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世纪(百家姓共祖)

黄镇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皇五帝,语出《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皇学说出现于西汉、东汉时期,按典籍先后记载诸说,依次为: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神农、黄帝;4.遂人、伏羲、神农;5.伏羲、女娲、神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帝学说从西周到西汉,诸说如下:1.《周易系辞》载包羲、神农、黄帝、尧、舜;2.战国时期将五帝与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德即五行(木火土金水)相配合的说法发生,《楚辞》《吕氏春秋》载大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3.西汉司马迁依据春秋孔子传《五帝德》《帝系姓》写成《五帝本纪》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不介入三皇五帝诸说争议,依照伏羲85世孙、黄帝76世孙、帝舜66世孙、笔者95世祖——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撰《黄氏族谱》所载三皇16世、五帝13世,今仅遗传完整谱系,纪传已佚而笔者在书山史海中拾掇零金碎玉而补齐。其可信度?引用春秋孔子一句羡慕赞美语:“楚左史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大意是:唯独楚国史馆藏有上古经典三皇书、五帝书、八卦书、九州书,而且楚史家尚能解读。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教育最高奖冠名人“孔子奖”。然而,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左传昭公十七年》载东夷首领郯子来朝: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早年蔑视“四夷”:“披发左衽,不识文字,未有礼乐。”学而知之,预言成真,他那周公后世文明鲁国,被南蛮君子黄歇率楚军攻灭)。遗憾郯子说的孔子学的三皇五帝不全。后来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因在陈、蔡两国不幸被围困,更遗憾未能到楚国史馆求学。所以只能对上古祖先“择优录取”。后世信徒司马迁也是“择其优雅者”。晚于孔子250年的楚相黄歇,得天独厚地继承了楚国史馆的三皇五帝学问,聚三千门客学士,撰辑《世本》和《黄氏族谱》,使其谱系连绵不断,成为绝学。三皇五帝, 不仅是黄氏祖先,而且是中华民族百家姓的共同祖先,您若撰写族谱追溯三皇五帝根脉,知道您从哪里来,欢迎您选取,都是炎黄子孙嘛!家是国之细胞,只有每个家族文化复兴一花独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才能百花齐放。</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A.三皇谱系:盘古龙雷氏开天辟地分阴阳,娶白虎氏大妣赤阴生烛龙,烛龙生烛阴,烛阴生雷鼓,雷鼓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人皇生泰皇大帝,泰皇娶娇俊氏生皇雄雷神,雷神娶华胥氏生皞皇包戏及女氏(汝皇生中皇,中皇生丽皇),皞皇娶芒氏女皇生黄椎,黄椎生货季,货季生俞跗,俞跗生天老,天老生阳侯少典,少典娶有蟜氏生伊耆(伊耆生神农,神农生炎帝)及帝鸿(16世中有“三皇”:皞皇、中皇、炎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B.五帝谱系:帝鸿生帝嘻,帝嘻生帝季格,帝季格生黄帝帝魁,黄帝娶嫘祖氏生青阳(青阳生西皇少昊,西皇生蟜极,蟜极生帝喾高辛,帝喾生帝尧放勋)及昌意,昌意娶蜀山氏生乾荒寒流,寒流娶蜀阿女生帝颛顼高阳,帝颛顼娶螣女禄生虞幕,虞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叟,瞽叟娶握登生帝舜重华(13世中有“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盘古原系东方白龙部族和白虎部族融合的部落联盟盘古国,由以龙为图腾的雷族长期继任首领,是最早出现的父系氏族公社,五千七百年前由中原游牧到汉水中上游,言其由豫北到陕南的依据是: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了一处距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墓葬,墓主人身高1.84米,尸骨两侧用白色蚌壳摆塑而成一龙一虎图形,被称为“华夏第一龙、第一虎”。来到伏羲丫角汝皇中皇山区定居,留下众多图腾地名,诸如:盘龙殿、龙盘岭、白龙洞、白龙寺、白虎山、白虎岩。平利县有“龙古村新石器遗址”,并有“创世河”,伏羲山南坡有“雷家院子”。安康新石器夏商周秦汉遗址”出土龙、虎纹文物颇多,以“西城龙”、“西城虎”而闻名于世。《山海经.海内经》:“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白虎氏族与龙雷氏族世代通婚,血缘纽带维系稳定的盘古国。于是,我炎黄子孙历史上出现了首位著名的“大父盘古”和首位著名的“大母赤阴"。盘古国在汉水中上游享国历经七世,才由伏羲氏族为主体继代而起,盘古国的支庶逐渐向西南、东南迁徒,并在经过或定居之地留下人文遗迹。盘古国的历史依靠先民用神乎其神的口头神话,世代相传到后世用文字记录下来——《广博物志》:“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述异记》:“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鬓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述异记》:“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路史.前纪一》注云:“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成都有盘古庙祀。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这是炎黄子孙世代值得奠祭的发祥之日!《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录异记》:“广都县有盘古三郎庙。”《水经注.沅水》:“辰水又东经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水。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今武陵郡夷,即盘古之种落也。”《汉唐地理书抄》辑《黄闵武陵记》:“武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峒溪纤志》:“苗人,盘瓠之种也。以十月朔为大节,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水槽,扣槽群号为礼。”《岭表纪蛮》:“盘古为一般瑶族所虔祀,称之为盘王。瑶人以为人生死寿夭贵贱,皆盘王主之。天旱祷盘王,抬王游田间视禾稼。”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无问汉、苗,俱自承为盘古之后。”《淮南子.精神篇》:“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述异记》:“吴、楚间说,盘古夫妻,阴阳之始也。”可知盘古、赤阴是“阴阳学说”的创始人。盘古开创的阴阳学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不断被后世经典用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诗经.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易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自然界和人类甚至动物都是阴阳两性的产物,万物都是在阴阳两股势力的对立中变化而成,变化的形式是通过交感,如男女二性交感产生子女,动物雌雄交感产生后代,而且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有交感的动静变化便是吉利而有前途的。《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管子.四时篇》:“阴阳者,天地之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淮南子.本经训》:“阴阳者,承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管氏地理指蒙》:“混沌开辟,江山延袤。融结阴阳,磅薄宇宙。冈骨既成,源脉已透。以种形势,以通气候。”可见,阴阳学说,从天地万物的消长中概括出阴阳消息,以阴阳为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这是一种对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学见解,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它又是一种自然哲学观,对后世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国语.