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友谊长存

海南薛武鹰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15位知青和10位村民,在海口市龙昆北路的“维也纳智好酒店”聚会,以纪念我们上山下乡53周年。</p> <p class="ql-block"> 聚会集体照片</p><p class="ql-block">后:云小郑、吴清河、钟家琪、韦中 雄、吕先映、吴清江、吕先放、伍照春、林明侨、陈 良。</p><p class="ql-block">中:云建海、李育宽、叶世发、符之雄、钱汉谦、符玉香、陈继郁、陈继通。</p><p class="ql-block">前:薛武鹰、符玉銮、符春兰、蔡银花、符 丽、梁 萍、符之昌。</p> <p class="ql-block"> 知青照片</p><p class="ql-block">后:云小郑、李育宽、吴清河、吕先映、吴清江、吕先放、伍照春、林明侨。</p><p class="ql-block">前:云建海、韦中雄、钟家琪、薛武鹰、钱汉谦、陈继郁、陈继通。</p> <p class="ql-block">  美女知青陈继郁和钟家琪。</p> <p class="ql-block"> 村民照片</p><p class="ql-block">后:叶世发、符 丽、符之雄、符之昌、陈 良。</p><p class="ql-block">前:蔡银花、符春兰、符玉銮、符玉香。</p> <p class="ql-block">  知青和村里的年轻人,在海口“好声音”歌厅里唱歌。</p> <p class="ql-block">  知青饶全成的遗孀梁萍,也来参加聚会,并拿来二只鸡和一只鹅,给我们加菜。</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0月,是我们上山下乡去原琼山县大坡公社大坡大队青年场五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当年的我们有26人,其中的女知青3人。年龄大的知青刚20出头,小的刚满12岁(不满15岁的有4人)。高中生66届生4人,67届1人,68届2人。初中生15人,小学生4人。后来由于工作原因,69年4月1日,大坡大队党支部把我们分成二组,每组13人,一组分配到大般生产队,另一组留在青年场(其中女生3人)。我在这美篇中所展示的图片中,看到了我们自己年轻时的身影,53年的光阴,53年的回忆,曾经的那些画面瞬间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随着记忆的消退,这些图片能触发情感,想起那些甜酸苦辣的往事,感慨万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眸53年的知青路,不忘的知青岁月,不忘知青农友情!</p><p class="ql-block"> 知青照片和故事的回放。</p> <p class="ql-block">  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选辑。</p><p class="ql-block"> 农村干部和村民,列队在公路旁彩门的两旁,欢迎原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大般村 、明湖村和老村的知青,回第二故乡参加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 </p> <p class="ql-block">  53年前,风华正茂的我们,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延续了半个世纪,延续到大坡人民的子孙辈,这就是中华民族“美德”,在我们知青和村民之间得到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时实行的是“大队核算”,搞“一平二调”的平均主义,造成人均月口粮19斤半谷子,劳动力31斤(加工成大米仅18斤),劳动日值0.25元,这样的生活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我们长身体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是村民们给知青送茨芋、送瓜莱,有什么好吃的都忘不了知青。大般村九十多岁的五保户王玉英奶奶,还经常给知青送蕃茨,我们知青不收,她老人家说:“你们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是你们的亲人,你们不要就是看不起我,那以后你们也不要给我挑水了。”这种骨肉般的真情,是仼何经济价值都不能拟比的。</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去大坡勿格村,见到了符国秀之子符之业,谈到他96岁的母亲王金荣时,他说:”母亲经常梦见你们知青,老是问你们知青什么时候回来。”这让我很感动。一个96岁能当我们母亲的老婆婆,经常唠叨惦念我们知青,这种情感超越时空,不是亲生胜于亲生,达到人类情感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薛武鹰与第二代村民符丽、符春兰和符之雄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知青钟家琪、黄丽珍和黄文苏合拍的美女照。</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海南百年一遇大台风的影响下,下坡田洋大水漫过田垠,在下坡小学上学的十几位孩子不能回家。以吴清河为首的知青,在齐腰深的水中,涉水一里多地,把孩子们安全背回村。这是当年吴清河背回来仅9岁的符月龄,四十多年后,外嫁女符月龄和老知青吴清河再次喜相逢,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外嫁女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的当天晚上,大般村晚上举行联欢晚会,知青送琼剧下乡到大般村演出。在演出琼剧前,知青、村民、外嫁女和村里的媳妇们,各自表演了精彩的节目。</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民符育在联欢晚会上致辞,她的表现风格,也具有明星主持人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  外嫁女符玉銮、符春兰俩人演唱新编琼剧《回娘家》,其表演水平不比专业人士差。</p> <p class="ql-block">  外嫁女符育、符海映、符玉蓬和符丽四个美女,演出我们当年时髦的“三句半”小品。</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媳妇周少荣独唱。</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媳妇们表演节目。</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小女孩子符智萍,用她那美妙的童声,唱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图伟业,印证了我们正处于人材辈出的时代,“中国梦”必将实现。