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贾氏老宅门额一一匏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记</p><p class="ql-block"> 县城惠泽园百凤坛上记有明万历年间从阳城走出,官至陕西按察使的进士贾之凤,其名字下标注贾之凤系阳高泉人。而据考旧县城内福民里(现旧县城西街水道眼胡同南口西侧)仍存有两层四合院的明代建筑残垣系贾之凤的故居。到底贾氏故居和阳高泉村是什么样的关系?贾之凤和阳高泉贾氏之间是否有联系?作为阳高泉村贾氏后裔,通过初步的调查和走访,并对照相关的记载进行了考证,现基本理清了二者之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元未明初,十多年的战事以元帝出走漠北而告一段落,由于连年的内战,加之天灾不断,导致全国出现了“田地荒芜、人烟断绝”,“人力不至,户粮多不及数”(《明太袓实录》卷五)的现象,紧接着又出现了四年的“靖难之役”,进一步加剧了中原的荒凉,“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严酷的现实已影响到了全国的税赋和稳定,明朝决定采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战略决策,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永乐15年(公元1417年)四十多年间,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有序移民。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洪武、永乐两朝共进行有组织的移民计十七次之多,当时的山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加之避祸人数增多,人口达四百多万,比当时中原地区河南和山东两省的总人口还多。据《明史》记载:山西由于“丁多田少,民众而地狭”,采取了“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涉及的地方共计“2府、17州,、66个县”之多,十七年间共计向外移民100多万,“洪洞大槐树”作为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而被大家所熟知。据考证:洪武21年,(1388年)八月,从泽、潞府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出达41388户之多(《明太祖实录》卷131),这些移民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代,族谱记载相对清晰,族谱中大都会载有“奉牒”、“奉旨”、“迁发”等内容,从泽潞府迁出的大多会提到从高平“赤土坡”(据推测在现高平市区东北处的店上村附近)迁出,可以考证其作为晋东南移民的一个主要“点行地”记载在相关文书内,在此处领取了相关的迁移费用后再依据此迁移文书到落户地可享受相关的待遇(明初对移民的税賦规定是“免三半三”,即持相关手续落户可免除三年再减半三年的税賦)。</p><p class="ql-block"> 阳城由于地处“太行锁钥,中原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导致了残烈的战事屡屡波及,加之灾荒不断,人口也急剧锐减,“石田漠漠草菲菲,破屋炊烟四散飞。行到村前还怅望,五年不见一人归。”是当时的真实情景写照,阳城作为一个最合适的近移民地也从泽潞府迁入了大量的人口,从家族考证可以看出,阳高泉贾氏和洪上的范氏、南安阳的潘氏、东关的田氏和乔氏等都系明初从高平“赤土坡” 迁入后,择熟地良居而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阳高泉贾氏元未明初从泽州府的高平“赤土坡”迁入阳城,始祖贾刚偕家人落户于县城的东北角现阳高泉村与北头村连接地段的河谷边,并以此地为中心发展起来,始祖贾刚育三子義财、義贤、義和,后三子又育有八子,贾氏逐渐枝开叶散,繁衍开来。选择这个地方落户推测一是靠近县城,二是因西面山头有一股天然的泉水顺山谷而下,终年不涸,为生产生活提供了相当多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外来人口迁入后,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陶土等资源,得益于当时优惠的政策,外加移民辛勤的劳作,利用带来的先进成熟技术,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后则腰的琉璃、安阳和洪上的铸造和砂锅以及潘范两家的商号渐渐已享誉全国。随着家道的富盈充实,家族开始了重教兴学,致仕功名。 