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学高一(17)班“共读一本书”活动成果展示——《论语》读书报告

遥望夜空

<p class="ql-block">本学期,我们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选读的第一本书是儒家经典《论语》,同学们积极参与,做了读书笔记,认真研读,敏于思考,写出了各具特色的读书报告。在同学互评、交流分享的基础上,特选出优秀报告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子路:惟愿莲心不染尘</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杨芮妍</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的长河,多少华夏儿女在为这美丽的中华大地奉献着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那系着千百年人们的思想的丝线,便牢牢握在孔子的手中了。犹记得他“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于是,三千桃李遍天下。而众多弟子中最独特的那个,大概是子路了。 </p><p class="ql-block"> 每每在书中看见仲由的名字,总能感到他的率真扑面而来。夫子问了问题,他往往是急不可耐,争先恐后地去抢答。有时面对夫子略带责备的言语,他也不太放在心上,仍旧率真地继续问下一个问题。子路是极其大方,善良的。“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多么率真可爱的少年能说出如此直率的言语?颜回吗?子贡吗?冉求吗?不。尽管他们骨子里是多么活泼好动的少年,可一旦面对严肃的夫子,他们全部悄悄敛去自己的冲动的天性,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试问有谁能同子路一般纯真可爱? </p><p class="ql-block"> 有时子路也是十分勇敢的。还记得他首次“胆大包天”和孔子顶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每当看到这里,我的嘴角都忍不住上扬。也许会有人认为子路无礼,是大不敬,也许还会有人把他同尊师守信的颜回比较。可我看见的却是子路敢于为老师指出缺点的一腔勇气和坦诚。 </p><p class="ql-block"> 出人意外的是,一向大大咧咧的子路竟也会有谨小慎微的一面。犹记得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对。”要是换做子贡,估计早就夸得天花乱坠了。但子路却一改直率,“子路不对”这四个字充分反应了子路的粗中有细,谨慎细心。也许是因为他知道,倘若言语不当,就极易给夫子带去不利的影响,也许是他认为自己不算能说会道,就一反常态地选择了闭嘴沉默。而这无声的背后,真真实实反应了这位青年谨慎的一面和的对老师的敬爱。 </p><p class="ql-block"> 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仲由,在《论语》中反反复复出现了很多次。有时为孔夫子的病情虔诚的求天问地,有时为了一个小道理和师兄弟们争得面红耳赤,他一直是位心灵澄澈的青年。还记得吗,这位青年人后来仕鲁,孔子在担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孔悝的宰相。卫庄公元年,孔悝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为天子,胁迫弑君,君王闻讯而逃。子路不敢相信,前去质问,却被围困住。蒯聩命人击落他的冠缨。他被团团包围在那群精兵中,凄凉的笑着:“子死,冠不免。”子路跟随了孔子这么多年,一直接受的教育便是君子教育,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对方并不这么想,趁着他整理冠帽的空隙,他们杀死了子路。并且将子路剁成了肉酱。子路是最忠实的学生,临死都不会背弃君子的信仰。 </p><p class="ql-block"> 蒙蒙细雨中,我看见那个青年与同窗争论时涨红的脸颊,看见他冲动的神情,看见他追问夫子问题,看他恭敬地跪在地上,为老师求平安,最后看见他孤身一人立于整装待发的军队中,用颤抖的手系上帽缨,闭上双眼。 黄庭坚说:“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惟愿我们都能保持心中那片净土。</p> <p class="ql-block"> 感谢你,不一样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安芯熠</p><p class="ql-block"> 未读《论语》前,孔子活脱脱的男权主义及他那“仁义”思想是我给他贴的标签。读过《论语,》吹开布满浮尘的孔子画像,才真正了解到了与教科书上不同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乡愿,德之贼也。”释意是:一味的老好人,这样的人没有原则,不是君子。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儒家这种提倡谦让的学派会赞赏“老好人”的“谦让”,刚开始看到这句话时,先是惊讶,然后又打心底赞同。感觉以前,我就经常“谦让”别人,觉得以后是一个班的同学,谁做了什么让我不舒服的事情,忍忍就过去了。读过后,才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德之贼也”,才开始逐渐转变态度,学着勇敢对我所厌恶的、我不愿接受的说“不”。有了这句话的启示,我确实要比之前过得舒心不少。</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有时读《论语》,那个爱谈政治的小老头儿就突然隐身不见,一个关心青年,暖心的学生导师悄然而至。“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本句释意是:“唐棣的花朵呀,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思念你吗?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思念,如果真的思念,有什么遥远呢?”这句话意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是追求不到的。很正能量的一句话,如果正处于低迷期,这句话就像深海中的探明灯,能指给人们前进的方向,带给人们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读“论语”后的启迪不仅像一个发动机,给你前进的动力,有时更像一面明镜,便于纠正自我。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作为一个“热衷八卦”的人,经常干这种“道德所唾弃的事。”当时觉得也没啥,八卦嘛,传闻嘛,听着乐呵呵也没啥,但其实我已经违背了中国古代道德所讲究的底线,确实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想要放松娱乐的心。</p><p class="ql-block"> 读《论语》,品千年前古人的智慧;读《论语》,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轨道......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改变。感谢你,不一样的孔子。</p> <p class="ql-block"> 何为君子</p><p class="ql-block"> ——《论语》读书报告</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邓佳园</p><p class="ql-block"> 何为君子?自古就有多路说法。“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以诚立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同的人对君子有不同的看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看法。