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10月,北京的李小力、陶韵兰夫妇邀请了葛万霞、于萍和我们夫妻二人组成一个六人团,计划再游秋日的九寨沟——因2015年我们已共同游过春季的九寨沟。——行程安排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D1 成都—映秀—汶川—茂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亮点: 茂县古羌城 、萝卜寨(能看岷江大峡谷那个地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D2 茂县—松坪沟—松潘—川主寺—九寨沟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亮点:叠溪海子、松坪沟、松潘古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D3 九寨沟一日游—九寨沟景区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亮点:景区自行游览(则扎洼沟、树正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D4 九寨沟二日游—九寨沟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亮点:景区自行游览(则扎洼沟、树正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D5 九寨沟—黄龙—黑水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亮点:黄龙景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D6 黑水县—达古—奶子沟—米亚罗—古尔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亮点:达古冰川、奶子沟、米亚罗(季节性景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D7 古尔沟—毕棚沟—理县—映秀—成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亮点:毕棚沟景区、桃坪羌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日中午11点28分,我们乘坐Z49次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开始了秋游九寨沟之旅。20日一早8点49分,列车到达成都东站。安顿好住宿后,随即先去参观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四川省广汉县鸭子河南面的马牧河畔,有三个平平无奇的大土堆。1929年,一个叫燕道诚的农民,和他的儿子在土堆附近挖水沟时,无意间挖到了一坑玉石器。但他并没有声张,而是把挖到的玉石器都带回了家,并随意地拿来送人。这一消息逐渐被当时的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得知,于是他就在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并出土了一些有价值的玉石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这三个土堆就像一条直线上的三颗星,于是他就将这里命名为“三星堆”。此后虽有多次发掘,但都是小规模,也没出土什么改写历史的文物。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对这里进行全面、大型的考古发掘,并一直持续到90年代。随着神级文物的大量出土,国内外学者都大为震惊,这就出现了震惊中外的三星堆遗址。近百年间,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足有数千件。这些文物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空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博物馆位于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南距成都40公里,是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展馆共两个,展示面积近1.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入口处矗立着一尊三星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形象——青铜面具像。当然,这具是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人们将黄河流域一带称为“中原”,认为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这一思想从古代一直流传到近现代。直到长江流域发现了良渚和三星堆两大上古文明遗址后,才使得中华文明源于黄河的思想转变为“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母体的新认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蚩尤像。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改写了四川史,将巴蜀地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验证了传说中古蜀国的真实性;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同时也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川蜀地区已经与中原腹地有很大联系。三星堆遗址进一步印证了三星堆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传说中的中国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蚩尤部落文明。蚩尤在与黄帝争夺中原的涿鹿之战中兵败被杀,身首异处。其首级葬于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境内的十五里园镇叶街村。现蚩尤陵就是蚩尤首级冢。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星堆的发现不仅改写了四川史,更是改写了中华文明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绝大多数</span>都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上古青铜器文物。