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孩子的家——记福鼎市深垅民族小学

方守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写作于2005年,发布于《中国作家网》《新浪网》《英流网》《八斗文学》《福鼎教育网》《福鼎教育报》《福鼎论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福鼎城西那一片叠嶂的山峦是我从小神往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夕阳西下,余辉把天边染红,宝塔——鳌峰山被勾勒出壮观的雄姿;云朵透出斑澜、奇异的色彩,如龙、似牛,更象奔腾的俊马……每当这时往往引起幼年的我无限的遐思——山那边一定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徒步进山陆续走过许许多多地方。这里有名扬海内外的千年古刹——昭明寺;有寒气逼人、惊心动魄的车头龙井瀑布;有闻名于世能治疗多种病疾的含氡温泉;还有繁衍孔圣人后裔的西昆文化村;更有被鼎、平、泰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的映山红漫山遍野……家乡西部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积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常使我心潮澎湃、留连忘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空又升起一颗璀灿的新星——福鼎市深垅民族小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阳光明媚的三月,福鼎市人大代表、市小学教育管理研究会会长、流美中心小学(原桐城学区)校长胡宝平和福鼎市军休所所长林心炳率驻鼎军休干部和部分离退休老教师,上深垅小学考察调研,笔者被邀一同前往,详细考察了该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调研了学校的方方面面。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i>莺歌燕舞 素质教育结硕果</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行的汽车蜿蜒而上,越过雄伟的鳌峰山进入浮柳畲村的地界,再驶一段,路边框架和砖混结构房子渐渐地多起来。苍松翠柏,绿草茵茵,探头探脑的野花似乎在向我们招手致意,青年在田里忙着,老人三三两两围坐交谈,脸上露出详和的笑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中央一号文件给畲村引来又一个美丽的春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完全被车窗外的景色迷住了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到了,‘记者’先下!”看我挂着单反相机和摄像机,他们以为我是记者,提醒我先下车,占据有利拍摄的位置。这时,我才发觉深垅村到了,车己停在距离深垅小学校门近一百米处,二十几个穿民族服装,背腰鼓的学生分成二列,夹道欢迎这些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和辛勤耕作几十年的老园丁。只听领队的“咚锵锵”两声引奏,刹时间二十几个腰鼓齐鸣,鼓声震天,打破了山野的静寂。小朋友们英姿飒爽、春风满面、动作整齐。腰鼓声干净利索,节奏优美,起伏跌宕。优美的舞姿,舒展的动作,和着“咚、咚咚、咚——”的鼓声,给人以热情奔放、精神振奋之感。噢!我想起来了,正是这支在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学生腰鼓队脱颖而出,被有关领导相中了,2003年应邀参加福宁高速公路通车的盛大庆典活动。当时我是从6月29日《闽东日报》头版上看到这个镜头,今天可是一睹风姿,十分惬意。回去后,要让更多人从荧屏上看到这精彩壮观的场面,我迅速占据有利的地形,用数码摄像机拍下了优美的瞬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联欢会开始了,学生、离退休的老战士和老园丁都表演了自已的节目。校园充满了歌声、笑声,校园沉浸于浓浓的亲情之中。深垅小学现仅有学生一百余人,却演出十几个节目,有合唱,有独唱,有各种舞蹈,还有小品节目。每一个节目都获得阵阵的掌声和喝彩声。最为精彩的是畲歌表演唱,对于决心继承父辈遗愿汲取畲歌精华的我,是极好的采风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偏僻的畲村小学的学生演出的质量和大城市学生没有两样,可见这所学校学生素质很高,可见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高。” 军休所所长林心炳赞扬说。作为一个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一所千人以上的大校要排一台这种水平的节目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一所总数只有五位教师的学校,难度可想而知,学生的素质可想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花烂漫的六月,笔者又跟随市人大和市政协领导上深垅小学和畲族小朋友共度“国际儿童节”,又一次目赌了深垅小朋友的绰绰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期末,中心小学组织人员对所属的十五所完小的素质教育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由于成绩显著,尚不属村完小行列的深垅小学也被胡校长破格列入受检的名单。