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裕民圩,</p><p class="ql-block"> 是该恨你还是该爱你,</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人生的阅历中你最难忘 。</p><p class="ql-block"> 裕民圩,</p><p class="ql-block"> 是怨是还是依恋你,</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在这里修堤垦荒。</p><p class="ql-block"> 你蹂躏了我们的肌体,</p><p class="ql-block"> 却让我们硬了骨头挺起了脊梁;</p><p class="ql-block"> 你吞噬着我们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却为我们洗涤了灵魂校正了人生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你摧残了我们花一般的梦幻,</p><p class="ql-block"> 却把原本懵懂的家国情怀放大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依偎在你怀里虽然只有短短五年,</p><p class="ql-block"> 但你却永远驻进了我们的心房。</p><p class="ql-block"> 你给了我们一群不畏艰苦患难与共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虽各自回原籍但心心相依数次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我们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p><p class="ql-block"> 却还没很好地认识和县、绰庙、裕民圩。</p><p class="ql-block"> 在参军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更深地了解曾经战斗生话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了解一下和县。</p><p class="ql-block"> 绰庙离和县县城有47公里,估计连队里多数人都没去过。1963年我团组建演出队参加师部文娱会演,我被连队推荐到团部成为演出队一员,到团部报到后跟团部一起住在县城一个大院里。</p><p class="ql-block"> 1967年三支两军,团部派了两辆卡车,我们演出队坐着卡车到县里的历阳镇、白桥镇、西埠镇、乌江镇、香泉镇、姥桥镇、善后镇和石杨镇等各人民公社宣传毛泽东思想,基本转遍了整个和县,因此对和县略知一二。</p><p class="ql-block"> 上面是一组我们演出队在和县各地宣传演出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秦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历阳县,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天宝六年(公元555年),南梁、北齐在此议和,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口410多万。</p><p class="ql-block"> 现有“和县猿人"、霸王祠、陋室、镇淮楼等多个历史文化景点列入中小学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游览一下这些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点之一,“和县猿人”遗址</p><p class="ql-block">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陶店乡汪家山北坡龙潭洞,海拔23米。</p><p class="ql-block"> 1973年冬,陶店乡村民挖渠时,在北坡北崖炸开一个洞穴,和县猿人遗址被发现。出土了头盖骨1具,左侧下颌骨1块(附连第二、三臼齿),额骨上部1块,单独牙齿9枚,包括上门齿、上前臼齿和上、下臼齿。</p><p class="ql-block"> 这些出土的化石至少代表三个以上的个体,其中头盖骨属于一个青年男性的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如头颅的穹隆低矮,额骨明显后倾,颅骨骨壁较厚,脑量较小(约1025毫升),颅骨的最大宽位置较低,有发达的眉嵴和枕嵴,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成明显的角状过渡等等。头骨在总的形态特征上和北京猿人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较为进步的特征。目前专家认为它与晚期的北京人年代相当。</p><p class="ql-block"> 和县猿人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南方和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潭洞,海拔23米,东西长9米,南北宽3米到4米,深5米。2019年4月7日我第三次到裕民圩时,曾到过和县猿人遗址。</p><p class="ql-block"> 在龙潭洞同一洞穴堆积尘中,还发现哺乳类动物的化石25种,加上鸟类、爬行动物化石共有50多种。其中有北方生长的肿骨鹿、剑齿虎、巨河狸、南方生长的剑齿象、中国狨、鬣狗等。</p><p class="ql-block"> 龙谭洞遗址的动物化石种类多,分布密集,是一个南北之间过渡的动物组合,这为研究古代气侯、古动物群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地质、水文等科学提供了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1983年1月13日,和县猿人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点之二,霸王祠</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5日,应时任绰庙乡副乡长(兼任裕民大队书记)张抱龙的邀请,退伍后第二次重回绰庙裕民圩(第一次是1994年9月30日九连第三次大聚会回到了绰庙裕民圩),6日石扬镇的刘镇长派了一辆车让张抱龙带我们到和县各处去转一下,首先就去霸王祠。 </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我们跟张抱龙夫妇在霸王祠门口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霸王祠,又称顶亭、项王亭、项目祠、英惠庙、项羽庙、西楚霸王灵祠等。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而建的。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当时就地墓葬了项羽的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唐初上元三年(762年)建祠。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 现在棂星门上“西楚霸王灵祠” (图四)为著名画家韩美林书写。 </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霸王祠原有建筑99间半,传说帝王可建祠百间,项羽未成帝业,只得少建半间。千年香火不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霸王祠内仍有塑像数尊。后来塑像、墓地被毁,仅存正殿三间与两侧廂房。文革期间,霸王祠被夷为平地,改为乌江农业中学(三支两军我们演出队曾到这个中学演出、住宿过)。文革结束后,和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1992年两次拨款重修扩建。1984年6月,拆除旧存正殿,重建享殿五间,面积达188平方米。1984年11月,重建工程结束,25日,正式对处开放。1986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2月1日,被安徽省旅游局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乌江镇青玉石汉阙门楼牌坊“霸王祠”三字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写(图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楚霸王灵祠,位于乌江镇以南15公里素有"中国氧吧"之称的凤凰山上。沿石阶而上,青松笼翠,红楼飞檐,雄狮威武,气势轩舒(图一)。棂星门赫然在目。</p><p class="ql-block"> 步入霸王祠景区20米处左行,是一条被藤曼包围的长廊,藤叶青翠欲滴,藤枝相互缠绕。象征项羽与江东第一美女虞姬的爱情,情意绵绵,婉转悠长。</p><p class="ql-block"> 再进入碑廊(图二),碑廊门外矗立着一座碑刻,橙色大理石叠砌的碑体中嵌漆面大理石十分醒目(图三),漆面是毛泽东于1939年2月22日手题杜牧《题乌江亭》的诗文(手迹)。</p><p class="ql-block"> 杜牧原诗文:</p><p class="ql-block">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p><p class="ql-block">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书写文:</p><p class="ql-block"> 胜败兵家事有之,包羞忍辱是男儿。</p><p class="ql-block"> 江东子弟多材俊,捲土重来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步入碑廊前庭,只见尽头亭內供奉项羽半身塑像,其头微微上昂,虎目戟髯,袒胸露乳,神武剽悍。亭上“风骚千古”四个大字由当代著名书画家肖平所题(图四)。