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京汉、陇海铁路修通运营,与之相关的客运、货运、维修、管理等机构,带来了郑州工商业的繁荣,使郑州城西这块荒凉的不毛之地,很快成为香饽饽。新的街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大同路</b></p><p class="ql-block">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便利的交通,给郑州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和商机。一些有识之士看中了这块宝地,争先恐后在火车站附近购地建房。</p><p class="ql-block"> 大同路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郑州第一街”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修筑京汉铁路的工程指挥部,设立在现大同路东头的吕祖庙内(现武警招待所)。从吕祖庙到火车站,往来筑路的工程车辆及人员较多,逐渐形成一条尘土飞扬的大路,当时叫“马路大街”。后来,马路两侧盖起一些房屋,街道初现。在这条路与许多小街道相通,能进能出,当地居民取其交通便利之意,将这条“马路大街”叫“大通路”。大通路分为三段,从吕祖庙至德化街南口,为大通路东街;德化街南口至现一马路为大通路中街;一马路口向西至邮政大楼为大通路西街。</p><p class="ql-block"> 1927年,冯玉祥主豫时,根据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世界大同”,遂将此三段大通路,统一称为大同路,“文化大革命”曾改为“反帝路”,后来,恢复了原名大同路。</p><p class="ql-block"> 大同路是郑州辟为商埠后修建的第一条商业大街。大同路又是郑州第一条有路基、有人行道、有行道树的三有道路。后来,郑州第一家百货商场,第一家照相馆,第一家瑞丰祥呢绒绸缎店,第一家步云车行等商铺都开在大同路上。成为郑州的商业名街。</p><p class="ql-block"> 大同路上有20多家大小客栈,其中最有名的是建于1913年的大金台旅馆。全馆分5个院,100多个房间,200多个床位,客房分甲、乙、福、禄、寿、喜6个档次。大金台生意兴隆,社会名流、富商来郑多在此下榻。1924年7月至8月份,鲁迅先生去西安讲学往返路过郑州,就住在大金台旅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德化街</b></p><p class="ql-block"> 德化街南起大同路,北至长春桥(现二七广场),现在已成为郑州市最著名的商业步行街。清朝末年,郑州城西是一片蓬蒿丛生,野鸡、野兔出没的土岗荒地,人称野鸡岗。野鸡岗因处于火车站和郑州老城之间,最先发展成为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1905年,当时的德化街南段是天中里,北段是惠仁街,1907年前后,南北两段合并称为惠仁街,因“惠仁”和“毁人”同音,难以叫响,众商家决定改名。湖北汉川人刘邦骥等提名德化街,有仁德感化之意,经商应以德为先才能生意兴隆,故改名为德化街。</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20~30年代,德化街两旁名店林立。德化街与钱塘里、大同路形成的十字路口,是郑州老城西新区的商业中心。糕点酱菜业的名店德茂祥、鸿兴源;餐饮业的名店有快活林、小有天、京都老蔡记馄饨馆、天生园、豫盛永、双盛和等饭店;布匹服装鞋帽名店三义长绸布店、鸿盛久绸缎庄、魁祥花铺、三友鞋店等;首饰钟表业名店老天宝金店、亨得利钟表店,精华眼镜钟表店等;医药名店同仁堂药铺;理发、洗浴业名店胜利理发厅、华达理发馆、天一泉浴池、陇海泉浴池等。共计20多个行业,100多家商铺。商贾云集、繁荣兴旺。</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飞机多次轰炸郑州,不少商户纷纷歇业外迁。抗日战争胜利后,精华眼镜店、鸿盛久绸缎庄、三友鞋店、小有天饭店、京都老蔡记馄饨馆、三义长绸布店、老天成金店等50多家老字号又陆续迁回德化街营业。</p><p class="ql-block">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郑州市领导关心人民的生活,尽快恢复郑州的商业。德化街上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带有“国营”二字的豫昌百货店开张营业,促进物资交流、打击投机资本、稳定了市场物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钱塘里</b></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二十三年(1897),修筑卢汉铁路,各地筑路大军云集郑州,在钱塘路一带搭栅居住。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郑州车站附近商业繁荣起来,民国初年这里已形成街道,湖籍地产商芦澍清与人合伙,将大同路以南地片买下,规划街道。</p><p class="ql-block"> 芦澍凊受到过清末举人刘邦骥的帮助,刘举人曾任过浙江钱塘县道尹,芦将这条街取名叫钱塘里。与德化街、大同路组成的十字路口,成为郑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道路扩宽,将钱塘里更名为“钱塘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福寿街</b></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汉口商人谭崇礼在这里开了一家“谭记棉花商行”,专门收购棉花运往汉口转港,生意兴旺,收益颇丰。他乐善好施,经常向社会上无依无靠的老人赠送粮食、发放衣物,获得百姓们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为这条商业街道起名时,大家都觉得谭掌柜为老人做好事,增福添寿,其举可嘉,其他商人也应该效仿。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的美德,大家决定就取“福寿”二字,将此街叫为“福寿街”。</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20年代,福寿街有10多个棉花打包厂。棉花货栈、仓库等达20多家,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福寿街成为郑州最繁华的工商贸易街道之一。1949年以后,福寿街被多次整修,“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寿街与敦睦路合称胜利南路,1983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敦睦路</b></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这里原是一片洼地,杂草丛生,常年积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兴建京汉铁路时,这里盖了许多工棚、材料库,大批筑路工人在此居住。老城里的商贩们来此地摆摊设点,为筑路工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商贩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热闹,遂形成了两个市场,一个西市,一个东市。</p><p class="ql-block"> 此时这两个市场被地痞混混们把持,他们向摊贩们收取“保护费”“地界钱”,每天至少能收入一二十两银子。混子、腿子们人人有份。后来,西市因距离火车站近,一些商贩纷纷迁到西市,而东市的生意渐渐冷清。东市的混子们纠集了一伙人经常来西市寻衅闹事,扬言要砸西市。西市的混子们也不甘示弱,请来一帮脚行和会点武功的打手,去东市寻事。这样一来,搞得东西两市商户们人心惶惶,生意萧条。商户们请求官方出面调解,又请来生意场上的资深人士从中斡旋。他们把东、西两市的混子头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和气生财,大家一起做生意,才能发大财”。经过调解,双方达成和解,从此,东西两市场又繁荣起来。</p><p class="ql-block"> 商户们集资盖起了一排排房子,形成了两条街道,取和睦相处之意,西市叫西敦睦里,东市叫东敦睦里。</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西敦睦里路西,兴建了一座灰白色欧式银行营业大楼,钢筋水泥结构,十分养眼。后来,交通银行、郑州银行也从西大街磨盘街迁此,又开办了金城银行、兴业银行。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银行在此建一办公大楼,西敦睦里从此改名为银行街(火车站周围拆迁改造时消失)。东敦睦里改为敦睦路,与大同路、福寿街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兴街</b></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正兴街一带因距离火车站近,一些小商贩开始摆摊设点,用土填平了低洼积水,形成了“小西市”,后来渐成街道。据传开封的赵魁原在此开了一家饭馆,起名为“正兴饭馆”,赵掌柜经营有方,开门早,打烊晚,饭菜可口,价格合理,生意兴隆,过路客商都愿意在“正兴饭馆”就餐。久之,客商们就把这条街叫作“正兴衔”。1972年修建了中原路地下通道后,此街成了通往郑州西区中原路的重要道路。</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