那孔子眼中的君子又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埋头苦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言少行多,不只是在嘴上说说,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正如当今之年轻人,在规划时情绪高昂,认真程度好似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而到了真正行动之时,却抛之于脑后,遗忘速度好似其为一件废品。在时间过了之后才追悔莫及,数落自己的种种不是,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而君子,则是默默行动,偷偷“内卷”,在完成任务后,也不会大肆夸耀自己,而是赶快投身于自己的下一个计划。在人们反应过来时,才发现已和他有了不可跨越的鸿沟。 </p><p class="ql-block"> 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孔子认为,君子当严于律己,让自己去试着适应别人,而不是苛责于人,一味规范别人的行为让别人适应自己。苛责于人,此乃小人之行也。 </p><p class="ql-block"> 考虑周全。“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对待各种情况和问题,孔子认为,君子要考虑周全。听,看,不能只想听见没有看见没有,还要考虑听清楚没有,看清楚没有。任何时候都要考虑自己的神态,语言合不合适,态度端不端正。生气时要考虑后果,做事不能我行我素,要考虑他人感受,充分权衡利弊,找到双赢的方式。 </p><p class="ql-block"> 理性客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曾是坏人而否定他的长处。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一个人,不会因为他人评价或一个人的历史而去否定他。不听信流言蜚语,而是通过交往去探求其人之性,不过度重视历史,而是理性思考曾经犯错误之人的话。理性客观才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许还没有能力去探求治国之道,富国之法,强国之路,但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话和行为中思考孔子所主张的做人之道,待人之法,恕人之德,不求成为一个道德完人,只希望做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温和友善,对社会有贡献的君子!</p> <p class="ql-block"> 孔子眼中的仁</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蔡瑞杰</p><p class="ql-block"> “仁”一直是孔子政治理想的核心,“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4次,可见“仁”在孔子及其弟子心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孔子所认为的“仁”是什么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仁”在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的解释中是不同的。在回答颜渊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是这样说的:“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而当仲弓询问时,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出门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强加于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了也无怨恨。当司马牛询问时,孔子是这样回答他的:“仁者,其言也讱”,意思是——仁人,他的言语迟钝。从上面可以看出仁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只有尽力并认真的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才能做到“仁”。</p><p class="ql-block"> 那在孔子眼中又有哪些是不能称为“仁”的呢?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花言巧语,面貌伪善,不与他人真心相处,那便会远离了仁。另外从一些话中也可以得到孔子所认为的不“仁”,如“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孔子认为不孝顺爹娘不敬爱兄长的人是不仁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如何做到“仁”,孔子对子贡这么说:“夫仁者,己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人之方也。孔子对颜渊这样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对司马牛这么说:“仁者,其言也讱”以及“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又对子张这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哪五种,孔子答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见,孔子认为人只有在方方面面做到尊重他人,慎思善行,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等,才算做到了仁。</p><p class="ql-block"> 做到仁又会怎样呢?孔子也进行了回答:“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以上都是孔子眼中“仁”的重要性和仁者的作为。 </p><p class="ql-block">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今天“仁”的理念中仍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努力践行。</p> <p class="ql-block"> 孔子如何教导学生</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王小丹</p><p class="ql-block"> 《鹤林玉露》中写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而今天,孔子教导学生这一部分内容也使我们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向孔子问孝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若不存心真诚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 对于学习,孔子教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理解,才能对自己有提升。在学习的时候,要将读书和思考一并进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学问的人,最重要的是将做学问当作乐趣,乐趣会给予我们钻研学问的动力,同时也会让我们有一个更积极正向的态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p class="ql-block"> 孔子教导学生时,不仅要求他们能够学识渊博,更主要的是修养品德。