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碑廊(图二)全是古今名士怀念项羽的各种题诗,孟郊、杜牧、苏舜钦、王安石、陆游等均在这里留下流传千古的墨迹。</p><p class="ql-block"> 其中宋朝王安石题诗:</p><p class="ql-block">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p><p class="ql-block">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题《乌江亭》:</p><p class="ql-block">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p><p class="ql-block">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p><p class="ql-block"> 从碑廊进入享殿。1984年6月,重建共五间,面积188平方米,享殿朱楹白壁,亮槅绮窗,轩敞明丽,庄重肃穆。殿中塑立黄杨木塑霸王立像一尊(图五),高2.66米,重瞳戟髯,双目怒视,眉宇间透出一股杀机的项羽,显得骄矜刚愎、神武彪悍,虽不无懊丧失意之情,但神态十分执着,似乎正重述着他的失败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p><p class="ql-block"> 享殿后是墓区,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为古松掩映,旁立4对石人石兽,粗犷简约,典型的明代雕塑风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栏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冢”碑石一方,墓成椭圆状(图六),左侧有地下墓道。</p><p class="ql-block"> 1986年7月3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内有抛首石、驻马河、三十一响钟、乌江亭、相思树、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抛首石,项羽自刎之地,斩前遇见故人吕马童,对他说,可拿他的头颅可找汉高祖(刘邦)领赏。于是后人矗起一尊触目惊心的“拋首石"纪念此传说,</p><p class="ql-block"> 驻马河,又名止马河,乌江之流,东向直贯长江,项羽垓下兵败,仅余26骑突围到乌江。后有追兵,前有大江,乌江亭长驾一叶小舟欲渡他过江,但项羽不愿一个过江,他把爱骑乌雅马托付亭长照看,便自刎江边。亭长遵嘱,系马于河边柳树上,日以精饲,夜以精饮,然乌雅马恋主心切,嘶呜不止,不食不饮,数日毖于河边。时人为赞乌雅马英节,便称此河为驻马河。</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响钟,钟上“霸王祠"是范曾题写,铭文由邵川先生书写(邵川,和县乌江镇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到这里要击钟三十一响。以纪尊31岁逝去的千古男儿——项羽。</p><p class="ql-block"> 乌江亭,为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之处,古亭已不在,现亭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和县人民政府重建。</p><p class="ql-block"> 相思树,两颗树交织生长,相互依赖相互缠绵。相传,项羽自刎流出的血长出了两颗相互缠绵的树,宛如两个情人,难舍难分。现在游客纷纷在此系上红丝带,许下美好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一首西江月.谒霸王祠</p><p class="ql-block"> 叱咤风云讴颂,</p><p class="ql-block"> 乌江镇外枫红。</p><p class="ql-block"> 斜阳一缕照青铜,</p><p class="ql-block"> 挥剑刎辞乡众。</p><p class="ql-block"> 盖世英雄神勇,</p><p class="ql-block"> 孤坟沐雨秋风。</p><p class="ql-block"> 霸王祠宇望江东,</p><p class="ql-block"> 楚汉之争惨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点之三,陋室</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刘禹锡担任和州(和县)剌吏时居住的小屋。长庆四年(819年)因参与永贞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和县通判。按理通判应在衙内住三间三廂居室,但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安排他住城南门,面江而居,刘不但没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p><p class="ql-block"> 上联:面对大江观白帆</p><p class="ql-block"> 下联:身在和州思争辯</p><p class="ql-block"> 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于是将刘禹锡住所调城北,将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上联:杨柳青青江水边</p><p class="ql-block"> 下联:人在历阳心在京</p><p class="ql-block"> 知县见他仍然悠然自得,又再把刘禹锡住房调城中,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于是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千古佳作《陋室铭》。</p><p class="ql-block">全文:</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在旧址重建陋室九间。1986年,由省、县拨款修葺,并建空花围墙一道。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碑由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p><p class="ql-block"> 1988年,县再投资百万,在陋室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内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临流亭、履仙桥等景点。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七律_刘禹锡陋室</p><p class="ql-block"> 青瓦三间隔世器,轻移缓步到唐朝。</p><p class="ql-block"> 千年风雨墙斑驳,一夏阳光柳缀绦。</p><p class="ql-block"> 尘喑琴人已远离,水淘沙尽品弥高。</p><p class="ql-block"> 诗豪文字润心性,抱月江边忱浪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景点之四,和县镇淮楼</p><p class="ql-block"> 镇淮楼又称谯楼、鼓楼、鼓角楼,座落在和县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63年我们在团演出队时,时常去镇淮楼附近逛逛,登楼可望见长江上的轮舟。此楼始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清乾隆、道光年间,知州徐元、李煜也先后重建。1881年(光绪十七年),知州罗锡畴修复,扩建。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尽长方的石砖砌成,砖上刻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样。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高石级。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所环抱;楼上两房八角飞翘,勾指蓝天。“镇淮楼”三字隶书碑额,镶嵌在南门楼上,“南来第一”砖刻,砌在朝北门楣上。将原“江淮重镇"匾额换上“江天一柱"。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浩气荡漾的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批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p><p class="ql-block">下联: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呼谪仙来</p><p class="ql-block"> 楹联下联提到的“谪仙”就是指李白,足可添得上是“被贬下凡尘的神仙”。而李白墓就在当塗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但上联提到的"太祖"又是谁呢?朱元璋,1355年,朱元璋还未称帝时曾镇守和县,他和手下大将在镇淮楼饮酒,并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p><p class="ql-block"> 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p><p class="ql-block"> 诗歌意思明了,志向远大。</p><p class="ql-block">有诗一首赞镇淮楼:</p><p class="ql-block"> 历阳绝顶镇淮楼,文物唐朝冠九州;</p><p class="ql-block"> 自古诗家堪绝唱,而今吟诵更风流。