我负责音乐科,第三次上深垅小学。如果说,联欢会节目是有备而演的,而这次却是突击抽查。结果在十六所学校中,该校的音乐成绩居于中上,超过城郊的一些大校。据悉,该校学生的语数科成绩也节节提高,学生数逐年上升,连桐山办事处所属的村庄也有十九个学生到这里寄宿就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i>我在这里比在家里吃得多</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放学以后,是各个农村校最安静的时侯,而这里却热气腾腾、十分兴旺。炊事员打开铝制蒸床,笔者看到蒸床里一层层整齐地摆着铝制或不锈钢制的饭盒,寄餐的学生有序地认回自己的那一个。有的拿出自带的另一个装菜的盒子或牙杯,有的从蒸床上拿回被加过热的菜盒,有的则向炊事员买菜。然后,按年级分开围坐,开始午餐。一张张笑脸象绽开的鲜花,饭香菜香冲去半天学习的疲劳。那天轮到值日的蔡老师在巡视,要等学生吃好了,自己才去用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告诉我,你的家在哪里好吗?”笔者问一位女生。“我的家在岭头。”笔者知道岭头是桐山办事处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来这里要爬过几个山头,起码有十几里路。 “ 我的家在古岭。”一个脸庞较大,脸色白里透红的小男生不问自答,没有山里孩子的那种害羞和腼腆。我在古岭工作过,也是桐山办事处下属的一个偏僻山村,因海拔较高,一年中许多日子云雾弥漫,父亲传我的一把进口名牌小提琴还因潮湿而脱胶散成几块呢。“一天交多少钱?” 由于对古岭的特殊感情,我又问。“自己带米,带菜,不要交钱。”“在这里会习惯吗?老师好吗?” “我在这里比在家里吃得多,老师对我们很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琛垅小学现有学生104人,分别来自内外琛垅、往里、八斗坵、南山、五斗里、白坑、白石、深罗、古岭、四角坵等16个自然村。其中有42人中午必须寄午餐,12个学生晚上住校。学校统一为学生蒸饭,不收分文搭伙费,寄宿不收寄宿费。遇到学生病了,学校还要贴药费。笔者采访时遇到一个嫁到城关回娘家的妇女,她说:“这里的老师好,晚上给学生辅导从来不收钱。”一位老伯说:“林老师晚上都反复检查铁门,一有响动就起床,他关心孩子们的安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i>地不在名,有人则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这里是许多乡村进城的必经之地,福鼎通往浙江泰顺的古道经过这里。但岁月无情地流逝,古道曾有过的热闹和繁华并没有为这里施舍点什么。笔者年轻时也经常路过这里,记忆犹新,这里原是一个贪困、萧瑟、不起眼的小村,没有经人介绍,长期都不知这里有个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深垅民族小学建于1954年,校舍十分简陋,由于种种原因,尤其九十年代,三次台风袭击,校舍被彻底摧毁,学生被迫搬进当年知青点破烂、潮湿、阴暗的屋子内上课。1998年林声进老师到任时,只有一年级10人,二年级12人,全校共计22名学生。没有宿舍,林老师寄居在群众家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党员、深垅籍复员军人、南溪水库管理处职工陈守庆回村看到乡亲们贫困的生活,看到自己的母校毁于风灾,看到世代饱尝没文化之苦的畲族村民的后代仍然在恶劣的环境里学习,这个久经考验的坚强汉子多少次热泪洗面。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终于在心里酝酿着一个分两步走的计划:一、争取政府的造福工程,带领村民奔小康;二、自筹资金和争取政府有关部门资助相结合重建校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人的风度——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老陈凭借自己在部队和水库工作时认识许多干部,找访市委市政府领导。终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桐城办事处的吴书记、刘主任支持下,争取到了造福工程。安装自来水、安装卫星电视系统、装电话、盖公共厕所、修桥、筑路……许多搬出去的村民搬回来了,一些外村的散居户也来加盟。畲族老乡笑逐颜开,一个萧条的山村沸腾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打从2000年退休以后,老陈全身心投入重建校园的工作。自掏腰包上地区、跑省城,多方奔走呼吁,多处筹集资金,动员全村男女老少出劳出工,终于建成了一座有六个教室的教学楼。畲族的小朋友终于搬进冬暖夏凉、窗明桌净的教室。圆了祖祖辈辈的美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势造英雄,群众需要领头人。老陈无形中成了村民信赖的大能人,也成学校的主心骨。修缮没钱他筹划,代课教师工资他垫付。为此他已垫付教师代课金数千元。由他承担责任的欠下工程款三万余元。好在许多人是冲着支持学校来的,没来逼债。