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沁源好故事 之三】, 好一片黄土岭, ——聪子峪乡土岭底村记

程庆莲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很蓝,很远,岭很高,土很厚。靠在土岭底的村就叫土岭底,依偎在岭下,土岭比石头山更温和,更踏实。</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眼里的土岭底村没有想象中茂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村里大街小巷走一遍后,更深的失落迷茫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村前排列整齐的19套排房,是十年前新农村建设,按照统一规格修建的。短短十年,房屋已失去崭新明亮的色彩,不是因为整齐划一,几乎看不出它的特点。排房的后面,那些刻印着历史印痕的房屋,有的被认为推倒,狼藉的空地上,荒草丛生,砖头瓦块横陈。有的闲置任其经风历雨倒塌毁灭。和整洁的前村形成鲜明的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山里的村庄,有的安宁恬静,有的红火热闹;有的死气沉沉,有的朝气蓬勃;有的凌乱无章,有的井然有序。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无形中形成独具一格的气息,这种气息培养出的人,也拥有息息相通的气息,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这种气息的延绵接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土岭底村,这个拥有116户、300多口人的村庄,历史上一直是才子坪的自然村, 1958年经批准,独立建村,成为行政村建制,立村至少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立村为段姓,住在段家社脑,后王姓人迁居过来,开枝散叶家族兴旺,成为村里的第一大姓,占总人口的70%。据相关记载,王姓祖先于明朝年间,从洪洞大槐树移民到旭河村定居,后其中一支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到土岭底村。除王姓以外还有候、高、柴、阴、段、池、武、雷、于、孙等杂姓。这些杂姓人集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不同的地方迁居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土岭底村地处丘陵山区,土地多,土质好,村名也因为村子依傍的山梁全是土壤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土岭底背靠的大山,其实是一道土岭,因在大岭之下,故得名土岭底。无论哪种说法,都和肥沃的土地有关。土岭底周围分布着段家社脑、磨窑和、抛牛坡等六条山脉,段家西沟、磨窑沟、木兰沟等7条山沟。山脉相连,沟沟分岭,在沟壑纵横的四周,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尤其是以煤炭储藏最为丰富,因此历史上一直有煤矿开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土岭底村人依靠得天独厚的天赐厚土,一代代繁衍生息。为人正直,忠诚直爽是土岭底村人的性格,“个个心直口快,快人快语,直来直去,不耍鬼,不油滑,不虚伪,不做作,说话做事爽快利落。”这是村里老人总结出来的,对这些优点,他们直言不讳,充满自豪。他们热爱这方热土,也钟爱这里的人,用他们的话就是:不用猜心思,活得透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走了很多村,能被人津津乐道的大多是说村里的风水,能全面总结本村性格的,还是朴实的土岭底村人。正是秋收时节,大部分人在地里劳作,成熟的味道弥漫在村里村外。能见到的是村里年龄比较大,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安静祥和,泰然稳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善良和厚道,我相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土岭底人好打道”一直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最高评价。朴实厚道,吃苦耐劳,重情重义,只要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办到,“能叫弊死牛,不能抛了坡”,是真实的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说起村里的能人,不能不提王明寿。高小毕业的他在村里当会计,他还有一个身份——不在编的“土记者”。他以农民的身份坚持书写身边的好人好事,身居偏远的山沟里,却时刻关注民生,白天记账算账,黑夜挑灯夜战写报道,身边的感人事例使他兴奋不已,彻夜难眠,不把身边的这些事广而告之,他夜不能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0多年来,向各级报刊投稿1200多件,实际采用220多篇,被县级报刊采用50多篇,省级采用120多篇,人民日报采用10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3篇,还有《农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共刊用700多篇40多万字。(选自1988年28日长治日报第二版,记者李福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他的心里有一种执念,那就是替农民说话,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生活在最底层最边缘一群人的喜怒哀乐,让上级了解他们的期盼和诉求。学历不高的他,为完成一条报道,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要学更多的知识。为了一份关于采药的报道,他跟着身边的人多次上山采药,通过认药材掌握了很多知识,比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九月上山采麻黄,十月中旬毫花椒(五味子);知因黄花全年刨,唯独春秋质量高。就是这样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报道被人民日报采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传说历来是一个村文化底蕴的标签和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土岭底被人们世代相传的传说很多,其中家喻户晓的是“一盘豆腐减刑一年”的传说。据说,村里家境贫寒的王虎穴,到才子坪一个财主家打工,被财主赏识重用。后来财主犯了案子,王虎穴主动提出为财主替罪,他在狱中肯学肯干,两年后做一手好菜。一次监狱主事人要求他做四道菜,他拿出自己的真功夫,精心制作,一盘普通的炒豆腐做的色香味俱佳,得到狱长的赞许,鉴于他平时的积极表现,为他减刑一年,不久后出狱。这个传说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土岭底村人吃苦耐劳聪明好学的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土岭底村附近有一个“油和沟”,这里曾经发生过“三财主比富”的故事。据老人讲,土岭底姓段的财主和邻近村刘姓、高姓两个财主在一起吹牛比富。姓段的说,他家油缸扳倒,能流到绵上(附近的村)。姓刘的说,他家两年大的牛犊一头挨一头能排到绵上。姓高的说,他家的二两大的金元宝一个挨一个能摆到绵上。比赛结束后,姓刘的把牛犊牵回了家,姓高的把金元宝拿回了家,而姓段的油流到村口就不流了,全部渗到了地里,收不回来了,这就是油和沟的来历。诚实厚道善良的段家从此败落,再也没有翻身。段姓家族人口也逐年减少,村里逐渐被后来移居来的王姓家族占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土岭底村人口不多,民风淳朴,是一个“讲规矩”的村。各种讲究礼仪非常之多,各种自然节令节气以及生日满月、婚丧嫁娶等都有一整套的礼仪和程序,村人一直按照祖宗留下来的程序,不厌其烦,不忽略任何细节,一丝不苟地完成。严肃认真的仪式感,使土岭底村人的生活充满情趣,老人严格遵循,年轻人也不懈怠,一代代传承,成为了土岭底村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程庆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1年11月2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