</p><p class="ql-block"> 凭栏远眺江轮过,临境惊知客巨酬;</p><p class="ql-block"> 山水诗乡歌凯奏,多彩古镇耀千秋。</p><p class="ql-block">诗出于李金海(合肥人,安徽省诗词学会、省诗词散曲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谓“镇淮楼",应该是依靠淮河而建,如江苏淮安的“镇淮楼"。但和县距淮河数百里,“风马牛不相及"为何楼名“镇淮”呢?历史上认为,和县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南,濠滁环其北,为"淮南之藩集"、江表之保障,历来为军事要地,凡立国于金陵者,都以历阳为襟要,凡进军江南者,多由历阳横江渡大江,取采石,指向金陵。因此,有人认为"镇淮楼"是泛指淮南的保障,这里的"淮"并非指淮河,而是指地势险要的淮南区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上面四个景点外,和县还有二座古塔。</p><p class="ql-block"> 一座是文昌塔,坐落在和县小南门城外的横河北岸,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县知州郭继芳所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州州同何飞凤重建,1922年和县知事刘东甫又重建。文昌塔7层,砖木结构,高30余米,外呈六角形,内正方形。塔门朝南。每层外以砖砌斗拱挑檐,内有木柱支撑,并有木板平铺。塔门上方嵌有砖雕人物像及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从第二层开始,每方每层自下而上以砖砌圈形小门6扇,开闭相间,且平穿对应。在第二层六方圈门上,塔檐之下,分别砖雕“步蟾踏斗"、“吞霄接汉"等阳文,皆自右至左横书正楷。塔顶扣一覆体(俗称铁锅),顶下砖砌圆锥形脊式,脊下铺以小瓦。一层底部设木梯,可旋梯而上,直登第七层顶部,鸟瞰大江、山川。</p><p class="ql-block"> 400多年文昌塔历经风雨侵蚀,战火摧残。日军侵和县期间,日舰曾在金河口水面炮击文昌塔,塔虽被击中,但因塔身基坚实故未倒,现在,塔的东北面尚留有一炮弹窟窿。文昌塔位于沉积泥沙和砾石地层,故年久塔身向东北倾斜。此塔是中国境内斜塔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2年被和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座是和县万寿塔。</p><p class="ql-block"> 万寿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县城南三户村原延庆寺旁,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史记》记载:孙权为其老母做寿而建。另据《三国志》载:孙策、孙权及其母曾驻于历阳,因策、权极其孝母,后人志之建此塔,命名“念母”、“劬母”实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意,以示怀念和赞扬孙氏母子德风。</p><p class="ql-block"> 万寿塔高28米,7层,外呈六角形,砖木结构,以木挑檐,以石铺基,门朝东南。每面砌有佛龛和拱门。佛龛内有盘坐于莲花上佛像砖雕十余尊不等,全塔计约二百尊。原从第一层南壁有砖砌梯道可登临顶层,现第一层砖有部分已毁,五层以上已残缺不全,无法攀登。</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1日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五律.万寿塔</p><p class="ql-block"> 古人为寿母,建塔立和州。</p><p class="ql-block"> 烟雨千年过,峰身一半留。</p><p class="ql-block"> 萋萋芳草地,寂寂冷湖秋。</p><p class="ql-block"> 何日界恩处,重将孝道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县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鸡笼山。</p><p class="ql-block"> 鸡笼山位于和县县城西北约20公里处。海拔240米。63年演出队在县城时,我们有4位队员我和马炳炎、陈重辉、陈嘉一结伴去过。当时,仅只有一座寺庙,没有开发。现已开辟为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600亩。鸡笼山夏朝称亭山,秦朝称历山,唐谓鸡笼山,明曰凤合山。民间取“鸡修百年能成凤”,“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意,逐以鸡化凤",以笼化石,故名“凤台山”。因山有石状如鸡笼,取鸡笼山。又状似莲花,为“一州奇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鸡笼山是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享誉“江北第一山”、“江北小九龙”、“中华四十二福地”之称。鸡笼山有“凤林禅寺"、“南天门"、“一线天"、“三清殿"、“溶岩洞"、“百岁缺"等景点。历代有李白、许浑、李思聪、贺铸、朱元璋等都留有题咏。</p><p class="ql-block">其中李白诗曰:</p><p class="ql-block"> “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江山忧郁盘,龙虎秘光采。蓄泄数千载,风云何。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登鸡笼山》诗曰:</p><p class="ql-block"> "罢猎西山坐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着老天天自知"。</p><p class="ql-block"> 我先后去了三次,第一次当年在演出队时去的,沿石梯而上到南天门时,头顶一木板被一把铁锁锁着,封住登山石阶,低头看见寺庙大院有出家人,于是喊话,出家人要我们下去拿钥匙,这样我们才登上山顶。第二次去是2006年,先去霸王祠再去鸡笼山,我和张抱龙爱人登顶了。笫三次2016年我没登顶,我儿子和根宝登到山顶。</p><p class="ql-block"> 图五是儿子在“一线天"。</p><p class="ql-block"> 图六是根宝在山下。</p><p class="ql-block"> 有沁园春《鸡笼山》一首</p><p class="ql-block"> 环境清幽,秀丽风光,鸡笼名山。</p><p class="ql-block"> 望岭峦环拱,一峰独秀;涛音撼震,</p><p class="ql-block"> 万木葱繁。 </p><p class="ql-block"> 下壑沟深,上冠巨石,纵列棱折状若莲。</p><p class="ql-block"> 风林寺,净沸国禅院,钟鼓悠然。</p><p class="ql-block"> 迷宫溶洞云天,波光闪,盈湖半月悬。</p><p class="ql-block"> 忆李白作赋,许浑吟赞,思聪感叹,贺铸游欢。</p><p class="ql-block"> 明帝元璋,登临兴致,罢猎拥旗诗写篇。</p><p class="ql-block"> 心欢喜,颂山河锦绣,梦绕情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介绍完和县著名的名胜古迹景点后,接下去介绍和县古今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一、 唐朝著名诗人张籍</p><p class="ql-block">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中后期诗人,和县乌江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元和元年(806年)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晌。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p><p class="ql-block"> 与李绅、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张籍诗歌创作可分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至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话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p><p class="ql-block"> 现和县东龙山建有张籍广场,张籍读书台等。</p><p class="ql-block"> 宋代王安石有题张司业</p><p class="ql-block">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p><p class="ql-block">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 宋朝歌豪杜默</p><p class="ql-block"> 杜默(1021年—约1089年),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以特奏名获取进士,任新淦(今江西新干)县尉,他是道学三先生之一的石介的学生。石介作《三豪诗》,诗称曼卿(石延华)豪于诗,永叔(欧阳修)豪于词,师雄(杜默)豪于歌,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苏轼等多有诋讽。有《诗豪集》一卷。</p><p class="ql-block"> 今离和县县域30公里的南义乡丰山社村有一株千年古梅,史称“半枝梅”。梅树高6米,冠幅达8.5米,树干呈铁黑色,初春开花,花为粉红色,清香四溢,微风吹过,犹如万只蝴蝶翩翩起舞,故名曰玉蝶梅。</p><p class="ql-block"> 半枝梅又称宋时梅,为杜默所植。