传下来了一个美好的传奇故事,可惜后来被-场野灭给毁了。</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候,在山冲岭凹中的龙盘山下,有一户白姓人家,男的继承祖传采药治病医术,女的种山种土;夫妻结婚多年,到他们三十大几的时候才开怀生育,产下来一个续接香火的小子!</p><p class="ql-block"> 白家后继有人,夫妇自然喜之不尽,宠爱有加。因孩子生下时较小,故起个单名“孺”。这白孺生来聪明,从呀呀学语到蹒跚起步,模仿能力强,到五岁时见什么学什么,一学就会,最喜欢药医,深得俩夫妇喜爱。做父亲的就有意教他医药知识。到孩子满十岁之后,爹就带他上山去采药、识药、给人治病,言传身教,盼他传承祖上药医。白孺也真是这块料,十余年下来,他不但把父亲的、祖传的药医弄了个透彻,还学到了新东西,因他父亲尚在,大家都尊称他“少先生”。</p><p class="ql-block"> 白孺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得柏氏为妻,次年生下一女。母亲做了奶奶不久,仙逝而去;隔年,爹竟也离他们而去了。柏氏的长相虽不是蛮漂亮,但聪明能干,里里外外拿得起、放得下,她不懂采药治病,却很支持丈夫的药医事业。</p><p class="ql-block"> 白孺在妻子的支持下,一心扑在药医上,每天不是采药,就是给人治病,或移种药材,研究各种药材的药理、药性。他擅长疑难杂症的药材和病情,根据本地药材鬼臼的特殊解毒功效和生长情况,以及大多患者的病情,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搞出了一个“内服外敷”的新医疗法,见效快效果好,使他很有心得,比起父亲的、祖传的药医更胜一筹,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白孺有自己的想法,更有做法,他决心要为减少人们的痛苦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了知道各种药材的药性、药理,他不惜以身试用来验证药效;同时为了取药配药的方便,不耽误病情,他把各种药材采挖回来种植。</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房前屋后建起了一个有数十种药材的“百药园”,尤以八角莲为众。渐渐地,他在本地成了一个药王、神医,人们传说他有“手到病除”的本事。自此,白孺的名字也在方圆百十里远近皆知。</p><p class="ql-block"> 鬼臼别名独头莲,有其特殊的解毒功效,是民间一种稀有的中草药材,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祛炎消肿,主要用于各种无名痈肿疔疮、瘰疬、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据现代医药研究,其鬼臼素对癌有很大的抵制作用。在纱帽岭阴暗潮湿的阔叶林丛中,散生着不少的这种药材。鬼臼的蔸薯为药。为何又名独头莲?因其叶片有八个角。传说独头莲本是上天药神的侍女,只因自恃貌美,心地太歹毒,结果被药神砍去了上面的八只角,并且被贬下凡间来成为一种化瘀散结的药物,故只有独头。</p><p class="ql-block"> 忽然有一天,在乡人的引领下来了几个骑马挎刀的军士和一匹空马,说是要接他去舂陵给侯爷看病。白孺知道是给舂陵侯治疗,就向军士询问了侯爷病情,然后收拾了有关药物,骑马随来人去了。</p><p class="ql-block"> 从龙盘山到宁远的舂陵(今宁远县柏家坪一带)七十余里。白孺领着军士翻纱帽岭,到决吉岭,过大麻江(当时叫大麻亮),经响鼓岭,到侯坪、清水桥,至舂陵侯府。</p><p class="ql-block"> 白孺下马,先给侯爷看病。原来是袭爵的刘买之孙刘仁侯爷,那左手臂弯上生了一个无名肿毒,发热,昼夜疼痛难当,遍请了许多郎中先生都不见好,听说白孺的药医了得,故专门把他请来。白孺看了侯爷病情,心里有了底,说声没关系,就动手合制了以鬼臼为主药的化瘀散疖药剂,施以“外敷内服”之疗法,双管齐下,侯爷服药两个时辰后即住痛、止热,接着就见红肿消退,没出五天侯爷的病就好了。侯爷欢喜,吩咐管家拿了三百两银子作为酬谢,又派军士送他回到家来。白孺的名声也更大了。</p><p class="ql-block"> 这事过去了有年余的一日,又忽见一小队军士来到白家。因为有了上次舂陵侯爷军士来的经历,乡人这次见了这些骑马挎刀的军士不害怕了。白家人认出,其中一个军士就是刘仁侯爷的卫兵。原来,汉元帝刘奭皇帝得了重病多月,宫廷的御医们已黔驴技穷。</p><p class="ql-block"> 舂陵侯爷知道后,就去以自己亲身的病历,推荐了白孺。也许是病急乱投医的原故吧,虽说白孺只是一个乡野土郎中药医而已,但在万般无奈之下,刘奭也只得不妨一试,同意把他请去。白孺大略问了元帝病情,收拾了有关所需药物,就跟所来的军士日行夜宿,赶到了皇宫。</p><p class="ql-block"> 经望、闻、问、切,白孺知道了刘奭皇帝的肚子里长了一个恶性的大肿块!他思考良久,决定仍用祛热解毒之法,施以双管齐下的“内服外敷”疗法,将以鬼臼为主药的化瘤散疖合剂好了之后,让其每天按时服敷。</p><p class="ql-block"> 刘奭皇帝内服外敷白孺药物的第三天,那肚子就不那么鼓胀了,也不那么痛了,烧也开始退却;到第七天,元帝的腹内不痛、不烧、不鼓胀,精神愉快了;半月之后,皇帝的病大有好转。</p><p class="ql-block"> 顿时龙颜大悦,夸他是神医,要留白孺在宫廷当御医,白孺不愿意,坚辞要回家。他又给元帝配剂了一个月的药,临走时说陛下,我家已有了一个百药园,您真关心的话,我想开设一个药堂,培养更多的药医郎中,但苦于无钱。刘奭说好,我给你一万两银子,还派人去帮助你!具体由舂陵侯负责。</p><p class="ql-block"> 白孺手里有了钱,又有朝廷做后盾,就增加了人手,药堂开起来了,实行穷苦人药医免费,人们称他为“药王”;同时又办起了书堂,开展中萆药医研究,培养好很多医药人才。后来,白孺被刘奭皇帝封为药王。</p><p class="ql-block"> 刘仁侯爷嫌舂陵地方潮湿,有山林毒气,上书经元帝同意,偕同族迁往南阳郡的蔡阳县(今湖北省的枣阳市)去了,仍号舂陵。如今在湖北的枣阳市仍用舂陵、白水地方。</p><p class="ql-block"> 白孺殁后,朝廷为了对他药医研究、药医教育作出的贡献给予褒奖,拨款修建了一座白孺庙;后人把他住的地方称名白孺坪。他的药医事业还传承了好几十代。</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后的一场野火延绵百十里,把白孺坪、白孺庙烧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又筹资投劳重修建了一座白孺庙。</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后,又因一场野火给烧毁了。如今,白孺坪、白孺庙、百药园、药堂、书堂等遗址尚在。在百度一查“白孺坪” ,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输入导航,就可以找到。追塑历史,白孺坪极有可能是中华中医药研究始发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