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窗外,雨声渐轻。</p><p class="ql-block"> 拧亮台灯,开始梳理前几天听的那节公开课。之所以错后写,是想让这节课在心里沉淀一下,细细地想一想。</p><p class="ql-block"> 周四上午第二节听了初二年级田英老师的一节公开课《陶渊明•饮酒》。</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很难讲明白。单就陶渊明的归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放着好好的官不做,为什么选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呢?</p><p class="ql-block"> 在对本诗的理解上,田老师独辟蹊径,以“画”解诗,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画一幅画(课下完成),做到PPT上,让学生欣赏。这个角度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本节课最亮的点。其中,关于是否用色彩的问题的争论,看似争论,实际上是师生在共同探讨诗歌的表现方式及主题思想。这里,一环套一环。我们不难窥见设计者的用心之深,之细。教虽无定法,但会沿着一条线自始至终地贯穿着,中间的闪转腾挪都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此处的一个梯云纵着实精彩独到。</p><p class="ql-block"> 公开课选择诗歌,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讲诗歌最能看出一个语文老师的真实功底。因为,本来诗意十足的诗句,如果被我们用苍白无力的大白话讲出来,那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田英老师的讲解语言优美,诗味浓郁。一节课听下来,整个人仿佛都沐浴在诗海里。课听完了,还感觉余味不尽。</p><p class="ql-block"> 这个功夫,需要一个语文老师多年的课堂锤炼,潜心修炼,用心体味,才会逐渐达到。</p><p class="ql-block"> 每一节课都是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完全复制的。因此,就如同我们在精心雕刻一件艺术品,下刀的深浅,用力的大小等等,各种因素都会对这节课产生影响。在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完美的一节课,再完美的课也会有遗憾。正是因为每节课的遗憾,才让课堂产生巨大的魅力,才让我们穷尽一生来研究探讨课堂,才让我们为了减少遗憾,不断地追求完美。</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节课有一个让人回味不已的亮点就已经足够了。这样的课,听者有幸。</p><p class="ql-block"> 一个初冬的上午,有阳光,一个语文老师用诗兴化的语言,动情地讲着《饮酒》诗,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着实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从田英老师、张玫老师、陈俊茶老师身上,我读出了一种默默地坚守。静下心来做教育,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在乡村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 前行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还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潜心去做一件事,把它做好,这是眼下最重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