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 范学家—董平老师九秩华诞志禧</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欣闻西安教育学院(现为文理学院)董平教授今年九秩华诞之际,董老的学生们要为他举办一个祝寿会,我欣喜异常,且又五味杂陈。作为范研路上对我影响最大,为我敬重的长辈学者董平老师;作为远在浙江常受教益的晚辈编外学生我来说,虽未能到会祝贺,却一定得实实在在地写点感概文字,向范学大家—董平老师表示由衷的敬仰和祝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和董老的相交相知到相识,缘起2001年有缘读到了他上年刚出版的第一部范研专著《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对于当时有关范仲淹研究类著作来说,虽有几本,但大多限于把自己搜集到的范公史料串连起来之类的传记类著作,而有针对性的专题类研究著作可谓凤毛麟角,董平老的《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堪为第一部。而该书的后页还附录了董老的范研系例著作目录,“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伟大的思想家范仲淹”、“伟大的爱国志士—范仲淹的政治斗争生涯”、“范仲淹的伟大人格”、“范仲淹保卫陕西事略述评”,及范仲淹爱国诗词、散文、军事、政治文论研究等等十部专题类著作。后来得知董老除已出版的“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外,余下的这九部著述都已撰成书稿,一俟有资金条件,即可润色出版。董老积二十余年之力披星戴月一头钻进故纸堆里,沉浸在先贤伟大思想的海洋里,又节衣缩食自费走遍范公足迹之地,撰成三百万言十部范研专著,读着如此全面分类专项研究范公的书目,惊讶过后,我对这位老学者肃然而起敬。<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年我老父亲(2002年病故)和我同时读着董老“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白天我上班,早已退休的父亲为了不影响我的阅读,没有拿去,而是每天跑来我家阅读,下班后留着我读。父亲读后留下话说“这书值得多看两遍,再买些来方便大家看看”,父亲所言正是我意,于是我立马按西安教育学院地址给董平先生写信求书,并咨询其它诸书的出版状况,先后两信无回音,第三封信寄出后,董平老师终于有了回信,因他离休后不常去学校,这次去学校办事,校方才一併交给他信。很快我向董老师购了二十本,书籍分给兄弟数人,父亲和我还把该书分赠邮寄给外地其它亲朋好友,书一下分没了。并得知七十多岁的董老此书全部自费出版,出版后老人还得自营销售。由此我又陆陆续续向董老十本二十本地购了好多次。并从此和董老师开始了不断的书信和电话交流,并逐渐了解了董平老师对先忧后乐范公思想钻研的执著和痴迷。董平老师还在1999年以届七十五岁高龄之年化半年时间开始了自费范研长征之路,跑遍了七省十六市县当年范公从政从军足迹之地,一路宣传演讲范公一生为国为民为天下事迹,弘扬其“先忧后乐”伟大思想精神,播洒了无数范研种子。并以实地调查研究弥补书本知识之不足,使范研成果更形象更充实。<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后,我对于范公的了解也逐渐增多加深,并由董老书著《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的“后记”中获悉,对董平老师范研长征路上结识的多位朋友取得了联系,其中有几位如山东邹平长山(范公儿时成长之地)范公继父朱文翰后人,地方性范研学者朱鸿林先生(有著作《范仲淹与邹平》等等,前几年病故),河南商丘(范公就读执教的应天书院所在地)的地方性范研学者孙纲老师(有著作《范仲淹与商丘》等等),河南洛阳范研会副会长范章宗亲(作各类范研论文及创办主编《范氏文化通讯》等等),甘肃庆阳(范公当年戍边御夏所在地)地方性范研学者刘文戈老师(有著作《范仲淹知庆州》、《范仲淹戍边》等多种),向他们虚心学习请教,亦师亦友,先后结下了范研同好之谊。以后在各类范研会议上有机会不断见面,彼此增进了解,成了范研好朋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有感于董老范研的执著和痴迷,及范研著作的出版不易;有感于芸芸众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及弘扬先忧后乐精神之缺乏,2002年我写下了一篇《读点范仲淹,学点范仲淹—说说董平<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发表在董老师原任教的西安教育学院校刊《西安教育学院学报》上。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发表有关范公内容的文章,此前虽也写过一些,但均没能在正式刊物发表。