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直喜欢用图文的方式记录每一次出行 ,为的是等老了靠回忆过日子的时候能有些可视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在普洱澜沧景迈山上有一个叫做“糯岗”的小村寨,这里绿树成荫,寨子就在群山之中,寨子周边到处都是古茶园,伸手就可采到百年古茶。“糯岗”在傣语中的意思是“鹿饮水的地方”。据说,这里曾经有成群的野鹿经常来饮水,故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寨内,安宁古朴是第一印象,整个寨子完整地保留了傣族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仿佛千年的岁月没有在它身上留下痕迹。先从观景台方向一路往高处走……</p> <p class="ql-block">到达最高处,往下望去,一栋栋重重叠叠的傣家竹楼筑成的寨子,仿佛一个可爱的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树林装饰着竹楼,竹楼映衬着蓝天,寨边溪流潺潺,竹楼炊烟渺渺。</p> <p class="ql-block">寨子四面环山,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世界早已换了几个模样,糯岗却浑然不知。</p> <p class="ql-block">可是小姑娘说她不是很喜欢这里,偶尔来逛逛可以,还是喜欢好玩繁华的城市。可以理解,小孩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于是用自己能做的一切来感知这个世界,喜欢热闹便是感知这个世界的途径之一。成人之后见到的多了,便渐渐对一些事情熟视无睹,不再好奇,也失去了感知这个世界的途径。殊不知,这世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世世代代还是以种茶为生,也是景迈古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走</span>在古寨内,还能看见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妇女背着箩筐走过,感觉这边的傣族和版纳的傣族还是区别很大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寨子,很静,人影稀疏。</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很多这种紫色的兰花,妈妈很喜欢,问了几家都说不卖,最后一家说是送给一颗,妈妈硬要给钱,主人最后磨不开只拿了10块钱~我们心想好好便宜,也心安理得的离开了,殊不知离开一段路后,老人又追着上来硬要再塞给一颗。</p> <p class="ql-block">村落由寨心、民居、佛寺、撒拉房和巷道组成,还有四颗守护村寨的不同象征意义的树。其中佛寺是重要的一环,位于整个村落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对于见过太多佛寺的人来说,这个佛寺其实挺普通的。</p> <p class="ql-block">岁月积淀下历史的尘埃,古树、古茶、流水、人家,一如从前。</p> <p class="ql-block">感觉这个伙子是会武功的。</p> <p class="ql-block">景迈,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流淌着茶叶灵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景迈山上暖阳普照,遗憾的是并没有看到所谓的云海。</p> <p class="ql-block">小姑娘还是开心的在观景台上偏偏起舞~</p> <p class="ql-block">女儿帮我和老妈拍的,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来个三人自拍~接着前往下一站,翁基古寨。</p> <p class="ql-block">弹石路面一路颠簸,来到几公里外的翁基。翁基古寨是布朗族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村落,在乡村不断将原有建筑改建成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大背景下,翁基寨几乎完整的保留了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落形式。翁基古寨的建筑全是杆栏式结构,屋顶为陡峭坡面,用传统的挂瓦整齐的铺满在屋顶。</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现在寨子里的中青年和以前老一辈的见识完全不一样了,品味也不一样了,有了知识和文化,出去见过世面又回来的这些中青年已经非常懂得怎么凸显自己特有文化,每一家都干净整洁,富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猜猜这个水缸是干嘛的?</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里可以看到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超大的水缸。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与火“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但传统民族习俗中对火灾的防范大多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村寨木质结构民居家家相连,加之翁基村民几乎都是茶人,村寨内茶叶加工制售及文化旅游经营业态复杂等问题也给火灾防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临沧翁丁村老寨火灾事故后,政府尤为重视火灾防范,这就有了每家每户门前标志性的大水缸。</p> <p class="ql-block">翁基有90来户村民,大都是布朗族,近几年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对村中的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整修,整个翁基石板路干干净净,家家有树,户户种茶,茶与树为邻,人与茶为伴,是古树茶鲜叶的主要产地。