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年代

冬日腊梅

<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下乡插队已经过去四十多年,我们几个好朋友插队生相约想回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于2021年11月17日上午9点出发,驱车行驶大约34公里不到一小时来到清徐县集义乡史家社村。</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 1977年3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响</span>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去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随<span style="font-size:18px;">着父母单位、插队在</span>史家社,我们四人有曹蕊花、蔡静芬、王晋梅、李灵梅分别分到各个小队,我被分配在三队,队长姓段,遗憾的是这次回去没见到。</p><p class="ql-block"> 我插队刚到史家社, 是3月份正赶上平翻土地,每天早出晚归,拿着铁锹去地里劳动。那个苦、那个累、那个脏没法形容。没劳动几天,累的就连铁锹都拿不动,拖着铁锹往回走。铁锹在地面上呲啦呲啦……的响。农民用一种可笑而又可怜我们的眼光注视着。从没干过活的嫩手都打起水泡来了,疼得厉害。干了一周的农活,又是第一次走这长时间的远门。不由的想家了,找各种理由三番五次和队长请假,最终批准回家。</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回家路上非常激动,从史家社走到清徐县坐上公交车。回来直接去车间找到我妈妈,看着我妈那心情又高兴又激动流着眼泪就是说不出话来。不知有多少天没见到妈妈,可能是想在妈妈跟前撒撒娇,多种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再回到史家社,从地里把我调回机房,机房相对比下地劳动好多了,平时就在机房干活,偶尔下地劳动,机房就是把橡胶厂加工成半成品的胶鞋拿来,我们用缝纫机把前后鞋帮子扎在一起。乔儒林师傅隔几天开着手扶拖拉机。从清徐~太原,来来回回拿鞋帮子、送到机房,我们和工人一样到点上下班,慢慢也习惯农村生活,这是我的感受,她们也有着不同的感受吧? </p><p class="ql-block"> 偶尔因雨、雪天鞋帮子接济不上,我们就到地里劳动,农民也不指望我们知青来干活的,农村离开我们知青行,但不能离开祖祖辈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想起在农村插队的时候,我倒感觉虽然在农村吃过一些苦,受了一些罪,但这也给我们后来对艰难打下了基础,使我们更能够坚强面对挫折和困难,担负起家庭生活的责任。我们知青的命运大多都不是太好,返城之后基本都没有什么好工作,大多的知青也都在企业单位上班。后来很多人在中年和老年的时候收入都十分微薄,但他们都没有倒下,因为他们在农村插队的时候都收获了自己的财富,那就是怎样面对人生的苦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受的这点儿苦根本不算什么、比起那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算可以吧!</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插队是给我上了人生很好很重要的一课,这是学校学不到的,是书本里没有的,是人生一笔十分重要的财富,难道不是吗?</p> <p class="ql-block">史家社几个大字醒目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进了村口看到一堆一堆农民们靠着墙根、有蹲着、有站着晒着太阳。我们赶紧下车、说我们是当年知青插队生,他们都很热情。</p> <p class="ql-block">老样子大队部,以前广播一响,我们知青一起去大队坐着看电影,是有说有笑聚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队部门口停下车、和农民又说起当年知青插队生,纷纷涌了上聊起那些年的事。</p> <p class="ql-block">这胡同多么熟悉,回我们插队生住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必经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机房改造成学校啦!</p> <p class="ql-block">房子没了,但这块土地看着就眼熟,是我们插队生住过的地方,对面那颗大树是我最熟悉不过了,还有一段逗乐故事,请听下回分解。</p> <p class="ql-block"> .那年、那月、那天,我们去了清徐县集义乡史家社。 </p><p class="ql-block"> 那山、那水、那屋,就是我们青春年华搁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农民家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满院子的红辣椒。</p> <p class="ql-block">看水淋淋的大白菜。</p> <p class="ql-block">劳动最光荣、最幸福这位93岁的农民奶奶还在运动。为她点赞!</p> <p class="ql-block">这土胚房子,枣树是老营长家。(扎来柱)</p> <p class="ql-block">多熟悉的院子,我常去他家混饭。他家养着一条狗,狗最通人性,记得一天晚上很晚很晚,那时,村子里黑乎乎的,老营长让狗狗送我回宿舍,把我送到家门口,它转身跑了,回想起来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村口公路边找到一家饭店,吃的沾片子,回味当时在农民家吃过的饭。</p> <p class="ql-block">好多都不认识了,毕竟离开四十多年,有的出嫁,有的跟着孩子们出来生活,有的都不在了,留下美好的回忆吧。</p> <p class="ql-block">突然听到大队广播声音,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呀!</p> <p class="ql-block">往返的路上,回忆从前、说说笑笑、聊着当年知青的那些事儿。</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了不起的这代人。终于被曝光,这代人最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家庭,却唯独对不起自己!写的太真实了。这代人就是50、60后,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我国最不寻常,最能折腾的一代人。也是最了不起的一代人!如今50 60,他们头发早已有了白发,他们和新中国一起诞生、与共和国一起患难,他们从一出生就挨饿。上学时候赶上文革,接着赶上了上山下乡,大学上不了,中年下了岗,谈恋爱只能靠介绍。生孩子只能要一个,最后养老只能靠自己,他们这一生实在过着太苦了。</p>