此后我信心倍增陆陆续续写下了三十余篇有关范公的文章,并努力在杭、沪、津、京及后来的范仲淹研究期刊等等投稿,虽非一帆风顺,但大多已被各类刊物采用发表,于是不知不觉也算走上了范研之路,并自喻草根范研。这一小小成绩虽也受家庭父亲的影响,父亲早年手抄笔录搜集范公资料堪为勤勉,但最大影响还是受董老师及商丘孙刚老师他们这些位卑未敢忘国忧,二十多年如一日,苦心研究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公精神所感动,于是景范学范弘范便成了我下半生努力的目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04年下半年我家购置了电脑,几年前曾受商丘孙纲老师来我家谈话的影响启发:现在信息科技时代,利用网络宣传弘扬范公先忧后乐精神、崇高道德风范;弘扬范公一身正气,为国为民为天下。可惜当年我还没有电脑,如今有了电脑,2005年春节期间利用侄儿和女儿在家,简化春节,不请客,不赴宴,全力以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自行设计,土法上马利用父亲原先和我多年搜集积累起来的有关范公资料,办起了中国第一个范仲淹文化网,设二十个栏目,至今整整十年余。范公文化网系公益性网站,不赚铜钿,却年年掏钱,常常贴钱。然这个显得有点土气的网站,却在海内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范仲淹文化网没有邀请名人装点门面,虚张声势,借用清代一怪郑板桥先生的话来说“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于是我首先想到的是卓有成果二十余年不辍孜孜以求苦研范公的董平老师和河南商丘地方性范研成果斐然,同样也是苦研范公的孙纲老师。董平老师为西安教育学院教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离休教师,已届耄耋老翁,孙纲老师为商丘当地中学退休多年的物理课教师,两位老师没有任何光环,有的只是不凡的范研成果和常年对先忧后乐思想的孜孜追求,令我心仪敬重。董平孙纲两位老师欣然接受我的邀请,作为范仲淹文化网的特邀顾问。历年来两位老师为我这个草根办的范公网,提供不少资料内容,撰写了不少论文,给予了范仲淹文化网的大力支持。范网创办十年余来同时也得到了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和支持,提供资料,提出建议,撰写论文,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同时也让我结交了不少天南地北乃至国外的范研专家学者,同好,使我有了更广泛向他们学习的机会,从此成了好朋友好老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范仲淹文化网创办之日起首页就把董老《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贴在显著位置,并声明我有存书,凡网友需要,函索即寄,免费寄赠,如此十年多来,从不食言。此前,我曾在当年邮局全国发行的一份“旧书讯息报上”刊登了三次售书赠书广告:我有《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等余书,凡有读者需要,可以“先书后款”,人家售书广告都是“先款后书”,唯我一人“先书后款”,其实凡向我“购书”者,我一律连挂号邮资都是免费寄发的。后来两次我征得报社同意干脆改成“赠书”广告,报社称办报至今唯我独有,由此也免去了我的赠书广告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07年下半年,董老家庭变故,八十多岁老人净身出户,一身所钟爱的一屋子书籍书稿一概没能带走。我网上的赠书货源也不多了,正不知所措,这时我忽然发现西安一家网上书店有《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低价出售,一联系存货还不少,我一下购进了五十册。后来又发现一家,我的赠书货源有保障了。后来把消息告诉了董老师,董老师也回购了不少。人生多舛,董老自费艰辛出的书却被他人处理了,自己的书还得再掏钱去他人处回购。所幸的是董老书著还在流布,心血没有白费,还在起着作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08年董老第二部书著《范仲淹爱国散文选解》又是自费出版,自营发行,此年董老已届八十四岁高龄,这是他家庭变故前抢出的唯一的一部书稿,其它八部书稿却成了永久的遗憾和惨痛,这不仅仅是董老个人的惨痛,也是每一个爱好范学同好的惨痛。八十四岁老人没有秘书没有帮手,亲自跑打印店,自行校对,联系出版公司,跑印务,一应杂务全由老人一己亲力亲为,最后还全部自已掏钱。董老为何如此痴迷执著要做这种劳命伤财又和自己年龄全然不相称的事呢?