而且大部分又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世界上最大、最完整、被称为“铜像之王”的青铜大立人像,是所有青铜器文物群像中的“领袖”级人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铜大立人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80厘米,重180公斤。他立于一座方台之上,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或为其作法的神坛或神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大立人铜像同样令人震撼的是1号大型铜神树。这株铜神树由底座、树干和龙三部分组成,树干残高359厘米,通高396厘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这株铜神树的内涵,有多种说法。但从所铸九只神鸟来看,当为神话中的金乌(即太阳)的写照——神树三层九枝、枝头分立九鸟的形象,符合《山海经》中“扶桑”、“若木”和“上有十日”这一最为显著的特征;树上九鸟,这和《山海经》中的“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说法能够对应起来;因此推测:神树顶端可能还有一只鸟,但因顶部残缺而缺失;也或许是要告诉人们——另一只鸟正在天上值日呢!因此,神树反映的是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棵是2号神树。1986年从三星堆2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所有构件拼起来目前共有三棵,分别是1、2、3号神树。从出土时的情形来看,其中的2号神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历了人为砸毁和焚烧,</span>损毁最为严重。专家花费了十年时间,也仅修复出了下半段,缺损仍然严重。尤其是一些构件没有能够在发掘的祭祀坑内找到,因此2号神树的整体形态不能明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修复的部分可以看到,2号神树的底盘也是圆形的,三条象征树根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他们双手前伸,像是祭祀的样子;树干上每层伸出三根树枝,枝头有一长一短两片叶片包裹着的花蕾,有一立鸟站在花瓣上。2号神树的一旁,同样有一条蜿蜒盘桓的龙,这使得2号神树与1号神树一样,显示出非凡的魅力与深刻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3号铜神树。在</span>1号和2号神树经过十年时间才基本修复并成为镇馆之宝后,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文保工作者才启动了3号铜神树的修复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3号铜神树整个型体的拼接工作才基本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它的底座却已经缺失,无法找到</span>。在这棵神树的树座上,麻花状的三根主树干旋转向上“生长”,其上的青铜树枝则努力向外“伸展”。三座人首鸟身的神像“稳坐”树顶,尾部舒展、尾翎高翘……虽然历经数千年之久,虽然仍有残缺,但依然美得让人“失语”。有参加修复工作的专家认为,该神树刻画的应该仍是上古神话中太阳栖息的“扶桑树”。3号神树体量较小,依据目前的修复工作推测,其高度约为1米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乍一看,这颇像一具汽车的方向盘或车轮,其实不是,这大概<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具“太阳形器”,亦即太阳,它应是设在古蜀国的神庙中,作为太阳的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span>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的两件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形状和结构完全一致。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中。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许多青铜重器上大量各式太阳纹饰表明,“太阳崇拜”在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几十具青铜面具和青铜头像,这应该是三星堆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他们高鼻、大嘴、粗眉、大眼,眼睛突出而斜视,耳朵宽大而有孔,身材比例也相当夸张。三星堆博物馆入口处那尊巨大的复制面具就是这些青铜面具和头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二号坑出土的大型铜人面具。面部上宽下窄,整体效果威武有神、颇具威慑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人头像。其面容消瘦,双眉似皱,表情凝重肃然,威严直透而出。从其所戴头冠来看,估计其身份等级可能高于其他无冠者头像,执掌着较大的政治宗教权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人像为二号坑中唯一一件平顶戴冠头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尊铜人头像。人像被塑成杏状立眼,蒜头鼻,高鼻梁。其双唇紧闭,似略带笑容,下颌宽圆,面部丰腴饱满。其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表情温和恬静,是三星堆出土大铜头像中最具写实风格的一件。一般倾向于认为该头像很可能是古蜀国女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尊铜人头像却在共同特征之中又别有特色:这是一具戴有头巾或盘着发辫的人物形象。他头顶较圆,面部戴有面罩,脸形瘦削,刀眉栗眼,蒜头鼻子,耳廓丰厚。人像头顶的辫绳状装饰可能是头戴的帽箍或是将发辫挽在头顶上,这与今天四川一些地方的人头上缠绕的头巾形式也颇为相似。该像造型简洁明快,线条分明,面容朴实敦厚,体现出浓郁的地方土著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尊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头像所戴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眼眉部分则镂空露出铜质。