周语》记载幽王二年地震事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盘古无愧为人类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受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左或右”的影响,德国物理学家汉森堡,揭示了微观粒子具有与经典粒子根本不同的属性,它与电子坐标、动量按几率分布有密切关系,存在几率分布表明,这些量是不确定的。汉森堡的论文“测不准定律”,就是对不确定程度的定量描述,成为量子力学上一条很基本而又很重要的定律。而有原始盘古阴阳哲学和科学深远积淀的中国当代科学家,领先世界研发出量子卫星及量子通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盘古三龙:烛龙、烛阴、雷鼓。《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西次三经》:“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盘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世本.盘古初三皇》:“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地皇兄弟九人,面貌皆如女子,貌皆相类,蛇身兽足,生于龙门山中。人皇兄弟九人,生于邢马山,身有九色。”《太平御览》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晋王嘉《拾遗记》:“(频斯国)有大石室,可容万人坐。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道教所尊“九皇君”,按巴巫蛮道说法:伏羲三皇(泰皇、雷神、包戏);女氏三皇(汝皇、中皇、丽皇);神农三皇(伊耆、神农、炎帝)。即道书《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上三皇、中三皇、下三皇。”《史记.封禅书》和《孝武本纪》均言:“高世比德于九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伏羲三皇:泰皇大帝、皇雄雷神、皞皇包戏。《逸周书.殷祝解》:“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鹖冠子.泰鸿》:“泰皇问泰一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记.封禅书》:“闻昔泰帝(原注“太昊”)。”《孝武本纪》:“闻昔大帝(原注“伏羲”)。”《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包羲氏,是为羲皇,一号皇雄氏。”唐张说《大衍文符历序》:“伏羲生于赤光照室之夜,皇雄成纪之辰。”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记》:“包羲氏,风姓,象日月之明,谓之太昊,一号皇雄氏。”《世本》:“雷公究息脉,详炮灸之药性。”“殷商诸臣之有氏可纪者,雷氏,雷公后。”《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人头而龙身,鼓其腹。”晋郭璞注引《河图》:“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太平御览》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袁诃《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伏羲盖雷神之子。”泰皇大帝、皇雄雷神、皞皇包戏,三世执政164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伏羲母华胥华胥氏部落起源于西北甘肃“大地湾遗址”,其迁徙到陕南汉水中上游的遗迹路线,经西安半坡、庙底沟等遗址游牧到达蓝田、骊山、黄河风陵渡一带,发明了标示气候的《河图》;越过华山到达商洛洛河,又发明了指示方位的洛书;经丹凤沿丹江而下,进入汉水流域自下而上到蜀河,然后沿着盘古的先行路线,从吕河经梁家河到坝河脚印梁及雷泽赫嫁拐,再由赫胥巴沟转入胥姑河。这条迁徙路线可以解释《周易.系辞上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前者是在黄河畔制作出龙马形底座的气候图,后者是在洛河畔制作出龟形底座的方位图。此二图指示华胥氏游牧部落从寒冷干燥的西北走向温暖湿润的陕南,定居在水草旺盛的秦巴山间,且能大获鱼兽鸟果之外快。胥姑垭是胥姑河与雷泽三叉河的分水垭,雷泽三叉河北面山梁有雷鼓台(晋葛洪《抱朴子》:“雷,天之鼓也。”唐李白《梁父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匍震天鼓。”);胥姑河北面山梁有龙凤山,传说是以凤为图腾的华胥与以龙为图腾的雷神合欢之山。民间传说:汝皇山下的雷泉沟、雷泽赫嫁拐、脚印梁是“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之处;而伏羲山北的龙凤山、雷鼓台、雷泽三叉河与胥姑河的分水垭胥姑垭,为雷神与华胥于农历七月半成婚之处,自古立庙祭祀,历代香火不绝,今仍存有“胥姑庙”及古代系列石雕像。华胥作为中华民族的著名祖母,目前全国仅存陕西蓝田的华胥氏陵和汉滨的胥姑垭两处祠庙,弥足珍贵。《周易》有“雷泽归妹”卦,《说文》:“归,女嫁也;妹,女弟也。”即少女出嫁之意。可理解为:五千年前,风姓凤凰部落最后一任女首领华胥,与雷姓龙虎部落最后一任男首领雷神,在水草丰盛的雷族泽畔,发生两性关系而孕生伏羲。华胥氏族在蜀河始建凤巴蜀国;雷神的白龙演化为伏羲的青龙而后世建立龙巴庸圆;古老的白虎部族后世由廪君建立虎巴彭国;华胥的凤凰蛇颈演化为女皇的蛇身而后世建立蛇巴濮国。清康熙三十二年佐兴安(今安康市)州守王希舜修州志的穆简臣《汉南咏怀》有诗句:“妫汭遗踪问故墟,神居仙治印沙虚。香溪留棋迹亦疏,零落华胥梦到馀。”着意点到今汉滨区的三个古迹:帝舜故居妫汭、香溪洞吕仙棋、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乱其心,山谷不阻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寐,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黄帝梦寐以求地效法华胥氏治国,历经二十八年的努力,把天下治理的十分理想,几乎达到“华胥氏之国”的水平;就在这时黄帝仙逝升天追随华胥氏而去;老百姓放声哭念黄帝的恩德,直到二百多年以后还没有停止哭声。后世人们把“华胥氏之国”当成一个最理想的太平世界,唐王瓘《轩辕本纪》:“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原注:“伏羲生于此国,伏羲母此国人。”《太平御览》引《黄帝元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太帝伏羲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凤身人首之华胥图腾神像)。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元女也(巴巫蛮道尊华胥为“九天元女”),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河图》《洛书》阵)。”华胥是巴人名称的源头,《说文》:“葩,华也。从草,皅声。普巴切。”华胥的图腾是雌凤雄凰一对,被其孙“巫咸国”首领咸鸟承袭,后世巴人延续,《周书.王会》:“巴人以比翼鸟。”孔晁注:“巴人,在南者。比翼鸟,不比不飞。”咸鸟(一世巫咸)是伏羲子,《说文》:“古者巫咸初作筮。”其后世以占卜家、占星家和医学家为炎黄大臣,《路史》:“神农使巫咸主筮。”《归藏.启筮》:“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则而有咎’。”《乙已占.天占》:“黄帝(臣)巫咸咸石氏。”《庄子.逸篇》:“黔首(平民百姓)多疾,黄帝立巫咸以通九窍。”《毛诗陆疏广要》:“龙乘云,凤乘风。”雷神和华胥分别以龙、凤为图腾,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历代皇帝、皇后的龙、凤装扮,中华民族“龙飞凤舞”的壮丽形象起源于皇雄雷神和凤凰华胥的原始图腾。伏羲承继其母华胥风姓、其父雷神龙图腾,黄帝继承“龙乘云”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学术界习惯认为华胥是夏禹承传的“华夏文化”,其实是黄帝在先崇拜华胥而演化为“中华文化”。西南少数民族亦崇拜雷神,闻一多《伏羲考》:“西山瑶故事,雷神居天上司雷雨,而被家长拘系的仇家雷王则是居地下司雷族。”气候图《河图》和方位图《洛书》是上古游牧部落“华胥氏之国”长期生活实践的科学文化总结,是其最后一任首领华胥用结绳记号,刻划在“绿石”、“丹石”上,以指导游牧专家的威信统率部落由西北到水草旺盛的陕南,在伏羲丫角汝皇中皇山区与雷神部落融合,两位上古科学文化专家首领结合为夫妻,生下了羲皇、女皇,并用两大部落联盟长期积累的丰富知识,使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聪明的羲皇、女皇,接受了父母掌握的全部知识,才有后来的诸多发明创造。华胥的《河图》《洛书》,一直成为全人类的“万古之谜”,中国历代古人视为国宝和祥瑞。《白虎通义.德论》:“德至渊泉,则黄龙现,醴泉通,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鱼至,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所以,上古圣帝明君则获此瑞宝——《礼纬含文嘉》:“伏羲德治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象而作《易》。”