让我们听听董老该书“后记”中是怎么说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本范公《爱国散文选解》从初稿至面世,已历时十数个春秋,几经挫折,历尽坎坷,个中滋味,难言之隐,实在难以尽言。本以微薄之力,难以克当千均之重任,可谓不自量力也。然每每念及范公之伟大人格,为民请命之精神,并目睹西方文化之侵蚀,道德沦丧,金钱至上。课题难以立项,无有外援,只能个人埋头书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笔耕不辍,核对原文,较勘错讹。唯恐一字之差,贻误后人。二十多个夏暑冬寒,从未间断,乐亦在其中矣。但出书就更困难了,求诸于人,奔走于出版界之门,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中,人们追逐锱铢蝇头之利,而轻思想之大计。一听学术著作,侧目而视,不屑一顾。书号昂贵,多年不敢问津。逆境可以砥砺意志,发奋才能有所作为,自立更生,节衣缩食,年复一年,积少成多。现在《范仲淹研究丛书》的第二本终于可以和读者见面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我读着董老这段沉甸甸后记,手中的书本也变得沉重起来,心也沉了起来。这是董老这一代老知识份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担当精神?!忧患意识?!一起涌上了我的心头。<br data-filtered="filtered">“范公爱国散文选解”选取“范集”中书、表、序、记、奏、论等散文体类文章四十五篇,每篇均以范公原文,注释,解说出之,长者数万言,短者数千言、千余言,独立成一篇篇的论说文,是一本面向大众阅读的普及型读物,我认为这应该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集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文化教育的首选读物。这是董老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向我们亲爱的祖国,亲爱的人民奉献又一份充满大爱的礼物。心底无欲天地宽,没有这样的胸襟是难于完成的,“忧于未形,恐于未炽”,没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谁愿意去做这样的工作。。 董老和我谈起,他读的是一部民国时期扫叶山房出版的十二卷本《范文正公全集》(新中国第一部《范仲淹全集》要到2002年才出版)几乎被他翻烂了,范公的每篇文章董老说起码得读三十遍以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完全相信“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董老,不下如此真功夫苦功夫熟读范公的文章,不下如此真功夫苦功夫对范公每一篇文章做到字斟句酌,如何能理解和领会范公为国为民为天下的伟大思想真谛,又何以能成就对范公一篇篇文章的注释、论说呢?为了能让现代忙忙碌碌的人们,能够比较方便有机会阅读领略先贤的风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她的精华;为改变“官乱于上,风坏于下”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董老义无反顾,责无旁贷,不惜以耄耊之身,以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拼了一己之力去做了,董老这完全是在玩命。董老师此举尤如把范公的伟大思想精神装上了一个传声筒、扩音器。我希望每一个有敬老之心,有爱国爱民之心的人都能读读这本《范仲淹爱国散文选解》,提升自身,洁身自爱;为国为民,多做贡献。无论你是做官做民,都能做得有品位有价值,都能让你的人生更阳光更灿烂。<br> 董老不但写范公还希望说范公,中央电视台有个演讲历史人物事件栏目《百家讲坛》,董老年近八旬还写信给央视毛遂自荐主动要求开讲范仲淹,如果央视同意,那么百家讲坛上将树立起一位年龄最大带陕西高腔的范仲淹演说家。可能有人怀疑董老这么大年纪能讲么?我的回答只要给他舞台,他还能讲说。<br> 常年来我有事无事给董老打打电话问问安,我对董老说听听你声音就知道你身体好不好。但凡一旦聊起范仲淹,触到范公这一根神经,董老马上会兴奋起来,话题收不住尾,四十多分钟,一个多钟头听他聊范仲淹那是常事,董老为我专设了“一家讲坛”,董老要把他的一部部范研专著宣讲出来,我乐于做他的听众。<br> 2006年11月5日由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河南省首届范仲淹文化节在邓州花洲书院举行,(这是我和董老师书信电话交往了六个年头后的首次会面)那天下午,书院春风堂前安排了一场董老为中学生们的演讲会,董老一讲起范仲淹来就象吃了老山别植参,精神饱满,滔滔不绝。董老不用讲稿,千年前范公事迹一件件一桩桩娓娓道来,时而又结合现实世态提出警示批评,时而又回到范公叱咤风云上书皇帝,面折庭争为民呼喊为民请命的激烈场面,其间学生们多次起立抛帽挥衣叫好。