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山那边,有一间黑白分明的农舍,几乎全被几棵大树掩盖。大树的叶儿全黄了,此刻的阳光把它们染成棕红,特别醒目。太阳从山后升起,快到山顶了,从这边望去,一切景物都在逆光下。大山变成了黑色,阳光扫过的树尖,像油画笔在画布上抹出来的几处亮痕。田埂上的丝茅草,在阳光下也显出棕红色,贴在地平线上。好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p><p class="ql-block"> 我用“狗头”的300毫米长焦端对着那大树拍下了这一瞬。由于没带脚架,我用了该款镜头最大的光圈,而这将大大降低画面的分辨率和锐度。可我,还是用它拍了下来。我不认为所有摄影作品都要具备“剃须刀”般的清晰度和百分之百的锐度。我觉得大面积的对比色块本身就会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画面对比强烈,色彩层次也好,大面积的色块恰似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点彩笔法,而这正好就是我想追求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摄影与绘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盖达尔就是想制作出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景色的装置,才导致了摄影术的发明。因此,摄影完全可以借鉴一些绘画的技巧。在拍摄时模仿一下绘画大师的作品和手法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训练方法。潘天寿先生说,“画中的色彩要画得同对象一式一样是不成的,依着阳光强弱的变化,色彩就有变化,可以说是完全起变化。彩色照片也不是一式无二地反映客观。不能认为画得最像的就是最好的绘画。”又说“中印两国,在古代的绘画中,除用普通的五彩之外,还很欢喜用辉煌闪烁的金色银色,使人一看到,就发生光明愉快的感觉。”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表述得更直白,他说,“红色—尤其是橙红色—是一切民族都喜欢的,”“黄色也有(与红色)同样的审美性质,所以也同样的受人爱用。”我觉得这话也适用于摄影。</p><p class="ql-block"> 当然摄影模仿绘画很难,搞不好也有可能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 很多摄影爱好者并不太关注绘画技巧,而总是过分强调摄影技术和摄影语言,因而对技术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对拍出来的片片,动不动就放大到100倍,来检验每个细节是否清晰,锐度是不是够高,色彩还原是不是逼近真实。我不否定他们这种认真的态度,但也不太接受他们的摄影观。如果按他们的作法,我一张照片也拍不出。</p><p class="ql-block"> 我非摄影家,拍照片也就是个自娱自乐的事儿。只为记录一时的人和事或自己即刻的心情,所以拍照时我很少往艺术上去靠。有些照片回家在电脑上还看了几眼,有些连看都没看,就通通直接存入电脑,再也没去理它。可这张片片,回家后我把它当作电脑桌面,狠狠地让我乐了一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