《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三国魏王弼《周易注》:“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炎帝)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河图挺辅佐》;“黄帝梦见两龙挺图,即帝以授,五色毕具,名曰录图(《河图》)。”黄帝时代遗存“龟书”已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墓葬(距今4600年)龟甲负玉片《洛书》。《尚书.中侯.握河记》:“尧时受《河图》,龙衔赤文绿色。”《尚书.中侯》:“伯禹曰:‘臣观河,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臣《河图》,带足入渊’。”南宋蔡沉注《尚书.洪范》:“孔氏(战国时人)曰:‘天与禹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世传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即《洛书》也。”《墨子.非攻》:“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用文王,代殷有国,泰巅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所以被周人作为国宝陈列,《尚书.顾命》:“陈宝:《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叹道:凤凰不降临祥瑞啦!河不再出图啦!难道我不能见到《河图》真形实物就遗憾地离开人间吗?!)因为孔子仅见到古传《河图》之数,《周易.系辞上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今人韩永贤解开了五千年的谜团,《河图》是远古气候图,圈为星光无雨,点为雨点含水,一、六为东,三、八为南,二、七为西,四、九为北。《洛书》是远古方位图(罗盘),一圈为东方启明星(金星),七圈为北斗七星,其它六方迎刃而解。人类第一次同太空联络,采取的标志便是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于是,不少学者认为“图书之学”成为地球人类高度智慧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因“初揭《河图》《洛书》之谜”而震惊世界的中国物理学教授韩永贤认为,有记录的历史不应由甲骨文时代算起,而应从记号时代算起。他主张,中国自然科学史应从记号时代算起,因为天文学、气象学、几何学、算术学都是记号时代的产儿。所以,羲皇之母华胥,堪称人类第一位杰出的天文气象学家、地理方位学家、算术几何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史.太昊纪》载伏羲出生于农历“十月四日”,这是炎黄子孙的“圣诞节”。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楚辞.大招》以历史人物言伏羲:“伏戏《驾辩》,楚《劳商》之。”东汉楚地人王逸注:“伏戏,古王者也,始作瑟。《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言伏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皆要妙之音,可乐听也。”《楚辞.远游》将伏羲列为五帝之首:“大皓(大昊)、炎神(炎帝)、轩辕(黄帝)、西皇(少昊)、颛顼(高阳)。"《山海经》以“史话”记载了伏羲两笔,《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陕南安康伏羲山有咸鸟山、厘民沟、照毕山,与记载吻合。《海内经》:“建木,大皞爰过,黄帝所为。”建木即伏羲山顶古龙柏,伏羲攀上龙柏搭建天文台,黄帝予以维修则称之为“升天”。先秦经史子书一律把伏羲作为历史人物记载,《尚书.中侯.握河记》:“伏牺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逸周书.殷祝解》:“昔大帝(原注伏羲)作道,明教士民。”《礼记.月令》:“其帝大皞。”《周髀算经》:“伏羲作历度。”《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羲氏殁,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于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春秋内事》:“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人未有宝宅,未有水火之和;于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春秋公羊传》:“伏牺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渎而出其神,作《春秋》以改乱制。”《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叟,四国皆风姓,实司大皞之祀。”《昭公十七年》:“陈,大皞墟也。”《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大皞。”《世本.帝系篇》:“太昊伏羲氏。”《作篇》:“伏羲氏作瑟五十弦,乐名《玄基》,一曰《扶来》。”“伏羲造瑟,则其乐器渐于伏羲也。”“伏羲制于俪皮,嫁娶为礼。”《庄子.外篇》:“伏羲始为天下。”《管子.轻重戊》:“虙戏作,选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壶子》:“伏羲法八极,作八卦。”《尸子.君志》:“宓牺之世,天下多兽,教人以猎。”再简介圣祖伏羲为人类科学发现所做出的两项震古烁今的卓越贡献——相传“一弦三周”的“月相率”源于伏羲,《谁南子.天文训》:“其帝大皞,执规而治春。”可以《周髀算经》中得到解释:“环矩以为圆,合距以为方(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方径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为勾,展方之匝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弦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这就是著名的“径一周三”圆周率(俗谓“一尺三寸过心”)、“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天圆地方”学说(《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所以经初揭《河图》《洛书》万古之谜而震惊世界的内蒙古大学物理教授韩永贤考证纠误:“几何学不应起源于殴几里德,实起源自中华祖先伏羲氏。”《史记.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伏羲发明创造的人类万古一绝“八卦”,历经神农、黄帝、夏禹、商汤、周文的继承演进而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经典文献《易经》。《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东汉郑玄《易论》:“神农重卦,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日《周易》。《连山》者,象万物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唐代孔颖达《疏》:“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亦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黄帝亦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又说:“《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归藏易》其卦以纯坤为首,《周易》以纯乾为首。”后世之所以崇拜伏羲为首位“圣人”,《传》:“圣,于事无不通之谓圣。”《易经》历来被尊为中国文化科技百科全书,其内涵遍涉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震学、军事学、医疗学、气功学、体育学、武术学、乃至先测预知学。《易经》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以及自然科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对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也颇有影响。伏羲以其全才多艺而成为皇古领袖,五千年来一直被崇拜为“中国的上帝”。伏羲是人类头一位万能科技专家,其“易卦之学”自十七世纪起传入西方,逐渐形成了一种国际“易学热”,外国学者从深奥奇妙的伏羲玄学中获得启迪,探索其神秘诀窍,当作一种方法学、决策学、管理学加以推崇。著名科学家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博士在回顾研究过程中称,他们的论文“不对等定律”得之于《易经》之启示。