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禁城》之二十八(红装素裹)

暖风

<p class="ql-block">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共24位皇帝的皇宫所在地。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是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皇帝办理政务和举行朝会的地方,还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在故宫的建筑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p><p class="ql-block"> 中和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森森紫禁显庄严,黄瓦红墙气宇轩。 红墙金瓦华夏宫,护城河畔气宇宏。 画栋雕梁生曙色,凿栏玉砌见皇权。 华宫酒绿歌犹在,雅筑灯红照史篇。</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p><p class="ql-block">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年间,曾遭火灾,重修后改称为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保和殿内悬挂对联:“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邦臣庶当思永保无疆”。</p> <p class="ql-block">养心殿</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代有8位皇帝先后居住在此,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p><p class="ql-block">乾清宫</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