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杜默因屡试不中,对官场渐生厌倦之情,终于挂冠归隐。在离开京师时,特购六株珍贵的玉蝶梅植在家乡,由于名梅难养,只活了一株。平日无事,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杜默去世后,这株梅树每年轮番开放,花开半树,因而得名“半枝梅”,似乎以此哀悼主人。古梅近旁有“梅豪亭”为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刘长城所建,亭顶六角飞檐,口敷琉璃瓦片。随同知州幻翰林院待读学士、安徽学政朱筠作《丰山梅豪亭记》并刻成石碑。今亭、碑俱在,字迹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 有个常用词,叫“杜撰”,指的是胡编乱造,没有根据地虚构。这词仅和杜默有关,南宋王楙一部《野客丛书》,其中就有“杜撰”的条目,王楙在该条目中写道:“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p><p class="ql-block"> 图三为宋代三豪。</p><p class="ql-block"> 1982年,经和县人民政府批准,半枝梅被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83年来,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建围墙、花台、古亭和小径等。雅境恬适,春花怒放,凡游来者,留念忘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 爱国诗人张孝祥</p><p class="ql-block"> 张孝祥(1132年一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作为南宋初期著名文人,其文体靡所不该,而忧国慨敌的情怀无所不在。张孝祥的文不如诗,则诗不如如词。其词“豪壮典丽”,并不局限于一种文风,而尤以忠愤悲概的爱国词为世所名。代表作《六州歌头》勘称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鼓舞,可见其影响之大。</p><p class="ql-block"> 1169年三月,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今墓存于南京江浦老山。</p><p class="ql-block">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清朝文学家陈廷桂</p><p class="ql-block"> 陈廷桂(1768年一1842年),别名梦湖,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部,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p><p class="ql-block"> 作品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历加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 当代草圣林散之</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一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人。诗人、书法家、画家。林散之一生,多次遇险,九死一生。万里出游,多次遇难,幸好被人所救。抗日战争期间,炮弹落在身旁未能引爆,捡回一条命,70多岁时,洗澡掉进热水池,烫伤抢救自此小拇指与无名指粘合在一起,主要靠另外三个手指写字。</p><p class="ql-block"> 在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扑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为“南林北李”,被誉为“草圣”,其草书被称之为“林体”。代表作有《许瑤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p><p class="ql-block"> 1989年12月6日,因痰阻塞气管,抢救无效,溘然逝世,终年92岁。</p><p class="ql-block"> 有诗一首赞林散之</p><p class="ql-block"> 伏案惊心六十秋,末能名世竟残休,</p><p class="ql-block"> 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成本华——最美抗日女英雄</p><p class="ql-block"> 成本华(1914年一1938年),和县历阳镇大西门外高巷村人,自幼聪明、勇敢、刚强、豪爽。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和县,和县人民奋起抵抗,成本华指挥战斗,最终被日本侵略军俘获。她英勇不屈,视死如归,被残酷杀害在和城大西门城墙下。牺牲时年仅24岁。成本华至今留存于世的照片就是这两张,是日军随军记者渡边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抗日女英雄成本华,2015年8月29日,和县人民在得胜河畔,桃花桥边修建了成本华纪念广场,前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广场碑刻“抗日女英雄成本华纪念广场”。成本华的雕像是著名雕刻家陈吉斌雕刻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有诗一首纪念成本华</p><p class="ql-block"> 抱姿蔑视侵略者,面对死亡仍从容。</p><p class="ql-block"> 青春换得江山壮,流芳百世女英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 许海峰。</p><p class="ql-block"> 许海峰, 前中国男子射击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体育射击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亚锦赛冠军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p><p class="ql-block"> 许海峰1957年8月1日出生在福建漳州,1972年随父母举家返回和县,落戶在和县新桥镇,就读新桥中学。1977年6月至1979年10月在和县沈巷区螺百公社大基大队医疗所当赤脚医生。其中在1979年1月到4月参加了安徽省巢湖地区射击集训。1979年6月到1982年8月在和县新桥供销社就业。从1982年6月起正式开始参加各类射击集训成为射击运动员。1983年11月调国家队参加第23届奥运会集训。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衫矶第23届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慢射以566环成绩获得第一名,该金牌是这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这枚金牌许海峰仅保留了二个月就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了。</p><p class="ql-block"> 2003年被任命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运管理中心副主任。2004年11月调任击剑中心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6日,许海峰正式退休。过着平淡的生活,仍住在北京以前单位分配的小房子里。</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p><p class="ql-block"> 枪声惊梦第一功,</p><p class="ql-block"> 奥运金牌许海峰。</p><p class="ql-block"> 铭志中华零起步,</p><p class="ql-block"> 国歌首次傲苍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介绍完和县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著名人物后,再看看和县的行区划。和县管辖9个镇历阳、白桥、西埠、善后、乌江、姥桥、‘功桥、石杨、香泉。</p><p class="ql-block"> 先简单介绍香泉镇。</p><p class="ql-block"> 香泉镇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的覆釜山下,又名“香琳泉”、“平痾泉”、“太子汤”等。温泉出露有两处,一处是大泉池,外围有堤堰,呈圆形泉眼十多处,另一处是小泉池,泉眼6个到7个,现已利用作浴室,两处相距40米,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泉水四季常温,冬季更甚,温泉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p><p class="ql-block"> 香泉镇古称平痾镇,是历史文化古镇,南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萧统二十岁时(公元521年)随父亲萧衍来香泉以北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拜佛,因昭明太子满身疥疮,久治不愈,痛苦万分,后移居香泉,一日三把澡,不久,疥疮结痂脱落,皮肤白润如初,十分高兴,乘兴为香泉题写了“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从此,香泉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许多历史文人王安石、贺铸、王守仁等先后来香泉,均有题咏,其中许多诗篇被刻成石碑,立于香泉浴前后,共有七十二块,后人称之为“碑碣之林”,由于日军入侵,毁损殆尽,现尚存“第一汤”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62年我们从和县长江轮渡码头上岸直奔绰庙,路过了香泉镇,大家都洗了个温泉澡,当时香泉温泉一个大池用木板一隔为二,分成男女浴池。