董老一讲讲到天色已晚,为念及董老高龄,影响身体,在场务多次婉言提示下,直到天黑才收场。当时我中途到场,看到董老在为学生演讲,便自动留下,以便有个照应。一场演讲,我算了一下历时三个多小时。会后,天已全黑,我嘱场务由我负责安然陪入旅店就餐,可回路上董老言尤未尽,仍未尽兴,我惊叹这是一种什么神奇力量支持着他?支撑着他?我深深明白这是范公伟大思想精神深殖了董老的骨体,是范公精神变成了董老体内的物质能量。当年董老已八旬又二。<br> 2012年12月第四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在北大举行,会议考虑董老年龄,没有安排讲话,董老却主动要求讲。一上讲坛,依然不用讲稿,一讲起范仲淹,又是滔滔不绝,收不住话题。因时间安排实在太紧张,在场务一而再、再而三的婉言提请下,董老才依依不舍收住话题。此次演讲依然思维清晰,且能做到收放如是,游刃有余。是年董老八十又八。<br> 近年来有多次范研会议,举办方因考虑董老年事已高,出门参会又从无人陪同,单枪匹马,怕有闪失,有些会议也就不敢邀请他,而董老却时时关心了解范研新动向,一旦得知他就不高兴浑身不舒服。商丘孙纲老师有名言说:“你让他参加,他什么病都没了,精神也来了,你不邀他参加,他会浑身不舒服,反倒气及伤身”,以至有些会议不得不再邀他,而孙纲老师则主动担负起保护神的角色,董老先订西安出发车票,孙老师再订路过商丘同一次车票,半路结伴,携手同行。两位老人可谓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为了同一个目标—范仲淹研究。<br> 早在2004年董老还写信寄书《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给当时的温家宝总理,对范仲淹研究中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其中写道:“范仲淹不仅是位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改革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象他这样全面的有批判的继承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并能吸取各家之长、去其所短,融为一炉,用于改革北宋社会的实践之中。党中央多次号召学习他先忧后乐思想,又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仲淹在诸多领域中都有其非凡的杰出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百折不挠为民请命的坚毅斗争,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伟大人格,都足以垂范千古,为百代之师。大力宣传范仲淹,就是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典型化,使人学有榜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也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爱国主义思想。为此,我建议如下:<br> 1:教育主管部们应组织学者讨论研究范仲淹教育思想,写入教育史。并在高等院校开设《范仲淹研究》课,文科为必修,理科为选修课。<br> 2:各新闻媒体要用一定版面和时段宣传范仲淹,使人人了解范仲淹,学习范仲淹。<br> 3:社会科学院应组织力量,研究并出版范仲淹的著作,使其普及化,应成立范仲淹学术思想研究会。”<br>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董老关注和研究过历史上许多位优秀的历史人物,最后进行比较研究,从优秀中选优秀选高端选全面,最终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先生,最后成了他终身的课题,他至力要把范公最完整最全方位地向世人推介出来。<br> 近年来董老还向我透露一个命题,他还要写一部“孔子与范仲淹”,已成腹稿,他要把占据中国历史舞台二千多年的圣人大亨孔子和范仲淹作一比较研究,把痛失的八部范仲淹书稿弥补过来,董老还在玩老命?!这忽然使我想起2011年1月,一座身高座高共九点五米喻含九五至尊,十七吨重的青铜孔子塑像悄悄地在天安门广场竖起,届时网上一片哗然,一百天后,抵不住社会舆论的争论与非议,在“五四”前夕,孔像又悄悄地在广场消失,移入馆内。当时有一篇署名博文针对这场闹剧提出:我在历史长河的先人堆里挑来挑去,最后落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身上,作者针对网上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博文题目叫—“把孔子像换成范仲淹又当如何?”