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锅边是大连江最有名小吃之一,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我是深信不疑的,因为锅边曾经常挂在先祖父母口中,如果他们还在世,都逾百岁了。老一辈都喜欢称之为“鼎边抆”,能够说“鼎边抆”的,肯定是正宗连江人了。</p><p class="ql-block"> 锅边是小时候一道诱人的美食。先祖母从大清晨就开始忙碌起来,先是浸泡磨浆的大米,接着煮饭,等我们兄妹吃好后,才能上市场买肉、花蛤、小虾之类锅边配料,然后提着米桶到邻居家石磨磨浆,我记不起来都有谁来推磨,先祖母一般负责用小勺把米一撮一撮放在磨孔里,浆磨好了,前期准备就完成了。那时是柴灶大锅,大妹负责烧火,先祖母就往锅里倒水,再放肉丝花蛤小虾之类食材熬浓汤,火烧至70度左右,先祖母多用大头菜沾上猪油,沿着锅沿刷过,再顺着锅沿倒米浆,盖上锅盖煮一会儿,打开锅盖用锅铲把熟了的米浆片,沿着边缘铲到汤底,最后加一点老家生产的虾油,一碗鲜美的锅边糊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少见既有闲又有钱的人,大人忙着捕鱼种田什么的,只是在立夏节气,依照风俗,家家户户才做锅边。平时,只有少数家庭才有闲工夫闲小钱做锅边改善伙食,就这样,一年也吃不上几回。印象中,先祖母手艺是相当不错的。夏天时节,父亲没有出海,就会在江水退潮后,扛上铁制蚬笼到江里耙蚬子。那时江里蚬子很多,父亲每次至少都会带回好几斤黄澄澄蚬子,偶尔,还有一两只自投蚬笼的大螃蟹。祖母会把蚬子作为锅边汤料,现在才知道蚬子汤是锅边几百年来的顶级标配,那些年可是吃出最原始的味道。传承,似乎就是这么一回事。当锅边做好后,先祖母先把所有大碗装满,接着在门口呼叫:吃锅边了!在附近疯玩的我就会马上冲回家,“呼哧呼哧”吃完一大碗,然后,再出去,过一会儿,接着回来吃。锅边,那时候带给孩子的,是一天的快乐。说起我对童年最深切的印记,大都和“吃”有关,那年代的乡村是贫瘠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现在,锅边早已是最寻常食物了。印象最深刻的锅边味道,当推二妹婆婆手艺了。当时,二妹家还住仙塔旁边,和我单位很近,我经常在那落脚,亲家母手巧,我烤鱼不粘锅技术就是她传授的。她煮的锅边虽然没有蚬子汤,但由肉丝、鲜小虾熬制的浓汤,加上不薄不厚的米糊片,入口就化,味道香浓,久久不能忘记。同样的质材,能够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今,她老人家年事已高,不得不从一线退下来;二妹开始掌管厨事,她承接婆婆的巧手,旧历年阖家相聚,她都是厨房主角,她不时会送锅边到我家来。</p><p class="ql-block"> 风雨数百载,沧海化桑田,而锅边做法却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天然贝壳类熬制的浓汤不见了,更多的就是味精的味道。锅边一直是连江人的最爱,现在城乡早点摊,一碗4元钱的锅边是标配,顾客基本是锅边配油条,生意一直不错。某天,我在老家菜市场摊点吃到有小虾混煮的锅边,就已经感到鲜美无比了。夜宵时分,有店主专循旧制,用柴火煮来招徕生意。这时候主顾多是讲究锅边配料的,比如要求加上九节虾、鲍鱼、青蛾、蛏干等海鲜食材,自然价格也就高了许多,前几年生意好做钱好赚,一碗两三百块的锅边也不少见。</p><p class="ql-block"> 外省人可能听说过福州锅边,却不知道连江锅边才最为正宗。某个夏夜近十点,师大颢君挂我电话,原来,他带着两位教授专程来连江吃柴火锅边来了,颢君素喜添加野生青蛾,连江有“一碗青蛾九碗汤”的俗语,就是形容青蛾汤浓郁的美味,青蛾是多年前寻常的食物,现在,则稀少了。</p><p class="ql-block"> 再某日,我居然在超市里发现有袋装锅边出售,可见锅边影响力有扩大的趋势,现在福州和连江大酒店里也备有锅边这道菜,我估计也只能是袋装质材了,因为锅边耗时酒店耗不起。外地人吃了,可能会想,所谓福州锅边,其实也就是和寻常米制面片差不多吧。他们不知道的是,形似而神不似,这不过是锅边仿制品而已;不过,那些在他乡异国谋生的连江人,看见超市售卖的锅边,当该会有某种亲切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得到,不断的失去。一代人有一代人喜好,没有得到,也就不存在失去,现在年轻人兴趣的是奶茶、芝士和麻辣烫之类的食物。人的认知不免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心心念念的风土人物,很多时候,常会给人一种今不如昔之感,这种感觉主观色彩偏浓厚,连江锅边,仅仅是勾起对锅边记忆的那类人,勾起对过往人事的某种怀念,勾起那些对精美饮食素有偏好那类人的味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世间万物,莫不如此。</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