如今香泉利用资源修建了好几处温泉度假村。</p><p class="ql-block"> 度假村拥有园林式湿泉池区约2万平方米,拥有30多个风格和功能各异的露天温泉池,有中草药浴池、水果花瓣浴池、高温浴池、石板浴池、沐足浴池、SPA水疗区、至尊区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香泉镇有一观音山,海拔约50米,巨型观音像屹立山顶。山中有香泉湖,风景优美,湖水清澈,在湖边建有观音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煞是雄伟,寺前山门勒“观音古寺”四个遒劲的楷书,山门后有九十九级台阶,尽头是天王殿,里奉有四大天王,出天王殿迎面是一石壁,上嵌“阿难问法图",石壁之上是大雄宝殿。观音山顶的观音像高30多米,通体鎏金,气度不凡。</p><p class="ql-block"> 观音寺有一古洞名为观音洞,此洞古今闻名。据《和县志》中记载,观音洞,因明代和州知州张寿朋撰碑《观音洞》,碑文记明万历辛卯年(1591年)冬,在游览滁州琅琊寺、醉翁亭时,途经香泉,获悉山民戴仁学等人朝拜南海普陀山,回归后见祥光从山中闪现,三夜不断。随后观音菩萨托梦于戴仁学,指点山洞有观音大士像,即循山寻访,见一古洞,钟乳石壁上果然有观音大士,以后洞中建观音大士,故称“观音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介绍乌江镇。</p><p class="ql-block"> 乌江种植了一种棉花,文明远广,棉花色白,纤维细腻,席地柔软,是棉花中的上乘之品。被称为“卫花”。清代诗人吴本锡曾来乌江,对乌江卫花大为赞叹有诗云:</p><p class="ql-block"> 湖州丝棉被天下,温暖不如乌江花,</p><p class="ql-block"> 贾舶欲来天气好,家家白雪晒擔牙。</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的汉口、芜湖、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棉花行,都要挂上一块“本行专售乌江卫花”的金字招牌以抬高身价,解放前的1948年前后弹丸之地的乌江镇共有12家大花行,其中以汪瑞和、华丰、大瑞和、衡丰等8家规模最大。加之上海的永丰、中纺,芜湖的裕中,南京的新安、益丰等纱厂在花期内派来坐地办公突击收花者众多,把只有500余戶的小镇闹得几至天翻地覆的地步。斯时万商云集,花戶纷登,竞争之剧烈,极尽其虞诈之能事。</p><p class="ql-block"> 此时乌江卫花也引起南京政府的重视,于是宋美龄投资在乌江建造了一座全套美国进口设备的“乌江轧花厂”。</p><p class="ql-block"> 66年三支两军我们团宣传队曾到该厂礼堂演出,住了一晚,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图三、四是乌江卫花,</p><p class="ql-block">图五、六当年的乌江轧花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绰庙。</p><p class="ql-block"> 绰庙位于和县北端,离县城47公里。地处两省(安徽省、江苏省)三县(和县、全椒县、江浦县)交界处。东与南京浦口接壤,北和滁州全椒邻,境内南边山矗立,驷马河荡漾,北方插花山、龙王山绵亘,滁河环绕其中。三山二河形成南北呼应对峙云势,绰庙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属石杨管理,称绰庙社区。 </p><p class="ql-block"> 绰庙,顾名思义就是大庙的意思,现在绰庙街上没有庙,但古时绰庙有座东帝庙,以祭祀东岳大帝泰山神,并围绕东帝神伸展形成了集镇的老街,旧时老街两边商铺林立,售卖生活用具和高档首饰应有尽有,现保存部分老宅子。</p><p class="ql-block"> 62年底我们到绰庙时,还能看到一些老宅。绰庙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三个。</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供销社,房子至今还在,现为倉库,(图一、二)</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澡堂,去年与宇文、孙康在社区区民的指点下找到当年我们洗澡的澡堂,房子也还在,荒废了(图三、四)</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榨油厂,当年我们去救过火,现也已废弃了(图五、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綽庙,62年我们部队到绰庙时,街上清一式的一层平房。2006年阔别绰庙镇40年后第一次回綽庙,镇已经面目全非了,在街逛了半天只找到绰庙供销社,其它记忆中的澡堂、小饭店、废品收购站、粮油店都没了。去年在当地老乡指点下找到了澡堂。因为,当年绰庙就一条街,后形成了新、旧两条街,原先老街的商鋪都没了,几年前东升、建昌只到绰庙的新街,拍了照片,没有去老街,所以,没看到供销社的那幢房子,误认为拆除了。2016年我和根宝到老街上找到了供销社,顿时热血沸腾,往事湧上心头,每逢请假到绰庙,供销社是第一目标,总会到店里看看。当年时常去的小飯店我和根宝找了半天没找到,凭记忆来到老街拐弯角,这里应该是小饭店的位置,有一位大爷看我们东张西望,便问我们找什么?我问这里60年代是个饭店吗?大爷问,你们怎么知道?我说,62年底部队在绰庙时我们经常来,于是大爷说,6O年代这里是有个小饭店,这个饭店早就没有了。大爷很热情,搬出凳子和我们条侃,说到放电影,裕民圩到绰毕庙的那条路,还有那场大火。可见我们当年在绰庙时,现在上了岁数的老乡都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1994年9月30日九连第三次大团聚时,绰庙是乡政府所在地,在政府大院门口还拍了一张集体照。2004年,和县由原21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4个乡。绰庙乡是4个乡之一,2005年,撤销了绰庙乡,整建并入石杨镇归石杨镇管轄,称綽庙社区,所以,县投入资金少了,发展缓慢了。去年跟宇文、孙康去了一次,前几年东昇和健昌也去了一次,拍了少量的照片。战友可看看现在的绰庙新街的街景,跟60年代相比是否有了很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张照片是1966年1月团部举办文娱会演,我和杨清华在七连操场上拍的照片,照片的背景(不是很清楚)靠右边的是“插花山”,左边是“龙王山"。</p><p class="ql-block"> 绰庙街上现在是没有庙了,但街北边两里有座插花山,山上有“虞姬庙",十几里处有座龙王山,山上有“龙王庙”。我们军训射击和战术训练就在插花山上,有时晚上可以看到烧山的夜景。大家是否记得有次在插花山射击打靶时,上海的一位战友在打靶外围站岗警卫出于好奇,点了火看看烧山是怎样的情景,结果一阵风引起了大火,于是全连停止打靶,投入救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插花山有座虞姬庙,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人马奔到历阳阴陵山下,虞姬为绝项羽牵念而舞剑自杀。项羽痛心疾首,带着亡妾头上的簮花且战且退,飞马经过绰庙附近的岗峦时,把簮花插在一座山头。后人为了纪念虞姬,就把这座山称为插花山,并修建了一座庙叫插花庙,也称虞姬庙、鲁妃庙。山上生长着一种叶碧如洗,花白似玉的函兰,传为簪花所变。每当春日,函香四溢,山石皆馥。当地人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办庙会,热闹非常。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庙会(与乌江霸王庙会同期)乡民举行庙会,焚香求子者络绎不绝,情侣双双,互赠兰花,以示爱情忠贞。这一天绰庙街呈现出一派节日的喜庆和繁忙景象,工厂停工,学校放假,农民丢下农活,梳洗打扮一新,上街赶庙会。方圆几十里的商家几天前就运来货物,摆摊销售。城管人员用白粉将街道划出一个个摊位。街道不夠用,延伸到附近的村庄里。初三那天是庙会高潮,街上万头攒动,水泄不通,成了人的海洋,货物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如果虞姬地下有知,一定会为现如今插花山边的繁荣深感欣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绰庙街上的三月三庙会。当年我们在裕民圩不知是否有战友赶过庙会?</p><p class="ql-block"> 总之,三月三是绰庙人春节后的又一大节日,是春耕大生产前的准备,是商贾云集幕天席地的繁荣,是乡村里难得的大型聚会,是乡风民俗的一次大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裕民圩。1962年11月18日我们连队从和县长江轮渡口行军50里到了和县最北端的裕民圩。一开始连部、一、二、四排住在裕民大队的田家渡小队的倉库里,当时的队长兰贵刚,因为卫生条件差,他的儿子得了“头癣“也就是“癞痢头”。三排住裕民圩大堤北面的王生仪队长、朱可兰‘家的牛栅里。一眼望去圩里一片荒野,杂草丛生。围堤多处塌陷。从此,拉开了我们与天斗,与地斗的大幕。</p><p class="ql-block"> 裕民圩原叫“红草湖”。《历阳典录.山川》明确记载:阴陵山,历阳州北八十里(现制五十六华里),旁有泽名红草湖,春夏之交,潦水涨发,弥漫无际,所谓阴陵大泽者也。红草湖就是现在的裕民圩。公元前202年冬,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宿州市灵壁县),率八百壮土突围至阴陵红草湖,遭遇大雾,迷失了方向。情急之下,向一田夫询问路津,未料田夫曾饱经战乱之苦,视兵士如仇敌,又见项羽马鞍上驮着一天姿国色的美人,误以为虏掠而来的良家民女,心中痛恨,便指向路左。项羽慌不择路,陷入红草湖泽中,绕来绕去,寻不着出路。汉兵追至,封死出口。项羽无奈,只得催马加鞭,奋力跃过一道道溪流,驰至阴陵山侧,虞姬见项羽一马双骑,有碍战斗,遂乘隙取下佩剑,白刎身亡。