中国古代灿烂的“八卦易理”之花,所结出的硕果,使西方世界的科学家们惊叹不已,从而开始重新认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八卦》和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生物学家发现生物遗体基因密码共有64个类型,恰好可用伏羲64卦的卦象对译。早在十七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看到宋朝大儒邵雍推介陈抟传出的《伏羲六十四卦古图》,得到感召和启示,发明了二进制算术,为随后的电子计算机蓬勃发展奠定了数量基础,推进人类奔向电脑世界人工智能化的太空时代。莱布尼慈说:“《易图》是留传于宙宇科学之中的最古纪念物,我不可思议地发现,对于理解三千年前中国最初的君主(周文王)且为唯一的哲学家伏羲的古代字秘密的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深可庆幸的事情,应该允许我加入中国籍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距今2300年的帛书:“曰古熊雹戏,出自雷足(伏羲山雷泽三叉河),居于雚奚(中皇山灌溪即今县河)。乃娶娇俊子之子曰女皇,是生子四。未有日月,四神(四子)相代,乃步以为岁,是为四时。长曰青檊,二曰朱椫,三曰黄椎,四曰墨檊。九州不平,山陵被淹,四神乃作至于覆,天方动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四子后世四岳),奠三天,奠四极。”叙述了“四子”两大发明创造:一是定岁、四季、月、日历法;二是用五色木立四极建造杆栏式房屋。直到炎帝时仍用四子后世观测星象“奠三天”即掌握日、月、星的运行规律,“奠四极”即建造杆栏房。这完全是“史话”记述。“皞皇娶芒氏女皇生黄椎”,《世本.作篇》:“伏羲臣芒氏作罗,芒作网,芒作纲。”下注西汉宋忠曰:“芒,包羲之臣。”东汉宋衷注:“句芒,伏羲臣。”俗传芒氏居于伏羲山东部15千米的丫角山。《世本》:“句芒木正。”即管草木鸟兽之官。《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晋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礼记.月令》:“其帝大皞,其神句芒。”《疏》:“大皞,伏戏氏。句芒,主木之官,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丫角),故云句芒。”东汉郑玄注:“此苍精之君,木官之臣。”称伏羲为“苍精”,四川资中和山东武梁祠石室出土的汉代伏羲女皇对偶或交媾画像石旁均刻有16字铭文:“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大皞,其神句芒。”东汉高诱注:“大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祭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大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同书《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扶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大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汉书.司马相如传》:“使句芒即将行兮。”张揖注:“句芒,东方青帝之佐也。”《楚辞.远游》亦将句芒与伏羲联文:“吾将过乎句芒,历大皓以右转兮。”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伏羲女皇对偶或交媾图(“大皞氏以龙纪”、“句芒乘两龙”,双龙绞缠),或执代表阴阳的日月,或执代表天圆地方的规距,形象地显示了“芒氏女皇”“作罗”、“执规”。“鸟身人面”的图腾被其子咸鸟承袭,后世“巴人以比翼鸟”。伏羲女皇交媾图,即生命基因模型图,当代遗传工程理论阐明了这幅图的内涵:生命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互相缠绕的两条螺旋链。这是伏羲女皇在五千年前就发现的重大科研成果。《路史.大昊纪》:“法蝥狐(仿蜘蛛)作为网罟,以畋以渔;化蚕桑为繐帛,因网罟以制都布,给其衣服。”佐伏羲的芒氏女皇是“作网作罗作纲”的原始发明创造家,套兽网鱼,驯野饲家;养蚕织帛,纺线织布。为解决民生温饱立下永垂不朽的丰功伟绩。而今人类依然在不断进化芒氏女皇的养殖织造而吃好穿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雷神娶华胥氏生皞皇包戏及女氏”,女氏三皇(汝皇、中皇、丽皇),战国史家《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伏羲)封弟(妹)埚(左王右呙)于汝水之阳(即伏羲山东北10千米之汝皇山),后为天子,因称女皇。”陕南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与旬阳县吕河镇临界有座全国独一无二的汝皇山。汉高祖刘邦命大臣陆贾所著以史为鉴资政《新语》:“天皇封弟埚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汝皇。”陆贾曾在此协助萧何征粮征兵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所记有据。南宋罗泌《路史.禅通纪》:“女皇氏,大昊氏之女弟,少佐大昊,正姓氏,职婚姻,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大昊氏衰,共工作乱,于是灭共工而迁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伏羲山东南15千米即平利县中皇山,出土有石碑铭文:“大清咸丰三年钦命敬刋,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世本.氏姓篇》:“骊氏,骊戒国之后。”《史记.秦本纪》:“申侯言于孝王曰: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宗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汉书.律历志》载张王寿所言:“郦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长安志》:“临潼东二十四里有故丽城,商郦国。”汝皇、中皇、丽皇三世执政130年。伏羲山区巴巫蛮道世传伏羲外甥女中皇(伏羲妹汝皇之女)”创造了“天地人三合”《太极图》,即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感应学说”形象图。陕西永靖已出土女皇时代双耳彩陶壶上的双龙古太极图(现藏瑞典远东博物馆)。它不是简单的阴阳鱼,而同北宋初华山道士陈抟传出的古《太极图》,宋代朱震解释《汉上易传.太极图》:“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中皇的这套“天地、万物、人类共性学说”,至今依然辉煌灿烂照耀人类,影响着系统科学的新学科“宇宙全息统一律”:宇宙经络律(大地经络律、人体经络律);宇宙感应律(天、地、人感应律)等等。中皇辞世五千年后,地球人类才如梦初醒,惊恐万状地举起中皇“天人合一”的理论大旗,齐声疾呼:“维护生态平衡!”丹麦著名物理学家波尔,利用《太极图》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地原子发光现象,这个理论就像一座桥梁,它的一端在经典概念的基础上,另一端却把人引向了量子世界,他发表的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在庆祝获奖酒会时,波尔利用《太极图》作为量子理论科学的象征,制作成纪念章赠给与会代表以示追根溯源;波尔还郑重其事地把《太极图》当作自己家族的族徽,镌刻在国王授与他的勋章上。而今随着我国率先全球使量子卫星上天、量子通讯盖地,上古科技专家中皇的历史地位更加升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伏羲中子黄椎,其子货季,是中医“望色、切脉”的发明家,《路史.炎帝纪》:“僦货季(罗萍注:“歧伯祖之师。”)理色脉,而人得以善其生。”货季子俞跗,开创了手术医疗,《敦煌变文集》卷八引句道兴《搜神记》:“昔皇帝时有俞跗者,善好良医,能回丧车,启死人。”《淮南子.人间训》:“患至而后忧之,是忧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桥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为藏之输,乃割肤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易形。”俞跗子天老,是位氏族图腾史学家,所谓图腾者,系古人“观鸟兽之文”而“视物取象”依所崇拜作为吉祥族徽是也,天老说出“凤”图腾是由天鹅、麒麟、蛇、鱼、鹳鹤、鸳鸯、龙、虎、燕和鸡十种图腾复合而成,所传达的原始信息是十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即其太祖母华胥所统领的以凤凰为图腾的“华胥氏之国”,《韩诗外传》:“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夙寐晨兴。乃召天老(实乃黄帝太祖而非臣)而问之,曰:‘凤象何如?’”下文引权威《说文.鸟部》:“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丹穴在陕南安康市旬阳县水银山,《史记.货殖列传》:“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曹。