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戈尔说:“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诗是会飞翔的音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是为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谈到 “教师生活与教师博客”主题讲座的事,因本学期考试场次多,时间安排不过来,此活动推迟到5月8日在东厦中学四楼会议厅进行。时间拖得越久我越觉得不知讲什么好。以前当老师,讲得多写得少,离开教研室,几乎就没再站讲台对大庭广众讲话;有了博客,习惯打字而不习惯说话。真希望同事们都有个博客,大家把要说的都敲打在网上,从从容容、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畅想、阅览和交流,那该多好!</p><p class="ql-block">我开博客是大白话说着婆妈事,既无高深理论,也没有传奇故事,更不具备名博经验之奢谈与资格,只是一个平凡人念叨生活工作中的那点儿平凡事,自得其乐而已。</p><p class="ql-block">一、写博缘起</p><p class="ql-block">1995年,我就在电脑上建立记事本记日记,但没有坚持下来;</p><p class="ql-block">印象在更早的时候,曾读到过一则故事,说的是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的娘家人,以一张家庭小报联结亲情,互通信息。我有众多亲人,都散居祖国的四面八方,甚或远涉重洋,我也萌发过弄一张小报之类的东西轮流出版,分发到各家,经常联络,维系亲情;</p><p class="ql-block">我还有8批同学,本人居住地转辗迁移了多个城市乡镇,与当地的老乡、同事和学友结下过深厚的情谊,仅靠书信电话难解思念之苦,且有诸多不便,于是,一有电脑可上网,我就赶紧建立了QQ, MSN,但由于当时计算机还没普及,还是没法达到理想的沟通,不过,利用它我和在校的女儿“母女对话”方便了交流,尤其是她在编撰《世界各国政府机构设置概览》一书时,我帮她收集资料,传送文件,解燃眉之急,尝到了网络应用带来的便捷。</p><p class="ql-block">04年我被调到电教站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了我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06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主题活动,要求中小学校建立起校级网站、班级主页、教师和学生主页,利用基础教育网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所以,省基础教育网和中国教育服务网为学校网站和教师学生个人主页提供了免费的服务平台,发动和鼓励第一线的教师以及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建主页写博客。我作为该项工作的负责人,开个博客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p><p class="ql-block">20年前,我刚到汕头,就有一个梦想:我想开拓我的教室空间,让三尺讲台发挥更神奇的力量,传播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主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参与教育。受原单位建立教育电视台的启发,我向市当时的林生早局长提议建立汕头教育电视台。他很赞赏我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让我谈谈设想,让我起草可行性方案,于是,我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很快写出了洋洋洒洒16页的《关于设置汕头教育电视台可行性计划草案》,(见博文《南下特区第一个梦》。</p><p class="ql-block">我对公共传媒一直有兴趣,却一直无缘利用他发出个人的声音,当网络博客一出现,我就感觉到这种自媒体给了个人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表达的通道,其价值和前景不可估量,你看韩寒他一个人的博客,就已经胜过了多少家报纸电视。</p><p class="ql-block">于是,在06年年底一次全区信息技术科教师会上,我向大家表态,要在教育服务网vcm安个草窝窝--建一个博客!当晚就注册并发稿三篇,其中一篇博文写下了这么一段话:</p><p class="ql-block">今天开会,大家讨论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我却在发“思古之幽情”,心里一直在默诵《荀子.劝学》篇,萦绕于心,挥之不去,与2300多年前的圣人神驰意往!“善假于物才能至千里”谨以荀子此篇为勉,把博客做好,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我真的说到做到坚持下来了。且开博不到一个月我就上了VCM教育博客排行榜--热门教育管理者博客排行的前三名。</p><p class="ql-block">二、从教育博客vcm到博联社</p><p class="ql-block">在VCM我先是用草儿的网名注册,但很快添加了实名,在教育博客除了赵卫平、王金战等名师用实名开博外,其余老师大多是匿名。我不习惯与匿名者打交道,我的QQ从来不添加陌生的匿名者,所以当我一发现有一家实名制博客网站,而且聚集了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我就立马跟进,先当看客,不久就加入了。这过程缘于我女儿考工作,她那年大学毕业报考新华社,我在网上搜索浏览新华社招考的有关信息,在女儿面试的当晚,我发现有一篇新华社面试主考官在大旗网精英博客写的文章,说的是"应聘考生不要去揣摩讨好评委",我在后面发表了我的看法,从这个博客的链接我又读到了马晓霖、鲍昆、刘咏秋、郭思等人的博客,刘咏秋连载的《寂静的声音》,我每篇都读,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当马晓霖先生创立博联社,咏秋推荐我加入博联社。</p><p class="ql-block">如同博友周方所说," 登陆博联社后,‘知识创造财富,道义凝聚力量'闪现眼前,顿时让我感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博客网站。从马晓霖的管理方式,我也看到了一位力主理性思考和对话并且身体力行的‘王爷'。在中国想找到这样一个可以理性讨论任何话题的‘后花园'并不容易。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向马晓霖申请加盟"(周方《博联社--理性争论的后花园》)这番话道出了众博友入社时的共同心声。08年10月我有一篇博文是这样记录见到马晓霖后的印象的:</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去了博联社,拜访了马王爷;领回汶川地震赈灾义卖拍买到的书法作品《岳阳楼记》;还想请教几个发稿操作技术上的问题(此目的因与马总谈兴甚酣全给忘记了)。</p><p class="ql-block">与博联结缘非三言两语能尽;对马王爷打造博联社,开辟网络新天地的敬佩,相处越久距离愈近其可亲可敬之感愈增,就如我对《岳阳楼记》‘悲喜’观的久仰。一言以蔽之:‘微斯人,吾谁与归?!’”</p><p class="ql-block">我爱博联社,它聚集着一群真诚的朋友,一批各行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感受到很多的快乐。(写于2009.4.29)</p><p class="ql-block">(待续)</p> <p class="ql-block">【昨天(2021.11.19),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回忆起自己的网络生活,分享一组旧文。】</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