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学期,我们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选读的第一本书是儒家经典《论语》,同学们积极参与,做了读书笔记,认真研读,敏于思考,写出了各具特色的读书报告。在同学互评、交流分享的基础上,特选出优秀报告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敏学善问的子贡</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秦子涵 </p><p class="ql-block"> “子贡呀,可真会做生意。”老师笑言道。我不禁产生好奇...... 子贡问曰,孔子应曰。 </p><p class="ql-block"> 好奇心强的子贡。静静翻阅《论语》,每次子贡不是问政,就是问一些其他令人难以琢磨的问题,给人们开拓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子贡问政时,孔子道: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即“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继续问曰:“必不得已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曰:“去兵。”到此也许常人就打住了,不曾想子贡又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综上之言,其意概述为子贡问政时就粮食、军备和人民信心三者中一一深问,得出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立不起来的。假设尔等亦有子贡之好奇心,必能深究事物之本质。 </p><p class="ql-block"> 举一反三的子贡。如果有人问你可以举一反三吗?我想答案亦不尽相同。但我知道子贡可以。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其概述为子贡问孔子贫穷却不结巴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还不好,最好是贫穷却乐于道,纵富有却谦虚好礼。到这,就完了吗?不,还有。子贡又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器角那样,先开料,再凿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这使孔子很欣慰,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者往而知来者。”告诉子贡老师愿意跟他讨论《诗经》了,因为他已经做到了举一反三了。 至此,我亦知子贡之所以敏学善问之缘由了。</p><p class="ql-block"> 读书之根本在于有所体会和反思,读《论语》,也应“学而时习之”。在学习和生活中,就应该像子贡那样,时时充满好奇心,对事物刨根问底,学会举一反三。比如面对难题应转换思路;面对不懂的知识点,及时向师长求助,善于提出问题;对自然界一切富有生机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上的不如意,挺力度过。这些都是求知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格局。 </p><p class="ql-block"> 当然,人无完人,子贡亦是如此。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我?天我则不瑕。”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不要随意批评别人。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我想我等应择子贡善者而从之,努力去做一个敏学善问的人。</p><p class="ql-block"> “子贡呀,我知其会做生意之缘由亦是敏学善问罢了。”我应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子眼中的君子</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齐烨</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若要问谁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最广泛,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孔子。他和他的《论语》教导着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导着我们去做一个君子。</p><p class="ql-block"> 那么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君子一定是重礼,重义,品德高尚的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此可看得出,君子一定是注重礼义,即使竞争也要符合“礼”的要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于义”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还要有胸襟有见识有格局,要想成为君子,就不能被贪图个人私利,而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p><p class="ql-block"> 君子最可贵的品质莫过于有错就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所谓君子就要庄重,威严,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看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行的人应自我反省,如有与其相同的毛病,就应该改正。这句话,不仅向我们说明了君子的做法,还启示我们:向君子学习,用于改错,追求卓越。这便是圣人眼中的君子。</p><p class="ql-block"> 君子言语谨慎,工作勤劳敏捷。先前,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君子,孔子答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做的事情做了,再说出来,如果没有做就不要说。君子必是一个言语谨慎的人。孔子还说,“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也可体现出君子言之谨慎。不仅如此君子工作也很勤劳。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体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总之,孔子眼中的君子,不但重义,品德高,知错就改,言语谨慎,而且还是一个将礼、义、智,信集于一身的人。既然明白了君子是怎么样的人,那么我们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呢?首先要重礼义,其次要知错就改,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然后要言语谨慎……颜回等人,正是孔子眼中的君子。虽然身处陋巷,环境恶劣,但他们依旧坚守理想,不忘君子最基本的修养。我们要向这些贤人看齐,培养自己的君子风范。</p><p class="ql-block"> 圣人眼中的君子,重礼义,品德高,知错就改,言语谨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子所坚持的礼</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翟佳佳 </p><p class="ql-block"> 读了《论语》一书后,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他所推崇的仁,所践行的义,所坚持的礼等,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也对我们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天,我要来谈谈孔子所坚持的礼。 </p><p class="ql-block">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孔子十分重视周礼,既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仁”的实现也要仰赖于对“礼”的实施,在《颜渊》篇中,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很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正离不开一个“礼”字。</p><p class="ql-block"> 礼节仪式 </p><p class="ql-block"> 在《八佾》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这尽管是残存的形式,也比什么都不留要好。除此之外,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宁肯被别人误会,也要坚持以臣子的礼节去侍奉君主,这样的精神何其可贵啊!</p><p class="ql-block"> 政治制度 </p><p class="ql-block"> 在《卫灵公》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政治制度上十分重视礼,他反对以武力来治国平天下。在《为政》篇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法和刑罚所达不到的效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约束人民,却可以事半功倍,不但人民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这便证明了,孔子认为在政治上也应坚持礼。