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陵墓用水银)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天老子阳候少典(伏羲四世孙),《世本》:“少典,黄、炎之先。”《论语摘辅象》和《路史.大昊纪》及《类聚数考》均载“伏羲六佐”相中“阳侯为江海”。《楚辞.九章.哀郢》:“淩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宋衷云:“阳侯,伏羲臣。”许叔重云:“阳侯,陵阳国侯也,国近江,以溺死。”西汉宋忠注《世本》云:“阳侯,伏羲之臣,盖大江之神也。”所谓“伏羲臣”即其“四子”能平治“浩滔鸿水,风雨是淤”(战国楚帛书),黄椎三世孙少典承袭高祖大江水官,其次子“帝鸿”亦是“鸿水”官名。《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山海经.海内北经》:“蟜,其为人虎纹。”《说文》:“蟜,虫也。从虫,乔声。”有蟜氏为巴人蛇缠虎图腾。陕南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二郎村有“少典有蟜阴阳洞”是全国惟一古今祭祀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农三皇(伊耆、神农、炎帝):少典长子伊耆(伏羲五世孙),《礼记》:“伊耆作鼓。”并载有《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此为伊耆氏腊祭禳灾祝辞。伊耆后神农,出生于华山之南的常羊山(陕南镇安县有北羊山、旬阳县有南羊山),《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伏羲山有任洞山、汝皇山有任家坪、中皇山有任家垭、紫阳县有任河,《太平寰宇记》:“古之任国,大皞之后。”),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生神农。”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引《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南宋罗泌《路史.炎帝纪》:“炎帝神农氏,姓伊耆,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罗萍注:“华阳之常羊也。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炎帝姜姓,大昊所赐。”同书还载黄洋河是神农疏通水道的治理河:“命白阜度地、纪脉、水道、窬木方竹航潢洋而有亡达。”《太平御览》:“白阜为神农通水脉,使不壅滞。”俗传神农长于伏羲山北的姜家河(有神农庙遗址),伏羲赐姜姓于伏羲山北的姜家梁。《山海经.海内经》载有炎帝世谱:“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伊耆、神农、炎帝三世执政140年,爆发了“炎黄战争”(三战阪泉败炎帝、九战涿鹿擒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庭,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貘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个失败的“炎帝”善用火攻,《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吕氏春秋.荡兵篇》:“兵所自来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淮南子.兵略训》:“黄帝尝与炎帝战矣,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阪泉之战”发生在陕南安康市月河坂月川,《水经注.沔水》:“汉水右对月河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上书诸葛亮,善其川土沃美也。”《路史.炎帝纪》:“神农设教曰: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当其寒。”罗萍注:“神农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月河盆地坂月川,正是“神农亲耕妻亲织"得天独厚的宝地;《尚书.禹贡》载惟独梁州贡“熊罴狐狸”,这也是各氏族部落的图腾,加之“虎巴”也在梁州,是黄帝策反了南方部落,倒戈了南方首领炎帝于月河盆地坂月川。再看黄帝与蚩尤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初学记》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即“常羊”山下之水公馆河。《路史.蚩尤传》:“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即以坂月川地名为“阪泉氏”,炎帝故乡为根据地。黄帝打败炎帝,炎帝裔蚩尤为夺回失地而“兴封禅,号炎帝”(《路史》),给各部族封诸侯,打着炎帝旗号统一号令,并创制严刑峻法强迫苗民一道与黄帝作战,《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显然,苗民在南方,“涿鹿”在洞庭湖畔的江汉平原(据1995年5月27日《湖北日报》载《江汉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古城群》:“这批古建筑年代均在距今五千年前,比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最早古城普遍早数百年,建筑规模比黄河流域古城大数倍乃至数十倍。”),黄帝是在南方平息蚩尤的叛乱,而蚩尤不可能打到远离江汉老窝的河北省涿州,何况“涿鹿”也并非黄帝“都城”,《史记.五帝本纪》未载黄帝有都城:“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吕氏春秋.圆道》:“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封黄帝之后于蓟。”黄帝之后被周武王封于河北省,族迁名随而已。陕南安康伏羲山下胥姑河畔二郎村有“炎帝二郎庙遗址”(祭祀炎帝、蚩尤、刑天),真是全国一绝。司马迁《报任安书》:“神农是个德行很高的人。”炎帝神农氏开创了三件益惠万世的丰功伟绩:农耕文明、市场交易、尝百草制医药并留下《神农本草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典次子帝鸿(伏羲五世孙),《冠编》:“帝鸿初为南岳之官,故名南岳。”《左传.文公十八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三国杜预注:“帝鸿,黄帝。”应为黄帝曾祖。《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但帝鸿另有名流后世,同书载黄帝举“大鸿以治民”。《路史.后纪六》:“帝鸿生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黄帝)。”原注:“嘻其南岳也。”是嘻仍袭南岳之官。《山海经.大荒西经》:“南岳(嘻)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世本》:“夙沙氏煮海为盐,炎帝之诸侯(《吕氏春秋.用民篇》:“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夙沙民叛,以归帝魁。”《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可见帝魁即轩辕黄帝。《尚书正义》引《尚书纬》:“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帝魁应为黄帝本人,湖南长沙出土“黄帝治国之道竹书”数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伏羲八世孙(少典末孙、季格子)黄帝轩辕(列“五帝”首位),《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今陕南安康市东部汉滨古代产玉之青碌山,《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归藏》:“黄帝杀蚩尤于青丘。”《河图帝纪通》:“黄帝以雷精起。”《春秋合成图》:“轩辕,主雷雨之神也。”《大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表明黄帝是盘古龙雷族苗裔。《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开国于熊。”说明黄帝是楚帛书记载“熊雹戏”之后,那么《史记》所载黄帝“姓公孙”当为王公伏羲后世之孙当训可通。《国语.晋语》:“黄帝为姬。”罗萍注《路史》“黄帝姬姓,炎帝所赐。”南方炎帝赐黄帝姬姓于今陕南安康市平利县和汉滨区吉河流域,《说文》:“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姞,黄帝之后百鲔姓;后稷妃家也。从女,吉声。”后来周武王封同族姬姓巴子爵镇守初祖黄帝、始祖后稷的发祥地吉河(《华阳国志》:“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再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用“急溪”“激势”来表达百鲔苗裔东晋魏兴郡守吉挹为捍卫吉河而仅凭一郡孤军与前秦大军苦战三年英勇就义。《史记.五帝本纪》:“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西陵者,西王母之陵也,《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产玉之青碌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轩辕之丘(《淮南子》:“轩辕者,帝妃之所也。”)