</p> <p class="ql-block"> 琼剧表演</p> <p class="ql-block">  历年来纪念活动的片段。一张相片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张相片一个难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知青的岁月,伴着我们这代人青春的脚印,已渐行渐远。但从照片看自己和其他的人,再从镜子里看看自己,真是回眸时光知味,细品岁月沉香,知青们一生执着的挚爱永存。百年修得同船渡,五三修得知青情。人生没有下辈子,在我们生活中不要纠结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要好好的活着,儿孙自有儿孙福,怎么快活怎么过,不要愧对我们的余生!</p> <p class="ql-block">  1993年,我们在旧迈葛庙前,和原大坡大队干部合影,纪念上山下乡25周年。</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岭南少数民族大首领冼夫人在海南庙馆有434座,迈葛庙是其中的一座。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毕生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为岭南的安定和海南的崛起做出卓越的贡献,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她极高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这是迈葛庙旧庙,当年“破四旧”时被做为昌口生产队仓库。我们下乡时住在庙里的11位男生是:薛武鹰、郑云芳、吴清河、吴清江、云建海、云小郑、许泽、韦中雄、伍照春、韩裘光、林明侨。</p> <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19日,我们知青一行20人,回到下乡初时,部分知青曾经住过的迈葛庙,参加庆典活动。</p> <p class="ql-block">  重修后的迈葛庙</p> <p class="ql-block">  原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大般、老村和明湖四个点的知青聚会,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与干部和村民代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原下乡大坡公社大坡大队和树德大队的部分知青聚会,纪念上山下乡35周年。</p> <p class="ql-block">  2008年,下乡大坡公社的部分知青,在东昌农场场部合影,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p> <p class="ql-block">  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和村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珍贵的知青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在这里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9年11月份,琼山县文化馆的记者陈振璠,在大般村为我们13位知青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相片中的是1969年11月份,大般知青吴清河和吕先放,背着苏式步枪,以站岗的姿势注视着前方,被县文化馆记者陈振璠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每个知青都是一部小说,记载了他们甜酸苦辣的故事,多少年来都在心中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知青的文化程度,是按下乡时统计的。</p> <p class="ql-block">  韦中雄,是琼山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中的高材生。</p> <p class="ql-block">  钟家琪,女,海南中学66届初中毕业生中的高材生。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近十年。自学成材,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教师,任府城中学副校长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陈继郁,女,66届海南中学高中毕业生中的高材生,她在小学的时候聪明好学,曾经二次跳级升班,被称为“小神童”。</p> <p class="ql-block">  伍照春,是琼山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中的高材生。下乡时知青的大字报专栏主编,曾经代表大般村知青集体先进单位,在琼山县知青积代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  许泽,66届高中毕业生中的高材生,定居香港。1969年12月份,他是以“可以教育好子女”典型代表的身份,参加广东省首届知青积代会。照片是从琼山县全体代表留影的相片中翻录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许泽在广州“农讲所”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薛武鹰,68届高中生。</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中的上图是2009年底,俩儿子为我举办60大寿的酒席现场。下图是我们家在2014年春节照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梦中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琼山县文化馆陈振芳,给我与伍照春和韩裘光在大般村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二篇报道,分别于1978年6月20日和7月31日,刋登在《海南日报》上。“踏着雷锋的脚印前进”,作者是薛武鹰与林芳善。“大量收购野生药材草扣仁”,作者薛武鹰。</p> <p class="ql-block">  胡善义,68届高中生。</p> <p class="ql-block">  林国才,66届初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吴清河,66届初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郑云芳,66届初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郑云芳于1971年1月应征入伍,至1976年3月15日退伍,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服役了5年多。