如今,老陈还是雄心勃勃,计划建师生宿舍楼,建篮球场、足球场、电脑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陈退休后发挥余热,为社会做了许许多多事,一次又一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i>有好老师,才有好学校</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天天刚蒙蒙亮,早起的村民就可以看到一位中年汉子走出校门,到几里外为学生挑水。他就是林声进老师。那时学校尚未安上自来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夜已深了,村民们看到全村只有学校老师宿舍的窗口还透出一缕缕的光芒。那是林声进等几位老师在灯下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林声进老师1981年毕业于福安师范,语文、数学、美术、书法样样精通,为人谦逊、忠厚。虽然和市委分管领导、教育局领导都曾是同窗学友,但长期坚持农村工作,从不找关系要求调动。来到深垅,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刚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一个人教好几种程度学生的多门课程。这两年老师多了,在工作中,他也总是以身垂范,以情感人。以他吃苦耐劳的人格力量来团结每一位教师,用他的坦诚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他的魅力所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住白坑的八个学生,放学回家必须过一条小溪,若遇上下大雨,水位上涨,水深二三米。这时林老师就亲自护送,绕道而行,直至学生安全到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4年,福鼎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教师”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丰富畲族学生的课外生活,代课女教师许彬、卓月清、陈小芳和洪斌除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打腰鼓,开展舞蹈、歌咏、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课外活动。老教师蔡乃章身患多种疾病仍坚持山区教学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党和政府的好领导,村民的支持,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才有深垅小学的今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人们赞扬老陈时,他总是谦虚地把成绩归功于党和政府,他常如数家珍地向人们宣传支教人士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重建这所学校,当时很多人都没信心,如果没有县委老书记周义务等老同志们的鼎力相助是做不下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在福鼎工作过的几个领导干部,如林瑞建、林珍源、马潞生不忘福鼎畲族人民,给予大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桐城办事处吴书记和刘主任从造福工程开始到重建学校都一直关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守全、周鼎光、高其凑、陈明发等人都各自掏腰包数千元进行资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书馆是厦门企业家蓝家勇先生赞助伍万元盖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桐北小学退休教师洪牡丹不辞辛苦前来指导腰鼓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市政府两任分管副市长,市教育局两任领导都高度重视,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都首先考虑深垅民族小学的发展。王为美局长个人捐了伍佰元。不少农村学校关门了,对发展深垅小学很多人没有信心,关键时刻陈善政局长拍板敲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一些项目顺利通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在场,前来调研的福鼎军休所以彭德文为首的十几位师团级军休干部先后两次自掏腰包数千元相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福鼎市政协主席李宗廉也十分关心深垅小学,元旦前他先后两次不顾正在修建的山间公路的颠簸,来深垅畲村调研,来看望民族小学的师生们,对学校的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议。并积极促成福鼎籍在宁波阿育王寺出家的界源方丈捐资10万元人民币建设教师宿舍。他要求村民们进一步支持学校的工作,希望族亲们不要花大钱修建宗祠,把钱用来支持教育。李主席在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时就十分关注、支持深垅民族小学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i>并校的蓝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月骄阳似火,一辆车厢略有变形,轮轴发着“唧啾、唧啾”响声的人力三轮车,超越了许多车辆向汽车南站方向急驶。