</p><p class="ql-block"> 道德规范 </p><p class="ql-block"> 在《泰伯》篇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礼使他能够在社会上站得住。由此可见,孔子那个时代,礼对于人们而言有多重要了,它就是人们在社会上的道德规范标准。在《八佾》篇中,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在日常生活中,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必定会受人谴责! </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孔子在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所坚持的礼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论语》中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靳哲</p><p class="ql-block"> 说到孔子,我们以前只知道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如果要真正了解他,就不能不读体现孔子在政治、教育和哲学方面思想的《论语》了。</p><p class="ql-block">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以上这些话都表达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认识与看法。君子工作勤勉努力,有道德,心系国家,言语妥当。小人只在乎自己,在乎利益。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行为的赞赏,对小人唯利是图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也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这提醒我们,有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更印证了“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古训,犯了错误及时改正,那便不仅不是错反而是一种美德了。他更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更体现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学问可以让人不被愚弄,不受利用,说话不伤人,不捣乱闯祸,不胆大妄为。所以才说,学问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自身,提升自我。他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导我们应端正学习态度,切莫不懂装懂。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长处,还要以人为鉴,改正自己不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然,学习与思考更应该紧密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方面,他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则应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顿,人们就会归服。更说明了治国理邦的方法:以德服人,以礼服人。</p><p class="ql-block"> 《论语》汇集着孔子的思想精华,通过阅读,能使我们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张欣</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孝”之一字更是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联。 </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孝?也许有人是这样解释的:“孔子都说无违父母,那一定是孝了。”这就是断章取义了,孔子他老人家的原句是“无违”,即不要违背礼节一一父母活着,依照规定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祭祀他们,这是孝的外在表现。</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待父母,我们是否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就可以了呢?孔子作出的回答是:“曾是以为孝乎?”一一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吗?对于这种只停留在“有养”式的孝,孔子是持反对态度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正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在学业的一个新阶段,都会写一篇《我的家人》的作文,我想这正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父母的举动从而明白“孝”的真正内涵。</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父母唯其疾之忧”,古时候的父母担心子女的健康状况,难道今天的家长们不如他们吗?对于这样可敬可爱的父母,我们当然要做到孝。在我看来,身为学生的我们有三点是必须要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其一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对我们说的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不对的地方,也别开口就和父母吵得面红耳赤,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顶撞。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自己也不要怨恨,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呀,而且都相处了这么多年,还有什么不能在饭桌上通过聊天解决呢?</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的前半句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我就单谈谈后半句。当孩子一个人出门时,做父母的哪有不担心的呢?所以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这在今天其实很简单,再也不必让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了,一封E-mail、一个电话,就算你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能“天涯若比邻”。</p><p class="ql-block"> 第三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这是很多人所忽视的一点,却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原因,即孔子所说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个真正孝顺父母的人,会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和生日,父母的生日在他们的心里可能永远都是惧大于喜的,因为自己能做的太少,而父母能给的太多了。若是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你才幡然醒悟,你就算是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想后悔都来不及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是这几件事做好就是尽了孝,而是孝就体现在这样的小事之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孝放在后面一系列的品德之前,把品德放在学习文献之前,可见孔子对于孝的重视。而现在也有节目通过普通人、身边事告诉大家在现代社会该如何行孝,让人们觉得可学、可做,弘扬适应现代生活、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孝敬美德。</p><p class="ql-block"> 所以,别看有些人觉得孔子思想陈旧,但有些不变的东西,在今天还是有借鉴价值的。就像亲情、友情,亘古不变的都是心与心的交流。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社会的发展与维系,都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孝的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延伸,在历史上的汪洋中流传,铸就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化。</p> <p class="ql-block"> 《论语》中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赵千娇</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对于孔子的评价大多都是“圣人“,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感情,但翻开《论语》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 </p><p class="ql-block"> 在教导学生时,他可谓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他看见宰予白天睡觉,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气话,试想,一位老师看见学生不争气的样子,那是有多么生气啊,也许每一个人读到这里,都会发现孔子的小脾气,也会和孔子一起,怒其不争。