首先,做人要讲求信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颜渊问仁德,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言语行动符合礼,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便是仁。仲弓问仁德,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多言而躁,而有仁德的人说话往往会迟钝些。子张问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道:“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重义而轻利,以忠诚、友善、真诚、诚信待人,便可以提升品德。孔子还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可见,要成为有仁德的人,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在谈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方面,孔子也有他独到的看法,孔子对子贡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实行再做,近代梁启超先生在《说和做》一文中仍然在强调类似的观点。先说出来再做,若事情做不成,则会有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之感。重视礼义,要有好的品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人忠义,这便是君子罢。</p><p class="ql-block"> 孔子教导学生要有学识、有仁德、孝顺,且要成为一个君子。这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到的。</p> <p class="ql-block"> 孔子所推崇的“仁”</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曹景雯</p><p class="ql-block"> 纵观孔子的一生,反复被提及的,也作为他的核心思想出现的是“仁”。“仁”字贯穿了他的一生,同时,对于“仁”,他的很多理解,也值得我们深思。</p><p class="ql-block"> 首先,“仁”并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在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品质,需要我们努力践行。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许多人都问到了这一问题,颜渊问仁德是什么,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德是什么,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询问仁德时,孔子回答:“仁者,其言也訒。”对于弟子提出的关于仁的疑问,孔子的回答从表面来看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做到“仁”都有一个共同点:改变自身。无论是“克已”“已所不欲,匆施于人”“訒”,都需要我们加强对自身的要求。而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完成的举动,积少成多便形成了“仁”。简而言之,孔子所推崇的仁,无非是在日常中多考虑一下别人,以礼待人,再努力提高自身修养。</p><p class="ql-block"> 其次,孔子所认为的仁不仅在个人层面要求严格,还会对一个国家的统治产生深远影响。即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提到“其身正,不今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为上者做到“仁”,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抱负。统治者是否仁德,对国家也有很大影响。纣王昏庸无能残害忠良,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而齐桓公施行仁政,任用贤才,齐国国力飞速上升,这是孔子思想中仁政治国的最好体现。统治者施行仁政,任用贤才,关爱百姓,善于纳谏,做到这些,就可以做到“其身正”,就可以“不令而行”。这些都是孔子所推崇、所希望见到的。为政以德,任用贤才,关爱民众,这些都算“仁”在国家层面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纵观孔子的思想主张,贯穿其中的无非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又是难以分割的。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如果想做到“仁”,如果想以仁治天下,最需要做到的先是“礼”——从统治者自身做起,“克己复礼”。其次是义,所谓道义,即要求统治者遵循,并约束统治者,也可以理解为德行。最后,需要实行的才是仁政。也就是说,孔子所推崇的仁、义、礼是相通的,互相促进。</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孔子推崇的仁是需要个人,需要所有人一同为之努力的,且他所推崇的仁与礼、义相辅相成,共同构造出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孔子所认为的仁,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德行,也是所有人都可以体验的一种美好的构想。</p> <p class="ql-block"> 敏于探究又自明的子贡</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高玉洁</p><p class="ql-block"> 孔子一生弟子众多,阅读《论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子贡了,因为他的敏于探究,因为他的自明。</p><p class="ql-block"> 首先来谈谈他敏于探究的特点。《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其中穿插了他和其弟子之间的对话。而在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子贡的再三追问无不体现他对于学习及做人的深入探究的态度。在“先进”篇中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之后子贡再次问道:“然则师愈与?”于贡向孔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师愈与?从而使孔子了解了他的掌握情况进而纠正他——过犹不及。在《颜渊》中也有子贡的再三追问。“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次对话中子贡共追问孔子两次,一为“于斯三者何先?”二为“于斯二者何先?”不断追问使孔子从足食、足兵、民信中选出最重要的“民信”,从而达到子贡此次问学的目的。总体来看,孔子的众多弟子向孔子问学时大部分都记为xx问xx而后孔子回答,唯独子贡多次发问,这一对比更加突出了子贡敏于探究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其次来谈谈子贡的自明。谦逊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世代人提倡,也屡次得到孔子的倡导。子贡作为学生在这一方面做得就很好。一次孔子问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子贡随即就回答道:“赐也何敢望回?”子贡明白自己与颜回有一定差距,所以不自大。