项羽满怀热泪,就地简埋了爱姬尸体,撮土插花,以为表记。然后率领余部,向乌江且战且走。退至乌江,适逢乌江亭长舣舟待渡。项羽自度:“江东八千子弟跟我起兵,今无一生还;八尺男儿,连自已爱姬也不能保护,还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亦引颈伏剑,自刎江边。</p><p class="ql-block"> 垓下,是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遗址,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项羽、刘邦相争垓下,刘邦一举摧毁项羽楚政权。垓下战役奠定了汉王朝400多年历史,汉字、汉语、汉文化、汉民族均由此得名。这次战役规模空前,在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上影响深远,被专家们称为“东方滑铁卢”。民间广为流传的“四面楚歌”、“十里埋伏”等典故均出于此。</p><p class="ql-block"> 所以,今日的裕民圩便是当年的红草湖。因为滁河(田家渡西边与全椒相隔的河),连年发大水,因此红草湖历年均为滁河的泄洪区。建国后,解放军官兵曾在此筑堤垦荒,围湖造田,五十年代时任村大队书记邢振权接过解放军的接力捧,带领乡民继续将荒泽改为良田,要让民众富裕,圩是防水护田的堤岸,于是将红草湖更名为裕民圩。</p><p class="ql-block"> 1963年我们自已动手,用泥块筑墙,用毛竹搭梁,用稻草盖顶,全连盖了四个大草栅。</p><p class="ql-block">图一,项羽兵败垓下。</p><p class="ql-block">图二、三、四,自盖的大草栅。</p><p class="ql-block">图五,在围堤上留影。</p><p class="ql-block">图六,连部旁边的大杨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裕民圩,已改朝换代了,我们盖的草栅也不见踪影了。但留有些事留绐我们印象很深。</p><p class="ql-block"> 一,1963年元月25日,绰庙榨油厂失火,全连奔跑5里前去救火,有20多人之多荣获连嘉奖。</p><p class="ql-block"> 二,1963年上海沪剧团在参加师部留下的全师文娱会演后,从杭州到和县为我团各连队慰问演出,到我连时,伙房突发火灾,沪剧团演员也加入救火,所幸火势不大。(当时我不在连队)</p><p class="ql-block"> 三,1964年安徽暴雨造成滁河水位上涨,殃及裕民圩,一天夜里围堤被大水冲出一个缺口,全连投入抢险,汤秀庭第一跳入水中,其它战友纷纷跳入手拉手筑起人墙,后投入大量草包堵住了缺口,保护了裕民百姓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四,一天夜里,“砰"的一声枪响惊醒睡梦中的战友们,一名站岗的战友,疑似“枪走火",击中脚背,并急送救治。</p><p class="ql-block"> 五,连队旁的小杂货店。小老酒、花生米、“东海”牌香烟最为吃香。当时,为杂货店送货的大辮子姑娘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她叫什么名字?估计除汤克礼没有第二人知道,汤克礼告诉我她叫赵于妹。我跟根宝曾在绰庙街上打听过她,据说嫁到武汉去了。</p><p class="ql-block"> 六,粮食大丰收了,为了运输修筑了一条可以承载汽车通往绰庙的道路。为清洁卫生挖了一口井,告别了喝河水的历史。为了照明架起电线告别了小油灯的历史。为了能吃上活蹦乱跳的鱼,挖了养魚圹。为了锻炼身体,增強体质草栅前架起了兰球架、拉起了排球网。真正体验了“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图一,绰庙榨油厂火灾。</p><p class="ql-block"> 图二,裕民圩面临滁河大水。</p><p class="ql-block"> 图三,装载粮食的大卡车。</p><p class="ql-block"> 图四,裕民圩小杂货店。</p><p class="ql-block"> 图五,小煤油灯。</p><p class="ql-block"> 图六,排球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裕民圩的当家人,九连的知心人,原裕民大队书记、绰庙乡副乡长一一张抱龙。</p><p class="ql-block"> 张抱龙,土生土长的裕民圩人,部队在裕民圩时,他还是个不满16岁的小青年,1969年参军入伍。同年11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做为部队驻京代表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接见。因为体检不过关末能提干,于1975年退伍回裕民圩。担任过生产队长、主任、书记、绰庙乡副乡长、党委副书记。2006年6月11日安徽日报刊登了一篇《干好群众所盼的事——记和县裕民村村支书张抱龙 》的文章。1994年9月30日九连第三次大团聚在裕民圩大队会议室里张抱龙代表裕民圩的乡亲接待了大家并介绍了裕民圩的変化。 </p><p class="ql-block"> 1966年为参加绰庙公社组织的文娱会演,裕民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娱宣传队,我与三机连曹靖声做为辅导员为他们编排了一台节目,与张抱龙结下了友谊。2020年6月宇文夫妇与陶镇铭夫妇重返绰庙,就受到了张抱龙全家的热情接待。去年老领导吴排长大儿子驱车带我、宇文、孙康到绰庙同样受到张抱龙全家烟酒招待,还送了绰庙特产给大家。尤其抱龙小儿子张孝飞驱车从江浦赶回绰庙开车让我们回到了生活、劳动的裕民圩,最后还送我们到南京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p><p class="ql-block"> 军民鱼水情,这份情,美到心动,在风的昵暔里,柔柔细说。这份缘,暖到心田,在雨的柔情里,轻轻曼舞。爱在人间,相遇便是温暖,每一次相遇,让山水相依偎,情在心中,相遇便是最美,每一刻心动,让天涯化咫尺。军民情深,无论何时何地,牵着彼此的手,走进对方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发三组如今裕民圩的照片(一)</p><p class="ql-block"> 图一、二,裕民村村居委会、村党总支部。建在当年我们修建在三机炮连旁边的粮食仓库位置上。</p><p class="ql-block"> 图三,当年修筑通往绰庙的道路,如今水泥路连接各村民家。</p><p class="ql-block"> 图六,滁河对岸的荒草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裕民圩的照片(二)</p><p class="ql-block"> 2019年陶镇铭夫妇、宇文夫妇到绰庙裕民圩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裕民圩的照片(三)</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4日,宇文、孙康和我在裕民圩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裕民圩西面堤下就是滁河,连年大水危及裕民圩,多次炸开荒草圩泄洪,以保护裕民圩。现安徽省政府决定,将裕民圩的村民全部撤离,2006年到裕民圩住张抱龙家,房屋建在裕民圩西面围提上,面向东,背面就是滁河。现圩西村民基本上全部搬迁了,圩东和圩北尚有部分村民还没搬。如今再到裕民圩基本上看不到村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战士到将军。</p><p class="ql-block"> 汤秀庭,62年从杭州四中应征入伍。接替高用广任尖子班七班班长,带领七班代表59师参加了20军、南京军区大比武。在连队时被大家称为“小老虎",不管是军事训练,还是生产劳动处处严以律己,迅速成长,一步一个脚印从班、排、连、营、团、师、军、武警最后成长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政委、党组书记少将军衔。黄金部队建制40多年为祖国找矿,发現了东闯、东坪、哈达门、寨上、阳山等超大型金矿床,累计探明金矿床300多处,探获黄金资源量2300多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97年、2002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和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还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摩了建国6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转业回到杭州后保持革命军人“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到家乡杭州萧山进化镇大坞村出资重建了“汤化宗祠”,成立了“汤秀庭工作室”,並且与当地政府共同修缮了“汤寿潜故居陈列馆”。(汤寿潜,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浙江省都督、第一任铁道部长,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为师求实。是汤秀庭的宗亲爷爷)。