村民自己晒茶、拣茶,炒茶,在当地,茶树成了“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古树香茶斜阳,竹林飞鸟人家,散落着布朗族原始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来到景迈山,自然不能不品景迈茶。虽然买不起,喝喝饱还是可以的,老百姓都很热情。</p> <p class="ql-block">一杯清茶在手,泡着淡雅,喝着惬意。</p> <p class="ql-block">都说“景迈为妃 冰岛为后 班章为王”。非常贴切的描述了三个地方茶的特点,也给无数爱茶之人提供了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景迈古树茶兰香高扬、茶汤柔甜、苦涩较弱、口感刺激性轻;所以茶友们根据景迈茶香、柔、甜的特点封景迈茶为茶中之“妃”。</p> <p class="ql-block">离开“翁基”又到老达堡,已经是第二来这个地方,因为喜欢,主要是喜欢这里的人对生活的那种态度。上次没写游记,这次就简单记录一下。</p> <p class="ql-block">老达保是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和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村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老达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全寨都是拉祜族。</p> <p class="ql-block">“普惠金融”服务助力老达保发展。</p> <p class="ql-block">就是一幅画……对吧?</p> <p class="ql-block">原野中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干栏式”木竹群楼,美人蕉优雅伫立,鲜花爬满房头,每一幅画面都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居民都懂得怎样经营生活。</p> <p class="ql-block">墙壁围墙都是用石头累起来的,很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老达保的魂是拉祜族人的歌声,这个被称为澜沧县音乐歌舞之乡的地方,男女老少皆能弹唱,他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少年幼童,随便拿把吉他或者芦笙都能即兴表演,弹唱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拉祜族民族文化的信仰与崇敬。</p> <p class="ql-block">老人多慈祥的脸庞。一直觉得“相由心生”颇有几分道理。我想,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热爱、满足和感恩,善良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主动害人,那你的脸一定是美的,五官一定会越来越柔和温暖,哪怕布满皱纹。</p> <p class="ql-block">从普洱绕回来的路上又去了一趟那柯里,这里是旧时中国西南地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小镇的大门,一座独具特色且民族风情浓厚的木质建筑。</p> <p class="ql-block">世事沧桑,岁月轮回,如今的那柯里虽然已见不到马帮的踪迹,听不到马铃声声,但在这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站里,我们仍然可以探寻到当年马帮遗失在千山万壑间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小村子四面被大山包围,美丽的村落像是镶嵌在绿色环抱中的明珠,耀眼却又低调。依山傍水,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至今还有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饮水石槽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路走进村落,随处可见繁茂的大叶榕、青翠的凤尾竹,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绕村穿过,古老的民居间隙不时透出不远处的山麓里一台台碧绿的茶树。</p> <p class="ql-block">路边是古时遗留下来的水车、石磨,木屋里摆放着马帮运茶用过的麻袋、水壶、马灯,以及马饮水的石槽、当年悬挂在马头上的响铃,一系列历史遗迹、遗物无不映证着当年古驿站的繁荣和普洱茶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走完栈道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同心桥”,“同心桥”上挂满了许多同心锁,每把锁都有它们不同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党建文化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是我的女儿,是我的样子,是我的青春,是我的软肋和精神寄托,是真正和我分享过心跳的人,是我可以看到的光。</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那柯里,历经沧桑,再也听不到悠扬的马铃声,只剩下悠长的茶马古道在无声记录着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风雨桥上听风雨,人生路上话人生”,走在桥上,踩着那些桥面木板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子,似乎听到了那清脆的驼铃声和沉重的叹息声,你会感受到当年马帮的负荷,体会到赶马人的疲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雨桥虽然掩埋了最早的“马哭里”辛酸的历史,但也记录了后续一代代马帮人从这里驮过了一堆堆如山的货物,这些尘封的往事,如一把刀,在茶马文明史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