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以洵水而得名的陕南安康市旬阳县古称黄土县,有洵河、南女两黑山夹汉水,特产“丹青”朱砂雄黄。汉滨区坝河镇西夷坪西夷陵(今名桑场)上部的轩辕丘台有黄帝嫘祖庙遗址。东汉袁康《越绝书》:“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炎黄战争”的结果是黄帝与炎帝四世孙“共工之王”的联盟,共工子后土为黄帝辅佐(宰相),后土子噎鸣为黄帝“迎日推测”“罗日月星辰”(《史记》)而“生岁十有二”(制作出一年十二月的历法,五代蜀冯鉴《续事纪》:“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明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之。”)。《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同书《时则训》:“中央之极,自昆仑(岷山)东绝两桓山(秦岭、巴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所宜,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鲧禹治水)。东至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黄帝战蚩尤”发明了指南车,《太平御览》引《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炎帝氏族是火药的发明者,民谣:“硫磺木炭加火硝,硝烟硫气漫天罩。”)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宋史.舆服志》:“指南车,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黄帝时代就掌握了地磁学,创造了指南车。古典群书皆洋洋洒洒大肆推崇黄帝美德,笔者简单认为其“六禁”堪为垂范名言,《吕氏春秋.去私》:“黄帝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黄帝留给后世用之不遏的瑰宝,一是医学论著《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是古代人民在医疗实践经验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有脏象、经络、病因、病肌、诊法、病症、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等,全书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着重说明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施治”的医疗原理,体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概念,这些重要的论述,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根据,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根本原则,也是后世中医学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并一直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所以,仍是今天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必读的古典医书。二是所创造的文字,东汉许慎《说文序》介绍书契产生的过程,伏羲八卦、神农结绳之后:“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之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世本.作篇》:“黄帝使仓颉作书。”《汉学堂丛书》辑《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罔,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淮南子.本经训》:“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东汉高诱注:“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求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这说明文字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实在是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于是,夏有“钟鼎文”,商有“甲骨文”,周有“大篆”;自秦以降有统一文字“秦小篆”、“汉隶”、“唐楷、“宋体”。汉字,启发了炎黄子孙的智慧,绵延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令人深感惊奇的是,黄帝故里陕南安康民间至今还流行古朴文字,俗称“打肉码字”:Ⅰ、Ⅱ、Ⅲ、Ⅹ、&、亠……夊、十。其中,“六、七、八”类似八卦符号,“四、五、九、十”类似结绳记号,“一、二、三”类似象形文字。其中前四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出土陶文相同(可专家们说陶文无法辨识)。而陕南安康民间用细竹签咬绒头蘸墨书写在肉块上标明数量(市斤、两),在当地是公认通行数字。这也算是古字活化石作证:陕南安康是三皇五帝发祥地。《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世本》“夷作鼓。”“夷鼓,黄帝次妃彤鱼氏之子。”“夷鼓氏,黄帝子夷鼓之后。”《世本.作篇》:“雍父作杵、作臼、作舂。”下注西汉宋忠曰:“雍父,黄帝子也。”《汉书.古今人表》:“苍林,(黄帝次妃)嫫母子。”《世本.氏姓篇》:“酉姓,黄帝轩辕氏后。”《说文》:“姞,黄帝之后百鲔姓。”《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大荒东经》:“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大荒西经》:“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有毛民之国,依姓。”郝懿行浅疏:“《晋语》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有依姓也。”可见,无论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皆为炎黄子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传《帝系姓》:“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汦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说文》:“汦,著止也。从水,氏声。汦,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汦。汦崩,闻数百里。杨雄赋:‘响若汦聩’。”《路史.后纪七》:“黄帝生子清(青阳),清生子少昊氏,亦即金天氏。”《楚辞.离骚》:“召西皇使涉予。”王逸注:“西皇,少皞也。”《帝王世纪》:“能修太昊(太皞伏羲)之法,故曰少昊(少皞)。黄帝殁,少昊代位,王以金德,是为白帝。”俗传伏羲山次峰二太寨即少昊修法伏羲之地,被誉为“二太皞”。其西部月河有西皇山(元代以前史称西城山,明清移民改称鲤鱼山)。西皇少昊子蟜极,《帝系姓》:“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语》:“昌意(黄帝次子),方雷氏之甥也。”方雷氏即黄帝皇后嫘祖氏族。《华阳国志.蜀志》:“蜀之立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其时蜀在陕南蜀河,旬阳县有“蜀王冢”。《史记.五帝本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子阿女,生帝颛顼。”袁珂注:“古淖、浊字通,浊即蜀。”说明韩流娶淖子阿女与昌意娶蜀山氏昌濮同族。《世本.帝系篇》:“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昌意之子乾荒,亦娶蜀山氏。”《竹书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乾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并且旬阳县有韩流遗迹地名“韩城滩”,俗谓“韩流滩”,清康熙三十二年莅旬阳知县、佐兴安州牧王希舜修州志的杨仑《自旬阳赴兴安滩行十绝句》之五:“对城即南观,兹观号韩城。白玉未全煮,中流不可平(韩城观滩在吕河口中流险滩之上)。”帝颛顼高阳(列“五帝”第二位),是黄帝曾孙,伏羲十一世孙,袭先祖伏羲之姓,清张澍《姓氏寻源》:“《姓纂》云:‘风姓,伏羲之后。’《左传》云:‘颛顼风姓,实司大皞之祀。’《路史》引《姓纂》云:‘颛顼帝风姓。’《唐世系表》亦云:‘风姓,颛顼之后’。”《左传.昭公十七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其意是颛顼不用鸟兽图腾了,而以人为本,神话传说的色彩淡化而进入真正的历史时期。