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期人物故事:汪锡铭(网名:诺儿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长城的高处放眼望去,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环绕,像一条巨龙伸向天际,激发起我内心对长城无比的热爱、崇拜和向往,给我一种信仰和追求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2006年开始,我把相机镜头对准古老的长城,以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寻找长城,拍摄长城。东到辽宁丹东虎山,西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南到湖北丹江口,北到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几乎跑遍长江以北的历代长城。坚持16年,自费自驾行程30多万公里,拍摄照片3万余幅,录制视频资料上千集,总长度约100多个小时。我是志愿者,记录长城,拍摄长城,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城遗址大多都在偏远的崇山峻岭之中,前些年没有卫星导航,文字资料也有限,有些年代久远的长城遗址只有一个大概的方位,非常难找,只能是边走边打听,有时候要去好几次才能找到。经常是翻山越岭跑了不少冤枉路,到了目的地却大失所望。尽管如此,我依然乐此不疲。我把除工作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寻找长城,拍摄长城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时间,我就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行走在长城。那一段段残垣故垒,一座座烽燧古堡,总是在吸引着我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拍长城的持续和深入,我的观念在改变。长城是中华文化遗产,自然的坍塌和人为的损毁十分严重。山西广武长城的月亮门已经倒了,辽宁绥中锥子山长城的堞楼也坍塌了大半,我庆幸能用相机留住它们最后的身影。摄影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原生态的长城,为当代和后人留下更多的长城影像资料,这比个人的作品获奖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旅游经济大潮下,许多地方都在修长城和古堡。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修的惨不忍睹,大白墙一道,长城原有的历史文化味道荡然无存。这种商业化的“伪长城”,其实也是对长城文化的一种破坏。我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快、尽可能全面、尽可能多地拍摄长城,把长城的现状记录下来,保留下来。所以,我的长城拍摄就由初期的拍风光出作品,突出艺术性,转向后来的注重纪实,全面记录,虽然艺术作品少了,但我觉得很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拍摄重点的转移,意味着要跑更远的路,爬更多的山,付出更大的辛苦。现有文字资料的长城我要跑到,没有资料的“野长城”更是我寻访的重点,通过摄友交流和访问当地老乡,获得线索,边走边问,不厌其烦,一次不行就再去二次,直到找到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我年满60退休了,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记录长城、宣传长城就成了我的主要生活内容。一年有大半年时间是在外面拍长城,回到家里也是整天埋头整理拍回来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到网上。继续查找长城资料,为下一次出行做准备。老伴对我很支持,承担起全部的家庭事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网上发布的长城图片和视频,全部详细注明了地理方位,拍摄信息完全公开。这样做,一方面是留做资料,给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做个参考;另一方面,也想为后来的长城爱好者,提供一些直观的寻访信息。许多人从网上看到我提供的影像信息,按图索骥,顺利找到目的地。有的网友特意给我留言,发来他们拍的照片,看到这些我十分欣慰。通过这样的传播和影响,宣传了长城,吸引了更多的人热爱长城保护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要有一种精神,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把个人爱好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拍长城使我找到了个人爱好和奋斗目标的最佳结合点。</p> 更多航拍视频作品请关注汪老师网络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