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采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仿佛人头像中的将帅首领,气宇轩昂,高贵不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圆顶金面铜人头像。这件铜人头像的金面罩极薄,仅存右额及左脸部分。人像脑后有一发笄,上下端均残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上包贴金面罩,说明当时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在面部饰以黄金,应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用为娱神以使神更加灵验,同时当也是高贵、权威的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三星堆出土的57件青铜人头像中,戴金面罩者仅有4件,说明其身份也最高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具青铜兽首冠人像。人像仅存上半身,估计是在入坑前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时被有意火燎及砸毁所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人像与大立人像的造型几乎相同,都是双手中空,呈抱握状平举于胸前;</span>其所穿对襟衣服纹饰精丽;人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态端庄,神情冷峻肃穆,</span>表现出人像的威武气质和着装的神秘华丽。据推测,这尊人像也是某种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形象。最为引人注意的便是其奇特的兽首冠,冠作昂扬取势,兽口宽扁,兽首怪异莫名,显然是综合多种动物特征的复合型神兽形象。兽首冠人像与大立人像头冠、体量等的差别,也反映出二者职司范围与权力大小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文物名为“三星堆神坛双兽”,由四部分组成:下层为兽形座,中层又分为立人座和山形座两层,上层为方形顶。下层的兽型座底部为圆盘形,上立大头、长尾、四蹄、单翅的两尊神兽,神兽造型独特。专家通过查阅古书得知,该神兽名为“蜚蠊”。据《史记》记载,“蜚廉善走”,是个飞毛腿,也可能是个御车高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蜚蠊原本是商朝贵族,也是纣王的亲信。</span>在周武王讨伐纣王之时,蜚蠊正在北方办差。等他完成任务回到家乡时,商朝已经灭亡,于是蜚蠊便对纣王加以祭祀,并从此归隐。在史书记载中,蜚蠊的形象逐渐由人变成了怪兽,成为了能够快速传递消息的信使。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星堆神坛双兽的怪兽造型与青铜兽首冠人像上的兽首几乎完全相同。故此推断:人像上的怪兽就是蜚蠊。</span>这里的功能应该是为将古蜀国祭祀的信息传递给天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三星堆出土的所有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这件青铜纵目面具。</span> 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与青铜大立人像、1号铜神树、金仗、玉牙璋、玉边璋并列的三星堆“六大国宝”之一。纵目面具</span>宽138厘米,高66厘米,最大特点便是眼睛呈柱状向外凸出达16厘米;桃尖状的双耳甚大,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呈飞扬之势,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面部形象口阔而深,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面具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据《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对于“纵目”,人们不解,猜测是否像神话中的二郎神一样,额头中间长出一只眼睛?直到三星堆的祭祀坑发现后,学者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纵目”可能正如这些面具一样,眼睛是向外突出的。 因此,现在学界普遍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纵目面具塑造的是蜀王蚕丛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具青铜戴冠纵目面具,与那具著名的纵目面具一样,也是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殊。一般认为,这具面具也是与蚕丛的记载有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尊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由山形座和跪坐顶尊人像两部分组成。山形座座腰上铸饰扉棱,座上有婉曲朴雅的镂空花纹。人像上身裸露,乳头突出;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带两端结纽于胸前,纽中插物;人像头顶一带盖铜尊,双手上举,捧护铜尊腹部,表现的应是古蜀国巫师在神山顶上跪坐顶尊以祭神天的情景。因其胸部乳头显露突出,因此有观点认为,该人像刻画的是古蜀国的女性巫师或女神。</p><p class="ql-block">人像虽小,却是极难求的珍品。第一,它是很完整的全身像;第二,尊罍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但人们对于其具体使用方式却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顶尊跪坐人像则为我们展示了“尊”这种器物在古代祭祀时的具体使用方式之一。