<br> 去年网上搜索,忽然发现台湾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有一本电子书《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作者西安董平。看来两岸交流还不够畅通,这书是怎么流到台湾去的?而他们又是怎样得到大陆董平这本著作的?抑或原书持有者仅此一本,因此不啥得捐给或转让给台大图书馆,而台大却得之不易,因此不嫌其烦费时费力把该书二百多页拍成二百多张照片制作成一本电子书,作为馆藏书。有了电子书就不需劳神费力老远跑去图书馆借书了,随便你在哪里只要有电脑,注个册,即可网上阅读。电子版图书的最大优点即一本图书即可供十人百人千人……无数人同时阅读。我把这个消息告知董老说:“董老师,您的书播种到台湾大学去了,还被他们制成了电子版书呢”,董老听罢哈哈大笑,笑得特别地开心,此前他却全然不知。<br> 由《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而生出的故事很多,还引岀了一个我选女婿也要读范仲淹书的故事。有人问我:女婿第一次上门你就送他范仲淹书,要他读,不然就不同意这门亲事?你考试介严格啊!其实我一点不专制,那是女婿第一次上门(那时还是女儿的男朋友)带了礼物,回去时我有意无意拿了本《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作为回赠,并说“看看有好处”。从生意人角度看一本书换了一大堆礼物,我赚大了,但从精神层面论不管你是谁看看都有好处的,读点范公,学点范公,了解点范公,好处大得很呢!其实女婿人很不错,西湖义工、资助贫困学生、捐助残疾儿童、照顾帮助孤寡老人等等“傻事”,他都会热衷去做,(我当面可从来没有夸过他)送范仲淹书给女婿的事后来不知怎么传出去的,变成了不读不同意这门亲事了。现在外孙女小悦悦也上幼儿园了,外婆说她是全家的开心果。每次来看外婆、爷爷(她对我是这么称呼的),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不尽的欢乐。小悦悦不到二岁时打来电话说今天要给我背范仲淹诗,我说“好!”,她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背了“江上渔者……”,我问她谁教的,她说:“妈妈教的呀!”,我说“好!今天奖给你一个‘乖囡囡’,奖给妈妈一个‘乖妈妈’”,这是小悦悦给我定位的专用词,外婆的专用词则是“今天吃只白白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有她听惯认可颇具形象的专用词。她受到“乖囡囡”奖励特高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今年春节前夕,我在准备年夜饭,身上还带着围身,小悦悦拿了我刚新换的智能手机就给我拍照,给墙上挂的范仲淹像拍照,我还不会,她倒领先了,拍的照片我一直存在手机里,啥不得删掉呢。外婆的开心果,我的乖囡囡,我正考虑为她编一本有关范公内容的儿童读物。新时代讯息科技要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绝对不能忘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董老九旬了,董老还有好多心愿未成了,董老却还要想凭一己之力去完成。董老还念念不忘着他未能出版的八部范研书稿,这是他半生的心血,但书稿们不知你们还在吗?不知你们八个兄弟姐妹散落在何处?这可都是董老剜却心头肉而生下来的亲生孩子啊……<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董老今年九佚寿喜,可惜我却从来没有问过他的生日某月某日?惭愧我也从来没有给他送过一次生日蛋糕或祝福。11月7日董老师学校的学生们—当地的、外地的众多学生将汇集拢来要为他在西安举办一个九秩祝寿会,庆贺董老九十周岁生日。作为一名远在浙江的私淑者编外学生,董老师是我范研路上的好老师、好师长,引路人。在他九秩华诞之际,我没能赴西安去为他祝寿,也没能为他送上华丽的祝寿辞,借这次机会匆匆写上一些我和董老师相交多年,发自内心的感受和感慨,把我所了解董老师潜心苦研范公的些许片断,告诉给董老的学生们,告诉给我那些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知晓。<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最后,请容许我这个编外学生将这篇小文奉上,在董老师的祝寿会上权当我的祝寿辞,届时让我们共同举杯祝愿董老师开心愉快!康健长寿!好人平安!<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浙江桐乡范矛彧 2015年10月18日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附录董平教授简介</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董平,陕西礼泉人,1925年出生。青年时期曾多次参加学生民主爱国运动,受到反动当局追捕迫害。