《帝系姓》:“颛顼娶于螣氏,螣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说文》:“螣,神蛇也。从虫,滕声。”即蛇巴濮人螣蛇氏族,伏羲山北有濮砣山“濮王洞”,其上有“鱼妇救颛顼死即复苏”的鱼妇垭“药王庙”,鱼妇即颛顼皇后女禄。《山海经.海内东经》:“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中山经》:“牛首之山(《唐书地理志》:“西城县〈今陕南安康市汉滨区》有牛头山,上有泉,不涸不溢。”),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水经注.沔水》:“《尚书》‘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鱼山’也。”牛山即鲋鱼山,清乾隆山南大儒董诏《禹穴记》:“嶓中导漾,东流为汉,《书》有明文,当年由鲋鱼而至沧浪。”《华阳国志.巴志》:“华阳之壤,梁州之域,则巴蜀矣。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高阳颛顼大帝的文化贡献是其天文历法,《国语.周语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颛顼历》延用2400年,直到汉武帝时巴人天文学家落下闳协助司马迁,才改革《颛顼历》为《太初历》。《帝王世纪》:“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史记.五帝本纪》说颛顼统治的疆域极大:“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表明颛顼大帝是“我们的大中国”之开创人,值得中华民族万世感恩戴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辛帝喾(列“五帝”第三位),黄帝三世孙、伏羲十二世孙。高辛氏即《山海经》记载的“流黄辛氏”,其封地在今陕南平利县和汉滨区黄洋河流域,坝河镇二郎村刘家梁有高辛台庙遗址。清乾隆山南大儒董诏吟咏汉北今旬阳县段家河镇境内《高辛庙诗》:“楼观虽新改,高辛古迹留。送迎先日月,享祀阙春秋。箓裕商周祚,书分癸甲陬。顿邱弓箭地,凝望暮烟浮。”《史记.五帝本纪》:“高辛于颛顼为族子(侄子)。”《国语.鲁语》:“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日月星即“三辰”,说明高辛帝喾也是位天文历法专家。《世本.帝系篇》:“帝喾年十五岁,佐颛顼有功,封为诸侯,邑于高辛。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周始祖);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商始祖);次妃陈锋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下妃邹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代帝喾为帝)。”高辛帝喾因后世发达,其历史地位挺高,甲骨文载其为“高祖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帝尧,黄帝四世孙、伏羲十三世孙。《路史.陶唐氏》:“帝尧陶唐氏,是曰放勋。生于丹陵(丹江)。年十有三,佐挚,封直(陕南石泉县直河,《水经注.沔水》:“直水又东历直谷,经直城西而南流入汉。”石泉县饶峰关相传为尧始设关);受封于陶(汉南平利县陶家沟、陶家庄一带);改国于唐(汉水中游鄂豫之唐河)。水处者渔,谷居者牧。年十有七,谡以侯伯,恢践帝(罗萍注:“许叔重谓:‘尧以楚伯受命楚’。”汉北商县楚山,商洛市有“帝尧墓”);都于平阳、安邑(清乾隆版《旬阳县志》:“平阳,《水经注》:‘旬水北出旬山,东南流经平阳戍下,与直水支分东注,迳平阳戍,入旬水’。”《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右会洋水,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迳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太平寰宇记》:“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南过武当县故城北,又东,平阳川水注之,迳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湖北省郧县亦有安阳故地)。”陕南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寺姑村唐庙梁有唐尧庙。中原的“平阳、安邑”乃夏、周所封尧之后代,《路史.陶唐氏》:“帝初娶富宜氏(陕南石泉县有富水河),曰皇(女皇氏),生朱(因降处丹水而称丹朱)。夏后(大禹)封之(丹朱族)唐(山西省境)。”《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封帝尧之后于杞(河南省境)。”《尚书.尧典》:“敬授人时:一年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中关于观测“四仲中星”的记录,根据现代天文学的推算,确与公元前2357年(帝尧元载)的“二分二至”所在点相合。这对世界天文史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美国易经考古学会收藏有件中国出土的4300年前帝尧时代的精美玉质缩小“璇玑玉衡”模型(“璇玑”即玉质浑天仪或天文测器,“玉衡”即玉质望远镜古称窥管),上刻经纬度及二十八宿等,玉衡的中央小孔洞令现代人都不知是怎样用精密工具做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伏羲十八世孙(黄帝九世孙、帝颛顼高阳六世孙)帝舜重华(列“五帝”第五位),其世谱是:帝颛顼高阳生虞幕,虞幕生穷蝉,穷蝉以下《史记.五帝本纪》依照孔子传《帝系姓》记载的很清楚:“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望,句望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傲(帝舜同父异母弟)。”有虞氏族自帝颛顼封其长子虞幕为诸侯而始兴国,《国语.鲁语》:“幕,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史记.陈杞世家》:“颛顼之族,自幕至僻陋,无违命。”《国语.郑语》:“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虞幕是位音乐家,至瞽叟为帝尧乐官,舜以音乐平天下。孔晁云:“幕能修道,故每于岁之大蒸而祭报之。”《左传》:“舜祭幕。”《风俗通》:“舜祖幕。”《路史.有虞氏》:“帝舜姚姓,其先国于虞(虞既是猎人,又是管理山泽鸟兽虫鱼之官,引申为渔猎之地),始为虞氏。敬康生于穷系(穷蝉),系出虞幕。幕能平听协风,以成乐而生物,有虞氏报焉。虞氏国之于房,为房侯。”自虞幕为诸侯至虞舜为天子,七代人发祥于汉水中上游。有虞氏族从今湖北房县循序渐进向西迁徙,经竹山、竹溪迁入陕南平利县、汉滨区和旬阳县的坝河流域“成居”,再到汉北今安康火车站中渡台“成邑”,后到月河流域“成都”。《尚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说文》:“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从女,为声。姚,舜居姚墟,因以为姓,从女,兆声。”《后汉书》:“郑弘上书:虞舜出于姚墟,夏禹生于石纽,信为确说。”《颖容释例》:“舜居西城,本曰妫汭。”于是,古西城县(今陕南安康市)“妫墟”或“姚墟”之地有三:其一是平利县西河镇新石器遗址有“虹良子虹庙”、“三娘庙”(舜妃娥皇、女英和舜妹敤手)和舜同父异母弟“象山”。比邻汉滨区坝河镇新石器遗址有“瞽叟山”、“礼虞山礼虞庙”和“釐降沟”。《史记正义》和《诗含神雾》均载:“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世本》:“帝舜,姚姓也。饶内,舜所居,一作妫墟。”唐杜佑释为:“饶内,即《国语》之嬴内,言妫墟也。”嬴内即今坝河镇所在地大嬴盘,是帝舜赐婚并赐姓给虞官伯翳(伯益)之地,“妻之姚姓之玉女,赐姓嬴氏”而为“秦之先”(秦始皇嬴政的始祖,《史记.秦本纪》)。比邻旬阳县吕河镇有孔子传《帝系姓》所谓“尧娶女皇氏”的汝皇山,握登嫁瞽叟及“舜渔雷泽”的“雷泽握嫁拐”,“握登早丧”舜攒母坟于此的“登攒握”,虞舜活动之地鳏沟、妫家包、姚坑、虞舜垭等。坝河流域可用《元丰九域志》归结:“西城本妫墟之地,伏羲山、女娲山。”其二是安康火车站中渡台西城故址,唐徐坚《初学记》:“西城故城内有虞舜祠,盖舜母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因以为姓。”《水经注.沔水》:“故西城县之故城,城内有舜祠,汉高褅庙(褅祭即在祭天的高坛祭祀天帝并以先祖配祭,汉高祖刘邦为“汉中王”时所立祠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今存石刻碑版三块,一为:“虞舜陶渔河滨处。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岁在戊午仲春吉日。”二为:“隆庆己巳岁(1569年),土人耕田得琉璃瘠兽、甬道、剥落残碣,依稀记‘大舜陶渔河滨处’。万历四十六年仲春吉日立。陕西省兴安州知州许尔忠撰文书丹。”三为:《姚墟考》“正本溯源”者“嘉庆十四年(1809年)武威张澍撰。”引经据典论证帝舜故里在安康。其三是月河流域,《世本》:“妫墟在西城西,舜之居。”《汉书》:“西城,属汉中郡。”下注东汉应邵曰:“妫墟在西北,舜所居,即金城县(辖今汉北宁陕县东南部、石泉县东北、汉阴县西北,治直城)。”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舜,姚姓也。