从人像的造型上看,古蜀国工匠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整个人像结构完美、比例匀称、美观耐看,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高51.6厘米,宽23.8厘米,头纵径18.3厘米,横径14.6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像分为底座和人像两部分,底座圆形,上面有镂空的云雾纹,表现的可能是一座云雾缭绕的神山,人像双膝跪坐在山顶,上身赤裸,下身穿裙,腰间系带,双手举着一件盖着盖子的铜尊顶在头顶。从人像的造型特征看可能表现的是古蜀国的女巫跪在神山顶上顶尊敬献神灵的形象。这件人像虽小,却是极为难得的很完整的全身像,也是极为罕见的表现尊的具体用法的青铜人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邮政于2012年9月26日发行了《三星堆青铜器》特种邮票全套两枚, <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别就是这两件“戴冠纵目面具”和“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面值1.2元。</span>另有小型张一枚,为“大立人像”, 面值6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具铜人面像。称它为“人面像”,是因为这是一张采用面具形制表现的人脸。其上缘为“V”形,宽脸圆颌,粗长眉、大眼、尖鼻,阔口紧闭,其小耳耳廓较圆,耳垂有穿孔。比较二号坑出土的大量造型手法成熟的铜面具,这具人面像应是早期较古拙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尊跪坐人像。人像为宽脸方颐,头发从前往后梳,再向前卷,发式颇具地方民族特色;耳垂穿孔,或原佩耳饰;其双眼圆瞪,正视前方,张口露齿,神态严肃。上身穿右衽交领长袖短衣,腰部系带两周;下身着“犊鼻裤”,一端系于腰前,另一端反系于背后腰带下;人像作跪坐姿势,双手抚膝,手腕带镯,足上套袜。“跪坐”是商周时期起居、供奉、祭祀等正式场合的举止仪节。这件人像采用跪坐姿态,且带镯、套袜,神态气质也显示出尊贵的身份,表现的可能是作祭祀祈祷的巫祝形象。整个形象逼真生动,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四川日报消息,今年6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星堆遗址又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span>从3号坑中提取出的一个宽130厘米、高75厘米的巨型青铜面具。这是三星堆迄今为止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面具。即便沾满泥土,这一青铜面具庄严肃穆的表情也传递着无限的威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座人首鸟身像,原铸于3号铜神树树枝的端部。该像为平头顶,头戴頍(音亏;冒顶尖尖的样子;此指尖顶的帽子),面带面罩,脸形方正,大耳高鼻,其双眼呈外凸状,与纵目面具眼球造型相类似。其鸟身较短,残断的双翼原当呈宽展状,尾羽亦当为上下卷曲状。这种人首鸟身像除见于小型铜神树外,在同坑出土的青铜神坛的上额正中也铸饰有此像。这尊人首鸟身像所代表的当是群神崇仰的天“帝”,<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与神话中的古蜀祖先“大鸟王”颛顼帝有极大关系。至少</span>可以肯定,这尊造像当是古蜀先民诸神崇拜中的主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鸟头。在三星堆全部鸟类造型的文物中,这尊青铜大鸟头是形体最大的一件。作为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之物,鸟与蜀族的关系极为密切,几代蜀王都直接以鸟为名,三星堆文物中也有众多的鸟形器物及纹饰图案。这件大鸟头的造型与鹰和鱼鹰颇为相似,有专家认为,这或许是第三代蜀王鱼凫的象征,也可能还具有蜀族族名、徽号意蕴,或许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站立在1号神树向上果枝的果实上的青铜立鸟。1号神树共三层树枝,每层伸出3根枝条,所有树枝都像柳树一样柔和地下垂;9根树枝大致相同,枝条中部伸出短枝;短枝有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但9只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它们的翅膀都已折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铜鸟立于圆座之上,圆座顶微微隆起,腰部内凹处有四圆孔,下为中空圈足;鸟昂首向前,大眼尖喙,鸟身修长,两侧羽翅长及尾部,与尾羽相并上翘;鸟背部铸饰的一支歧分三枝的立式羽翅,使鸟身原本较为平实的构型生出了几分奇趣。<span style="font-size:18px;">估计铜鸟原可能是套接在某器物顶部的装饰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出土于二号祭祀坑中的一只铜鸟,构型为流畅的“S”形。铜鸟双眼浑圆,鸟喙长而尖,羽翅较小,尾羽长垂;鸟冠羽硕大,有如一排迎风招展的旌旗;鸟头、颈与前胸所饰鱼鳞状羽纹及腿部外侧所饰卷云纹精细繁密,其与鸟体婉曲的构型形式相呼应,给人以典雅庄重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器物叫铜花果与立鸟。高7.8、宽4.3厘米,也是二号祭祀坑出土。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鸟头上扬,头顶竖起三支冠羽,羽尖各穿一孔,显然是藉此表现冠羽尖部的彩纹。尾上翘,尾羽向上下各分三支,状如孔雀开屏。立鸟喙中所穿铜丝已脱落,估计铜鸟原也是挂饰在某一株小神树上的饰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器物是一只铜虎。铜虎巨头立耳,张口露齿,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翘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状,光素无纹,另一面全身铸有虎斑纹凹槽,槽内由小方块绿松石镶嵌填充平整;铜虎前后腿部拱面有半环纽,应是用以套穿绳线或铜丝,以便悬挂。其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不仅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也表明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条用青铜铸造的蛇。青铜蛇系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铸件之间有铆孔,分段铸成后,再铆嵌连接成形。铜蛇体形硕大,颇具写实风格。