1948年经北京大学地下党组织介绍,通过封锁线到华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在华北大学学习革命理论。1949年初,参加解放军并入党,在陶铸领导的第四野战军历任政治辅导员、政治理论教员等职,荣立一等功两次。转业至西安大专院校任教中国文学课,被评为先进党员。离休后任京华自修大学校长。他离休不离职,看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没人探讨和传承,自觉担起研究、考察范仲淹文化的重任,沿着范仲淹的足迹,自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演讲弘扬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思想精神。有范研著作十部,已出版《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和《范仲淹爱国散文选解》,并在刊物发表论文四五十篇,成为我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带头人。被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推选为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授予“终身成就奖”。<br data-filtered="filtered"><b><br data-filtered="filtered">备注</b>:董平老师九秩祝寿文参加2016年10月中旬在湖南岳阳市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会”入编该届论文集 <br><b>附录:</b><br><br><b>关于董平老师—一场虚惊过后的思考<br>—写给西安市委书记市长的公开信<br></b><br> 欣闻西安教育学院(现为文理学院)离休教师董平教授下月上旬学生们要为他举办一个九秩祝寿会,我欣喜异常。鉴于董老在范仲淹研究中的巨大贡献,和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研究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精神,散住在各地的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同仁闻讯后正纷纷为董老撰文祝贺,由此我自动担起传递讯息并传递稿件之责。因董老亲人都在外地,孤身一人居住西安,一些现代通讯设备他不会用,仅有的手机也只能打电话听电话连短信也不会用。而学校特远,组稿的邮箱他又不知道,因此我特地向他要了他常去打印文章的西安佳惠图文店赵女士的邮箱并电话,以作方便联系并发文章。我还一再关照他:手机不要关,保持畅通。<br> 10月15日董老又来电话:以前有关王安石与范仲淹的资料找不到了,但又急用,问我处能找到否?要我立即发去西安赵女士邮箱转交他,我答应照办。可能是我的手机像素不够,拍在照片上的繁体字不清楚,连我也难辨认,九十岁的董老更不行,于是我改用复印后快递给他。况且这几天陆续有文章发来并发往西安打印店,一些事经常需要电话和董老沟通。<br> 16日我打电话联系他,可一天下来,联系不上。17日18日两天依然如故,电话一直通着,就是没人接听,我告诉河南商丘孙纲老师他们(范研会同仁,均在为董老写文致辞),他们同样也联系不上。我又数次联系西安打印店赵女士,请她本地电话联系,多次回复:董教授这两天没有来过,打他电话也是通的,无人接听,状况和我这儿一样。这时我心里有点急了,以前虽也有这种情况,但隔天或换换时间段再打,总能听到他的声音。<br> 19日我电话打得更勤了,一天下来,董老师的电话还是通而无人接,这已经是第四天了。我心里发毛了:九旬老翁在家跌交了?或躺在床上起不了身……无奈之下我不敢多想,又不得不多想。诉与老伴,老伴说“董老师九十大寿,你七想八想瞎想啥?”,并在一旁提示我董老师西安子女亲戚朋友还有电话吗?我只知董老子女亲戚都在外地或海外,没有其它电话,仅知董老孤身一人住西安。晚上六点钟了,我茶饭不思,油盐未进,正苦思不得。老伴看我六神无主,一脸愁苦,亦无心夜饭。忽然老伴思路大开,冒出一句“快!快!有事找民警,赶快打110求助,马上打!”老伴一言立马解我愁云,眼前一片光明,一拍脑门“啊呀,我一时怎么没想到啊”。<br> 我立马拨了西安110,真要命,任你怎么打,手机打,换了座机再打,反复轮换了机子打,可得到的总是语音提示“这儿是110,???请稍等”。稍待间隔换了老伴帮我打,依然如故,中间几个语音老伴也听不明白,最后还是“请稍等”。真是急惊风碰着慢郎中,不能无休止地“稍等”了。董老情况究竟如何?我心急如焚。马上打开电脑上网搜索西安市公安局,查看有无其它公开电话,一查看到许多电话,这下有门了,但此时已晚上六点多钟,该不会都下班了吧?我按西安市公安局办公室第一个电话打去,马上有人接听,一位男中音接待了我。