从明嘉靖年开始、至明万历天启年间,家族发展至六七代之时,贾氏家族发展到鼎盛时期,其中贾旺一支,传贾璘至贾志儒时,就以行义载于县志中,县志载其乐善好施,人不能及,兄弟五人,先亡者三,所余子女婚嫁皆由其一手操办,持度公允,村中凡有纠纷者,都找其调解,每次都能解决;其子贾缓,亦节烈好义,母潘孺人,生有五男子。其中尤以四子贾赠幼颖慧,读书目过不忘。十五为邑庠士,慷慨负远志,益肆宏览,好古文诗歌,尝戏笔为淇山午梦诸小传。后贾赠由乡贡仕山东定陶知县,后又因其子贾之凤考取进士后官至陕西按察使,之凤祖贾缓、父贾赠因子贵诰赠中大夫陕西布政司右参政;之凤弟贾之龙(生二子益默、益亷)以例贡仕江西袁周府幕僚;之凤弟贾之鹏以天启年甲子举人任河津教谕;其族人贾之中为顺治辛卯科举人仕陕西南郑知县,其父贾賓(系贾赠弟)以乡贡并因子贵诰赠文林郎陕西南郑知县;天启年间,之凤子益淳以贡生入仕后弃官;之鹏子益厚顺治辛卯科举人,以当时阳城“十凤重鸣”人物之一而名噪一时;后有族人贾益谦以明天启甲子举人官至朝议大夫户部郎中(正四品),其祖贾贺(贾缓子)因子贵赠朝议大夫户部广东司郎中、父贾之复乡贡并因子贵赠朝议大夫户部郎中,其子贾允抃因父贵而荫四品(可荫一子);族人贾之逵以例贡入鸿胪寺序班职;族人贾益湻以崇祯年例贡入仕;贾益默(之龙子)以顺治十年岁贡生任盂县训导,其子贾重光又以康熙九年岁贡生考授县丞;贾益厚(之鹏子)以康熙丁未科举人入仕;贾益德以康熙三十三年贡生入仕,族人贾为焕于乾隆壬辰科进士入仕。(《阳城县志》康熙、乾隆、同治版);自此后贾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不及一述。此外还有众多贾氏因枝开叶散外出经商致无从考证,导致目前也无法确认。至同治年间,贾万琳又以画作闻名一时,有画屏《西湖八景》传至今;至清未更有泽州府著名书法家贾翰芳。解放前后,贾述初以书画著称于阳城,被称阳城“书画四大家”之一,太岳烈士陵园纪念塔和纪念楼上题字均系其当场手书;更有贾鹤林随“长江之队”转战三千多公里,扎根八闽大地,官至福建长乐市法院院长之位。至明清以来,贾氏在此地经过二十多代的努力,扎根发芽,到现在已是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贾氏在阳城县志立传者五人(贾志儒,贾之凤、贾之龙、贾之鹏和贾益谦),其中尤以贾之凤兄弟三人为闻名。贾之凤,字仪虞,明万历戊戍科进士,系阳城县志记载123名进士之一,初任真定府推官,持法明允,多所平反。为见父弃官后,以孝感人,迁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朝庭以其老持成重,委以教习驸马。后迁颖州副使,铲除奸恶,整饬法纪。修浚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芍陂,以灌溉农田,赈济饥民,数万人得以存活。因政绩卓越,才能出众,被朝庭举为“卓异第一”(卓异相当于现全国劳模)。后贾之凤又迁至天津参政,开海运,严海防,关注民生,善政不可枚举,被朝庭再举“卓异”。后贾之凤官至陕西按察使,在任上卒于敦煌郡。贾之龙,字官虞,仕江西袁州府幕僚,公余,手不释书,与地方名士篇章相和。后升迁济南府,因家事即辞官回乡,以琴书自娱。山西督学袁继咸高其清介,两次举他为乡饮大宾,为他门上挂匾,上书:羲皇上人。之龙博学工诗文,志甘泉石,去逝时因家贫甚至于无法下葬。著有《恬园草》。贾之鹏,字程寰,天启甲子举人,河津教谕,龙重奖励诸生上进,在他任内登科甲者六人,人们都感到十分诧异。之鹏博学强记,有志河汾之学,平居造就多闻于人。后于任上逝去,著有《缘含斋诗文集》。三人之父贾赠于明万历年间由乡贡任山东定陶知县,后因子贵赠中大夫陕西布政司右参政。兄弟三人,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始终不分家,当时被传为美谈。据县志记载,弟兄三人均为孝子,之凤在真定府推官任上,听说父亲病危,为见父亲最后一面,遂弃官职,昼夜奔驰七百里,终与父相见诀别。之龙在父生病期间,衣不解带,亲视药饵,日夜伺候在身边,一兄一弟历官在外,之龙独秉家政,毫无私蓄,好东西尽让于弟、侄。贾之凤卒于任上后,之鹏不辞劳苦,自敦煌(贾支凤时兼肃州监军)历四千多里扶兄柩送归阳城老家安葬。三兄弟孝友知名,且为官清介,博学工诗文,在《阳城县志》(同治版)人物和艺文篇有传记和诗文记载,是阳城当时闻名之人。贾益谦,明天启甲子举人,初知鷄泽县(今河北邯郸一带),善听断,邑称颂神明,后迁任兵部司马,兼太业丞。县志记载:朝廷让督察延绥饷,有大官想夺取其权力,益谦说:“若奉敕,我亦奉敕,何相干之有!”人们都很是感慨他的直言。工程结束之后,晋升官至朝议大夫户部郎中(正四品),其祖贾贺(贾缓子)因子贵赠朝议大夫户部广东司郎中、父贾之复因子贵赠朝议大夫户部郎中,其子贾允抃因父贵而被朝廷准予荫四品。益谦后又被朝廷再次要求领任徐州仓。因病而去世。据同治版县志记载,贾之凤作为阳城县三十四名乡贤之一被供于县孔圣庙内乡贤祠祀。贾益厚以顺治辛卯科举人,当时阳城“十凤重鸣”人物之一曾在县城东街有“十凤重鸣”牌坊记之。