孔子有许多得意门生,他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他对颜回是多么欣赏啊!他丝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读到此处,总会让我感受到孔子的真实,联想到自己的老师们,这种真实依然令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一生有很多的学生,他和他的学生亦师亦友,他们的感情也令人羡慕。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字里行间体现出他的担心和焦急。</p><p class="ql-block"> 他的真性情不只表现于对学生朋友的关心,更缘于一份自信。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体现出他相信自己的品德,坚定自己的想法。也正是因为此,他才能有这么大的贡献;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体现出他对自己的理论和行动力的坚定。我想,正是由于这种毫不掩饰的自信,才让他的学说被更多人知道,他才能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他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对自己的学生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也会和学生打趣,并且解释道:“前言戏之耳。”在孔子和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亦师亦友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我想,如今我们拜读《论语》,不是看那些条条框框的大道理,而是要用心品味孔子。在《论语》中,我不只看到孔子“圣人”的一面,更多看到的是一个有感情的、真实的孔子,让我体会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他的智慧。品味《论语》,让我摒弃了之前对于孔子的陌生与盲目的敬畏,让我更加接近孔子,了解孔子,并从中体会到一个人,一个道理,也许这才是读《论语》的真正意义。</p> <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马鑫瑞</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在《论语》中,孔子对自己有这样的评价:“十世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及好学不倦的精神令人赞叹!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十分精辟。</p><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教导学生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适时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表达看法而不知从何说起的人,适当加以引导;要让学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在当今社会,有些学生只会死读书,对于知识的应用只会照猫画虎,丝毫没有融入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应该学思并进,有质疑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导我们要学会学习,不要不懂装懂。</p><p class="ql-block">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为,教导学生要符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对于性格退缩的人,要给予激励;对于鲁莽冒进的人,要让他有所节制。这不正是孔子所推崇的因材施教吗?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主张学生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读书学习的权利。在当今社会,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也正在形成老师因材施教的良好状况,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练习,给予不同的教学,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p><p class="ql-block"> 孔子好学不倦,有自己的目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由此可见,他十分刻苦努力。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已将至云尔。”他对自己的要求极高。这样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怎会不影响到他的学生呢?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读书人要有远大的抱负与坚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学生影响之深。</p><p class="ql-block">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感叹时光流逝,劝学生珍惜时间。他认为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学习有重要的意义。现今社会,老师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将时间最大化利用,劳逸结合,温习旧知,不正是对孔子教育理念的延续吗?</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仔细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践行孔子对学生的育人要求,定能让我们受益无穷!</p> <p class="ql-block"> 君主与人民构成的政治</p><p class="ql-block"> 高一14班 杨舒夷</p><p class="ql-block"> 《论语》一书收录了很多与“政治”相关的内容,孔子的意见常会围绕着君主,然而一提到君主治理政事,则少不了对君主个人品德端正的要求和重视广大人民百姓的治理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的心目中,居于君主一职上的人自身应当道德治国,品行端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听而众星共之。”又说“道以之政,齐以之行,民免而无耻;道以之德,齐以之礼,有耻且格。”可见君主以自身道德来治国,人心归顺,对理政清明必不可少。品行端正则体现在“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并且孔子对“善人为帮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大呼“成哉是言也!”便体现出孔子对君主本人品德修养的端正要求。</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身处领导人角色的君主为何要有这些要求?治理政事于他本人品行有关系吗?是的,孔子认为大有关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反问的“子为正,焉用杀?”因孔子的意见正是“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读到此处我们便有了答案,孔子认为君子正己作风,关乎百姓集体的作风,怎能不重视?</p><p class="ql-block"> 那么百姓又有何重要?</p><p class="ql-block"> 人民百姓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中重要的一放。当时,子贡问政时锲而不舍的“必不得以而去“,让孔子在粮食与人民的信任间选择。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将民众放在至关重要的高台上,君主应宽厚以待,以期取信于民。</p><p class="ql-block"> 因而,孔子心目中的君主勤勉轻利,以天下百姓为己任。孔子答子路:“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也。”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他将“惠而不费”——即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放在第一位。朝堂上,孔子仰视君王;而他从思想上衡量君王时,想看到的是品行端正的君子,想看到其眼中关注的是天下苍生。</p><p class="ql-block"> 《论语》末篇有收录“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功则说。” 可见,君主在孔子心中不全是天下之权力集中者,更多倾向于身负江山和苍生的担荷者。</p> <p class="ql-block"> 借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作为这次活动的感悟,与大家共勉。“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