说明情由:我是浙江的,西安有位九十老人孤身一人住家里,有确切住址,西安无其它亲人,也无其它联系方法,而老人唯一能联系上的手机从十六日至今已整整四天,一直通着,却始终无人接听,怕老人一人在家中有跌交之类意外,想求助你们110,而电话却总是打不进去,语音提示总是“请稍等”。男中音问我110有无加区号,我说加了“029”,男中音和蔼回说“别急,别急,把你电话告诉我,我让他们联系你”,这下我庆幸总算碰到救命菩萨了。大约是我心太急,此后又打了男中音,他回说:已告知110,他们马上会联系你的。<br> 放下电话,110真的来电话了,听声音似乎是位年青的男中音,问我何事?我把事由告诉他,并告诉了老人的详细的居住地址,请他们帮助去看看是否安好或意外?男中音委婉回说此事不太好办,老人状况属个人私密,要直系亲属提岀才行,而我又不能提供其亲属的联系方法。我告诉他用我的身份证担保,我说的都是实情,而非为他们添乱。后来110男中音根据我提供的董老住址的区名路名,为我想了一个法子,提供了一个辖区洪庙坡(谐音,当时心急,没详问,有电话就行)派出所的电话,让我直接与该辖地派岀所联系,请他们帮忙协助社区居委会想想办法。<br> 电话无误,一打即通,这次派出所接电话的是一位男高音,问我何事?我把求助事由复述了一遍,当我报告了老人居住在西安市莲湖区自强西路某号某楼某层某户时,男高音回说“光有路名号码找不到,是什么小区?什么家属院?”并要我弄弄清楚告诉他才行,我说“这个地址,邮局送信能送到,快递公司也能送到,你们派出所怎么会找不到呢?可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小区名?家属院名?这是我唯一可提供的详细地址” ,可男高音就是不认这个地址,坚持要我问清了小区名才行。此后随我再怎么解释恳求请他帮帮忙,男高音已显得极不耐烦起来,回复只剩三个字“找不到”,“找不到”,男高音说话铿锵有力,丝毫没有商量和回旋的余地。 “有事找警察”,一圈电话下来,最后在一连串的“找不到”声中宣告结束。<br> 这时我已满头大汗,老伴看着我的一脸窘相两两相对无语。稍事喘息,我忽然重振精神,你110不灵,派出所找不到,我打12345市长电话求助。于是我又打起了西安12345,这次更绝,语音提示:“你拨打的是空号”, “你拨打的是空号”……刚升起的希望又破灭了。<br> 谁能告诉我怎么才能联系到董老师?谁能帮帮我马上能听到董老的声音?越是无助越是想找到他。这其间我曾经想到了西安120,可120救助的是危重病人,如果董老无恙,我岂非成了谎报军情,又反倒成了对董老的大不敬。我又想到邮政和快递公司,如今快递公司遍布城乡,快递员吃苦耐劳,大街小巷路径熟悉,不管你物重楼高,他们都能送到你门口。要在西安莲湖区找几个快递站点不难,如果委托他们找人看人也许能行。可快递无此找人业务,即使能说动他们,我付加班费委托他们找人,可这有无法律保障?或由此生出其它不该有的事端来,或被行为不端者钻了孔子,好事变坏事……不敢多想,打消念头。<br> 不死心,这时我忽然又想起董老近十年来几次搬家,手机(号码)也换了好几个,他每次换机总打电话来,让我记一记新号码。我翻岀以前旧电话本,查了旧号码一个个瞎打过去,“你拨的是空号”,“董什么老师!不认识”,“喔,对不起,对不去”我连呼打错了。再打一个,电话显示陕西咸阳,接电话的竟然是身在贵州董老外孙女,天助我也。我赶紧说明情由并告知董老外孙女万般无奈之下我已擅作主张报了110,但110非得要你们直系亲属岀面才行,而派出所又要什么小区名家属院名。她回说马上告诉妈妈,妈妈家坐一小时车即可到爷爷处。事情至此,我方岀了一口大气,浑身苏软坍坐在椅子上。<br>一直在身边关注陪伴的老伴直呼“好放心了,好放心了”,两人坐上饭桌吃夜饭已七点多了。但这一晚仍没睡安稳,半夜起来看手机发现董老外孙女有两短信“爷爷手机有问题!”,“爷爷电话刚打通,他明天给你回电话”。这时我又兴奋得全无睡意,凌晨二点多钟我把这个最新消息给同样着急的河南商丘范研会副会长孙纲老师发了个电邮,并告诉他还好是虚惊一场。<br> 尊敬的西安市委书记市长先生:这是发生在我和贵市之间的一场求助经历,好在是虚惊一场,但一场虚惊过后仍引岀我的一些思考,如果今后再有这类远水救不了近火之事,我该如何处置?如何操作?如何求助?向谁求助?在老年人堆里我还算年轻,在年轻人群里我也已属退休多年的老人了,因此想的考虑的可能比较多点。我所遇到的事肯定也有不少人遇到过,随着老龄人的持续增长,这类需要求助者也会增多。老吾所老,幼吾所幼,对社会人员年龄结构两端的的弱势群体,全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如何求助?谁来救助?当然首要之责还是金字招牌的110,但还必须提高和方便为民办事素养和措施,及富有大爱之心。同时是否还可利用社区居委会与相关的民营资源实施救助相结合?当可弥补警力之不足,还可防止急病乱投医而生出意外事端来。<br> 以上是我经历这次求助事件所引发出来的一些意见和想法,供你们参考。<br><br> 浙江桐乡范矛彧2015年10月25日<br><br> 2009年第三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在杭州召开,范矛彧,董平老师,孙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