</p> <p class="ql-block">  林明侨,66届初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黄守基,67届初中生。</p> <p class="ql-block">  黄守基于1999年在《海南侨报》上,发表关于上山下乡的文章——《“络红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知青黄守基当年和大般村青年符之雄结下深厚的友情。1972年12月18日符之雄参军前往河北迁西时,黄守基含泪把符之雄送到琼山县武装部。分别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俩在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动情地合唱歌曲《难忘今宵》。</p> <p class="ql-block">  吕先放,67届初中生。</p> <p class="ql-block">  李育宽,67届初中生。</p> <p class="ql-block">  陈继通,67届初中生。</p> <p class="ql-block">  钱汉谦,68届初中生。</p> <p class="ql-block">  钱汉谦1987年回大坡镇补办的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  吕先映,与哥哥吕先放一起下乡时才14岁,小学毕业生。自学成才,在海南亚泰星集团当副总经理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云建海,小学毕业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时不满十五岁,带着十二岁的弟弟云小郑一起下乡。自学成材,考取多个学位。任海南中学教导主任多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吴清江,随同哥哥吴清河一起下乡时刚满13岁,小学生。下乡在大般村10年,熟悉所有的农活,是竹器编织的高手。参加工作后,自学成才,在海南电网公司苍英变电站当站长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云小郑,下乡大坡大队青年场时刚滿12岁,小学没读完。</p> <p class="ql-block">  占伯声,65届初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林明霞,女,66届初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饶全成,67届初中生,已病故。</p> <p class="ql-block">  王业群,66届初中毕业生,已病故。</p> <p class="ql-block">  韩裘光,66届初中毕业生,己病故。</p> <p class="ql-block">  张耕田,67届高中生,已病故。</p> <p class="ql-block"> 干部和村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符国财,今年83岁。曾任中共大坡公社党委委员、大般生产队政治队长。曾经以贫下中农教育知识青年有贡献的生产队代表身份,于1969年12月份,出席广东省首届知青积代会。</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符国才队长在广州“农讲所”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大般生产队副队长符国秀(己故)和爱人王金荣(今年96岁),1992年在自己家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符国全,大般村民,今年83岁。</p> <p class="ql-block">  符玉香,大般村队长符国位的二女儿,曾经是大坡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员。她是知青云建海的入团介绍人。</p> <p class="ql-block">  符之昌,今年65岁,我们下乡时他才13岁,和知青先映、清江的年龄相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我们知青是亲如手足的兄弟。他是</span>大般村的孤儿,小学还没毕业就参加生产队劳动,靠挣工分分红过日子。改革开放后,他是村里用勤劳的双手,靠种养业发家致富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难忘山猪昌</p><p class="ql-block"> 他叫阿昌从小死了爹,娘改嫁他乡,他被人家收养。13岁那年辍学自谋生路,他只能当半个劳动力。正是那年我们知青来到村里,不知怎的他老爱跟着我,命运把我们俩连在了一起。我俩一起劳作8亩水田,负责育秧、收割等农活。播种时,我喜欢在秧田四周撒个九十度角,他好奇地看着,又嫌我干活拖拉。有次刮台风,厨房顶差点都被掀掉,我戴着草帽在煮饭,他说到村外看能否抓到鱼。不一会他果然抓回一条鱼,靠着这条风雨红烧鱼,我俩也熬过了那场台风。他还没上过县城,有次回家我特地带上他。当班车经过南渡江大桥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左右张望。我回城后,阿昌还经常带着他种的香蕉和各种农产品来看我。近些年,还叫我回去抓阉鸡过年。</p><p class="ql-block"> 阿昌其貌不扬又是孤儿,人戏称“山猪昌”。可谁都没想到他却蕴藏着山猪那种勇猛顽强的精神。更可贵的是他为人正直善良,吃苦耐劳。加上有两个出息的儿子,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如今在大坡镇上盖起一栋三层楼;大孙女也考上大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三年前我们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阿昌是筹备组成员,积极出谋献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下乡七年,和阿昌在艰苦的环境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这是我在知青生涯中收获的一份宝贵友谊!</p><p class="ql-block"> ——黄守基</p><p class="ql-block"> 这是黄守基在大坡镇和符之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媳妇蔡银花,是村里的女强人,务农、经商是把好手,被称为村里百年难遇的好媳妇,唱起歌来也是扛扛的。</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民符丽,我们下乡后才出生的女孩子、女强人,现在事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符春兰、蔡银花和符玉銮。</p> <p class="ql-block">  迈葛村老房东,王春兰,今年90岁。