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北京晚报读者俱乐部微信群获得消息、由兰德国际旅行社组织、在北京成团、由满洲里金旅假期旅行社具体执行(地接),我们北大校友六人(三对夫妇)组团参加了《尊享呼伦贝尔阿尔山秋景摄影》游。 <div>此次行程的安排是:2021年9月19日从北京乘坐K1189次火车到乌兰浩特市,换乘旅行社安排的专车,经阿尔山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室韦,最终抵达满洲里,于25日飞回北京。<br></div>巧合的是本团六位成员都出生于1946年,就读于同一所大学的物理类专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又是同一年离校,历经八年多的坎坎坷坷,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得了重新深造的机会,最终都回到北京工作。由于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爱好——旅游和摄影,给这次内蒙古草原的旅途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和欢乐。 <p class="ql-block">兰德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李善林为我们订购到六张软卧车票,但因为错过了最佳购票日期,只买到4张下铺,另有2张是上铺。实言:让七十好几的老人爬上铺虽有些费力,但克服一下也算过得去,关键是想抓紧在国庆长假出游高峰前完成这次渴望已久的旅行。</p> 元凯未英夫妇堪称旅游达人,足迹踏遍欧亚美非四大洲,颇有旅游经验,我们推举元凯为“团长”。 世荃和我1978年读研时师出同门,三年同吃同住同劳动(上课、做实验),成为闺蜜,说话方式和思维习惯几乎相互被同化。他的先生湛华只管给我们照相,自己还未及出镜,不过,细心的读者可在本篇的封面见到他矫健的背影。 9月19日15:56列车启动离开北京站,20日一早,列车进入吉林省,大片的水稻田映入眼帘,过去这里都是盐碱地,如今这一望无际的金光,令我们惊叹! 在火车上晃悠了约19个小时,列车于10:46到达目的地-内蒙乌兰浩特站,热心的列车长为我们留下一张和绿皮快车的合影: <div>初秋的东北已有几分凉意,我们都穿上了厚外套。</div> 刚出车站,地接社的导游小马热情地迎接我们,并为我们拍照留念,车站建筑很有蒙古特色。再看这六位“70后”,似乎没有一丝车马劳顿的疲惫之感,兴致勃勃地期待着精彩的草原之行。 这次旅游的行程是经过反复磋商确定的,既符合我们的意愿,也使旅行社便于操作和安排。6天的总行程1355公里,却只游了自治区东北部极小的一个“角”,内蒙古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的导游名叫马田,是个开朗活泼的帅小伙,整个旅行过程中,对我们照顾得细致周到,我们也都喜欢他。 坐上旅行社为我们配备的15坐福特小面包,司机郭向武师傅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跑了数十年,对地理、人文……门儿清,聊起来如数家珍。 驾车出了城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尔沁草原(乌兰毛都)的风光,牛群、羊群在悠闲地吃草。 满山坡的草捆成为草原秋色一景。 每到秋天,草原上的牧民驾驶着割草机收割草场的牧草,晾干后用卷草机捆成草捆,留够了自家冬天储备的牛、羊、马饲料,剩余的出售,每捆重约200kg,卖价300元。机械化为牧民铺就了致富之路。 14:20,车把我们带到进入内蒙的第一个景点:乌兰毛都苏木(苏木即乡的意思)努图克敖包。 敖包是蒙古族的圣地,是与长生天沟通的桥梁,虔诚祈祷,心诚则灵。 敖包建在一座小山包的山顶,我们拾级而上,沿途有数个歇脚的亭子,貌似一顶顶蒙古帽,马导介绍说这顶是男帽。 这顶是女帽,可惜我的脑袋太小了,戴不住啊! 登至山顶,努图克敖包矗立眼前,庄严肃穆。敖包有三层,底座周长47米,以纪念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该旗成立。 我们按照习俗,站在敖包前合掌致意,默默祝福蒙古族人民幸福安康,揣着一颗虔诚的心围绕敖包顺时针慢慢转了三圈,将一枚拾得的小石块抛上敖包顶,以表达对天、地、人的敬畏。 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归流河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静静地流淌,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飘带”。 下山的路都是修建得很好的木栈道 沿途建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建筑。 团长元凯顾不上登山,他的兴趣是放飞他心爱的“大疆”无人机。 无人机像个大黄蜂,飞起来能听到它嗡嗡的叫声 无人机飞上高空,展示它的飒爽英姿。 