在“子张”篇中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子贡知道后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拿房屋的围墙作喻:“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贡这一形象的比喻完美诠释了自己与老师的差距之大,也体现出他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明白自己仍有许多不足。</p><p class="ql-block"> 子贡的敏于探究在我们的学习中尤其值得提倡,自明也有助于我们变得更好,所以子贡的两个特点都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论语》——孔子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白旭超 </p><p class="ql-block"> 孔子,一代圣贤历经两千多年,孔子也在一代代人的赞颂甚至夸大之中,抹上神圣的色彩,在很多人心中,他似乎无所不能,近乎完美。只有去读《论语》,才能洗掉“布衣天子”的铅华,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孔子并非天生就无所不能,他的成功源自于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积累。他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也悟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知途径。他师于众人,并能把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集于一身,才能使他从年少时默默无闻达到后世受万人崇拜与尊敬。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即使他已经学识渊博,面对自己的学生,也能“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从不以师长身份斥责学生,正是在这种春风化雨的平等交流中,子贡,颜回等弟子走向官场,功成名就。孔子也不断进步,成就了自己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伟大,在于一直严于律己。他给学生讲“仁义礼信智”,自己就以身作则,例如,孔子生病,国君来探望,他“东首,加朝服,拖绅”。有一次,他的朋友死亡,没有收殓的人,他奋然曰:“于我殡”。虽然他有时也会犯错,但在为人处世上却从不疏忽,给后人留下了“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形象。作为一代圣贤,他敬畏祖先,坚守礼治。一次,子贡想要去掉鲁国每年祭祖时用的一头羊,本是出于节俭,孔子却制止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常言道“言传身教”,孔子正是这样典型,无愧于一代教育家,一代圣贤。</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虽然孔子学说后世极为推崇,但是在当时却很少有人问津,即使屡屡碰壁,孔子依然选择迎难而上,“知其不可而为之”。在那个只有贵族才有可能接受教育的年代里,他毅然设立私学,有教无类,传三千弟子,将知识的光芒洒向底层的人们。在礼崩乐坏之时,他仍然“虽违众,吾从下”,从没改变自己的气节。“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喊出了他的心声。问世人,哪个不愿能有一方施展才能的天地?哪一个不愿被人赏识,飞黄腾达,但孔子却坚持自己的主张,面对“陋,如之何?”的尴尬,仍自信地说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也当过几次官,也与不少达官显贵交流,也曾“畏于匡”,但他从未改变自己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好学,律己,坚持自我,这就是真正的孔子,真正的圣贤。</p> <p class="ql-block">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p><p class="ql-block"> 高一17班 党佳欣 </p><p class="ql-block"> 好的朋友使人受益,如错交了“恶”友,必将走向反面。 </p><p class="ql-block"> 通读《论语》一书,其中很多都写到了“友”,正如“学而”篇第一章便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在交友前最重要的便是“识友”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一句点明了孔子在识人上的果断。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也应远离巧言令色之人,与这种人交友往往会不欢而散。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一句强调了朋友之间性格上的“互补”,正所谓“人无完人”,我们在包容他人不足的同时也应注意改正自身的缺点。因此在交友时我们应选择那些能起到“互补”作用的朋友,从而使彼此受益。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此句话中孔子提到了六种不同的朋友,他们有的使人“益”,有的使人“损”。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之人交友,我们也会学习他们的品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倘若与品行不正之人相交便有害了。 </p><p class="ql-block"> 在交友过程中第二个阶段便是“待友”了。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待友时我们不妨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到了曾子口中的君子。君子待友与小人不同,君子用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他善于找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而小人则会以一种病态的方式给予朋友否定,从而蛊惑朋友产生不良情绪。用严苛之心律己,用宽容之心待友,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让距离产生美,即使是关系再过密切的朋友,也应拥有个人空间,太过于亲密的关系有时反而不利于友谊的发展,正如子游所言“物极必反”,我们在对待朋友时也应牢记这一道理。 </p><p class="ql-block"> 待友如待己,我们对待朋友各不相同,个人对于自己也有不同看法。当我们想深入一段友谊必然少不了“知友”。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不己知矣。”我们时常常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抱怨,却忽视了“知友”的真谛,了解他人与了解自己的过程是相同的,两者都需要来自心灵的回应,真正的良友会主动贴近你的内心并加以感化,而不是带有目的性地攻击。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句中孔子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知己”和“己知人”的看法,在他的眼中“己知人”的分量大于“人知己”,因而我们也应摒除抱怨“无知己”的心理,以一颗真诚之心去知人,待人必将得到回应。 </p><p class="ql-block"> 君子之交友不离“识友”“待友”“知友”,只有落实每一步,才能交到真正的良友,从而受益。</p> <p class="ql-block">  《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以此作为这次活动的总结并自勉。</p>

孔子

子贡

君子

子路

论语

自己

仁者

仁德

我们

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