我们知青下乡时,23个男生都住在她家,还让我们知青在她们厨房里做饭(集体食堂),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们吃,待知青如亲生慈母。</p> <p class="ql-block">  王俊女,当年大坡青年场的老员工,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处处关心我们知青的生活,耐心教我们知青学习劳动技能,是我们的好姐姐。</p> <p class="ql-block">  梁安椿,时任大坡大队党支部书记,已病故。</p> <p class="ql-block">  谢晋益,大坡大队青年场最后一任场长,已病故。</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生产队队长符国位和爱人李玉花,已故。</p> <p class="ql-block">  符国礼,大般生产队的老会计,最近逝世,终年89岁。</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大坡公社是竹器加工之乡。1975年的统计资料,大坡公社三个经济作物超一万亩,(即橡胶、香茅、菠萝),竹六千亩,胡椒五千亩。是大坡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品,海南区和琼山县有关部门,经常在这里开多种经营现场会,海南日报也经常专门报道这些消息。</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刊登在1978年7月20日的《海南日报》头版头条上,文章介绍了大坡公社种植橡胶、菠萝、香茅、竹子和咖啡等经济作物20多种,总面积达4万8千多亩,全社人均3亩9分。其中1万零5百多亩,是1977年新种的。这篇文章是《海南日报》记者陈太生、琼山县报道组冯山和薛武鹰(海南日报通信员)撰稿的。</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刊登在1979年8月份《海南日报》上,文章报道:去年,这个社农副业产品购销总额达328万2千元,其中农采总值达129万1千元,比历史上最好的1976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三十点二(这些数据是大坡供销社报表统计的),还与全公社137个生产队订立购销合同。作者是海南日报记者柯敏和薛武鹰。</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发表在1979年6月14日的《海南日报》上,作者薛武鹰。</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里的竹林。</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丽冲腔”,是我的房东符国英老人,每年春节用来装着蒸“甜粿”,送给我过年的。这是我保存还在用的“丽冲腔”。</p><p class="ql-block"> 以下竹器的名字,均为海南方言(音)书写。</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编织的竹器有“鸡瘩”,有粮仓里谷子通风用的“竹通”,有“谷笼”、“畚箕”、“竹篮”、“米篮”、“拨基”、“米筛”、“谷筛”等。农闲的时候,黎明时分太阳还没升起,启明星高挂,知青们和村民一起,就挑着自己编织的“鸡瘩”到文昌新桥墟、毗邻的甲子墟去买。每个“鸡瘩”约卖五毛钱,由生产队派人统一收款,回后队里记工分。甲子墟的蕃薯便宜,一元钱能买到25多斤左右。当年的粮食不够吃,知青们卖完“鸡瘩”后,又买一担蕃薯(约7、8拾斤)挑回来吃用,从甲子回到村里,大约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回来后下午还要出队里的工。当年的那种劲头,是当今社会的人们不可想像的。</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一:“米筛”。</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二:“谷筛”。</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三:“米篮”。</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四:“竹篮”。</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五:“畚箕”。</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六:“加萝”。</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七:“鸡笼”。</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八:“鸡瘩”。</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九:”摇篮。</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十:“稻枷”,人们就是用它从田里把收割的水稻,放在里面挑回来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竹器之十一:“拨基”。</p> <p class="ql-block">竹器之十二,“畚篮”。</p> <p class="ql-block">  竹器之十三,“鸡笠”。</p> <p class="ql-block">  “谷笼”,是大般村人最拿手的竹器之一。由于时代变迁,己找不到实物了,这门手艺也将夫传。</p><p class="ql-block"> 竹器编织,也是非物质遗产之一。大般村过去每家每户都有懂得编织竹器的人。随着老一辈人作古,懂得编织竹器的人也逐渐减少,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p> <p class="ql-block">  大般村的”风柜”。</p> <p class="ql-block"> 编 后</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一场庞大运动。从1968年到1978年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有3千多万人。而我们琼山县本县的知青,下乡到各乡镇插队的人数就有2670人,从外地到本县插队的有1576人(其中68年12月21日从广东省潮安县有315名知青和城镇无业人员),合计在本县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为4246人。下乡大坡大队的知青有49人,从广东潮安县到大坡大队插队的18人,共67人。因此,知青的情,战友的爱,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从纯真到成熟,从对手到手足,一坛岁月的酒,一首流年的歌,将永远拌随着我们。虽然我们都到了古稀之年,但为什么仍然爱着“知青”这个称号?是因为我们做人脚踏实地,做事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薛武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