身上饰菱形纹和鳞甲,头顶和背部有镂空的刀状羽翅,可能是表意其飞行功能。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巫教文化中,龙与蛇是协助巫祝布阵施法、登天通神的重要工具,拥有崇高的地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龙、蛇,即是古蜀人眼中通灵、通神的神器圣物。这具铜龙柱形器高41厘米,柱形器上大下小,底部有残断的痕迹和小孔,估计应是固定在其他物体之上的。龙口大张、龇牙咧嘴,龙的前爪爬在器顶上,细圆的身尾贴于器壁,后爪紧抓器壁两侧,尾巴上卷,从头部的大耳、犄角和胡须来看,酷似山羊,在柱壁的另一侧还有简化的夔龙形装饰。其整个造型与1号大型铜神树上的铜龙形象略似,但更富奇异荒诞之趣。有学者认为,这件器物是“龙抱柱”的最早起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只铜公鸡,立于一个“门”字形的方座上,器座下端残缺,铜鸡或许原是某件器物的端部造型。从器座体量考虑,会不会有可能方座原先套接了铜质或其他材质的杖状物,铜鸡即“杖”首装饰呢?由于三星堆铜鸡仅此一件,缺乏参照,因此考古人员也只能作这样初步的推测;到底铜鸡是完整器物,还是某件器物的附件,尚待考证。铜鸡系用范铸法铸造,尾羽丰满,引颈仰首,气宇轩昂。其冠、眼、喙、爪、羽毛等刻画工细不苟,神形兼备。就表现手法而言,这件铜鸡造型属写实风格,其与三星堆众多以夸张的、超现实的表现方式塑造的神像、神灵等器物的造型形成了鲜明对比,完全称得上是三星堆青铜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铜鸡胸前特别铸饰的火纹来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铜鸡应该是有着深沉的象征意义——</span>或许代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鸡”、“神鸡”,正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件雄鸡的造型意蕴似表现了其在引吭高歌、呼唤日出,带给人间无限光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三具铜兽面,分别被命名为A型、B型和C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属A型铜兽面。A型</span>铜兽面是该类型兽面中形制稍小的一件。兽面呈夔龙形,向两面展开;龙尾上卷,长眉直鼻,夔龙形耳朵;双眼硕大,方颐阔口,呲牙咧嘴,形象狰狞诡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是B型铜兽面。与A型兽面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该型兽面于颌下增加了一对相向的夔龙以承托兽面,龙构型为大眼、独足,头部向下勾卷,龙尾上翘急收,含蓄有力。加之兽面眼、眉及牙齿均涂饰黑彩,使其整体视觉效果显得更为神奇诡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C型铜面兽,造型较A、B型两型简略。兽面无耳,鼻部简化为无鼻翼的直线,与其阔口中部相连;其牙齿非铸出,而是用黑彩在口缝中直接勾画而成。兽面也是由一对夔龙相向构成,但其眼型较A、B型兽面的眼睛表现形式迥然不同,外侧眼角直达龙尾端,颇富逸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器物叫罍(音雷),是一种酒器;因是青铜所铸,所以叫铜罍。这件铜罍通高35.4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略显瘦高,</span>为二号祭祀坑出土。器物制作精良,纹饰繁复,有象鼻、龙纹、羊头等多种形象,颇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器物叫“铜尊”,是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这是一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Ⅴ式铜圆尊,</span>通高45.5厘米,也是二号祭祀坑出土。该器物这件铜尊肩部外缘铸三个卷角羊头,与三立鸟相间;羊角之间也有一立鸟。铜尊饰以多种象鼻龙纹、云雷纹、夔龙兽面纹、虎耳兽面纹等多种纹饰,整体风格庄重典雅,颇为美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具铜尊名为“铜龙虎尊”,铸造得更加精致繁复。铜尊残高43.3厘米,于一号祭祀坑出土。铜尊肩上用高浮雕法铸造的三条龙呈游动状;龙头由器肩伸出,龙角为高柱状,龙眼浑圆,身饰菱形重环纹;铜尊腹部为三组相同的花纹,主纹均为高浮雕的虎与人:虎颈下铸一人,人头上对虎口,人物曲臂上举,两腿分开下蹲。这种主题的图像可能是表示人对虎的崇拜,并由此获得虎的力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之一的</span>《周礼》中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华夏礼仪制度的记述和解释。</span>《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释。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三星堆出土的一具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金杖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据推测,金杖的年代大约在4000—3600年前。因为年代久远,里面的木杖已经炭化,出土时只剩外面的一层金皮,金皮内残留有炭化的木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3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出土的金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span>是代表政治权力与宗教权力的权杖,为古蜀国最高政治人物与宗教人物所用。有专家推测,金杖的文化因素来源于西亚近东文明,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采借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璋是三星堆最有特色、数量最多的一种玉石器。三星堆的玉璋分为牙璋和边璋:前端分牙开叉的称为牙璋;斜边平口的称为边璋。三星堆是商代牙璋发展的巅峰时期,因此,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牙璋,数量多、造型丰富,共计40余件。