踩车人已褪色的蓝衣服后背由于汗水浸渍成了暗蓝色。为了安全,后座的我提醒车速放慢些,顺便聊了起来。原来踩车人是店下的农民,到城里向别人租车跑营业,除了交租金和管理费,所剩无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政策这么好,为什么不回去做农业。”我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想也这么想过,但为了孩子在城里读书,宁可自已苦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福鼎市沙埕南镇村的会议室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村民代表向宁德市人大代表诉苦。“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经济有困难的读不起。”“农村学校没有外语教师,以后,孩子怎么考大学。” 宁德市人大代表、村党总支王书记掷地有声:“现在农民觉悟高,不但要求孩子有书读,还要求读好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放改革,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并急需解决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户籍政策的坚冰被打破,亿万世代务农的农民象潮水般涌进城里。有知识,有眼光,捉住机遇的成为农民企业家、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许多能工巧匠也在城市占领了一席之地,他们的子女当然都在城里上学。一些坚持在农村念“山海经”,腰包鼓起来的农友,不甘落后把自己的后代送进城里,或投奔亲友,或联手租房,或寄宿学校,在城里就学。一些虽没有专长,但看重城市教育的家长,为了子女能读好书,也纷纷搬到城里,干着各种杂活,“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好的学校”是他们坚强的信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数从几百人骤然下降到几十人,从一百多人下降为几人,这几年我市许多农村学校都面临生源的问题。没有规模的学校,质量何从谈起。福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现状。为了保证农村校的规模,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出台了“撤点并校”的政策。市委书记多次亲自下乡调查研究,在大小会议都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市教育局和流美中心小学的领导班子都把这个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胡宝平校长、周钱福书记和陈济辉主席等人经常深入各村和干部座谈,到田头苦口婆心向农民作宣传,但阻力不小:一是村干部不同意,他们不愿意“砍前人种的树”;二是群众喜欢学校办到自已家门口,不放心子女到邻村就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深垅民族小学的崛起,尤其是招收外村学生,实行寄宿制,不收寄宿费、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政府“并校”的政策相吻合,为教育界提供一个鲜活的蓝本。胡校长等人独具慧眼,精心扶植,除了资金上绐予支持,还采用设岗的方法,把评上“小学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送往该校,支持畲村的教育工作。春天里,组织军校共建单位的军休干部和离退休教师前往调研,目的就是总结其经验并加以宣传和推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深垅民族小学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它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秋日的落叶已飘远,冬日的暖阳已降临,春天的故事在萌芽,夏日的清凉在期待……”伴着新年的钟声,远方友人发来短信,此时此刻我更思念在大山深处为畲族人民开掘万代幸福泉而辛勤劳动的人们。我面朝家乡城西那一片叠嶂的山峦,深情地道一声:“尊敬的老陈、老林和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亲爱的畲族的小朋友,你们好!我谨把这条短信转发你们,愿新年的钟声为你们敲响我最诚挚的祝福——‘HAPP NEW YEA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元旦钟声响起之时</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记:2005年是福鼎发展教育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根据福鼎市委的布署,市政协组织了以胡继灼副主席为领队的民族教育调研组,于2004年6月份深入全市畲乡、畲村进行全面调研。2005年元旦刚过,李宗廉主席和洪恒钗调研员就召集召开了《加快民族教育 推进民族人才培养》的专题协商会。听了调查组的调研报告,笔者兴奋无比。我想,等待深垅民族小学和许多民族学校的将是一个更明媚的春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