</p><p class="ql-block"> 汤秀庭还和夫人陶美芳为大坞村合作创作了村歌《美丽的大坞村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浦阳江畔城山下</p><p class="ql-block"> 大汤坞村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风光好</p><p class="ql-block"> 菱山坞中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 百年井水深</p><p class="ql-block"> 千年樟树大</p><p class="ql-block"> 一辈辈先贤勤耕读</p><p class="ql-block"> 一代代子孙传佳话</p><p class="ql-block"> 衣儿呀儿哟</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山水养育我</p><p class="ql-block"> 希望的田野开满鲜花</p><p class="ql-block"> 浦阳江畔城山下</p><p class="ql-block"> 大汤坞村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东南西北都走遍</p><p class="ql-block"> 故乡才是我最美的家</p><p class="ql-block"> 圆梦在山村</p><p class="ql-block"> 老少齐奋发</p><p class="ql-block"> 一排排高楼平地起</p><p class="ql-block"> 一条条大路通天涯</p><p class="ql-block"> 衣儿呀儿哟</p><p class="ql-block"> 崭新的农家迎远客</p><p class="ql-block"> 幸福的日子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裕民圩的战士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部综合局局长(对外称总参谋部第一部第一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潘健金,1962年从浙江新登中学应征入伍,在裕民圩服役期间从战士到文书,提干到6连任排长,1966年调总参谋部作战部任参谋,后到部队任职锻炼,任副团长、军作训处处长。1992年进国防大学读书深造(图2),毕业后任总参作战部综合局副局长、局长(兼任国务院、军委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在位时,处理了大量作战、战备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参与了重大军事战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曾多次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邓小平、江泽民等军委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为军委、总部首长决策做了大量参谋工作。1980年6月随杨得志总参谋长勘察“三北"战区地形(图三)。1979年参加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军委指挥所的参谋工作(图四),保障了华国锋、邓小平组织指挥作战。1975年后曾多次参加军委、总部工作组,到各军区、军兵总检查部队战备工作(图五、六、七)。1995年后,两次奉命带代表团出访俄罗斯(图八),並参与组织了中俄双方部队在陆上、海上和空中的演习。1965年3月,在福州检查部队战备工作时,被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接见合影(图九)。退休后被原总参作战部和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返聘1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潘健金,在其戎马生涯50多年里,走南闯北,运筹帷幄,格尽职守,默默贡献,始终如一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建言献策,完成好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具体行动铸造了“军魂”,以自已朴实的言行诠释着九连“精神”。</p> <p class="ql-block"> 裕民圩的女婿。</p><p class="ql-block"> 吴多顺,1955年参军,1959年至1961年在南京步兵学校学习军事指挥,五项军事全能;政治哲学理论;天文、海洋学基础知识及其它军事科目。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军事上授予少尉排級证书,文化上拿到大专文凭。</p><p class="ql-block"> 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我们九连三排任排长。带领全排战士在裕民圩生产上发扬南泥湾精神获得人均生产粮食过万斤,在军事上训练出一个尖子班,在生活上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成长,任职期间有8名战士入党,5名战士入团,荣立过集体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吴排长在裕民圩已到弱冠之年,营部教导员十分关心排长的终身大事当起了月下老人,介绍了裕民圩大队的一位聪明、能干长得非常漂亮的姑娘,有圩里“一技花"之称的朱守英给排长。所以当地的乡亲都称排长为裕民圩的女婿。</p><p class="ql-block"> 排长婚后共育二子一女,创业有成,小儿子吴峥创办了“合肥恒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属于制造业,加工工程机械、配套产品、电子产品、计算机配件等。</p><p class="ql-block"> 排长业余爱好书法,在书房的搁板上,摆放着爱妻的照片,悬挂着自已的作品,其中一幅对联“梅兰竹菊能养性”、“琴棋书画可陶情”是排长的自勉作品。</p><p class="ql-block"> 排长转业到合肥后,先后有汤代德、徐东升、李健昌、宇文业顺、冯孙康和我去探望他,排长热情、周到的招待大家,安排宾馆住宿不让我们支付,陪我们游玩,尽管行走不太利索,仍然全程陪同。1994年9月3O日正是排长的精心安排,有60名(包括家属)回到了绰庙裕民圩,并住宿了一晚。去年叫大儿子驱车,送宇文、孙康和我到了绰庙裕民圩去看了我们的第二个故乡。</p><p class="ql-block"> 排长期望参加2022年我们入伍60周年的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稚嫩的幼苗,经历岁月的风霜,会长成参天大树。热血的青年,经裕民圩的洗礼,定铸就钢铁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九连除汤秀庭、潘健金成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外,还有郭彦政、陈辅华、何兰根、陈晋云等先后提升为干部。</p><p class="ql-block"> 郭彦政,1963年三机连调到九连四排炮班任副班长、班长,1965年提干任(掛职)排长。同年12月调军司令部作训处任参谋。后先后任连长、团司令部集训队队长、军务股长,师司令部军务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军教导大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陈辅华,1964年到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学成后到团卫生队、师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 何兰根,1964年调军司令部管理处历任书记、作战处参谋。1970年6月调回团任三机连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陈晋云,1966年任团警卫排长,1968年任大学生连指导员,1970年调回九连任副指导员,指导员,1977年任师文化科干事、师宣传队队长、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潇潇洒洒走一程,风风火火又一程,无怨无悔再一程,轰轰烈烈一程又一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首军歌嘹亮响四方,一段军旅甘苦铸辉煌,一个军礼同心敬祖国,裕民圩里摸爬滾打成钢铁汉。</p><p class="ql-block"> 陶镇铭、孙国华、何冠浩、袁官洪以及63年入伍的丁忠华,64年入伍的祝荣昌也都先后提干。</p><p class="ql-block"> 陶镇铭,1967年10月提升排长,69年任九连一排排长、大学生六连连长、团司令部作战参谋、集训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孙国华,1965年10月提升九连四排排长、1970年任大学生六连指导员,1972年7月调施工组任生产管理处助理员,11月到安徽六安带兵任连长。</p><p class="ql-block"> 何冠浩,1965年调南京军区学习日语。后因文革中断学习。</p><p class="ql-block"> 袁官洪,1968年提干,先后担任团生产管理处生产股助理员,河南商丘团农场场长、团后勤处助理员。</p><p class="ql-block"> 丁忠华,63年入伍,68年提干,先后任助理员、大学生三连一排长、九连一排长、八连副连长、七连连长。</p><p class="ql-block"> 祝荣昌,1965‘一年入伍,69年提干,历任排长、副指导员、副连长,1979年调武汉军区后勤部沉湖农场任连长、副营长。</p><p class="ql-block"> 穿着军装手握钢枪,朝气蓬勃志气昂扬,青春理想放飞希望,踏平坎坷书写辉煌。你们是我们九连的荣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裕民圩走向援越抗美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1965年春,越南请求我国扩大对越南的军事援助抗击美国的侵略,向越南派支援部队。4月8日,刘少奇主席与越方会谈,就向越方提供军事援助达成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23个支队共32万人到越南北方担负防空作战、国防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 1964年四排长翟志义拉着徐勤(水官)的手到裕民圩堤上促膝谈心,谈到“抗美援越”,形式上要自已报名,组织批准。四排长征求徐勤意见,说如到越南去会死人的,你怕不怕?徐勤不加思索回答:我家兄弟姐妹八个,少一个没关系。