安康为妫墟,或谓之姚墟。舜都蒲坂(在今汉阴县蒲溪到汉滨区坂月川一带新石器遗址群)。”《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迳妫墟滩,《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郡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墟。故后或姓姚、或姓妫。’余按应邵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西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还有一妃,可能是其母族握登的侄女吧?《山海经.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可能这二女主管方圆百里的日月阴阳历吧?是她俩把帝舜文化传播到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区。《吕氏春秋.去私》:“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国语.鲁语》:“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能捍大患则祀之。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故有虞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路史.有虞氏》:“舜帝崩,禹即真王于金城。”即今陕南安康市西部月河流域“柳家河”“柏树岭”“张家坝”“王家砭”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帝舜的成功在于知人善任,用活人力资源,人尽其才。《类聚数考》载“舜七友”:秦不虚——汉滨区秦郊镇,雄陶——平利县陶家庄,东不訾——镇坪县石訾河,方回——上庸竹山县方城,续牙——平利县牙河,伯阳——平利县吉阳,灵甫——旬阳县灵岩寺;这七友均系伏羲后世巴人,助虞舜壮大了以今安康市为根据地的势力。再看《尚书》载舜称帝所重用的九位大臣的居地:禹作司空——巴蜀人,弃作后稷——汉南吉河人,契作司徒——汉北商洛人,皋陶作士——汉南岚皋人,垂作工师——汉南房陵人,益作虞——先赐姓赐婚于汉滨坝河大嬴盘而后封于汉北溢河,夔作典乐——巴山东南姊归人,龙作纳言——汉北龙王山人,伯夷作秩宗——汉南伏羲山人;这九位巴人圣贤佐舜治天下。“舜七友”和“舜九官”构成了虞舜兴国和治国凝聚力强的秦巴汉水“巴人帮”。 《史记.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并实行“三载考绩”决定升降的制度。帝舜是人类文明法律的创始人。《尚书.尧典》记载了帝舜制定的整套司法制度,其核心是“象以典刑”,此“象”是图形、效法之意,即用“绘图象、描形状”的方式形象化颁布法律,并依照法律进行审判;与其相伴的“方施象刑”之“象”是服饰、象征之意,即用“画衣冠、异章服”的办法代替肉刑和死刑,以象征性羞耻惩罚犯罪者。“象典”与“象刑”相辅相成为帝舜的文明司法制度。虞舜辅佐帝尧摄政时的立法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作贼刑”(用图刑颁布法律。用流放宽大处理五种刑罚的犯罪,在职官员违法用鞭抽,掌教人员违法用板子打,用铜交罚金或赔偿金。对因过失和意外事故而犯罪者从宽赦免,对累犯不改者施以重刑)。虞舜辅佐帝尧摄政的执法是《史记.五帝本纪》:“驩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共工治水犯的是“玩忽职守罪”,因其在野用“流”刑;驩兜犯了举荐坏人的“包庇罪”,因其在朝用逐“放”刑;三苗即苗蛮百濮集团有三个部落犯了“聚众叛乱罪”,将其“迁”移到西部荒僻去开发边疆;鲧治水犯下了“读职罪”,因其给百姓造成重大损失而用“死”刑。舜杀鲧而重用其子禹“作司空”大臣治水,说明执法不搞“株连”。昭示后来周公提倡:“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旬况倡导:“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岂止是“臣”,帝舜最终还禅位于治水有功的大禹。舜即帝位后的司法制度是:“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战国时慎到在《慎子》中曾这样描述帝舜“五刑有服”的象征性刑罚制度:“有虞氏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铧当宫,布衣无领以当大辟。”说明帝舜以蒙黑头巾、系草帽带、穿麻布鞋、套白麻裤、着无领衣五种服饰,分别代替蚩尤的“墨(刺面充墨)、劓(割掉鼻子)、刖(剁断脚腕)、宫(男子割掉生殖器、女子幽闭宫中)、大辟(砍断头和四肢)”“五虐之刑”。“五服三就”是帝舜的审判程序,在五种刑服中给被告人确定何种刑服,先经三番审问查清案情,也就是《易经.革卦》中所说的“三就有孚”,“有孚改命”,即给被告人三次陈述供词的机会,然后判决该穿何种刑服;犹如《尚书.吕刑》所言:“阅实其罚”,“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五流有宅”是帝舜交付执行制度,五种流放各有所去的地方,按《尚书.禹贡》的说法:从天子的中邦以外,由近及远每“五百里”为一类朝贡的族邦辖区,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类区域(亦称“五服”)。“五宅三居”是帝舜的劳教监管制度,五类流放地区各设三个等次的监督劳作场所,就如《周礼.秋官.司圜》所载:“司圜掌教罢民(犯人)”,“任之以事而收教之”;“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凡圜土之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因为服饰象刑流放劳教不受肉刑,并以劳役折抵罚金或赔偿金,所以身体和钱财两不亏损。象刑的实质是以羞耻来惩罚教育犯罪者,从而促使其悔过自新,正如周公所言:“勿庸杀之,姑惟教之。”象刑对后世影响颇深,就连“严刑峻法”的秦代亦有效法,《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律》规定有这样的刑罚:“城旦舂(修长城或舂米),衣(穿)赤衣,冒(戴)赤毡。”四千二百年前帝舜施行上述法制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空前仅有的罕见,“象以典刑”先于西方法律发源地——古希腊最早频布的所谓“德拉古法典”十六世纪;而文献记载该“法典”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野蛮法(却比蚩尤“五虐之刑”晚二十世纪)。难怪后世尊帝舜为“圣帝明君”,原来他奠定了“文明古国”华夏民族原始司法基础的文明高台,是皇古祖先文化遗产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法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镇山:三皇五帝世纪(百家姓共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点资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传媒视点2019-10-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今日头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坝河视角2019-10-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今日头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精彩资讯2019-10-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鳳凰新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风号2019-10-30 09:5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百度百家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魅力号外2019-11-06 09:5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手机搜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媒介之言2020-08-12 10:2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腾讯新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成就2020-08-12 10: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豆瓣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闻快讯2020-08-12 15:59:44</span></p> <a href="https://m.douban.com/note/773956015/?ivk_sa=1024320u"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douban.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