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辈足迹-永城李寨镇

大圣

<p class="ql-block">永城市李寨镇红色资源丰富,著名抗日将领彭雪枫将军及新四军四师官兵把这里作为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创办抗大四分校,开挖新四沟,千年银杏树,谱写了一曲感人佳话,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十分珍贵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新四军四师后代追寻父辈足迹到河南永城,纪念《豫皖苏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左起:刘勤、梁素华、盛承江、王亚、</p><p class="ql-block">李寨镇党委书记:梁素华在《李寨镇红色文化兼政教育馆》迎接新四军四师后代到李寨镇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刘晓飞向李寨镇赠送父亲《刘清明将军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周善伟向李寨镇赠送父亲《周纯麟将军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王昌为向李寨镇赠送父亲《王其梅将军百年纪念画册》。</p> <p class="ql-block">当年,李寨向西南到大李家为中心的洼地绵延10多里,被群众分别称为李家洼、李家湖,雨水稍多一点,就形成一片汪洋。积水无处排泄,只能让它慢慢渗掉,晾干才能耕种,往往十种九难收。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有女不嫁李家洼,大水飘摇不能走娘家”。受洪涝之苦,李寨一带外出逃荒要饭的人很多。</p><p class="ql-block">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李家洼后,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了解到这些情况。彭雪枫决定要与当地民众团结奋斗,挖通排水沟,为民兴利除害,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彭雪枫亲自率领游击支队官兵实施这一为民造福的排涝工程。动工那天,彭雪枫现场牵着一匹战马在前边专往水深的地方行走,后边拉一副耕地用的犁子,一个战士扶住犁把,犁子犁过的地方就是沟的中心线。按照这条中心线,军民进行了紧张的劳动。经过6天6夜的连续奋战,一条深2米、宽7米、长10公里的水沟挖成了。长年的积水顺着这条河流,经房关庄、侯庄、纪庄注入母猪沟,汇入“新新沟”,流入淝河。李寨的荒地自此成了肥沃的农田,当年就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粮食大丰收。</p><p class="ql-block">吃水不忘掘井人。为了牢记新四军和彭雪枫将军造福于民的功绩,李寨人民将这条排水沟命名为“新四沟”。他们还自动捐款,在李寨村头树立了新四沟纪念碑。石碑碑额书《新四沟碑记》,两侧题写了一幅对联:“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1941年夏,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奉中央之命撤出永城,日军又占领李寨一带,他们派汉奸把石碑推倒。当地群众悄悄将石碑掩埋起来,直至永城解放后,这块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碑额和对联,才又转交给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当年,李寨人民捐款修建的《新四沟碑记》字迹已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份再一次到永城李寨镇,盛承江、王亚在新立的“新四沟遗址”保护碑文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位于李寨镇麻塚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创建于1940年3月,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军政大学。作为分校校长的彭雪枫将军在艰难条件下坚持办学,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理论课和游击战术、步兵战术、战略指导等军事技术训练等课程,吸收华中和江南的知识青年,培养了近5000名干部,为新四军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革命青年的摇蓝。</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亚、盛承江、胡杰于2021年10月21日在麻冢集“原抗大四分校校部旧址”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四师老前辈陈兰君与后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四师后代郭苏淮在认真参观学习,展厅墙上,当年的抗日标语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在永城市李寨镇曾楼村东北处,有一棵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四分校)发展壮大且“立过战功”的千年银杏树。</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彭雪枫在麻冢集创办了抗大四分校,由于学员日渐增多,校内无法容纳,所以部分学员转移到这颗银杏树下上课。当年的银杏树枝叶繁茂密实,遮荫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一两个连的战士在树下上课、训练。物资紧缺时,银杏树的部分树干还被战士们伐下制造成了手榴弹柄和枪托,这是一棵战功赫赫的“革命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