就这样我们九连从裕民圩有8个战友参加了援越抗美的战斗。他们是翟志义、徐勤、董坤明、丁光忠、徐炳潮、顾志火、丰明华、黄堂松、汤秋来等。</p><p class="ql-block"> 日出东方,神州雄起,美帝恨仇心病。</p><p class="ql-block"> 温馨旧梦,肆意侵越,燃烈界碑狼警。</p><p class="ql-block"> 掠夺中华,殖民非亚,奴役霸奴恒定。</p><p class="ql-block"> 喜而今中国,人心凝聚,愤炎倾进。</p><p class="ql-block"> 闻号令,红河河潮。</p><p class="ql-block"> 中华儿女,洒异乡他境。</p><p class="ql-block"> 加强防空,架桥筑路,输胜史书标炳。</p><p class="ql-block"> 丂破天荒,南北斯战,一改敌酋风景。</p><p class="ql-block"> 叹算盘错打,威名何在,我军名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裕民圩走出的尖子班。1964年全军推广“郭兴福教育法”,开展全军大比武,我连七班在排长吴多顺亲自领导,班长高用广、副班长徐东升的带领下,全脱产进行战术、射击、投弹、刺杀、队列等全方位训练。1965年7月,团部决定九连七班为“射击尖子班”。汤秀庭接替高用广任班长,带领七班代表176团参加师、军级“射击尖子班”比武。先后战胜了175团、177团的“尖子班”。並代表59师战胜了58师、60师的“尖子班”,站在了南京军区比武的舞台。回来后在全团范围进行巡回实弹射击汇报表演。后因文化大革命“突出政治”,放在了全军首要位置,军事大比武随之“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 参加南京军区大比武副班长是徐东升,战士有冯孙康、邬宝富、汤克礼、汤代德、李健昌、丁忠华。他们是我们连队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军事大比武是个炼钢炉,是锻造场,是大课堂,练出来的都是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徐东升提为班长,冯孙康、汤代德提为副班长,丁忠华最后任了连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全军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活学活用湧现了许多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汤秀庭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他以及陈晋云、陶镇铭、迟元林代表我营出席了五九师笫三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为九连争得荣光。</p><p class="ql-block"> 图四(前排左一)陈晋云(左三)迟元林</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二)汤秀庭(左三)陶镇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裕民圩战天斗地的岁月中,我们的连首长与我们战士同甘共苦。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真可谓是:身先士卒、为人师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吴发山连长101岁,至今健在。(其子吴常河和我们九连战友群建立了微信) 还有李广文。</p><p class="ql-block"> 其它领导郁银山(其子郁殿强与我们九连战友群也建立了微信)、董作良、龚炳铁(其三个女儿建华、建杭、建京与我们九连战友群也建有微信)。胡有顺、俞世锦、马长德、许泽火均已离开我们了。</p><p class="ql-block"> 辛勤劳累是你们,爱护战士是你们,是你们辛辛苦苦陪我们走过了风风雨雨裕民圩5年的历程。健在的,离去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排长是与我们直接朝夕相处的领导,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p><p class="ql-block"> 吴多顺三排长84岁,身体硬朗。 </p><p class="ql-block"> 在裕民圩时的其它排长刘成杰、严章政、翟志义、黄瑞尧、徐海华、李大利等先后离我们而去。(严章政夫人林瑞珍、黄瑞尧二个儿子建国、建红,李大利儿子李军与我们九连老兵群都有微信联系)。</p><p class="ql-block">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感谢排长们平日的指点、帮助和关心与我们共同度过在裕民圩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裕民圩把每一件简单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p><p class="ql-block"> 一,连队热心人一赖相侃</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文书,为连队建设默默贡献,尤其退伍后到江苏、安𡽪寻找老班长、班副、老兵,九连战友至今还能团聚,相侃劳苦功高。</p><p class="ql-block"> 二,开心果一宇文业顺</p><p class="ql-block"> 九连歌声潦亮,不能忘了宇文,是他教会大家许多军歌,活报剧“观察镜里看蒋军”堪称一绝,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三,特等射手一肖金犀</p><p class="ql-block"> 1964年连队唯一的战士到团部参加特等射手集训,比武现场九发全部满环,并代表176团参加师部的表彰大会。</p><p class="ql-block"> 四,气死牛一顾海郎</p><p class="ql-block"> 在裕民圩的生产劳动中有许多来自农村的战士大显身手,为连队粮食丰收做出贡献,顾海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五,游泳教练一李玉山</p><p class="ql-block"> 1965年,随师长朱铁谷乘汽艇沿钱圹江选择游泳训练场地。选中九溪梵村,当时师长就指定李玉山为教练,无尚荣光。</p><p class="ql-block"> 六,手艺卓越一骆有亮</p><p class="ql-block"> 1963年,团部从浙江调运来大量毛竹用于盖房,做竹榻。骆有亮在家乡学过篾匠手艺,被抽到团部在长江边将毛竹制成房梁和竹榻。我们从地上移到竹榻上睡觉骆有亮功不可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裕民圩的岁月是艰苦的,但我们自娱自乐寻找快乐,架起了篮、排球架,翟志义排长组建了九连篮球队,队员有汤秀庭、万洪才、岑炳发和我,水平高于七连,比三机连略逊一筹。打朴克(1965年1月2日,大年初一郁指导员正和我们打扑克,绰庙榨油厂失火,大家放下朴克牌,前去救火)。下象棋,沈根宝、万洪才、叶懋森棋艺较高,邬宝富也是高手。不定期的全连的文娱晚会,更是达到自娱自乐的最高境界。各自展現才艺,极大丰富了连队的生活。大家一定不会忘纪:</p><p class="ql-block"> 一,叶懋森的弹词“六十年代第一春”。</p><p class="ql-block"> 二,邬宝富的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p><p class="ql-block"> 三,朱永润的口琴“部队歌曲联奏”。</p><p class="ql-block"> 四,汪忠流的独唱“汾河流水哗啦啦”。</p><p class="ql-block"> 五,林吉昌的庐剧(倒倒戏)“小放牛”。</p><p class="ql-block"> 六,杜伦忠(二班副)的黄梅戏“打猪草”。</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是在自娱自乐中填补裕民圩生活上的空白。在自娱乐中丢掉烦脑、丢掉劳累、丢掉寂寞。</p><p class="ql-block"> 杭州战友李健昌刚到裕民圩是个三不会的伢儿,不会识简谱、不会奏乐器、不会演戏(决不是贬低健昌)。通过连队的自娱自乐,虚心好学,拜能者为师,加上天资聪明,到退伍时已能拿着简谱唱歌,能怀抱月琴演奏,能进入角色演戏。尤其退伍后更是了得,能画、能写、能玩各种乐器,更让我们敬佩的是挤身影视的制作,拍了不少电影、电视剧成为了一位民间艺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光茬苒,岁月如梭,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虽然我们不再激情燃烧,青春飞扬,虽然我们彼此很少相见甚至有的失联,但战友之情却像一壶醇烈的美酒,色光四溢,令人回味,愈久愈醇,因为九连每一位战友內心,都珍藏着那段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裕民圩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 让我用古代诗人怀念故土的诗句做为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中的二句:</p><p class="ql-block">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二句:</p><p class="ql-block">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永远记住和县绰庙裕民圩我们的第二个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个美篇有些素材来自冯孙康的《五十春秋战友情深》《穿军装岁月里的酸甜苦辣》《任上报效国家,回乡造福村民》。以及陶镇铭珍藏的照片,和宇文业顺、汤克礼提供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特此说明并感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