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古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盛传临安府又以西湖风景为佳。谓其秀美绝伦。过去无缘游览,故难以印证。今日有幸至此,还是抓紧时机,一睹为快。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游程。</h1> <h1> 转转悠悠,来到虎跑。<br> 跨进公园大门,顿觉空气清新怡人。抬头望去,一条曲曲折折的石板小路一直通往前方,路两旁树木蓊蓊郁郁,幽深静谧,树色一律是墨绿的,枝叶茂密地不留一丝罅隙,遮住了暴晒的太阳。本是闷热、干燥的夏风,一到这里便变得凉爽舒适了。<br> 不远处,一个可爱的小孩子拉着位年轻妇女的手,睁大眼睛望住她,轻叫道:“好惬意哦!”不等那年轻妇女答话,就挣脱她的手,径自往前跑去,一双小小的塑料凉鞋踏在石板道上,发出清脆的“啪啪”的声响,于是,这清幽的环境中,又多了几分欢乐,几分童稚。我凝看那孩子小巧的身影,一颗心被一种宁静的喜悦笼罩着,只是放慢了步子沿路而上。<br> 碧晴的天空,在我的视线中仅剩了窄窄长长的一条,象是一带镶着绿边的湛蓝的绫缎。远处,树梢上隐隐约约露出寺院的一角,金砖碧瓦,琉璃飞檐,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更显得精美鲜艳。</h1> <h1> 蹓蹓跶跶,我信步走到石板路的一侧,偶一低头,忽见路边活泼泼地淌着一条小泉。<br> 清冽的泉水,映着岸上树木黝碧的倒影,更添了几点深邃,几点安宁。这便是那虎跑泉么?百闻一见,想来该不虚此行了罢。溯源拾级,片刻就到了虎跑泉源。迎面有几座古寺,高大宽敞,古色古香,却远没有来时所见的辉煌。<br> 寺前一口深黯的古井,井口立块石碑,上书“虎跑”二字。井里,泉水微微动荡,波上点点金光。俯身观泉,立刻,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传说这井为两只斑斓猛虎所刨,因此称作“虎跑”,至于“刨”字如何演变为“跑”,这便不得而知了。</h1> <h1> 游游逛逛,又临近了西湖胜景之一的“柳浪闻莺”。<br> 这里又别有一番情趣。柳浪闻莺也是绿主宰着的,但不似虎跑的深密与清幽,那绿中透出鲜嫩和活泼,仿佛在绿色的上面又抹了一层明亮的黄色的油彩。树木不稀不密,棵棵都栽得是那么恰到好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出一种潇洒而含羞的美。<br> 我想,这公园应该是属于年轻人的罢,它体现的不正是他们的青春的美么?一座座精巧的凉亭分布在公园各处,掩映于绿杨荫里;三三两两闲散的游人漫步在西子湖畔,留连于芳草地上。白天的公园是静的,静得温暖而蕴情。</h1> <h1> 飘飘荡荡,我已坐在了一只小木船上,手里操着一只小得有趣的木桨,快活而又吃力地向前划。西湖的水是暗蓝色的,不那么明澈,但便是这略微的混浊也透着一丝安宁的美。<br> 夏日的微风轻轻掠过湖面;荡漾的水波小心翼翼地托住我的木舟,似乎是怯于泛起稍大的波浪。前方,在里西湖的中央,有一座被青翠所笼盖的小岛,远远望去,迷迷蒙蒙,似有一层薄薄的青纱般的雾隔着。船越划越近,终于到了岛前,向岛上瞥了几眼,才知道这也是个清静的所在。树木高大粗实,虬枝贴水而生,岛中的池塘里盛开着粉红色的荷花,同绿色的荷叶相互映衬,煞为好看。<br> 我没有上岸,只驱船绕开岛子,就看见了三潭。这三潭是三只铁铸的葫芦形小圆塔,塔身上凿有三面透光的圆孔。据说在中秋节夜晚,只要于圆孔之中点起烛火,烛光映在湖面上,湖中便会出现好几个月亮,西湖佳景“三潭印月”由此得名。这三潭仿佛三足鼎立,从湖面上突兀而生,确与其他景致大不相同。只可借我来不逢时,恐怕没有眼福欣赏到八月十五夜晚的美景了。</h1> <h1> 走走停停,我又回到西湖岸边,夕阳已经开始西斜。</h1><h1> 我坐在湖边的一条长椅上,望“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只觉得一种沉醉和流连。西湖,它有着“水一样的柔情,露一样的娇香”,也有着兰一样的清幽,鸟一样的活泼。是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h1><h1> 西湖.今日我别你而去,不知何时再能相见。</h1><p class="ql-block"> <b> ——作者时为北京四中初二学生,此文刊载于《中学生》杂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