其中,这件牙璋长94厘米,是三星堆出土牙璋中最长的一件,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玉牙璋。玉器越薄越易碎,这件玉牙璋最厚的地方只有5毫米,而最薄处仅有1-2毫米。刃口虽薄,却犀利如新。牙璋通体抛光,工艺精湛,整器呈窄长条形,两面扁平,中部微弧拱,两侧楞边圆滑;下端柄部较其他部位稍厚,两侧有加工精细的多齿形扉棱及镂空花纹。整件器物庄重典雅,代表了三星堆当时的制玉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三星堆博物馆一号展馆的中轴线上,最中间位置的就是玉边璋。这件玉边璋长54.5厘米,宽8.8厘米,为一条形玉璋。顶端一为钝角,一为锐角,被火烧后的边璋射端呈鸡骨白色;射部和柄部两面,均阴刻有两组图案。图案里描绘的是古蜀先民在圣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这件国宝是三星堆六大国宝之一,也是我国首批64件永久禁止出境展示的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玉边璋呈刀形,青黑色,上有灰色斑纹,器身布满纹饰。“这件国宝最珍贵的就是器身上的纹饰。”专家这样说。因为这件玉边璋的纹饰弥补了三星堆没有出土文字的遗憾。两面纹饰相同,皆是两山和三人的固定格局。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 <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幅又分为五幅小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幅(最上一幅)为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表示云层以上是天界,云层以下是人界。其中 ,人界的人都是跪着的,人界的这两座山插着类似象牙形状的器物,两边还各插着一件牙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幅为云雷纹下面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玉边璋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三星堆人祭祀的场景。通过这些纹饰还能了解古人的天地观念以及对部分器物的祭祀用法。三星堆没有发现文字,所以像这种纹饰活动图案非常重要。据学者研究,这些图案可能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件“鱼形玉璋”,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38.2厘米。“鱼形玉璋”是三星堆文化特有的一种器物,因器身整体呈鱼形而得名,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寓意深刻,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该器制作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还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玉戈,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40厘米,宽10.1厘米。形体宽大,援呈三角形。在援本部的两面正中阴刻有长方形的几何纹饰。全器呈黄褐色,上有流水状纹理,色调明快,通体打磨,线条流畅,制作精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件玉斧,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高20,宽6厘米,形状略呈梯形,刃部较宽,为单面弧形刃;器身两侧平直,端部呈方形,中部有一圆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玉剑,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残长28.2厘米,宽3.4厘米。前锋残断,剑身呈竹叶片状;剑身一面凸起,另一面两侧平,中间呈弧形下凹。扁茎(扁茎短剑,兵器中常见的武器,呈柳叶形,体短小,一般只长15一20厘米),无格(剑身无饰纹),茎上有一圆穿。玉制的剑目前在全国仅此一件,其形状与后来在四川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青铜“柳叶剑”很相似,应是巴蜀式剑的“鼻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块玉璧。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外径17.8,孔径6.7厘米。肉面平,上有数同心圆阴线纹,各组同心圆之间的距离相等,显然经过精确的计算,阴线纹线条均匀流畅,表现出极其高超的冶玉技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串玉管,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共15颗。玉管呈直筒形,每颗的长度从1.7至4.85厘米不等。每颗玉管都采用桯<span style="font-size:18px;">钻法钻孔</span>(桯ting钻,就是俗称的"实心钻"),孔璧很直,打磨光滑。玉管颜色为绿色,光亮可鉴。玉管应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同项链的功用一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串珠,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共41颗。玉珠的形状多为鼓形或长鼓形,少数为算珠形,长1~1.8厘米、直径0.8~1.1厘米。玉珠的质地为碧玉,呈现绿、白等多种颜色,美丽夺目。同玉管一样,玉串珠也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在三星堆遗址中也有较多发现,并且也颇具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星堆的陶器一般都比较敦厚质朴,但却在朴拙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如这尊陶盉(音盒),是一种酒器。顶部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另一侧有一宽鋬(音pan;把手);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虽只是一件酒器,却透出一种形象挺拔,气宇轩昂的气概,非常传神。