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Lee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莲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div>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br>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br>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br>芙蓉:指荷花。<div>乱入:杂入、混入。<br>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br>闻歌:听到歌声。<br>始觉:才知道</div>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全诗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br><br>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