</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贾氏自明初迁入阳城后,一直在距县城东北约五里之地发展,村西山头有一股清泉自山顶流出,清冽甘甜,终年不涸。家族成员沿河谷两岸均衡发展。据村中老者回忆,房屋到民国时期已成规模,都系典型的北方建筑,有诸多四合院,还有三层高屋临河谷而建,第三层屋后通路,在河谷之间有桥相通,桥上又建桥便于洪涝时来往行人特别是过往崦山白岩寺和白岩书院的香客和书生通行,目前许多四合院在旧房改造中已拆除,三层高屋也已经坍塌,只留有上层与路相联部分,桥上桥由于长期泥沙的淤塞,目前已经被掩埋于地下。 随着人丁的不断增加,由于地势狭长,到清咸丰年间时,有一支又迁入河谷下沟口发展(下沟)。</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据阳城县志(同治版)山水总记载:县城东北部营匠山分三支进入阳城县城东南,其中南岭过阳高泉,上有古寨,又盘旋至官道岭,西系鹫峰(俗称东坡头),上有鹫峰寺,坡北建有清凉龛,系回岸上人弃官栖隐处。经考证,原村西山岭上建有古寨,古寨用石头掺白灰砂夯成,内方圆达数亩,高数米,上有堞,南开有一石门,有尺余厚,内北建有汤帝庙,中有献殿,南有戏台,两边列厢房。寨中有井,井内有泉,置羊头于上(羊通洋,取吉祥意),泉水自羊头溢出,清冽甘甜,终年恒温,用之不竭,此处村民流传至今仍有“神羊刨泉”和“强人盗宝”之传说,此地初系每年初春夏未村民祈雨泽(旧时各里均建有成汤庙)所在,春祈秋告,年复一年,成为县城东北一处胜景之地。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村民又在此地增筑寨堡,内通地道至村中心,发生变乱时,闻警,将畜牧粮食,尽集聚于寨中,固守于内,坚壁清野,内有水源粮食供应,贼野无所掠,则不击自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的丢失,此寨也逐渐坍塌。抗战时,此处曾一度被日寇用作高地炮楼。建国后,村民将此地垫土成地,用于种植,将基础、地道、泉眼尽埋于地下,再加之周边煤炭的挖掘,地下水位的下降,泉水也每况欲下,目前已至山岭西南部半山腰处溢出,成为此处村民洗衣灌溉之用。</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贾之凤突然卒于任上后,其弟贾之鹏不辞劳苦,自敦煌历四千多里扶兄柩送归阳城老家安葬。因兄弟二人长期在外,一时找不到老家之所在,子女们只听生父在世时曾讲到,老家在县城东北一山坳处,有溪水从村中流过,而且经常念叨村庄构建有“柏圪垛水嘴桥上桥,三节楼上驴扯磨”之说,顺着这个线索,很快就找到了老家,子女们将父安葬于村北高地之上,置兽头柱、羊虎之原,辟邪、翁仲、券台于神道上,并以墓碑记之。后留下一支子女,专守坟茔,目前此支已传至十多代,其余住在县城内西南所置房产居住,至今县城水道爷胡同南口内仍存有贾府之建筑,一进三院,目前主院仍保存基本完好,后花园(现县社附近)已经另作他用,其余也已经翻修。贾之凤之墓茔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建筑也逐渐风化败落,特别是解放后,“破四旧”和“文革”期间,地上附着物也陆续被附近村民用作台阶或其它石材,目前已损失殆尽,其后人将未丢失之兽头柱等拿回家中院落,寄放于墙角。</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处贾氏宗族祖茔集中于村东面山坡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此处已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家族墓碑群,有众多的墓碑记载着家族的辉煌史,据家族长者介绍,以前每到清明节来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来到此处,在祭祖的同时,每家都会从族长手中领取到一个大花馍,俗称“领祖宗”或“领宗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之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处的墓碑群仍是保存完整,蔚为壮观,进入二千年后,由于无人管理,逐渐被域外之人偷盗丢失,到目前已经被夷成平地,供村民种地所用,地面建筑目前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从最初的背井离乡到创造了厚重的民居及文化传承,从自然天成的青山绿水到有历史韵味的古村落。阳高泉古村落曾经是辉煌无限,后历经沧桑,斗转星移,如经已是物是人非。虽已失去了古村落的壮观和神秘,但只要你真正走入阳高泉村,了解到她的过去和历史,你就会体会到时间和空间所体现的那种沧桑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