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展 开 的 履 历 表</b></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题 记</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填表,人人都有的经历。人们因入学、毕业、入职、入伍、入团、入党、晋升而填写的表格,不计其数。表格之间内容衔接,相互印证,时有更新。履历表是一种常用表格,是上述各种表格的必备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履历表,用最简洁文字记录人的基本面貌。表格类似方志体例,人的信息被“横分”为20多个单项,从生物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记录下你这个人,勾勒出你的前世今生,基本轮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履历表,是一个人的永久证件。从被要求填表那一天开始,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穷达赏罚、起承转合,都以表格语体记录在案。即使生命消逝,履历表里你的字迹依然鲜活,它在档案里还会继续存在数十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人生有两种履历表。一种藏在档案,形同公文,栏目简单划一,内容大同小异;一旦上交,大约再难相见。另一种藏在个人心底,记录着独家历史,人与人的差异因此生动而鲜明;即使没有成文,这份私藏也永远伴随着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回顾,是人生必修课,藏于心底的履历表是线索。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出身、住址、家庭成员、个人简历、奖惩、鉴定,每个单项里都藏着一段特别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曾经被动地填过无数次履历表,每次填写,看似平静的栏目,总是令我浮想联翩。这里,我主动将藏于心底的履历表填写在此,把各个栏目里的久远故事记录下来,一一说给自己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笔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11月7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姓 名:J大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名字中的“大”,源自族谱“昌大开宏运,修齐景胜明”句的第二个字。父亲老家HB省JL县的J姓,基本上遵循这一谱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名字中的“萍”,有一点来历。父亲名末字“濂”,母亲名末字“英”。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的名末,分别用了源、洪,蕐、蓉。俩哥名取父亲“三点水”偏旁,俩姐名取母亲“草字头”偏旁。轮到我,用父亲的话说:把“三点水”“草字头”都用上,取“集全家人名字于一体”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同龄人,像我这样因遵从传统“家谱”得名的并不多。取单字、外语音译、叠字、纪念日、重大事件为名的倒不少。我这个名字的含义,除了家里人晓得,字面上看不出任何特别寓意,我对它也没有什么感情,视作一个符号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就是这个简单的符号,还引出过一段“以名会友”的故事。1966年,13岁的我随学校老师“大串联”到北京,在驻地遇见来自大连、18岁的J老师。排节目时她悄悄对我说:咱俩同姓,我小妹和你的姓名几乎一样,叫“良萍”,“大,良,这两个字做副词时意义是相近的,都表示……”。J老师的悄悄话,很符合我寻求友谊之心,回到家就与良萍做了“信友”。从1966年起,未曾谋面的我们以信件往来了16个年头。到了1981年、1982年、2016年、2019年夏,我们才在大连、WH有过几次见面。因姓名而引发的漫长且无厘头的故事,我详细记载在散文《诗与远方》(见美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围绕姓名,我还有过一段“青春叛逆”故事。1970年我去农村插队,刚一住下,老乡们就一一询问大家姓甚名谁?那时,我潜意识里可能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大”,不如“小”更符合女生;三字名,与单名相比太过老旧。所以,我脱口就说“我叫J萍”。老乡听了很不屑:城里人都喜欢用单名啊,有什么好?连族人、辈分都分不清楚!啊,原来如此,我的真名是既有族人之分、又有辈分之别的啊……。怎么办,说出的话收不回来,只能硬着头皮撑着。生产队里记工分、分粮食、出榜,都以“J萍”为名,每次看到这个名字,连我自己都感到陌生和不习惯。家中父母哪里知道我在乡下作妖搞怪,来信仍然是以“J大萍”为收件人。在乡邮员几番“查无此人”、打回信件之后,我才怏怏地放弃了所谓“J萍”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青春早已结束,叛逆却在继续。告别了“逐新逐美”的年轻时代,我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顺手把姓名中的“萍”简写为“平”,去掉姓名中的“女性化”,以此表达对不新不美的无所畏惧,对平凡、平淡、平直、平易的深度接纳。一时间,我的银行卡、工作证、毕业证、结婚证、孩子出生证、稿件署名,都写作J大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身份证被广泛使用,户口簿上的“J大萍”成为唯一具有法律意义的姓名。此间,我屡屡遇到“平”“萍”不符问题,麻烦无数,不堪其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我专此到SGH派出所求解。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几经考虑,指示我将“J大平”填写为“曾用名”,并办理公证。至此,当年随意书写姓名惹出的麻烦,总算得以终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为符号的简单姓名,竟然在我身上作出几段故事,回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又有规律可循。追逐新潮,证实自我,自作自受,终得自律,这也是人生成长的必然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晚年,非常感念父母在我们姓名上的立意。父亲坚守传统习俗,把J姓、大字辈、三点水、草字头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赋予简单寓意,使家人获得了一份专属“二维码”。如今,世变事易,家人四方,念着这些名字,我分明触摸到藏在其中的幽幽血脉。</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中青报记者报道里的“J大平”</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户口簿里填写了“曾用名:J大平”</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1年/2019年,因姓名结识的大连朋友J良萍</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待续:二、性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