大家争先恐后从显示屏上观看,郭师傅和马导兴趣特别浓。 无人机带着我们从高空俯瞰大地,享受另一角度的欣赏体验。 无人机拍摄的山坡上的羊群 羊群被牧羊人赶得忽东忽西,看起来像是流动的水,很是奇妙。 雨南为我们拍摄和无人机的合影 <div><br></div> 再单独给“摄影师”、马导和郭师傅来一张合影,无人机悬停在他们面前,发出嗡嗡的声响。<div>在此后的旅途中,我们的摄影作品都离不开无人机的贡献。<br></div> 在去往阿尔山的途中,一有机会停车休息就放飞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放牧的羊群和牛群,欣赏草原秋色,走一路玩一路。 抵达阿尔山时天色已晚,被安排入住云露度假酒店。 9月21日,游览阿尔山,一路上欣赏草原秋景,10:00,抵达阿尔山森林公园。 来到第一个景点:乌苏浪子湖,这是阿尔山地区一个有名的堰塞湖,实际上是火山岩浆上升时遇水爆炸形成碎片堆积而成的玛珥湖。众人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好一顿咔嚓咔嚓…… 随后坐上景区环保车,前往天池山景区 天池位于天池山顶,需要沿木栈道攀登998个台阶,这对于我们这些腿脚不甚灵便的老人来说是个挑战。为了一睹天池和沿途美景,我们六人全部奋力爬上山顶。沿路赏够满山秋色,大饱眼福。 走在最前面的是湛华,他在我们六人中年龄最小,体力最好。 满山的参天大树,一片金黄。边爬边拍,把美景收进手机。 爬着爬着,不忘转身为我们加油! 木栈道台阶不算高,爬爬歇歇,还不算太累。 白桦林里的骆驼盯盯地看着我一动不动,似乎在对我说:给我拍张“标准像”吧。 马儿在等着游客的光顾,送客人上到山顶,它们的主人可赚300元/位。 六位团友胜利登顶,看着不显疲惫。 无人机航拍的天池全景,像是上天落到地面的一颗水滴,晶莹剔透。 你好,飞翔的小精灵!<div>全体成员和天池的合影,当然就交给无人机完成了。</div> 据马导介绍,阿尔山天池是火山口形成的湖,它既无入水口又无出水口,却从未干涸过,这是和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等其它火山口天池截然不同的奇观。另一个奇观是天池里没有鱼,传说有人曾试图在天池里养鱼,然而放养的鱼苗却全都不翼而飞、不见踪影,留给后人一个不解的谜团。 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768个台阶,考验着我们的腿脚。 果然,下山的路比较陡峭。互相搀扶着,安全第一。 哥俩好。 沿途的美景冲淡了腰腿的疲劳,摄影的兴趣丝毫不减。 放声高喊“好美呀!” 她眼中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色,能不惊叹吗? 秋的色彩,秋的韵律 秋的兴奋,秋的感动 这儿是游客的打卡地,当然不能错过。 阿尔山天池,我们来过了。 阿尔山天池,我们见识了 下午,景区环保车把我们送到下一个景点:三潭峡,它位于哈拉哈河上游,河水在石塘林地下潜流约10千米后,流出地面,形成约3千米的峡谷。湍急的水流穿过河谷,依次形成卧牛潭、虎石潭和悦心潭。 流水的轰鸣声盖过了人声的喧嚣 火山岩奇观 湍急的流水 到此一游 此生还会再来吗? 秋景要留存,人们的精神头儿也要收进我的相机里。 美景美女一起收入镜头 沿着木栈道来到了这里 一棵苍老的松树,号称“兴安第一松”,树龄已有400年。 不一样的秋色 小草也知秋 哈拉哈河的源头,姐俩好! <p class="ql-block">16:30左右,环保车把我们送到阿尔山森林公园又一景点——地池,它是由火山熔岩后期陷落形成的湖,亦称玛珥湖,其周围是致密坚硬的玄武岩,因水面低于地面而称为“地池”。</p> 这里的电力依靠太阳能,很是环保。 天色将晚,赶紧上路,夕阳为白桦林抹上一片骆驼红。 成片的小白桦树陪伴我们一路。 座驾向着北方飞驰,西边一抹晚霞在山丘后时隐时现。 从没见过这样的血色红霞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目不转睛欣赏着草原上的晚霞,车里响起阵阵赞叹声。 相机手机各显神通,记录下一张张美图。 <div>天黑时,马导和郭师傅把我们带到一处农家乐饭庄。</div> 今天正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元凯未英热情地捧出了北京带来的稻香村风味月饼,马导也送上早为大家准备的大月饼,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老校友聚在一起团圆过中秋,这是第一次,别有一番韵味。 中秋赏月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今天拍摄的圆月有点花,莫非是相机镜头沾上了夜晚的雾气? 回到酒店已近深夜 抬头见大堂墙壁高处挂着一个漂亮的饰物,琢磨片刻,终于看懂了中央的组合字:招财进宝。<div>好吉祥啊!</div> <div>摄影摄像::全体团员</div><div>无人机操控:张元凯</div><div><br></div>谢谢观看!<div>请看下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