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坛上,最不缺的就是才子。说到才子,只有苏轼符合我所有的期待——诗词书画赋,他样样精通。我欣赏苏轼,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面对苦难的旷达与通透。</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三度遭贬。从湖北黄冈到海南儋洲,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荒凉。一直到他去世前一年,才有机会北归。有才无处施展,有志无处安放,如此抑郁苍凉的一生,不但没有摧毁苏轼,反而成就了他的文坛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乌台诗案”前,苏轼也曾壮志满怀,写下“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那一年,他已年近四十,与他的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仕途不得志,亲人远别离,1076年的中秋,苏轼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未见了。在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的愿望落空后,他只能宽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还不是他最艰难的时刻,在“乌台诗案”后,才是他苦难一生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后,被贬到黄州出任团练副使。公元1082年,是苏轼人生的低谷。也是在这一年,苏轼写下了几首名篇。其中一首便是《定风波》。</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一场狂风骤雨般的“乌台诗案”,让他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让他处世态度转向道佛思想。</p><p class="ql-block"> 同年,他路过赤壁,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篇《赤壁赋》。彼时,他已无“雄姿英发”,只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想,这一年,苏轼的内心一定经历过常人不能理解的痛苦挣扎与煎熬。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p><p class="ql-block"> 他已大彻大悟,超然旷达。</p><p class="ql-block"> 同年十二月,他又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宁可忍受寂寞与孤独,也不愿向流俗低头。</p><p class="ql-block"> 公元1089年,苏轼再次被贬到杭州。之后,他一路南下,被贬至广东的英州、惠州,直到海南的儋州。“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就这样,苏轼在动荡与坎坷中过完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人生百年匆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过就是一蜉蝣。正如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的一生,苦难何其多。若能学得苏轼的半分旷达,此生便“也无风雨也无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