陶盉是三星堆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器物名为陶三足炊器。器物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源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高柄豆,高45.4厘米,1980年三星堆遗址出土。高柄豆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上部呈盘状,用以盛食物,中部为管状的豆柄,中空,与喇叭形器圈足相通。高柄豆通常较高,最高者近一米,席地而坐的古蜀人,将盛满食物的高柄豆拎来拎去,随意放置,拿取食物非常方便,是一种设计精妙的实用生活器皿。这件高柄豆的圈足上还刻划着一只眼睛,三星堆文物中,眼睛的图案十分普遍,可能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件陶鸟头勺把,长27.06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鸟头勺把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陶器,它们是“鸟头把勺”的一部分。因为勺体不易保存,大多仅存勺把。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鸟头形勺把,其鸟头形象颇似鱼凫(鱼鹰),可能与古蜀传说中以鱼凫为族名、族徽的鱼凫王朝有关。有学者认为,鸟头勺把应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而是古蜀人在祭祀礼仪活动时使用的一种祭祀用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跟上古时期《山海经》有很多记载是吻合的。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最大的价值在于使得《山海经》的神话得以落地,证明黄帝、蚩尤以及涿鹿之战都是真实的存在,而不完全是神话传说。这也就说明三星堆绝不是像有人猜测的那样,是外星人或者西方人留下的文化,而是真实的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古工作者参照商末周初古蜀夯土祭台原型,复原了这座回音祭坛,并再现了古蜀先民祭祀天地神灵的隆重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000多年前,古蜀人在三星堆埋藏了大量的青铜、金器、陶器等器物,3000多年后,或许是上苍的安排,它们又重见天日,并“一醒惊天下”,令三星堆文化举世瞩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每年春节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仪式按照天、地、人三大主题,追思先祖、祭祀天地神祇,祈运纳福。这座回音祭坛现已成为每年盛大祭祀活动的举办地,也是全球华人的祭祀祈福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制的三星堆雄鸡、神鸟群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三星堆博物馆二号展厅及展厅前草坪上的青铜面具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海量文物打破了诸多的世界之最、历史之最,填补了中华文明演进序列的重要缺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世界之最”级别的大型青铜器文物,还被列为永久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如此神秘,如此引人入胜,就在于它完全独立于中原文明的特殊风格,乃至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最典型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铜像之谜”——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像都十分怪异甚至荒诞,与中原人的特征出入很大,这是西南少数民族人?还是西方人?亦或是外星人?这甚至已经触及到了哲学的本源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前,三星堆遗址正同与其毗邻的、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的金沙遗址一起,联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星堆遗址的被发现是个偶然,但同时又是个奇迹!自1929年被发现、1950年代开始大规模挖掘以来,三星堆一共被发掘面积不到2万平方米,而其遗址总面积却高达1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们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才仅仅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千分之二!而在这小小的“千分之二”面积中,却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各类文物,震惊世界!而且,三星堆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已十分高超,不仅远远超出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水平,也远远超出了当时古蜀先人应有的发展水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还有,他们高超的玉器雕刻技术甚至都不亚于今天,更是远远超前于中原地区。这又怎么解释?为什么这么高度发达的文明,却没有发现文字?并且突然消失?他们去了哪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此之多的秘密,既令人困惑,又引人探究。三星堆留给后人最大的疑惑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其实触及到了哲学的本源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近国家又重启了三星堆的考古挖掘工作,并发现了很多新的“猛料”,造型奇特的珍稀国宝接二连三地浮现,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让全世界瞩目和期待。或许随着发掘的深入,三星堆的谜团能够早日被揭晓。</span>当谜底全部揭开的那天,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